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瓶梅:神話精神的缺失--以“四大名著”
書刊名:明清小說研究
作者:楚愛華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3)
頁次:53-64
主題關鍵詞:金瓶梅神話精神悲劇四大名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中國古代小說歷來有引神話因素干預作品的傳統,而處在"四大名著"時間鏈條上的《金瓶梅》,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與"四大名著"浩大恢弘、氣貫長虹、舍己為他等精神氣場和垂直立體思維相比,《金瓶梅》筆下的人事多平庸卑俗,缺少崇高的情感;多以觸目驚心的個人貪欲和罪惡示人,缺少"偉大人物的痛苦和死亡""舍己"等悲劇品格;在敘事空間上為單向度的平面思維,缺失向上的維度。其"理想世界"與"建設理想世界"的雙重缺失,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是由其崇高精神、悲劇精神、天命敬畏和道德審判等神話精神的缺失決定的。
期刊論文
1.袁珂(1984)。再論廣義神話。民間文學論壇,19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宗紅(2016)。明清世情小說中的"氣"及其文化解讀。明清小說研究,20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強(2003)。從神話到小說--兼論〈西游記〉的神話品質。明清小說研究,20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光正(2014)。〈三國演義〉中的政治神話及其美學效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鳳翔(2017)。上天入地與時空穿梭:〈西游記〉宇宙體系的解構與探究。明清小說研究,20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楚愛華(2009)。父親缺席與〈水滸傳〉的敘事策略。水滸爭鳴,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程小青(2016)。滅亡:〈金瓶梅〉的終極主題。金瓶梅研究,12,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薛英杰(2016)。色界魔境:晚明淫僧故事中文人的空間想像和欲望表達。明清小說研究,20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建軍(2008)。消極倫理與色情敘事--從小說倫理看〈金瓶梅〉極其評論。文藝研究,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龔世學(2005)。中國神話觀念與中國古典悲劇精神(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魯迅(1996)。中國小說史略。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志清(1988)。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一玄(2002)。《金瓶梅》資料彙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建憲(1997)。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竹坡(1991)。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assirer, Ernst、甘陽(2004)。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紫華(2000)。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光潛、張隆溪(1983)。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黃霖(20150732)。〈金瓶梅〉:社會腐敗的警世通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