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流動中村落共同體何以維繫--一個中緬邊境村落的流動與互惠行為研究
書刊名:社會學研究
作者:盧成仁
作者(外文):Lu, Cheng-re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1)
頁次:166-189+245
主題關鍵詞:流動村落共同體互惠機制社會身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3
村落共同體的瓦解是流動背景下中國村莊研究的一個核心診斷。本文以娃底村田野調查為中心,在將物的流動、貨幣流動與人的流動過程互相參驗、結合的討論中,區分流動所具有之不同性質后,認為互惠機制的存在與運作是流動背景下村落共同體得以延續和維系的基礎。這一論述的邏輯前提來自于,對互惠具有使不同主體在微觀社會運作過程中建立、形成并維系社會關系的性質之再闡釋,并以社會身份的確立和保持作為互惠中回饋義務的動力機制。在詳細梳理互惠機制與市場、國家的互動過程中,提出互惠機制是村莊(社區)研究中具有一般性的分析概念,是包括村落共同體在內的微觀人群共同體的有效分析概念與分析視角。
The collapse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is a core judgement on Chinese villag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igration.Based on the fieldwork of Wadi village,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flows into three types:the flow of the material,the flow of monetary,and the flow of people.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mutual authentica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flow,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xistence and operation of the reciprocity mechanism is the basis that maintain the village commun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igration.The logic is based on the re-explanation of reciprocity,whose nature is to make different subjects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organization.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tus work as dynamic mechanism of reciprocal feedback in the obligation.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reciprocity is a general analytical concept in the village(community) study,an effective concept and angle to analyze micro communities which contained by village community.
期刊論文
1.毛丹(2010)。村落共同體的當代命運:四個觀察維度。社會學研究,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昉(2010)。城市化與農民工貢獻--後危機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思考。中國人口科學,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慧玲(2010)。少數民族婦女流動對婚育的影響:以廣西融水為例。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鐵淨(2009)。當前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狀况。湖北社會科學,200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崔如斌、徐榮祥(2003)。外出流動對農村青年生活方式的影響。青年研究,200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狄金華(2010)。村落視野下的社會流動與社會分析--對安徽宅坦村一項歷史社會學的考察。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鵬、李一男、王澎湖、林偉(2007)。流動人口外出對其家庭的影響。人口學刊,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雲濤(2011)。家庭視角下的"農民工"回流行為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俊、崔傳義(2008)。我國農民工回鄉創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經濟縱橫,200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賀雪峰(2002)。論人口流動對村級治理的影響。學海,20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楓、史宇鵬(2013)。農民工回流的選擇性與非農就業。人口學刊,20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紀韶、李舒丹(2010)。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生活方式的轉變。廣東社會科學,2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國慶(2005)。關於中國村落共同體的論戰--以"戒能--平野論戰"為核心。社會學研究,20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君甫(2006)。走向終結的村落--山區人口流失、社會興衰與扶貧政策思考。理論導刊,20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淼、李巧蘭(2003)。流動人口的邊緣性與村治秩序的震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培林、李煒(2010)。近年來農民工的經濟狀况和社會態度。中國社會科學,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華芹、王修彥、王瑞濤(2010)。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社會結構之影響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盧成仁(2010)。作為民間概念的"找錢":經濟交換與社會結構中的物與心態。民族學評論,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盧福營(1999)。農民流動:嵌入村民自治的新變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陸益龍(2008)。流動的村莊:鄉土社會的雙二元格局與不確定性。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蒲艶萍(2011)。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基於西部289個自然村的調查資料分析。農業技術經濟,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松岡正子、曲木威古、彭歐、馬輝宏(2008)。冕寧縣納木義藏族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動和文化變遷的關係。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譚深(2011)。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2011(1),138-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田毅鵬、韓丹(2011)。城市化與村落終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外來女勞工研究課題組(1995)。外出打工與農村及農民發展--湖南省嘉禾縣鐘水村調查。社會學研究,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久高(2007)。村民流動對村級黨支部組織建設的影響及對策。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文昌(1993)。20世紀30年代前期農民離村問題。歷史研究,19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振威(2008)。另一類"村落的終結"。民主與科學,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志芬(2009)。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居民的人口流動和職業分化對文化變遷的影響--以文山富寧縣剝隘鎮坡芽村為例。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承富、劉玉平(2008)。試論農民流動對我國農村治理的消極影響。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增陽、甘霖(2006)。農民流動與村民自治。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錚(2006)。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現實悖論--"農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應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姚俊(2004)。蘇南鄉村精英遷居城市的原因及其對原居村莊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葉靜怡、周曄馨(2010)。社會資本轉換與農民工收入。管理世界,2010(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周曉虹(1998)。流動與城市體驗對中國農民現代性的影響--北京"浙江村"與溫州一個農村社會的考察。社會學研究,19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Damon, F. H.(1980)。The Kula and Generalized Exchange: Considering Some Unconsidered Aspects of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Man(new series),15(2),267-292。  new window
