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口語教學
作者:葉德明宋如瑜 引用關係
書刊名:華語文研究與教學 : 四分之一世紀的回顧與前瞻;柯華葳, 何大安 (主編)
頁次:447-473
出版日期:2007
出版項:臺北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主題關鍵詞:口語教學華語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期刊論文
1.王若江(1999)。對漢語口語課的反思。漢語學習,110,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陸儉明(2005)。漢語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上海財經大學學報,7(1),6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嚴美華(2005)。走向世界的對外漢語教學。神州學人,2005(2),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若江(2006)。關於美國AP漢語與文化課程中三種交際模式的思考。語言文字應用,S1,4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任長慧(1988)。語言教學法之研析、比較以及口語能力訓練之探討。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37-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蕓貞(1991)。動之以情,誘之以趣--引導學生多說漢語的幾種方法。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77-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淑峰(2003)。澳洲大學高級漢語口語課運用角色扮演作爲教學課程 之觀察探索。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32-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川(1997)。視聽說教學研究--漢語高級課程的一種設計。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錫祥(1994)。口語能力測試的另一種途徑--漢語模擬面試之研製及其修改。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49-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佟秉正(1988)。語言實驗室與華語口語教學。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37-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質平(1984)。中文口語能力測定之擬議。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683-6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施仲謀(1988)。朗讀與語言教學的關係。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13-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崔頌人(1997)。漢語口語能力的構成因素及其相對重要性--一項對美國漢語老師和學生的意見調查。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07-4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珠美(1994)。口語能力面試與模擬口語面試的比較分析。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59-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雅芬(1991)。增進中文會話能力的技巧--讓學生告訴我們如何把中文說好。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6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恆利(2003)。基於檔案評價的漢語口語水平考試。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65-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德明(2005)。臺灣華語文教學的推廣與展望。第八屆世界漢語大會。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芳(2003)。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操練。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6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魯煥珍(1994)。一個有系統的說話訓練課程。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89-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曾妙芬(2006)。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er’s Guide。New York:The College Board。  new window
2.曾妙芬(2007)。推動專業化的AP中文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rown, H. Douglas(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White plains, NY:Addison Wesley Longma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