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普通話與臺灣國語的語音對比
作者:石鋒鄧丹
書刊名:山高水長 : 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冊;何大安, 張洪年, 潘悟雲, 吳福祥 (編輯)
頁次:371-393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普通話臺灣國語聲調元音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1
本文主要運用語音格局的理論,對普通話和台灣國語中聲調格局和元音格局的表現進行了分析,聲調方面主要考察了兩地語言的單字調和語句中聲調的音高、音長表現,結果表明,普通話和台灣國語單字調中陰平、陽平和上聲的音高表現均存在差異,普通話聲調的時長為,上>陽>陰>去,台灣國語則為,陰>陽>上>去。二者在語句中聲調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韻律短語邊界效應在台灣國語中的作用力更大,受邊界效應影響時,普通話各聲調音節的時長延長基本上是相同的,而台灣國語中陰平和陽平延長的程度顯著大於上聲和去聲。元音方面主要考察了七個一級元音在兩地語言中的表現,結果表明,台灣國語中 /a、i、u/ 三個頂點元音構成的聲學空間範圍比普通話的略小,元音 /i、u/ 在普通話和台灣國語中的表現基本一致,而台灣國語中的 /a/ 則比普通話中的偏高、偏前。由於受到閩南話的影響,台灣國語中的 /y/ 比普通話偏前,有向 /i/ 靠攏的傾向。台灣國語舌尖元音在聲學空間中的位置也比普通話明顯靠前,由於受到聲母發音的影響,台灣國語中 /Î/ 和 /Ï/ 的對立趨於消失。另外,台灣國語中的 /ɤ/ 也比普通話偏前,表現出向前元音靠攏的傾向。
期刊論文
1.Zwicker, Eberhard、Terhardt, Ernst(1980)。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critical-band rate and critical bandwidth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68(5),1523-1525。  new window
2.Syrdal, Ann K.、Gopal, Hundrai S.(1986)。A perceptual model of vowel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auditory represent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vowels。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79(4),1086-1100。  new window
3.王安紅、陳明、呂士楠(2004)。基於言語數據庫的漢語音高下傾現象研究。聲學學報,29(4),354-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蓓、楊玉芳、呂士楠(2004)。漢語韻律層級結構邊界的聲學分析。聲學學報,29(1),2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鋒、王萍(2006)。北京話單字調的統計分析。中國語文,2006(1),3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鋒(2002)。普通話元音的再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002(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石鋒(2002)。北京話的元音格局。南開語言學刊,2002(1),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宗濟(1982)。普通話語句中的聲調變化。中國語文,1982(6),439-4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玉芳(1997)。句法邊界的韻律學表現。聲學學報,22(5),414-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秋忠(1989)。《國語在台灣之演變》評介。國外語言學,1989(3),122-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鄧丹、陳明、呂士楠(2004)。漢語去聲和輕聲音節的韻律特徵研究。語言科學,3(2),20-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良偉(1987)。北京話和臺灣話輕聲出現的異同、歷史由來和臺灣新生代國語的形成。語言研究,1987(1)=6,7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石鋒(2001)。蘇州話的元音格局。第二屆吳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長楫(2003)。臺灣閩南方言略說。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9-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曹劍芬(2003)。語速特徵及其變化。第六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143-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勇強、初敏、賀琳、呂士楠(2001)。漢語話語音節時長統計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刁晏斌(2000)。差異與融合--海峽兩岸語言應用對比。南昌: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理嘉(2003)。漢語拼音運動與漢民族標準語。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鋒(1994)。北京話的聲調格局。語音叢稿。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鋒(1994)。吳江方言聲調格局的分析。語音叢稿。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鋒(1994)。關於聲調分析的幾個問題。語音叢稿。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96)。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宗濟、林茂燦、鮑懷翹、楊順安、顏景助、許毅(1989)。實驗語音學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D%B5%A6%E2&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2013/03/29。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馮隆(1985)。北京話語流中聲韻調的時長。北京語音實驗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