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
作者:鄭愛蘭
作者(外文):Joung Oae R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杜正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商周時代藝術宗教形態統治政治心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0
摘要
中國在幾千年漫長的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古代文化。尤其是青銅文化具有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而長期居於世界文明的前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是具體的、歷史的、多層次的,其起源于上古貫穿延續到現在。
上古三代的傳說中,從五帝而下是夏、商、周,其中夏代以前的歷史渺渺茫茫,因而往往把神話與傳說以及歷史摻雜在一起。考古發現無法確定,歷史文獻也不足徵,因此,無法詳細地探討。殷商時代不僅有文獻資料,還有地下出土的十萬片以上的甲骨卜辭,這些文字給我們呈現著當時的歷史事實,不僅有從安陽殷墟考古發現的各類遺物,一直到近來更有四川三星堆的驚人發現,它們以實物與圖像向我們反映著當時的神秘世界。依據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大體討論當時的宗教思想和當時統治者掌握政治的心態。
我們所說的商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時期出現了比較完善的禮法制度,進入了文明的歷史時期,也就是青銅時代,產生了燦爛的青銅文化。西周對於殷商來說,是一個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時代。例如殷人尚鬼神,而周人敬天而重人等等。(《禮記‧表記》中說『事鬼神而遠之。』)但據《尚書》記載,各種祭祀大體上還是繼承著殷商的傳統。可看出西周的思想世界與殷商的思想世界實際上同多而異少,西周人和商人一樣相信"帝"在"天上"與人間一樣,有一個由神祇構成的世界,它們在主宰一切。商周時代,無論社會政治結構還是思想領域,都是人間世界和神靈世界,王權和神權並重的時代。
那麼,讓我們沈重地思考的問題就是此時期的青銅藝術究竟說明什麼呢?它對當時宗教和政治提示什麼呢?這三者的關係給後世起何種影響呢?他們究竟在商周歷史上具有何等的重要意義呢?這些都是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宗教學家,甚至於神話學、古文字學、人類學、民族學等,該深入地探索的課題。
青銅藝術是商周藝術的精華。當然商周藝術不僅是青銅器,還有陶器、玉器等。這些器物讓王朝的建立和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因此,青銅禮器歷來受到學者們熱烈的探索,而且引起各學科的注意了。至於銅器花紋裝飾,尤其是動物形象已經神化,應是神靈的象徵,表現了一種多神世界。更重要的是,杜正勝先生所表明的,「銅器是象徵統治的禮器,尤其銅鼎到東周時已成為政權的代表,而這些禮器也都是以「物」為核心是一個重要關鍵。」這一點是本文所論述的最主要的關注點。因此,本文所探索的問題也是商周時期對「物」「器」的基本觀念所呈現的宗教形態和政治心態,初步嘗試提出一些看法。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史和神話傳說的角度考證了商周銅器圖樣的內涵和其意義,給我們研究商周時期宗教和政治意識心態很多有益的啟示。宗教信仰中含有許多神話的成分,神話仍然可以作為解釋歷史的佐證資料。
基於上述,乃闡述本論文各章節之探索和考察。最後要說的是,研究上古歷史,不斷地追尋前人的豐碩的研究和智慧,樂趣無窮。本論文可以說杜正勝老師的各方面的研究是對本論文開了先河。
徵 引 書 目
一 古代文獻
《十三經注疏》《左傳》。
《十三經注疏》《周易》。
《十三經注疏》《周禮》。
《十三經注疏》《尚書》。
《十三經注疏》《詩經》。
《十三經注疏》《爾雅》。
《十三經注疏》《論語》。
《十三經注疏》《禮記》。
戴 德《大戴禮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李 昉《太平御覽》,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宋 衷《世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正統道藏》第563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
杜 牧《考工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趙 華《吳越春秋》,台北,世界書局,1962。
黃 奭《孝經鉤命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沈 約《宋書》,台北,世界書局,1986。
趙君卿《周髀算經》,台北,中華書局,1966。
趙 岐《孟子》,台北,中華書局,1970。
徐 堅《初學記》,台北,新興,1966。
王 嘉《拾遺記》,台北,世界書局,1986。
袁 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 。
黃 奭《春秋元命苞》,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任 昉《述異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吳 晉《神農本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
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 冰《黃帝內經素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
朱 熹《楚辭集注》,上海,新華出版社,1979。
宋應星《天工開物》,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羅 泌《路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墨 翟《墨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周 廷《韓詩外傳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馬 驌《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干 寶《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十七
王 充《論衡》,台北,世界書局,1978。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2。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71。。
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
王 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王 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60。
司馬遷 野口定男譯《史記》〈三皇本紀〉,東京,平凡社,1968年。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一,台北,世界書局,1961。
姚 華《弗堂類稿》。
酈道元《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范 嘩《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51。
班 固《白虎通》,上海,中華書局,1989。
班 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60。
袁 珂《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張 華《博物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阮 元《經籍纂詁》,中文出版社,1984。
許 慎《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郭慶藩《莊子集解》,台北,明倫出版社,1975。
郭璞傳《山海經箋疏》,漢京文化公司,198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
孫柔之《瑞應圖記》殘卷引《括地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楊伯俊《列子集解》,中華書局,1979。
楊 雄《法言》,台北,中華書局,1968。
桓 寬《鹽鐵論》,台北,世界書局,1983。
葛 洪《抱朴子》,台北,世界書局,1971。
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
劉 向《說苑》,台北,世界書局,1974。
劉 安《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1974。
二 中文
1專書
A. 阿馬薩里《中國古代文明-從商朝甲骨刻辭看中國史前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W‧施密特著、蕭師毅、陳祥春譯《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雙劍謻殷契駢枝》,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中華書局,1993。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編《大汶口》,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1986。
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元君廟仰韶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虛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編《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收穫》,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
