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一種現代儒家道德哲學的可能性--基於人性觀念與道德論證的關系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李科政余仕麟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4)
頁次:78-85
主題關鍵詞:現代儒家道德人性觀現代性單一人性觀自然人性觀雙重人性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古代道德哲學與現代道德哲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其各自的論證乃是基於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性觀念:"雙重人性觀"與"單一人性觀"。古代道德哲學乃是通過表明道德規範能夠實現兩種人性的轉變,來證明道德規範的合理性,儒家傳統道德理論正是如此。而現代道德哲學則是通過表明道德規範合乎我們自然人性的某種本質特征,來達到同樣一個目標。通過一種社會學的分析,本文證明了這兩種類型的人性觀念,分別是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必然產物,即一種現代性的儒家道德哲學,必須建立在某種形式的單一人性觀或自然人性觀的基礎之上。
圖書
1.左丘明、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1994)。國語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安民(2012)。現代性。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5)。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1972)。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acIntyre, Alasdair C.(1984)。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Notre Dame,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new window
7.孔子、楊伯峻(1980)。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伯峻(1960)。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2012)。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Rawls, John、Herman, Barbara(2000)。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程顥、程頤(200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