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族地區旅遊扶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調發展研究
書刊名: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作者:盧世菊柏貴喜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2)
頁次:74-79
主題關鍵詞:民族地區旅遊扶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旅遊開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3
旅遊扶貧是我國在民族地區採取的一種重要的反貧困策略。我國民族地區在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旅遊扶貧方面已進行實踐性探索。但政治驅動下的旅遊扶貧,過度關注經濟效益,出現旅遊開發急功近利、貧困人口參與不足、文化原生態消失等尷尬局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困境。相關管理部門應從參與旅遊扶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決策、規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利用的利益分配、提升貧困人口的素質、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推動民族地區旅遊扶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可持續協調發展。
期刊論文
1.黃萍(2015)。尷尬與出路:旅遊扶貧視角下西南民族村寨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5(1),1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振之(2006)。前臺、帷幕、後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2),39-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波、張志鵬(2004)。文化資本:經濟增長源泉的一種解釋。南京大學學報,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永飛(2013)。西部民族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開發研究--以國家級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中州學刊,2013(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德剛、田芸(2010)。旅遊化生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生存模式。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忠斌、鄭甘甜(20150000)。特色村寨建設、民族文化旅遊與反貧困路徑選擇。廣西民族研究,2015(1),15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歆紅(2002)。關注旅遊扶貧的核心問題。旅遊學刊,20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肖遠平、柴立(2015)。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曉東、陳一君(2015)。民族地區旅遊扶貧長效機制研究--基於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杜再江(20160413)。黔東南篇:民族文化的生態保護實驗,http://www.gzmzb.com/Item/Article/n/48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瀟(20151231)。張家界永定區石堰坪村獲評「湖南原生態古村落」,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151231/u7ai5134710.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