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技藝的生產保護與生活傳承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朱以青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1)
頁次:81-87
主題關鍵詞: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生活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傳統技藝是在漫長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傳統生產技術。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下,面對傳統技藝日漸減少的狀況,中國在近年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提出了生產性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主要是針對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擁有具體的生產內容,貼近民眾生活,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對其保護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產中保持其核心技藝和核心價值,並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連,使之在生活中持久傳承。
期刊論文
1.諸葛鎧(2008)。關於手工藝非物質文化空間的思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勤建(2013)。定位分層、核心傳承、創意重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若干思考。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惠林、王媛(201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生產性保護"到"生活性保護"。藝術百家,20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錫誠(2010)。"非遺"產業化: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知遙(201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田野思考--中國北方民間布老虎現狀反思。民俗研究,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賀學君(2005)。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華文(2010)。原生態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山東社會科學,20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以青(2013)。基於民眾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以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民俗研究,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120227)。文化部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志勇(20090213)。眾多專家學者呼籲--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注重生產性方式保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漣,呂品田(20090413)。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方式保護"的意義與前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