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大釗、瞿秋白對俄國道路的認識
書刊名: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張艷國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10)
頁次:175-200+206
主題關鍵詞:新文化運動李大釗瞿秋白俄國道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李大釗和瞿秋白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道路的重要宣傳家與理論家。他們運用唯物史觀研究、闡釋俄國道路,針對革命道路、革命手段和革命目標,俄國國情與革命和社會建設關係,群眾、階級、政黨和國家之間關係,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社會發展動力與革命主體,思想、意識和觀念因素的社會作用等問題,展示了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時代水準的先進認識。在理論指導、思想基礎與價值認知相同的前提下,他們的認識又各具特點,存在差異,但共同展示出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道路的思想睿智與科學認知,成為人們認識從俄國道路到中國道路的思想視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珍貴思想資料與當代中國道路發展的思想資源。
Li Dazhao and QuQiubai were important propagators and theorists both of Marxism and the Russian path dur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They employed the materialist concept of history to research and interpret the Russian path,displaying an advanced understanding that represented the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tim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th,means and objective of revolution;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ituation in Russia,revolu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sses,classes,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state;the universal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impetus for society’ s development and revolutionary actors;and the social role of ideas,consciousness,conceptual factors,etc.They shared the same identical theoretical direction,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and value cognition,but each had hi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However,they both show the wisdom and scientific cogni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in exploring a path for China,offering a window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Russian to the Chinese path,and thus constitute valuabl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期刊論文
1.李大釗(1919)。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6(5),521-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大釗(19180701)。法俄革命之比較觀。言治,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大釗(1919)。庶民的勝利。新青年,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大釗(1919)。Bolshevism的勝利。新青年,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守常(19230116)。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組織--在北京大學經濟學會的演講。北大經濟學會半月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豐順(2010)。試論瞿秋白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社會科學論壇,2010(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閆紀建(2009)。李大釗的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啟示--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大釗(1921)。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曙光,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明光、劉國有(2015)。試論李大釗的群眾思想。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守常(19210701)。俄羅斯革命的過去及現在。新青年,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大釗(19190817)。再論問題與主義。每周評論,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大釗(1921)。社會主義下之實業。曙光,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大釗(19190105)。新紀元。每周評論,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大釗(19190126)。平民獨裁政治。每周評論,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杜鴻林(2015)。李大釗人民群眾觀述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大釗(19201017)。變革的原動力。新生活,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朗(2014)。瞿秋白的知識分子論與「文化領導權」。學習與探索,20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琥、王憲明(2014)。走近李大釗理解李大釗--編注《李大釗全集》的幾點認識和體會。黨的文獻,20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潘祥超(2011)。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論文)。陜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永樂(2013)。瞿秋白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期歷史進程研究(博士論文)。上海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志敏(2009)。李大釗傳。北京:紅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鐵仙(1984)。瞿秋白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秋實(2004)。瞿秋白與共產國際。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87)。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列寧(2009)。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平、崔之元(2005)。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大釗傳》編寫組(1979)。李大釗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丁守和(1985)。瞿秋白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章開沅(1998)。實齋筆記。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00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瞿秋白(1985)。瞿秋白文集.文學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大釗(1984)。李大釗文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瞿秋白(1986)。瞿秋白文集.文學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大年(1965)。中國近代史諸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成甲(1989)。李大釗早期思想和近代中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建軍(2009)。李大釗思想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成甲(2009)。李大釗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裴贊芬、宋杉岐(2011)。李大釗與早期中國共產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後藤延子、王青(1999)。李大釗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鐵健(2009)。瞿秋白傳。北京:紅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鐵仙(2011)。瞿秋白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慧(2012)。思想的行走--瞿秋白「文化革命」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季甄馥(2012)。瞿秋白與中共黨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瞿秋白(198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史習坤(1982)。瞿秋白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民族學院科研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豔國(2010)。思想文化與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李大釗研究會(1989)。李大釗史事綜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小中、丁言模(2008)。瞿秋白年譜詳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85)。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資料選輯(1919-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列寧(2009)。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大釗、中國李大釗研究會(2006)。李大釗全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Marx, Karl、Engels, 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慶齡(19661113)。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瞿秋白(19231107)。十月革命與經濟改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大釗(19210321)。俄羅斯革命之過去、現在及將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瞿秋白(19220817)。蘇維埃俄羅斯之立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瞿秋白(19211101)。勞農政府之「農民政策」--新經濟政策與人民之輿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瞿秋白(19220829)。全俄共產黨第十一次大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瞿秋白(19221013)。新經濟之因舊政治思想之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瞿秋白(19220422)。全俄共產黨第十一次大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瞿秋白(19220816)。赤俄之第四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大釗(19190220)。青年與農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瞿秋白(19221024)。新經濟政策之因,舊政治思想之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瞿秋白(19210923)。共產主義之人間化--第十二次全俄共產黨大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伯渠(1980)。黨成立時期的一些情況。「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7)。瞿秋白給鮑羅廷的信(1925年1月26日)。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7)。維連斯基-西比里亞科夫就國外東亞人民工作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摘錄)(1920年9月1日)。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達(1980)。中國共產黨的發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經過的回憶。「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7)。致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信(1923年6月20日)。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