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和親故事”電視劇中的國家認同建構研究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劉曉偉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3)
頁次:179-184
主題關鍵詞:和親故事電視劇國家認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和親故事"電視劇構建了由"哀怨者"向"自覺的民族團結傳播者"轉變的"和親公主"、積極的和親促成者、注定失敗的反對者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媒介影像。和親故事電視劇中國家認同話語的建構,深受國家意志形態、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舊有的歷史或文學闡釋框架等因素的影響,是對原有闡釋框架的一種記憶"復刻"。這種"復刻"保留了和親故事原有的外形和脈絡,但賦予其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的新內核,構成了促進國家認同整合的新話語體系。同時,話語建構中顯露出的大漢族主義,要以對形成過程中的中華民族的認同為歸依,在電視劇中取得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統一。
期刊論文
1.胡小成(2006)。古代昭君題材的歷史流變。求是學刊,33(2),115-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堯(1980)。唐蕃會盟碑疏釋。歷史研究,198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崔明德(2004)。和親文化與婚姻文化比較研究。文史哲,20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寶成(2010)。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比較。貴州民族研究,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鵬(2001)。重塑歷史空間內消逝的視覺形象--電視劇《文成公主》的美術設計。中國電視,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軍、蔡曉晴(2000)。30年情系"文成公主"。大眾電影,200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方維保(2009)。民族國家的整體願望與文學創作的縫合想像--以話劇《文成公主》、《王昭君》為中心。民族文學研究,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雪梅(2006)。從認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係。民族研究,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本刊記者(2006)。電視連續劇《昭君出塞》研討會紀要。中國電視,200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瑞君(2010)。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認同"研究概述。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永久、朱軍(2010)。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民族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費孝通(1997)。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北京大學學報,1997(2),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恩顯(2012)。中國古代和親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贊奇、張頌仁、陳光興、高士明(2013)。歷史意識與國族認同--杜贊奇讀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曄(1999)。後漢書‧南匈奴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班固(2002)。漢書‧匈奴傳。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薩迦.索南堅贊、劉立千(1985)。西藏王統記。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費孝通(1989)。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戎(2004)。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auman, Zygmunt、歐陽景根(2003)。共同體。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歐陽修、宋祁(2003)。新唐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200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翦伯贊(19611213)。內蒙訪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齊黎明(20090410)。和親--不僅僅是避戰更有利於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