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晉城方言中的卷舌邊近音[ι]--兼論“兒”音的變遷
作者:朱曉農焦妮娜
書刊名:山高水長 : 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冊;何大安, 張洪年, 潘悟雲, 吳福祥 (編輯)
頁次:467-476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卷舌邊音卷舌元音晉城話山西河南方言歷時演變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卷舌邊近音在漢語及其親屬語的調查報告中極少見到報導。就世界範圍而言,它也是一個比較罕見的音。山西東南角上的晉城話和高平話中有這個音,“耳二兒而"等字在那一帶讀為自成音節的卷舌邊近音。更為少見的是,晉城話中有三個流音/近音:卷舌邊近音、卷舌近音、普通邊近音。本文比較了三者之間聲學上的區別,指出以往習慣性記為濁擦音的音實際音值為近音,附帶提及晉城話中只有三個聲調。我們還對“兒"音的地理分布作了調查,並根據山西、河南的普查材料,運用歷史比較法對它的各種現代形式的來歷作了擬測。
期刊論文
1.劉勛寧(1995)。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中國語文,1995(6),447-4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曉農(1987)。聲調筆記五則。文字與文化叢書,2,117-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曉農(2003)。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實驗音韻學在漢語音韻學中的實驗。語言研究,23(2),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光斌(1994)。遵義方言的兒化韻。方言,1994(3),208-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曉農(2004)。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中國語文,2004(5),440-4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虞(19320000)。“兒”[ɚ]音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457-4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曉農(2006)。聲調筆記五則。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曉農(2006)。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實驗音韻學在漢語音韻學中的實驗。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思敬(1994)。漢語‘兒’[sr]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ulleyblank, Edwin G.(1984)。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new window
5.朱曉農(2006)。音韻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addieson, Ian(1984)。Patterns of soun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Ladefoged, Peter(2006)。A Course in Phonetics。Boston, Mass.:Thomson Wadsworth。  new window
8.唐愛華(2005)。宿松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啟煥、陳天福、程儀(1993)。河南方言研究。河南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侯精一、溫端政(1993)。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曉農(2006)。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勛寧(1998)。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現代漢語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