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理解費孝通的研究單位:中國作為“個案”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黃志輝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5)
頁次:15-22
主題關鍵詞:費孝通分析單位個案中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研究者的分析單位與最終探討的研究單位有時相同,有時不同。因此存在兩種理解何為"個案"的可能,以及三種方法論的進路——分別是"個案本身的研究"、"個案之中的個案歸納"、"收斂性的個案研究"。費孝通先生一生的研究幾乎涉獵從微觀至宏觀所有的分析單位,並且分別沿著三條進路最終向"中國"這個終極關懷靠攏。而利奇、弗裡德曼以及諸多當代關注個案研究的學者,簡化了費孝通的方法論框架,忽略了其個案體系的復雜性、連接性與擴展性。
期刊論文
1.王銘銘(2013)。三圈說:另一種世界觀,另一種社會科學。西北民族研究,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祿國、杜實、田夏萌(2015)。ethnos(民族)及其變遷過程。滿語研究,2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麻國慶(2006)。作為方法的華南。思想戰線,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麻國慶(2012)。文化、族群與社會:環南中國海區域研究發凡。民族研究,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斯福(2009)。社會自我主義與個體主義--一位西方的漢學人類學家閱讀費孝通''中西對立''觀念的驚訝與問題。開放時代,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暉臨、李雪(2007)。如何走出個案。中國社會科學,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譚同學(2009)。類型比較視野下的深度個案與中國經驗表述--以鄉村研究中的民族志書寫為例。開放時代,200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麻國慶(2005)。費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與地方社會。開放時代,20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富偉(2012)。個案研究的意義與限度。社會學研究,2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each, Edmund R.(1982)。Social Anthropology。Fontana Paperbacks。  new window
2.楊清媚(2010)。最後的紳士--以費孝通為個案的人類學史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費孝通(1999)。費孝通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曼努爾.沃勒斯坦、羅榮渠(1998)。現代世界體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allerstein, Immanuel、劉鋒(1997)。開放社會科學。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克利福德.格爾茲、納日碧力戈、郭于華、李彬、羅紅光、田青(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聞翔(20130830)。以擴展個案法書寫''公共民族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