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視覺建構、視覺表徵與視覺性--視覺文化三個核心概念的考察
書刊名:文學評論
作者:周憲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3)
頁次:17-24
主題關鍵詞:視覺文化視覺建構視覺表徵視覺性世界圖像時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視覺文化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主導形態,它的快速發展構成了一道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風景。從視覺建構、視覺表徵和視覺性三個核心概念入手,可以對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相關層面展開分析,探索一種視覺文化的研究路徑。視覺建構是視覺文化的功能性表述,它包含了對主體的兩方面的建構,即社會領域的視覺建構和視覺領域的社會建構;視覺表徵涉及表意實踐中的視覺編碼和解碼、從實在物到概念再到符號的複雜過程,其中充滿了差異和變化;視覺性是對"看之方式"的探究,在中國當代視覺文化中,存在著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三種亞文化,相應地存在著主導性、娛樂性和批判性三種不同的視覺性,它們的互動構成了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協商性動態結構。
期刊論文
1.Mitchell, W. J. T.(1995)。Interdisciplinarity and Visual Culture。Art Bulletin,1995(Dec.),540。  new window
圖書
1.Foster, Hal(1988)。Vision and Visuality。Seattle, Washington:Bay Press。  new window
2.Berger, Peter L.、Luckmann, Thomas(1967)。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London:Penguin。  new window
3.Berger, John(1972)。Ways of seeing。Penguin Books。  new window
4.Hall, Stuart(1997)。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Sage。  new window
5.庫恩、金吾倫(2016)。科學革命的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Debord, Guy(1977)。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London:Black and Red。  new window
7.貢布里希、林夕(1987)。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浙江攝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rnheim, Rudolf、滕守堯(1998)。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Poster, Mark、范靜嘩(2000)。信息方式:後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Manghani, Sunil、Piper, Arthur、Simons, Jon(2006)。Image: A Reader。London:Sage。  new window
12.Kidd, Jenny(2016)。Representation。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海德格爾(1996)。世界圖像時代。海德格爾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霍爾(2000)。編碼,解碼。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