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欠發達地區開放政策取向研究:一體化還是差別化?--基於新經濟地理學視角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劉軍輝安虎森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12)
頁次:131-136
主題關鍵詞:一體化政策差異化政策新經濟地理學產業轉移單邊貿易保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文章基於新經濟地理學中間投入品模型,建立了研究欠發達地區開放政策的理論模型,並通過數值模擬和麵板數據模型分析了邊緣區不同對外開放政策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表明:(1)欠發達地區與核心區實行一體化政策和單邊保護政策對欠發達地區影響則截然不同,對欠發達地區來講,實行差別化的政策對自己更有利;(2)欠發達地區內部一體化水準提高擴大了本地區有效市場規模,有利於產業向該地區轉移,能夠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這說明,欠發達地區政府在制定開放政策時,不僅要實行差異化的開放政策,還應盡可能消除區域內市場分割等,以提高區域內部一體化水準。
期刊論文
1.徐現祥、李郇(2005)。市場一體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研究,200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rugman, Paul R.、Venables, Anthony J.(1995)。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4),857-880。  new window
3.屈子力(2003)。內生交易費用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南開經濟研究,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劍勇(2004)。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4(6),3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琦、李曉萍、呂大國(2012)。市場一體化、企業異質性與地區補貼--一個解釋中國地區差距的新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12(2),1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雄浪、李國平(2007)。專業化產業集聚、空間成本與區域工業化。經濟學(季刊),20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長德(2012)。基於新經濟地理學視角的支持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安虎森、蔣濤(2006)。一體化還是差別化--有關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解析。當代經濟科學,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陸銘、陳釗(2008)。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第三條道路"。世界經濟,200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滌非、郭媛、萬曉燕(2014)。我國農村食品價格傳導與食品消費的實證分析--基於新的貿易開放度測算方法。經濟學動態,20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ujita, M.、Krugman, P.、Venables, A. J.(1999)。The Spatial Economics: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IT Press。  new window
2.Krugman, P.、Venables, A. J.(1995)。The Seamless World: A Spati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