:::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乾隆時期北京劇壇之形神美學管窺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陳芳
作者(外文):Chen, Fa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15
頁次:頁233-263
主題關鍵詞:形神美學乾隆北京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形」、「神」本是中國古典美學術語,後為傳統戲曲借用,自成一套戲曲之形神美學理論。清乾隆時期(1736-1795)劇運興盛,作為全國戲曲表演集散地的北京,其觀眾之鑑賞水平較具有時代戲曲美學的指標意義。所以,本文在中國傳統戲曲六大程式體系之架構下,從人物塑形、身段表演及聲音語言等三個角度切入,一探其時北京劇壇之形神美學的觀照內涵。 經由研究發現,乾隆時期北京之劇評家,認為形神戲曲美學的妝扮原則,乃在於自然、合宜、逼真。其基本上是傾向於「宜淺不宜深」的。因此,對於妝扮過當者,多所批判;而某些反媚俗的人物造形設計,則得到其高度的讚賞。另在演技做表方面,綜合其於鑑賞層面所作的經驗批評,可以得知其主張情真傳神、自然合度、體貼入微等表演概念。而在度曲(此指唱曲)塑聲方面,則以徐大椿《樂府傳聲》為代表;系統區分了形似戲曲美學所論之宮調板拍、聲各有形,與神似戲曲美學所論之解明曲情、以聲傳情等內容。又特別論述某些關於唱曲變化對比之聲情技法,包括節奏、速度與力度等主題。在在透過「以造形為手段,以傳神為目的」之表演方式,建構乾隆時期北京劇壇之形神美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