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藏”地名的起源
書刊名:歷史研究
作者:李勤璞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5)
頁次:176-184
主題關鍵詞:地名地理名稱烏思藏西海西藏賓兔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正>西藏是我國一個省級行政區,但是漢文地名"西藏"的由來及其涵意,雖有前人研究,仍在茫昧之中。以筆者目前的了解,"西藏"地名的起源和固定,歷經明清兩個朝代,內涵逐步確定,本文重點考證明代該地名的具體內涵及其創立過程、演變軌跡。至于清代,因系滿族從遼東入主中原,由綏服外藩諸部而與青藏高原聯結,西藏地區的名稱系漢、蒙古、滿三語互譯混用,其地理識覺又是一番復雜的情況,宜另外整理說明。
期刊論文
1.牙含章(1980)。關於“吐蕃”、“朵甘”、“烏斯藏”和“西藏”的語源考證。民族研究,198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志純(1984)。釋西藏名稱。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志純(2007)。從藏博到西藏地名演變考釋。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慶英(1999)。漢文“西藏”一詞的來歷簡說。燕京學報,新6,131-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秦裕江(1995)。仰華寺寺址初探。青海社會科學,19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柳陞祺、常鳳玄(1988)。西藏名義辨析。中國藏學,1988(2),2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任乃強(1933)。西康圖經.境域篇。南京:新亞細亞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紅、靳潤成、周振鶴(2007)。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勤堉、壽景偉(1929)。西藏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份、趙盛世、王子貞、陳希夷(1987)。秦邊紀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健夫(1935)。西藏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華企雲(1930)。西藏問題。上海:大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彬(1930)。西藏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晨、董雲虎(2011)。西藏知識問題解答。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貴、喜饒尼瑪、唐家衛(2009)。西藏歷史地位辨。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士琦。三雲籌俎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Serruys, Henry(1958)。Genealogical Tabl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Dayan-Qan。S-Gravenhage:Mouton & Co.。  new window
13.珠榮嘎(1991)。阿勒坦汗傳(附蒙古文原文)。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方逢時、李勤璞(2009)。大隱樓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正祥(1943)。河西走廊。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居正(1984)。張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1974)。西域傳二。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逢時(1962)。虜酋勢劫熟番疏(撫處賓酋)。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屠隆(1977)。明故正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僉都禦史侯公墓志銘。白榆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問仁(1966)。經略少保鄭公西征平夷記。西寧府新志,卷35,藝文志。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洛(1962)。鄭經略奏疏。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萬世德。上曹如川撫台。湟中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洛。與石見吾廉使。鄭襄敏公赤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洛。西征紀事一百二十韵。白賁堂詩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