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政治判斷的美學旨歸--重思漢娜.阿倫特的哲學轉向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張添翼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8)
頁次:95-102
主題關鍵詞:哲學思維判斷力政治美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進入20世紀以來,西方政治世界亂象頻仍,在極權主義的威壓之下,公共社會日漸消弭。現代人精神生活層面出現的危機,最終演變成迎合納粹暴行的"平庸之惡"。深鑒于此,阿倫特晚年從政治理論轉向到哲學觀研究,她借鑒了蘇格拉底前政治的思維方式,并以康德批判哲學為理論框架,著重分析了從思維、意志到判斷的理論線索。阿倫特的哲學觀可以概括為一種政治美學:政治的美學性,意味著將人之為人、共同體之為共同體的完美理念,落實為可預期可實踐的世界圖景;人的判斷力,是將完美人性與理想政制合二為一的獨特官能,它能使公民在積極行動的同時堅守良知。
圖書
1.康德、何兆武(2007)。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ant, Immanuel、鄧曉芒(2002)。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漢娜‧阿倫特、陳周旺(2007)。論革命。江蘇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rendt, H.、林驤華(2008)。極權主義的起源。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漢娜‧阿倫特、曹明、蘇婉兒(2013)。康德政治哲學講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柏拉圖、王曉朝(2014)。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2006)。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叔平、Kant, Immanuel(2008)。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Delbanco, Andrew(1995)。The Death of Satan: How Americans Have Lost the Sense of Evil。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ew window
10.Neske, Günter、Kettering, Emil、陳春文(2005)。回答--馬丁.海德格爾說話了。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賀照田(2002)。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學術思想評論第六輯。長春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柏拉圖、郭斌和、張竹明(2002)。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漢娜•阿倫特、姜志輝(2006)。精神生活•思維。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安東尼婭•格魯嫩貝格、陳春文(2010)。阿倫特與海德格爾--愛與思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漢娜•阿倫特、安尼。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康德、韓水法(2007)。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賽琳娜•潘琳(2012)。阿倫特與現代性的挑戰--人權現象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康德(2005)。康德著作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Marx, Karl、Engels, 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