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新型分類
書刊名:貴州民族研究
作者:王叢卞春泉
作者(外文):Wang, CongBian, Chun-qua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2)
頁次:57-60
主題關鍵詞:全球化少數民族非遺文化新型分類文化產業GlobalizationMinorit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New typologyCultural indus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分類的現行學科標準有利於在法律範疇中確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類別,卻無法反映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實際生存狀況,立足於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分類的新需求,探討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流變現象、人才文化類型與文化產業概念,提出在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分類中反映民族文化產出特徵及其行業性質,彌補已有文化分類的實踐性缺陷。
The current subject criteria of minorit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helpful to certify the protection type in the law. It cannot reflect the real situation of minorit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eet the new need of classification of minorit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global context,argues the evolution of minorit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type of cultural elite 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dustry.
期刊論文
1.葉芳芳、朱遠來(2013)。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困境與出路。廣西民族研究,20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露(2012)。游走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分類、特徵和關係。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小蘋(2012)。法律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標準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耀宗(2015)。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界定與分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侯長林(2002)。對文化價值分類的再認識。銅仁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文利(2012)。近代西北少數民族多元文化的分類及其主要特徵。晉中學院學報,2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閆天靈(2003)。民族民間文化多樣性的來源、存替規則及其分類保護。民族藝術研究,20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納日碧力戈(1996)。想像、分類、商品:民族國家與文化--R•福斯特《在全球同一中創造民族國家文化》一文評介。世界民族,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能幸、陳偉(2012)。南嶺走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及特徵。柳州師專學報,2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田艶(2014)。試論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程齊凱、周耀林、戴暘(2011)。論基于本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組織方法。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鄧安球(2011)。論文化產業概念與分類。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