中華文物精華編輯委員《中國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文崇一《中國古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new window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仁湘,《中國史前文化》,台北,商務,1993。
王友三《中國無神論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王友三主編《中國宗教史》,濟南,齊魯書社,1991。
王宇信主編《紀念胡厚宣先生八十壽辰專輯》〈西周甲骨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1977。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
王抗生《中國瑞獸圖案》,台北,南天書局,1990。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王國維《竹書記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40。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40。
王國維《觀唐集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台北,文史出版社1977。new window
加里‧特郎普著、孫善玲、朱代強譯《宗教起源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北大歷史系《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卡內提著‧黃漢青、陳衛平譯《群眾與權力》,台北,博學出版社,1967。
卡西勒(Ernst Cassirer) ‧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Symbol, Myth, and Culture)》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1990。
卡西勒《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卡西勒‧羅興漢譯《人論(An Essay on Man)-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台北,桂冠,1990。
卡爾‧雅斯貝斯《歷史起源與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
古添洪、陳慧樺《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弗雷則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1。
玄 珠《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書店,1992。
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嘉裕關壁畫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
白川靜《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
白川靜《甲骨文的世界》,台北,巨流圖書,1977。
白川靜《金文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白川靜著 何乃英譯,《中國古代民俗》,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白靜川《中國神話》,(王孝廉譯),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中譯《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7。
列維‧施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印 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0。
向 陽《中國神話故事》,台北,九歌,1987。
西安半坡博物館編《半坡仰韶文化縱橫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西安半坡博物館編《半坡博物館三十年學術論文選編》,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
安德列‧勒魯瓦一古昂著,俞灝敏譯,《史前宗教》,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托馬斯F‧奧戴《宗教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朱 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88。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麥茅文化。
朱芳圃《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中州書畫社,1982。
朱啟新《中國著名古墓發掘記》,台北,聯經,1995。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江曉原《天學真原》第三章〈天學與王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何 新《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新探》,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何 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何 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何 新《藝術現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
何光岳《商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何星亮《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
何星亮《龍族的圖騰》,台北,中華書局,1993。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吳 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共四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吳 山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吳 璵《新譯尚書》,台北,三民書局,1977。
吳曾德《漢代畫像石》,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
呂子方《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下冊〈讀山海經雜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宋立道、魯奇譯《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宋光宇《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1977。
宋兆麟《巫與民間信仰》,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9。
宋恩常編《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
宋耀良《中國史神格人面岩畫》,台北,書華出版,1992。
岑家梧《史前藝術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台北,地景,1996。new window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1985。
李 濟《中國考古學報告集之二‧小屯(殷虛器物:甲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56。
李 濟《城子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李 濟著、萬家保譯《中國文明的開始》,台北,商務,1970
李 鐵《漢畫文學故事集》(上、中、下),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開明書店,1949。
李玉潔《先秦喪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巨流圖書公司,1990。new window
李安宅《巫術的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31。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二、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五十,1965。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1986。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殷代社會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54。
李宗侗《中國史學史》,台北,中華書局,1953。
李紹明、林向、趙殿曾主編《三星堆與巴蜀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3。
