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者電影”的主張與邏輯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龐濤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1)
頁次:172-177
主題關鍵詞:人類學電影學者電影作者電影後現代主體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學者電影"不是某種影片類型,而是一種學術價值取向,是強調學者主體論(作者論)和學術獨立性,反對迎合強勢媒體和主流的話語體系,反對模仿商業化工業化的制作流程和方法的創作觀念。它抵制在影視人類學和人類學電影制作上的泛學術化傾向,同時鼓勵學者為學術表達而不拘泥于傳統的或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像作者寫作一樣建構影像志民族志作品。"學者電影"也有構建獨有的敘事流派影響社會生活的企圖心,也可以說,"學者電影"是人類學影片"作者論"的代名詞。
期刊論文
1.朱靖江(2011)。論當代人類學影像民族誌的發展趨勢。世界民族,20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保羅.基奧齊、知寒(1991)。民族誌電影的起源。民族譯叢,1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大衛.麥克道格(2003)。影視人類學--人類學的擴展。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acDougall, David、李惠芳、黃燕祺(2006)。邁向跨文化電影之路。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莎倫.謝爾曼、張舉文(2011)。記錄我們自己:電影、錄像與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柯利弗德.格爾茨、韓莉(1999)。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沃爾特.戈德施萊特(1975)。民族誌電影:定義和解釋。影視人類學原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