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模糊的刑事證明邏輯--關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證據規則評析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周洪波繆鋅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1)
頁次:79-90
主題關鍵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證據規則刑事證明邏輯證明標準證明方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由于沒有好的證據法學理論指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在證據規則的解釋性規定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一、對證明標準的解釋沒有合理、清晰的體現認識論和價值論的邏輯;二、對證明方法及其適配于證明標準的解釋沒有合理、清晰的體現認識論的邏輯。解決這些問題,法典和司法解釋都需要進行改革和進一步的完善,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應是:刑事證明邏輯的轉換,即從唯一結論的真實標準及其對應證明方法向或然性真實標準及其對應證明方法的轉型,是我國刑事訴訟法改革的應然取向。
期刊論文
1.龍宗智(2004)。印證與自由心證--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模式。法學研究,2004(2),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亞新(1993)。刑事訴訟中發現案件真相與抑制主觀隨意性的問題--關於自由心證原則歷史和現狀的比較法研究。比較法研究,1993(2),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建成(2011)。中國刑事證據制度的重大變革及其展開。中國法學,20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左衛民(2012)。進步抑或倒退: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述評。清華法學,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瑞華(2013)。關於證據法基本概念的一些思考。中國刑事法雜誌,20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瑞華(2012)。論證據相互印證規則。法商研究,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洪波(2008)。"客觀真實":一種有限度的哲學申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洪波(2011)。實質證據與輔助證據。法學研究,20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建明(2005)。刑事證據相互印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法學研究,20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洪波(2006)。客觀證明與情理推斷--訴訟證明標準視野中的證明方法比較。江海學刊,20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叔厚(1995)。證據法。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必新(20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理解與適用。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evenson, Joseph R.、鄭大華、任菁(2000)。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