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組織和民間信仰:梅花拳不僅僅是一種拳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唐韶軍王美娟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4)
頁次:150-157
主題關鍵詞:梅花拳組織信仰民俗亮拳面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與其他武術拳派相比,梅花拳在攻防實用性上并沒有本質的差別,而真正的不同在于它不僅僅是一個拳種,還是一種社會組織,更是一種民間信仰,而組織的廣泛性和信仰的堅定性正是梅花拳能夠扎根民間并繁榮昌盛的兩大法寶。明白了這一點,可為當今的武術拳種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實現民間武術與民俗活動的有機融合,并促進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期刊論文
1.徐梓(2006)。「天地君親師」源流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9-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獻(2001)。社區精英群的聯合和行動--對梨園屯一段口述史料的解說。歷史研究,2001(1),3-16+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韓建中(2005)。梅花拳。中華武術,20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偉良(2002)。梅花拳拳理功法的歷史尋繹。體育文化導刊,2002(5),4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愛民(2015)。清代梅花拳和武術拳會同民間教門組織的區別研究。搏擊(武術科學),2015(8),1-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士閃(20151100)。民間武術的“禮治”傳統及神聖運作--冀南廣宗鄉村地區梅花拳文場考察。民俗研究,2015(6),38-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興宇(20151100)。鄉村梅花拳的公益觀念與生活實踐--冀南廣宗縣北楊莊梅花拳調查。民俗研究,2015(6),48-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培林(2014)。社會治理與社會體制改革。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4),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Lam, Maria Lai-Ling、Lam, Alice-Heung、Lam, Lewis Hon-Chung(2010)。The Importance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Corporate Social Movement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7(12),101-114。  new window
10.周偉良(2006)。梅花拳信仰研究--兼論梅花拳的組織源流。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6),839-840+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鼎新(2006)。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式社會學方法。社會學研究,121,1-21+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侯明儒(1983)。“扶清滅洋”淺議。教學與進修,1983(4),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鳴(2000)。義和團儀式的文化象徵與政治隱喻。開放時代,200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佳、樊慶彥(2012)。古代小說中歲時節令娛樂描寫的民俗價值與文學功能。文化遺產,2012(1),78-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韶軍、戴國斌(2016)。生存.生活.生命:論武術教化三境界。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5),7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程歗(1991)。拳民意識與民俗信仰。中國社會科學,1991(3),155-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新民、蔣慶(2011)。大小傳統的符號釋義學解讀--關於“天地君親師”與儒學民間形態的對話。閱江學刊,2011(6),1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維庭(1984)。天地君親師考釋。文史哲,1984(4),4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士閃(2012)。靈的皈依與身的證驗--河北永年縣故城村梅花拳調查。民俗研究,2012(2),55-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唐韶軍(2015)。生存.生活.生命:論武術教化三境界(博士論文)。上海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euchtwang, Stephan、趙旭東(2009)。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穆(2004)。晚學盲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鼎新(2012)。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佐藤公彥、宋軍、彭曦、何慈毅(2007)。義和團的起源及其運動:中國民眾Nationalism的誕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Esherick, Joseph W.、張俊義、王棟(2005)。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路遙(1990)。義和拳運動起源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學泰(2007)。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戴玄之(2010)。義和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燕子傑(1998)。中國梅花樁文武大法。青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程歗(2009)。文化、社會網路與集體行動。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柯文、杜繼東(2007)。歷時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建飛(2012)。生產與運作管理。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曼瑟爾.奧爾森、陳郁、郭宇峰、李崇新(2011)。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馬克斯.韋伯、康樂(2004)。韋伯作品集II:經濟與歷史支配的類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Elman, Benjamin A.(1990)。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6.吳鉤(2011)。隱權力2--中國傳統社會的運行遊戲。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非、張悅(2013)。韓非子。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先謙、鄧啟銅(2009)。荀子。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彥明(2009)。梅花拳通義。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彥明(2004)。武探花楊炳與〈習武序〉。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鍾敬文(1998)。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Tiedemann, R. G.、崔華傑(2011)。華北的暴力和恐慌--義和團運動前夕基督教傳播和社會衝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費孝通、劉豪興(1985)。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