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校體育運動弱勢群體的隱性存在與顯性教學補救
書刊名:中國教育學刊
作者:張朋阿英嘎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5)
頁次:86-90
主題關鍵詞:學校體育運動弱勢群體教學補救教育公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讓弱勢群體有平等的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并在積極差別對待原則下對其作出教育補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內在要義。學校體育場域弱勢群體的概念繁雜、分類多元。微觀學校體育內運動弱勢群體包括身心障礙者、健全體弱者、教育放棄與教育自棄者四類人群。隱形運動弱勢群體的主要表現和成因可歸結為:女性體育參與不足和運動形象缺失,扮演附屬與陪伴角色;體育資源分配失衡與群育功能喪失,"看客"群體充當弱勢主流;厭教引起"靜坐"群體反應,不斷擴充弱勢隊伍。可采取的補救措施是減少教育放棄與教育自棄,推行課內即時補救、特設資源室、個別輔導三級補救制度促使弱勢轉化,布置家庭體育作業促成家校聯合。
期刊論文
1.Clark, S.、Paechter, C.(2007)。Why can't girls play football? Gender dynamics and the playground。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12(3),261-276。  new window
2.趙曉美(20150400)。補救教學vs.有效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中正(2015)。中小學體育課程疾病分類及診治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15(2),5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成文(2000)。論社會弱者的社會學意義。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2),6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雲開(1995)。對體院「特形生」競技體操動作技術教學方法的研究。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2),6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成、李秀華(2005)。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體育學刊,2005(5),7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榮會(2004)。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探討。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5),64-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宋衛東(2002)。康復運動處方在高校健康弱勢群體中的應用及可行性研究。體育與科學,2002(6),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頌平、何江明、劉旭(2005)。高校體育差生心理狀况和成因測試分析。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6),1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健、曹烴(2014)。融合共享--運動弱勢學生體育教育改革的時代訴求。體育科學,2014(3),39-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伯紅、李亞妮(2011)。中國高等教育中的社會性別現實。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55-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文幹(1935)。學校體育之畸形發展與困難情形亟待糾正與補救。浙江體育月刊,1935(1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友龍(1983)。略論學校體育的幾個基本問題。體育科學,1983(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辰梅、劉剛(2011)。論教育放棄與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問題的微觀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1(3),2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鄒德敏(2014)。關於體育課外作業的思考。運動,2014(16),10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毛振明、董文梅、張慶新(2005)。學校課外體育改革新視野。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伯苓(20140731)。不懂體育者不可當校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