李富華、馮佐哲《中國民間宗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李晶偉編著《太極與八卦》,天津大學出版社,1989。
李景源《史前認識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李福清《中國神話故事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1。
李蒼彥《中國吉祥圖案》,台北,南天書局,1988。
李學勤《中國青銅器的奧秘》,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1988。
杜乃松《中國青銅器發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學生書局,1976。
杜而未《中國古代宗教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3。
杜而未《易經原義的發明-文化源於宗教論》,台北,學生書局,1976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學生書局,1977。
杜而未《莊子宗教與神話》,台北,學生書局,1985。
杜師正勝《人間神國-三星堆文化巡禮》,台北,故宮博物院,1999。。
杜師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文化,1992。
杜師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1983。
杜耀西、黎家芳、宋兆麟等著《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
沉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9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台北,南天書局,1990。
那志良《玉器通釋》,台北,燕徵印刷廠,1970。
周到、呂品、湯文興《河南漢代畫像磚》,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
屈小強、李殿元、段渝主編《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屈萬里《小屯殷墟文字甲編考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new window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華岡書局,1972。new window
明義士《殷虛卜辭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林 尹《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林 河《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台北,東大,1994。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new window
林惠祥《神話論》,商務印書館。
林華東《河姆渡文化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林蕙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商務,1981。
林蕙祥《民俗學》,台北,商務,198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59。
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台北,明文書局,1987。new window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下)《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搞》,〈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傳說〉,《人類學集刊》第一卷第一期,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2。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1990。
姜亮夫《古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
施密特《比較宗教學》,台北,輔仁書局,1968。
施密特《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綱》,三聯書店,1957。
柳詒徽《中國文化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洪家義《金文選注譯》,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秋 浦《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中華書局,1962。
秋浦主編《薩滿教研究》〈薩滿的職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約‧阿‧克雷維列夫《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胡厚宣《史學論叢》第一冊〈楚民族源於東方考〉,北京,潛學社,1934。
胡厚宣《甲骨文與殷商史》〈論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冊,台灣大通書局,1972。
胡厚宣《殷墟發掘》,學習出版社,1955。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上海,群聯,1954。
胡厚宣《戰後所見甲骨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茅 盾《神話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
倍 松《圖騰主義》,開明書店,1932。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全冠,1986。
凌嵩朗《中國美術發展史》,台北,全冠彩色印刷出版,1988,(三版)
唐 蘭《天壤閣甲骨文字釋》,1939。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殷墟文字記》,台北,學海,1986。
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
唐 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埃里克‧J‧夏普《比較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夏 鼐《中國文明的起源》,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
孫 森《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孫作雲《中國古代器物紋飾中所見的動、植物》,《科技史文集》第四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
孫海波《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
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
容 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社,1986。
容 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容 庚《殷周青銅器通論》,康橋出版社,1986。
容 庚《商周彞器通考》,北京,哈彿燕京學社,1941。
容 庚《商周彞器通考圖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容 恩《現代人對靈魂的探尋》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島邦男《殷虛卜辭研究》溫天河‧李壽林貢中譯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
徐乃湘、崔岩峋《說龍》,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徐吉軍、賀雲翱《中國喪葬禮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仲信出版社,1958。
徐亮之《中國史前史話》,台北,華正書局,197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中華書局,1969。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88。new window
徐毅英《徐州漢畫像石》,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
格拉耐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格林‧丹尼爾(Glyn Daniel),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Hundred and Fifty Years of Archeology)(黃其煦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格羅塞著‧蔡慕暉譯《藝術的起源》,台北商務,198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物館《良渚文化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烏丙安《神秘的薩滿世界》,上海三聯書店,1989。
烏格里諾維奇著‧王先睿、李鵬增譯《藝術與宗教》三聯書店,1987。
袁 珂《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袁 珂《中國古代神話》,中華書局,1960。
