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與虛構:一個符號敘述學解讀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陳文斌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9)
頁次:184-188
主題關鍵詞:非虛構小說符號敘述學敘述真實虛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真實與虛構的關系是文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問題,對這兩個概念的界定也處於爭議之中。本文認為,作者與文本的合謀製造了真實性,但虛構性無法徹底消除,不僅文本會暴露敘述痕跡,接收者也有對虛構性的獲意傾向。真實是非標出的,以真實性為意義活動的底線,虛構向真實靠攏從而鞏固了表意秩序。同時,虛構又滿足了虛假僭越真實的意義渴求。
期刊論文
1.王輕鴻(2013)。西方文論關鍵詞:虛構。外國文學,20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俐俐(2015)。文學研究如何面對廣義敘述學出現的機遇和挑戰。符號與傳媒,2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董鼎山(1980)。所謂"非虛構小說"。讀書,198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毅衡(2014)。論虛構敘述的"雙區隔"原則。外國文學研究,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毅衡(2010)。誠信與謊言之外:符號表意的「接受原則」。文藝研究,2010(1),27-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毅衡(2015)。文本內真實:一個符號表意原則。江海學刊,20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毅衡(1991)。論小說的"自然化"。上海文學,1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希利斯‧米勒、秦立彥(2007)。文學死了嗎。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沃爾夫岡.伊瑟爾、陳定家、汪正龍(2011)。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enette, Gérard、吳康茹(2013)。轉喻:從修辭格到虛構。桂林:漓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ontaine, David、陳靜(2003)。詩學--文學形式通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毅衡(2013)。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阿來(2014)。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一個兩百多年的康巴傳奇。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大康(2014)。現代、後現代視域中的文學虛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易容、趙毅衡(2012)。符號學:媒體學辭典。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毅衡(2013)。廣義敘述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agleton, Terry、王逢振(1998)。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