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承人口述史的身體經驗價值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馬知遙潘剛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5)
頁次:37-42
主題關鍵詞:傳承人口述史身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集體記憶、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承,具有強烈的身體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應充分認識傳承人的身體經驗價值,理清身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間的關係,確立身體作為第一物質性的關鍵位置。現階段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的搶救式記錄,並對口述獲得的信息和資料進行甄別,使得非遺保有一絲血脈,具有文化和學術雙重價值。同時,對傳承人的保護應當放到具有整體性的原生態文化空間中。
期刊論文
1.向雲駒(2010)。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體性--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若干哲學問題之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宗媛(2012)。"身體電影"的踐行者:約翰.卡薩維茨。電影文學,201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鴻(2008)。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口述檔案。甘肅社會科學,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永林(201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模式研究--以湖北宜昌民間故事講述家孫家香、劉德培和劉德方為例。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大春(2007)。語言、身體、他者。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向雲駒(2013)。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士課程錄。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鐵梁(2008)。非物質性還是身體性,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67390-1.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汪民安、陳永國(2011)。編者前言:身體轉向。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布萊恩.特納(2011)。身體問題:社會理論的新近發展。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