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俗學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民俗學實踐“表述”的案例研究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呂微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1)
頁次:31-59
主題關鍵詞:民俗學實踐範式實踐判斷力形式先驗語境公民社會雙名制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4
《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之後的高丙中,為中國民俗學引進了"公民社會"這一先驗理想的語境條件,並將民俗(學)實踐的"雙名制""合法化效力的策略",奠定於康德意義上的"經受某種合法秩序所包含的有效規則的(普遍化)檢驗"的最高實踐原則,以及"非遺"作為實踐判斷力形式的"第三者"基礎上,從而為把中國民俗學的先驗實踐理想與經驗性理論方法之自我矛盾的學術範式,轉換為先驗實踐目的論與先驗認識方法論自我統一的民俗學實踐範式,即實踐民俗學,做出了實質性的嘗試和貢獻。
期刊論文
1.戶曉輝(20150100)。非遺時代民俗學的實踐回歸。民俗研究,2015(1),16-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丙中(2013)。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革命的終結。開放時代,2013(5),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戶曉輝(2013)。為民主、爭自由的民俗學--訪日歸來話短長。民俗研究,20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伯特•巴龍、黃龍光(2010)。美國公眾民俗學:歷史、問題和挑戰。文化遺產,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微(2010)。民俗學的笛卡爾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申論。民俗研究,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005)。克智與勒俄:口頭辯論中的史詩演述。民間文化論壇,2005(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呂微(2003)。"內在的"和"外在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丙中(2006)。日常生活的現代與後現代遭遇:中國民俗學發展的機遇與路向。民間文化論壇,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丙中(2008)。中國民俗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民俗研究,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丙中(2010)。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民俗研究,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連山(2012)。重新審視五四與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命運--以20世紀對於傳統節日的批判為例。民俗研究,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微(2013)。民俗復興與公民社會相聯結的可能性--古典理想與後現代思想的對話。民俗研究,20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丙中(2004)。知識分子、民間與一個寺廟博物館的誕生--對民俗學的學術實踐的新探索。民間文化論壇,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微(2004)。反思的民間文學--民俗學的學術倫理。民間文化論壇,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杰文(2014)。語言人類學與民間文學的"存在論"。民間文化論壇,20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微(2009)。史詩與神話--納吉論"荷馬傳統中的神話範例"。民俗研究,20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杰文(2011)。"文本化"與"語境化"--〈荷馬諸問題〉中的兩個問題。民族文學研究,20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丙中(2008)。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狀態--基於"公民性"的評價。探索與爭鳴,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施愛東(2007)。警惕"神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兼談民俗學者的角色定位。民間文化論壇,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丙中(2012)。"公民社會"概念與中國現實。思想戰線,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高丙中(2010)。[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序言。民俗研究,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丙中、夏循祥(2012)。作為當代社團的家族組織--公民社會的視角。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高丙中(2006)。一座博物館-廟宇建築的民族志--論成為政治藝術的雙名制。社會學研究,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施愛東(2012)。盜腎傳說、割腎謠言與守閾敘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裕生(2014)。有第三條道路嗎?--對自由主義和整體主義國家學說的質疑與修正。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高丙中(2007)。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整合性的學術概念的成形。河南社會科學,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安德明(2008)。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河南社會科學,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揚(1999)。"FOLKLORE"名辨。民俗研究,19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威廉•湯姆斯(18460822)。民俗。雅典娜神廟,9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呂微(2006)。民間文學-民俗學的"性質世界"與"意義世界"。民間文學論壇,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高丙中(2008)。作為公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藝研究,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施愛東(2009)。學術運動對於常規科學的負面影響--兼談民俗學家在非遺保護運動中的學術擔當。河南社會科學,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施愛東(2014)。民俗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中的尷尬處境。民間文化論壇,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菅豐、陳志勤(2011)。日本現代民俗學的"第三條道路"--文化保護政策、民俗學主義及公共民俗學。民俗研究,2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高丙中(2007)。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題的民間信仰。江西社會科學,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巴莫曲布嫫(2004)。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以諾蘇彝族的口頭論辯和史詩傳統為例。文學評論,2004(1),147-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高丙中(2000)。社會團體的合法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0(2),100-109+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戶曉輝(2013)。從民到公民:中國民俗學研究"對象"的結構轉換。民俗研究,20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高丙中(1996)。中國民俗學的人類學傾向。民俗研究,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呂微(2000)。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0(2),124-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趙世瑜(2011)。傳承與記憶:民俗學的學科本位--關於「民俗學何以安身立命」問題的對話。民俗研究,2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曉春(2009)。從"民俗"到"語境中的民俗"--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範式轉換。民俗研究,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呂微(2004)。從「我們和他們」到「我與你」。民間文化論壇,2004(4),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效群(2006)。妙峰山:北京民間社會的歷史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康德、許景行(2010)。邏輯學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普特南、應奇(2006)。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韋伯、馮克利(1998)。學術與政治。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uman, Richard、楊利慧、安德明(2008)。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丙中(2010)。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康德、韓水法(1999)。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康德、孫少偉(2007)。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貝克、黃濤(2011)。〈純粹理性批判〉通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阿利森、陳虎平(2001)。康德的自由理論。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20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件彙編。外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維特根斯坦、張金言(2002)。論實在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丙中、袁瑞軍(2008)。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ant, Immanuel、鄧曉芒、楊祖陶(2004)。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陳泳超。背過身去的大娘娘:傳說生息的動力機制--關於山西省洪洞縣"接姑姑迎娘娘"活動的傳說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高丙中(20040319)。從民間到公民--民俗學在其中的作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高丙中(2006)。〈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總序。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微。[民俗學:一門偉大的學科]緒論。民俗學:一門偉大的學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丙中(2012)。[日常生活的文化與政治--見證公民性的成長]序言。日常生活的文化與政治--見證公民性的成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秀杰(2012)。民俗學與人類學相距究竟有多遠?。中國民俗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丙中、袁瑞軍(2008)。導論:邁進公民社會。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丙中(2000)。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儀式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丙中、馬強(2008)。傳統草根社團邁向公民社會的歷程:河北一個廟會組織的例子。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丙中(2008)。[民間文化與公民社會--中國現代歷程的文化研究]序言。民間文化與公民社會--中國現代歷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微(2014)。我們的學術觀念是如何轉變的?--劉錫誠:從一位民間文學-民俗學學者看學科的範式轉換。中國民俗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威廉•湯姆斯(1990)。民俗。世界民俗學。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