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理論和步驟-
作者:陳鵬翔
書刊名:文化/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頁次:6-24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北:秀威經典
主題關鍵詞:比較文學中國學派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李達三(1985)。給編輯部的信。中國比較文學,2,409-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達三、謝惠英(19890400)。臺、港、大陸比較文學發展史。中外文學,17(11)=203,3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筑瑾、劉介民(19891200)。中西比較文學研究中的「近視」與「遠視」。中外文學,18(7)=211,65-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挺(1984)。開設比較文學課程,培養比較分析能力。中國比較文學,創刊號,302-307+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隆溪(1984)。<應當開展比較詩學研究>筆談會。中國比較文學,創刊號,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周翰(1984)。不妨先有成立中國學派的設想。中國比較文學,創刊號,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賈植芳(1984)。富有歷史意義的創舉。中國比較文學,創刊號,2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Weisstein, Urich(1984)。D'où 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 allons-nous?: The Permanent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11(2),167-192。  new window
9.李漢亭(19880900)。臺灣比較文學發展與西方理論的歷史觀察。當代,29,48-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慶炳、胡曉真、古佳艷(19850400)。比較文學中國化[座談會]。文訊,17,5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eeney, John J.(19870900)。Modern Developments in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 Golden Decade (1977-1987) for the "Chinese School"。Tamkang Review,18(1-4),39-64。  new window
12.古添洪(19790400)。中西比較文學:範疇、方法、精神的初探。中外文學,7(11),74-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鵬翔(1979)。中英古典詩裡的秋天:主學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惇、劉象愚(1988)。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達三(1978)。比較文學研究新方向。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慶藩、王孝魚(1974)。莊子集釋。臺北: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瘂弦(1959)。苦答林的一夜。香港: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康華、孫景堯(1986)。比較文學導論。臺北:蒲公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ldridge, A. Owen(1986)。The Reemergence of World Literature。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  new window
7.瘂弦(1970)。深淵。臺北:晨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瘂弦(1981)。瘂弦詩集。臺北:洪範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永義、葉慶炳(1978)。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古添洪、陳慧樺(1976)。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odzich, Wlad(1988)。Emergent Literature and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Literatur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王靖獻(1977)。論一種英雄主義。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其芳。秋天。漢園集。香港:大學生活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光中(1977)。評戴望舒的詩。戴望舒卷。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溫儒敏、盧康華(1986)。港臺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維廉(1977)。中西比較文學中模子的應用。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oelb, Clayton、Noakes, Susan(1988)。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Ithaca:Cornell UP。  new window
8.陳慧樺(1976)。莊子的詞章與雄偉風格。文學創作與神思。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季羨林(1987)。[中國比較文學年鑑(1986)]前言。中國比較文學年鑑(1986)。北京:北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慧樺(1976)。中西文學裡的雄偉觀。文學創作與神思。臺北:國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維廉(1977)。[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前言。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