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空性”到“體用”--中國佛學心性本體論的建構與反思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作者:唐忠毛
出版日期:2018
卷期:2018(12)
頁次:59-65
主題關鍵詞:空性體用般若本體論佛教中國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基于"緣起論"思維根基的印度佛教傳入中土之后,其在思想層面遭遇了中國化的"體用"詮釋。東晉釋道安、僧肇等就借用玄學思想與概念通過"體用""本末"等中國本土概念創造性地詮釋了佛教般若思想,之后伴隨著中國佛學由般若學向涅槃學的取向,《起信》《華嚴》及中國禪宗皆借用體用概念與思維模式逐漸建構起了中國佛教"心性本體論"理論框架。中國本土的"體用"概念及其思維框架不僅深度介入到中國化佛學的哲學建構中,使印度佛教經過詮釋與會通終于搖身一變成為啟發中國人心智的理論模型,同時它也是達成儒佛道三教思想匯通的重要思維橋梁。"體用"思維模型一方面建構了中國化語境的佛教哲學,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土的"體用"概念發生了"佛學化"的改造。近現代以來,中國佛教體用論模型在回溯到中印佛學思想源流的相關理論議題時也遭遇到一些挑戰,如何面對此一挑戰也關涉到中國佛學的現代性詮釋問題。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