袁 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駱駝,1987。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袁 珂《古神話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袁 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
貢布里屈(E. H. Gombrich )‧楊斯梁‧徐一維譯《秩序感-裝飾藝術心理學研究》(The Sense of Order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 (楊思梁‧徐一維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馬王堆漢墓帛書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第三章〈青銅器紋飾〉台北,南天,1991;
馬承源《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紋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中國民間藝術出版社,1987。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協志工業叢書出版,1978。
高木森《西周青銅彞器彙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高橋宣治《中國紋樣》,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
高鴻縉《中國字例》,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出版,1960。
商承祚《殷商佚存考釋》,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
國立故宮博物院《龍在故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78
張正明《楚文化史》,台北,南天書局,1990。
張光直、李光周、李卉、張充和《商周青銅器與銘文的綜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3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1995。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new window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到鄉出版社,1988。new window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new window
張忠培《中國北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1990
張明川《中國彩陶圖譜》,文物出版社,1990。
張秉權《小屯殷虛文字丙編考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張舜徵《說文解字》中冊卷十七,中州書畫社,1983。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里仁書局,1982。
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重慶出版社,1992。
御手洗勝等著《神與神話》,台北,聯經,1988。
敏 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 ,齊魯書社,1989。
梁釗滔《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1989。
梅原末治《殷墟》,東京,朝日新聞社,昭和40年(1964)
莊伯和《民間美術巡禮》,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4(三版)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1984。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許倬雲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第一冊,1975
許進雄《殷卜辭中午種祭祀的研究》,台北,台大文學院,1968。
許順湛《中華人文始祖中國》〈論中華人文始祖與炎黃子孫〉,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許順湛《黃地故里》〈再論中華人文始祖與炎黃子孫〉,河南省科技出版社,1993。
郭沫若《卜辭通纂》,台北,大通書局,1976。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6。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76。
郭沫若《周代金文圖錄及釋文》,台北,大通書局,1971。
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人民出版社,1954。
郭沫若《殷契粹編》,台北,大通書局,1937。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一,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三聯書局,1996。
陳全芳《周原與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台北,三民書局,1987(第二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夢家《海外中國銅器圖錄》,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
陳履生《神畫主神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87。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明文書局,1990。
陳遵媯《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陳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三聯書局,1963。
陸思賢《神話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
陶 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麥克斯‧繆勒,《宗教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劉嶼霞等《城子崖(山東歷城縣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傅斯年《傅孟真先生集》,台灣大學,1952:Vol.III。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1980。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搞》,台北,允晨,1997。
曾 琪《試論半坡人原始宗教》《人類學論文選》,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曾 騏《原始社會考古》下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
曾松友《中國原始社會之探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凌馬山一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舒新城主編《辭海》薩滿條,北京,中華書局,1990。
覃聖敏、覃彩鑾、盧敏飛、喻如玉《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考察與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費斯著、王淑端譯《社會人類學緒論》,台北,廣文書局,1967。
費爾巴哈《宗教本質演講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雅 岡《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1992。
雅岡‧法喬樂: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199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1989。
馮天瑜《上古神話縱橫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黃 石《神話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黃士強《考古中國》,台北,錦繡出版社,1982
黃才貴《中國少數民族宗教》,〈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遺跡〉,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龍紋圖集》,台北,南天書局,1989
塞諾‧克雷默編《世界古代神話》,華夏出版社,1989。
愛德華‧泰勒《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楊 坤《民族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楊 寬《古史辨》第七冊〈中國上古史導論〉,1941。
楊世光等《納西族文學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60。
楊尚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卷下〈四方之名乃神名〉,1953。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
萬家保譯《中國文明的開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第二版)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new window
