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鄧散木篆刻研創理念之析探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林進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Chin-chu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65
頁次:頁19-43
主題關鍵詞:鄧散木篆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近代中國篆刻界中,虞山趙古泥承吳昌碩法緒而開創出所謂「虞山派」的新天地,其傳人鄧散木則具體踐行吳、趙二人的篆刻研創理念,創作出極具風格與質量的作品,繼皖、浙二派與吳昌碩、齊白石之後,使「虞山印法」成為海峽兩岸及日本現代篆刻藝術發展中影響極大的泱泱巨流。固然,鄧散木畢生所作難免仍存趙古泥篆印法式,論者亦有較多造作流風與習氣之評,但是若從其篆刻作品研創取法的途徑而言,事實上,鄧散木也可說是近代篆刻傳承發展的集成者,其藝術成就已受到肯定,而其創作理念則亦不乏精闢奧妙之論,值得細加推敲省思與印證探究。 本文即試從鄧氏遺存的作品中,依其刻寫於印側的落款內容,參照其印面的作品創作實跡,分類依年分別進行賞析,從其如何取資研習與創作理念去深入探索,期能更確切覽讀其作品的創作成就;而從其研創過程的精神與方法的理解,對於當前篆刻創作發展,不論是在古典璽印研習,、印外求印、以書入印上,亦都能引發借鏡與省思。從探討分析中可知,藝術創作定要歷經學習與研析省思,所得成就必是長期琢磨體會而得,並非急進可成的。而在擬仿取資過程中必能知取捨,「容他」亦要存「我意」。表現技法雖是能見能教、並且能學能練的,但情思理念則端賴自我會悟,是字外功夫的學識修養所成,優異的作品必然是兼具技巧的形質之能與理念的創構之妙,而創作理想歸終是在自然樸實中流現自我的情思與風格。
期刊論文
1.林進忠(1996)。戰國楚璽藝術賞析。印林,17(1)=97,25-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鄧散木(1981)。泥道人。印林,總第9期,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雲鶴(1985)。鄧散木拜師趣聞。書譜,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進忠(199609)。董作賓的甲骨文法書賞讀--兼及陰商卜辭的書契。印林,17(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進忠(1991)。趙之謙金石篆刻研創歷程之試探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野遵(平成5-1)。趙古泥趙林父女印譜。趙古泥趙林父女印譜。日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壽榮、劉雲鶴(1990)。現代印選。現代印選。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鄧國治(1994)。編後記。鄧散木印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鵬(1991)。鄧散木書法篆刻選。鄧散木書法篆刻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3)。鄧散木印語。鄧散木印譜。哈爾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讓之。與魏錫曾手札。明清兩朝畫苑尺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趙之謙(1987)。趙之謙印譜,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