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我”到“我們”:霍耐特社會自由觀的歷史敘事
書刊名:哲學研究
作者:李猛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4)
頁次:111-118
主題關鍵詞:霍耐特承認消極自由反思自由社會自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霍耐特新著《自由的權利》沿襲承認理論,以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為藍本,試圖進一步向黑格爾主義復歸,以此來克服現代政治哲學脫離社會分析而只關注純粹規范原則的缺陷。霍耐特通過理論溯源和歷史梳理,依次論述了消極自由和反思自由的來源、本質和界限,指出兩種基于"我"的個體主義的自由觀只具有規范性意義上的可能性,而非經驗性意義上的現實性無法以此為基礎構建社會正義秩序;只有黑格爾的基于相互承認關系并因此強調"我們"的社會自由觀才真正具有現實性。霍耐特正是以此為起點在"個人關系""市場經濟"和"民主決策"三個機制性領域上進行規范性的重構。但從全書論證來看,霍耐特未能充分地給現存社會機制提供一種合理性論證和規范一致性論證。
期刊論文
1.霍耐特、王鳳才(2014)。倫理的規範性。學習與探索,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鳳才(2016)。作為社會分析的正義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cNeill, D.(2015)。Social freedom and self-actualization。Critical Horizons,16(2)。  new window
圖書
1.Neuhouser, Frederick(2000)。Foundations of Hegel's Social Theory: Actualizing Freedo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Honneth, Axel、Ganahl, Joseph(2014)。Freedom's right: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democratic lif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3.霍布斯、黎思複、黎廷弼(1986)。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伯林、馬寅卯、鄭想(2014)。啓蒙的三個批評者。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黑格爾、范揚、張企泰(2014)。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梭、李平漚(2015)。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cLea, L.(2013)。The Free Animal: Rousseau on Free Will and Human Nature。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