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間性的彌合”: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研究--基於教育功效論的視域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肖立孟立軍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12)
頁次:203-207
主題關鍵詞:教育功能教育價值教育功效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和諧共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我國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這一命題放在今日仍然不落窠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國家,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種子理應在這片土地開花結果。研究從哲學角度上的功能、價值、功效概念入手,進而延伸到教育功效理論的研究視域。在此視域下,教育與哲學間的"場域間性"就主要體現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活動中的三主體,即社會、個體、整個教育系統間的三種互動關係。這為理性審視我國多元文化教育活動的本質與規律,探索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發展的有效路徑,進而實現中國夢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
期刊論文
1.詹先明(2009)。學術共同體建設:學術規範、學術批評與學術創新。江蘇高教,2009(3),1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雷鳴強(1996)。教育的功能、價值、功效辨析。江西教育科研,19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德順、孫美堂(2013)。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發展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坤慶(2003)。論價值、教育價值與價值教育。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憲隆、沈再新(2008)。構建共生互補型多民族和諧社會的思考。學習月刊,200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德(2008)。少數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內容及其課程構建。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宏良(2016)。社會政治穩定研究:歷程回顧、核心要素與創新路向。湖北社會科學,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ewey, John(1997)。How We Think。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window
2.Sam, David L.、Berry, John W.(2006)。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滕星、哈經雄(2001)。民族教育學通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孟立軍(2013)。歷史性跨越--民族教育超常規發展與民族地區發展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