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心物無分”與“理智抽象”看托馬斯.阿奎那的知識論
書刊名:哲學研究
作者:劉素民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4)
頁次:95-102
主題關鍵詞:經驗真理主動理智被動理智知識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托馬斯·阿奎那以先確立被認知對象"存在"的不容置疑性為前提,來探討人的認知過程的各個階段與主體認知結構的各個成分,從而建構起感性與悟性之間互動合作的知識論系統,以詮釋客體對象所蘊含的經驗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特征。阿奎那認為,心物無分,人的一切知識起源于經驗,人的理智是借助于從感性圖像那里的抽象來理解物質事物,這種抽象作用有兩個機能,即"主動理智"和"被動理智"。人的理智不是被動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動地轉化外來的材料。人在任何判斷行為中都必然蘊藏著對絕對真理的肯定。人對神之真理的肯定不僅具有思辨上的必然性,而且還是人的思辨認知行動的先驗根基。除非人的理智認知一切,否則不會獲得心靈上的絕對憩息。阿奎那因此提供了解決悟性與理性之間二律背反問題的知識論模式,但在唯名論的沖擊下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和影響力。
圖書
1.St. Aquinas, Thomas、Maurer, Armand A.(1949)。On Being and Essence。Toronto:The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aeval Studies。  new window
2.關永中(2002)。知識論(二):近世思潮。臺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關永中(2002)。知識論(一)--古典思潮。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onergan, Bernard(1972)。Method in Theology。London:Darton, Longman & Todd。  new window
5.Lonergan, B. J. F.、Crowe, Frederick E.、Doran, Robert M.(1992)。Insight: A Study of Human Understanding。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new window
6.St. Thomas Aquinas、The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1948)。Summa Theologiae。New York:Benziger Brothers。  new window
7.Copleston(1977)。A History of Philosophy。New York:Image Book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