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漢“復作”的生成機制及身份歸屬探討
書刊名:中國史研究
作者:崔建華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2)
頁次:77-94
主題關鍵詞:復作官私債務逋賦貸居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復作"是西漢時期的一個稱謂,圍繞著復作的生成機制、身份歸屬,古今學者眾說紛紜。實際上,官私債務是西漢復作人員的重要來源,依據有二:一,對漢武帝泰山封禪后的同一道詔書,《漢書》言"行所巡至"免除"逋賦貸",對應著《史記》所言"行所過毋有復作";二,居延新簡有臨之燧長薛忘得淪為復作的案例,這很可能是因其導致官物損失所致。從因官私債務而入官府勞作的特點來看,復作應當是秦代"居貲贖債"的替代品。但居貲往往要并稱其爵位,說明"居貲"在身份上屬于民,同時也表明,這一稱謂尚不具備獨立標識身份的功能。西漢復作已具有獨立標識身份的功能,因此,它應當是介于編戶民與刑徒之間的過渡身份。復作適用于刑徒,大概正是對這種過渡身份移用的結果。
期刊論文
1.宋杰(1993)。漢代官府與私人之間的債務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1),5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建國(2006)。漢代的罰作、複作與弛刑。中外法學,20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洋(2008)。漢代"複作"徒考辨。南都學壇,20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孟彥弘(2006)。吳簡所見「事」義臆說--從「事」到「課」。吳簡研究,2,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俊民(2013)。懸泉漢簡與班固〈漢書〉所引詔書文字的異同。文獻,20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1982)。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3),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夢家(1980)。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司馬光(2011)。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學勤(1984)。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1987)。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玉繩(1981)。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恒(2008)。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稽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向、向宗魯(1987)。說苑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均明(2009)。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7)。里耶發掘報告。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78)。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冨谷至、柴生芳、朱恒曄(2006)。秦漢刑罰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郝樹聲、張德芳(2009)。懸泉漢簡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司馬遷(1982)。史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孫星衍、周天游(1990)。漢官六種。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充、黃暉(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慎、段玉裁(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奏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榮曾(1995)。漢簡中所見的刑徒制。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任仲爀(2011)。秦漢律中的庶人。簡帛研究(二○○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伯元(2005)。銀雀山漢簡〈田法〉二題。出土法律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9)。鹽鐵論.水旱。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均明(2007)。漢代烽隧守禦術略考。秦漢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金光(2004)。居貲贖債制度--兼說趙背戶秦墓的性質。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紹侯(1988)。“居貲”非刑名辨--兼論秦律中的幾個問題。雛飛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