37.Kung, James K.(2002)。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0(2),395-414。  new window
38.Roberts, Kenneth D.(1997)。China's 'Tidal Wave' of Migrant Labo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Mexican Undocumented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31(2),249-293。  new window
39.陶雲逵(19480400)。碧羅雪山之栗粟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327-40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何丙波(2008)。民族地區人口流出與社會文化角色缺失問題研究(碩士論文)。雲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驥(2004)。瀕危藥用植物雲南黃連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亞寧(2012)。村落的社會分化--基於M村的案例分析(碩士論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岳雪蓮(2011)。仫佬族流動人口與流出地社會變遷研究(博士論文)。中南民族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immel, Georg、林榮遠(2002)。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勇、徐增陽(2003)。流動中的鄉村治理--對農民流動的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Duara, Prasenjit、王福明(2010)。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regory, Christopher、杜杉杉、姚繼德、郭銳(2001)。禮物與商品。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urkheim, Émile、渠東(2000)。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uman, Zygmunt、徐朝友(2012)。流動的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柴田三千雄、板垣雄三、川北稔、小谷汪之、二宮宏之、後藤明、濱下武志(1989)。社會的結合。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福貢縣政協文史編輯室(1994)。文史資料選輯--霜耐冬回憶錄。昆明:昆明市政協機關印刷廠:雲南新聞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丹尼爾‧葛學溥、周大鳴(2012)。華南的鄉村生活--廣東鳳凰村的家庭主義社會學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莫里斯.古德利爾、王毅(2007)。禮物之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靜、楊須愛(2008)。交往與流動話語中的村落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傈僳族簡史》編寫組(1983)。傈僳族簡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紹華(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臺北: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盧成仁(2014)。"道中生活"--怒江傈僳人的日常生活與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毛丹(2000)。一個村落共同體的變遷--關於尖山下村的單位化的觀察與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馬塞爾‧莫斯、汲喆(2005)。禮物:古式社會中的交換形式與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怒江州金融志編纂委員會(2001)。怒江州金融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歇爾‧薩林斯、張經緯、鄭少雄、張帆(2009)。石器時代經濟學。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陶斯文(2007)。四川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積超(2006)。人口流動與白族家族文化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閻雲翔、龔小夏(2009)。私人生活的變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雲南省編輯組(1987)。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滙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文政(2012)。流動與發展:西北民族地區鄉村社會流動問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真真、解振明(2004)。人口流動與農村婦女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Firth, Raymond(1959)。Economics of the Zealand Maori。Wellington:R. E. Owen, Government Printer。  new window
26.Popkin, Samuel L.(1979)。The Reg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7.福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9)。福貢縣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拉德克利夫-布朗、夏建中(1988)。社會人類學方法。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培林(2004)。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馬凌諾斯基、夏建中(1994)。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馬凌諾斯基、粱永佳、李紹明(2001)。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Tönnies, Ferdinand、林榮遠(2010)。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思(2005)。近代華北村落共同體的變遷--農耕結合習慣的歷史人類學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Lévi-Strauss, Claude、張祖建(2006)。結構人類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閻雲翔、李放春、劉瑜(2000)。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Bauman, Zygmunt、歐陽景根(2002)。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Scott, James C.、程立顯、劉建(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Weiner, Annette B.(1992)。Inalienable Possessions: 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Giv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9.楊美惠、趙旭東、孫珉、張躍宏(2009)。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Polanyi, Karl、馮鋼、劉陽(2007)。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潘蛟(2013)。潘蛟教授主講"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流動的多態性及其理論和政策意涵",http://www.gzass.net.cn/bqdd/20131204110759.asp, 2013/0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阿爾文‧古爾德納(2008)。互惠規範:一個初步的陳述。社會學基礎文獻選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凌諾斯基(2001)。[江村經濟] 序。江村經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建林(1988)。福貢黃連種植史訪。福貢文史資料選輯。昆明:昆明市政協機關印刷廠:雲南新聞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思(2011)。流動、不安的共同體--近代華北村落社會與韓、日農村比較。區域文化與地方社會。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