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對比分析
作者:黃麗儀
書刊名:華語文研究與教學 : 四分之一世紀的回顧與前瞻;柯華葳, 何大安 (主編)
頁次:329-368
出版日期:2007
出版項:臺北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主題關鍵詞:語言對比分析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會議論文
1.藺蓀、史湄(1994)。兩岸對海外電視新聞廣播中的語音對比分析。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65-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申亞敏(2000)。華語和日語裡的作格動詞和及物性。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60-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望月圭子(2003)。漢語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日本學生的學習困難點。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42-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鄧立立(2000)。漢語連接形式於口語敘述中的使用: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比較。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88-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正德(1988)。中文的兩種及物動詞和兩種不及物動詞。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3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姚榮松(1991)。海峽兩岸新詞語的比較分析。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15-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俞忠鑫(1997)。中日漢字詞比較研究。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51-5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望月圭子、申亞敏(1997)。華語和日語的否定辭。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13-5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增英(2000)。馬來西亞與海峽兩岸詞彙的比較。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94-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竺家寧(1997)。論兩岸新詞的衍生和孳乳。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07-4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天昌(1984)。教育部新公布「注音符號第二式」與其他各式羅馬拼音。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437-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佟秉正(1991)。「一國兩語」?從對外華語教學看兩岸標準語的差異。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203-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麗華(2003)。「全民亂講」語言策略探討--台灣北高市長選前選後言談分析。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6-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卜皚瑩(1997)。文化比較與中文教學之互動--龍與楓。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8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振清(1984)。文化差異對華語教學的影響。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631-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姜允明(1988)。雞三足--中西文化背景與華語教學的關係。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27-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崔成萍(1988)。從文化差異到文化共識,談華語教學的落實。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95-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佟樂泉(1994)。中美兒童語文學習的比較研究。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15-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袁博平(1997)。英國人與日本人對中文反身代詞「自己」理解的異同--中文第二語言習得實驗調查。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2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譽玫(1994)。中英文雙語兒童語言的變通性對認知能力的正面影響。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85-3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麗儀(2000)。以英語爲母語之華語學生「把」字句中介語之研究。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09-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汪有序(1991)。中文字比英文字容易:對外漢字教學新探。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31-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郭珠美(1994)。口語能力面試與模擬口語面試的比較分析。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59-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培光(1991)。華語教學語法方案的實驗比較研究。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琪(1997)。從華語文談起--海峽兩岸國語(1)對比。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23-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亞新(2003)。漢語主謂謂語句的語意特徵與分類--兼與日語「主述述語文」對比。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81-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方經明(2003)。從漢語日語對比分析看稱謂理論。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48-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申亞敏(2003)。華日語同形動詞的及物性比較。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2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麗躍、本多清志、高野佐代子(2003)。漢語鼻韻母/-n/-ng/與日語鼻音拍/N/的MRI動畫分析研究。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0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朱廣興(1984)。從「意義被動句」看中文動詞的自、他動性。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1-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貝羅貝(1988)。論差不多、幾乎、差點兒:一個漢語與法語的對比語言學問題。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61-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余維(1997)。人稱指示的日漢語用對比分。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39-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素賢(1997)。從德國學生使用「了」時的偏誤談「了」的教法。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英哲(2000)。從語意新視野分析國語重疊現象和台語對它的影響。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70-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沈薇薇(2000)。跨中英兩文化﹝語言﹞差異的詞彙學習法比較:華文教學的擴展方向。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78-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倪國城(1994)。加強語音系統比較--粵方言區華語教學的重要手段。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95-3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剛(2000)。漢、英、日語連詞語序對比及其語言類型學意義。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周勝鴻(2000)。關於兩岸現行漢字字體、字形統一的思考。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38-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慶勳(1997)。兩岸形聲字異讀現象分析--以類化現象爲例。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97-4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姚榮松(1988)。方言與國語對比分析的類型及其教學應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俞步萬(2000)。華語、英語的語音與構詞比較。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8-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徐凌志韞(1984)。從華語與英語對比分析在華文教學上的功能。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81-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徐春香(1988)。中荷文否定句的對比研究。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69-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許璧(1997)。史記和三國史記的比較研究。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87-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許常謨(2000)。華語教學幾組重要音位與其他語言之對比。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78-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連金發(1997)。華台語詞彙化類型及語意廷伸--分離動詞的比較研究。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87-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連金發(2003)。華台語固定語式比較。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郜樹蕙(1988)。國語與北平話的異同。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3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望月八十吉(1984)。從日語看華語的主題。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1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望月八十吉(1988)。從日語看華語的「誰也…」。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47-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純音(2000)。外籍學生使用之華語語法句型比較研究。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87-3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淑敏(2003)。漢英日複合詞的對比分析:結構、功能與衍生。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97-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戚桐欣(1997)。兩岸中文講義。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75-3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湯廷池(1988)。普遍語法與漢英對比分析。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19-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湯廷池(1991)。從動詞的「論旨網格」談英漢對比分析。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07-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湯廷池、張淑敏(2000)。漢語與日語動貌表現的比較分析。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43-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黃運驊(1988)。參考點移轉與語言學習:英文SOON與EARLY和中文相對詞彙之語義與語用分析。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83-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黃競新(1991)。古今數量辭類比研究例。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71-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國祐、曾進興(1994)。元音聲學特徵的性別差異及正規化:以國語及台語爲例。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403-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沛榮(2000)。由兩岸語文差異談海外華語文教學。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63-3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黃漢君(2003)。華語進行貌「在」的語意特徵:與英語的對比分析。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7-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楊蕙慈(2003)。台灣華語說Shou與閩南語講Kong的對比分析。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54-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楊承淑(2003)。中日口語談訊息結構的對比分析。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22-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葉德明(1991)。美日學生中國語音差異研究。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蔡美智(1997)。中文副句研究之一:比較因果和條件句之結構與功能。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51-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趙金銘(2000)。漢語差比句的南北差異及其歷史嬗變。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88-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銘(1984)。從應用角度對比分析國語與粵語方言。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6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鄭良偉(1984)。從社會語音學和語言教育的觀點看北平口語和台灣話之間輕重音的異同。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369-3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鄭良偉(1984)。從英日語看北京話跟現代中文、台灣國語的語法差異。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57-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鄭良偉(1991)。台語與台灣國語裡的子句結構標誌「講」與「看」。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4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鄭佩芳(2000)。港台中國語文科課堂語言對比研究。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22-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戴金惠(2003)。以認知語意學的觀點解析中文表「結果」把字句:並與德文不可分字首'er-, ver-, zer-'之語意相較。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9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盧丹懷(2000)。漢語和英語中的否定結構比較。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嚴棉(1984)。華僑與非華僑「聽」、「說」、「讀」、「寫」教學之比較研究。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673-6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嚴棉(1988)。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在華語教學中所應扮演的角色。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719-7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瑋玲(1988)。閱讀華文和英文涉及相同的認知歷程嗎?。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0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謝雲飛(1991)。華語與韓語的音位比較研究。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周玫慧(1997)。上古漢語「直接問句」與「間接問句」初探--兼論現代漢語相關現象。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77-4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