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中國城市清真寺社會功能論
書刊名: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馬海云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1)
頁次:70-78
主題關鍵詞:清真寺社會功能MosqueSocialFunc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在我國,城市中的清真寺在當代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清真寺作為國家法定的宗教活動場所,一方面,通過參與形塑群體性規則意識、參與規範和約束穆斯林的客觀行為,實現了參與國家社會控制,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另一方面,通過清真寺內的宗教儀式和身份認同機制,清真寺展現出了強大的聚合力,成為了凝聚社會團結的黏合劑;而作為社會組織,清真寺在"愛國愛教"傳統的指引下,通過組織和開展各項社會活動,引導宗教與信教群眾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了勾聯個人與群體、地方與國家關系的重要紐帶和橋梁。
The mosque has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As a legal religious area,the mosque involves itself in the social control,and maintains the social order by establishing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gulating the objective behaviors of the Muslims. On the other hand,the mosque shows the strong power of cohesion through religious rites and its identity- system,and in turn strengthens social unity. As a social organ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loving both the nation and the religion",the mosque organizes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 for helping its believers adapt to the society better and serves as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as well as between the local society and the whole country.
期刊論文
1.Gluckman, M.(1963)。Gossip and scandal。Current anthropology,4(3),307-315。  new window
2.姚繼德(2002)。清真寺與雲南回族歷史文化。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建平(2001)。明清時期雲南地區清真寺的歷史考察--兼論伊斯蘭教文化的本色化。回族研究,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鳳娟(2013)。當代都市清真寺的現狀和功能分析--以蘭州西關清真大寺為例。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和斌(2010)。清真寺文化與穆斯林核心價值觀之形成。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明俊(2012)。論我國清真寺管理模式的歷史變遷。回族研究,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婭妮(2012)。回族清真寺糾紛解決的思考。青海社會科學,2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桂亞平(2012)。淺析清真寺對穆斯林回族風俗習慣的規範作用。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中林、徐欣欣(2013)。探討城市清真寺現代功能拓展與社會管理創新--以濟南市清真寺服務管理穆斯林流動人口為例。中國穆斯林,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強(2013)。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城市清真寺功能轉型初探。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占彪(2009)。論城市化進程中回族社區內清真寺社會功能。青海民族研究,20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忽雪峰(2000)。淺論清真寺在回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回族研究,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明忠(2011)。自我認知與國家認同--基於西寧市伊斯蘭教教職人員的實證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莉(2004)。我國伊斯蘭教清真寺經濟的現實分析。寧夏社會科學,20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拜榮靜(2011)。清真寺調解穆斯林普通民間糾紛的作用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譚全萬(2007)。清真寺社會功能初探。中國宗教,200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小衛(2006)。淺析清真寺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研版),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剛(2011)。論清真寺的法組織功能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青海民族研究,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Wardak, Ali(2002)。The Mosque and Social Control in Edinburgh's Muslim Community。Culture and Religion,3(2),201-219。  new window
20.Bartels, Edien、De Jong, Inge(2007)。Civil Society on the Move in Amsterdam: Mosque Organizations in the Slotervaart District。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27(3),455-471。  new window
21.沙宗平(2007)。清真寺與中東穆斯林的宗教認同。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金澤(2001)。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永昌(1981)。漫談清真寺。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炳祥(2009)。社會人類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治平(1999)。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林諾夫斯基、原江(2007)。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Roberts, Simon、沈偉、張錚(2012)。秩序與爭議--法律人類學導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惠翾(2008)。伊斯蘭教社會功能研究--以幾個穆斯林社區的對比調查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源(2013)。清真寺的社會功能--蘭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認同。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桂榕(2012)。歷史.文化.現實:國家認同與社會調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啟梁(2010)。邁向深嵌在社會與文化中的法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珊君(2014)。法社會學新探:一個學科框架與知識體系的構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穆斯林.本.哈查吉、穆薩.余崇仁、努爾曼.馬賢(2009)。斯林聖訓實錄全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愛彌爾.涂爾幹、渠東、汲喆(201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費孝通(1998)。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建偉(1995)。中國清真寺綜覽。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諾.庫爾森、吳雲貴(1986)。伊斯蘭教法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馬強(20120724)。城市清真寺功能的保持與轉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