葉書宗、馬洪林、朱敏彥主編《長江文化與中華民族》,上海書店,1996。
葉舒憲編《結構主義神話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7。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董作賓《殷墟文字乙編》。
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賈蘭坡、黃慰文《周口店發掘記》,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路易斯著、黃宣衛、劉容貴譯《社會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1985。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48。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一卷,三聯書局,1982。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巴蜀書社,1987,。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new window
蒲慕洲《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1993。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台北,商務,1997。
蓋山林《陰山岩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趙鐵寒《古史考述》,台北,正中,1966。
輔仁大學織品學系編繪《中國紋飾》(四冊),台北,南天書局,1987:1991。
劉良佑《中國器物藝術》,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6。
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
廣州市文管會、廣州市博物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州漢墓》,文物出版社,1981
摩爾根《古代社會》,人民出版社,1965。
蔡運章《甲骨金文與古史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衛聚賢《古史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鄭 為《中國彩陶藝術》,台北,東華書局,1989。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史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史源流》,北京,科學出版社。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1990。
魯 迅《魯迅全集》卷六,台北,谷風,1973。
翦伯贊《中國史綱》,上海,生活書店,1946-7。
蕭 兵《楚辭與神話》,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賴永海《宗教學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濮安國《中國鳳紋圖案》,台北,南天書局,1988
謝崇安《商周藝術》,巴蜀書社,1997。
韓永賢《周易探源》,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魏慶征譯《神話的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
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
羅振玉《殷墟書契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譚旦冏《中國銅器花紋集》,台北,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1960。
譚旦冏《中國藝術史論》,台北,光復書局,1980。
譚旦冏主編《中國陶器》,台北,光復書局,1983。
譚旦冏主編《銅器概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嚴一平《甲骨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蘇聯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原始社會史-一般問題、人類社會起源問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 近人論文和考古專刊
(1) 考古專刊
〈1953年安陽大司空村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5:9。
〈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2。
〈1958年-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2。
〈1958年春河南安陽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發掘報告〉,《考古通訊》,1958:10。
〈1959年河南偃師二里頭試掘簡報〉,《考古》,1961:2。
〈1960年秋陝西長安張家坡發掘簡報〉,《考古》,1962:1。
〈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1。
〈1971年安陽後崗發掘簡報〉,《考古》,1972:3。
〈1973年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75:1。
〈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9:12。
〈一九七二年春臨潼姜寨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3:。
〈一九五0年春殷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1:5。
〈二里頭文化探討〉,《考古》,1978:1。
〈大墩子和王因新石器時代人類頷骨的異常變形〉,《考古》,1980:3。
〈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0:1。
〈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勘查記要〉,《考古》,1960:9,頁10-14。
〈山東兗州因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9:1。
〈山東湖坊姚官莊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3:7。
〈山東寧陽堡頭遺址清理簡報〉,《文物》,1959:10。
〈山東膠縣三里河發掘報告〉,《考古》,1977:4。
〈山東諸城呈子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0:3。
〈山東臨沂大范莊新石器時代的發掘〉,《考古》,1975:1。
〈中國早期青銅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81:3。
〈四川屋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記略〉,《文物》,1961:11。
〈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發掘〉,《考古》,1974:5。
〈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75:2。
〈甘肅景泰張家台新石器時代的墓葬〉,《考古》,1976:3。
〈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考古學集刊》,1981:4。
〈仰韶文化淵源探索〉,《鄭州大學學報》,1978:4。
〈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8:4。
〈安陽大司空村殷代殺殉坑〉,《考古》,1978:1。
〈安陽殷墟五號墓的發掘〉,《考古學報》,1977:2。
〈安陽殷墟五號墓座談紀要〉,《考古》,1977:5。
〈安陽殷墟奴隸祭祀坑〉,《考古》,1977:1。
〈江南地區印紋陶學術討論會紀要〉,《文物》,1979:1。
〈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1980:3:。
〈江蘇吳縣澄湖古井群的發掘〉,《文物參考資料》,1985:9。
〈西安半坡遺址第二次發掘的主要收穫〉,《考古通訊》,1956:2。
〈岐山賀家村周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0,創刊號。
〈武威皇娘娘古遺址第四次發掘〉,《考古學報》,1978:4。
〈河北城縣台西村商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9:6。
〈河北城縣商代遺址與墓葬的調查〉,《考古》,1973:1。
〈河北磁縣新石器遺址試掘〉,《考古》,1977:6。
〈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紀要〉,《文物》,1976:8。
〈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4:4。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5:5。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3。
〈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的試掘〉,《文物》,1972:10。
〈長安灃西早周墓葬發掘記略〉,《考古》,1984:9。
〈青浦縣崧澤遺址第二次發掘〉,《考古學報》,1980:1。
〈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反映出的主要問題〉,《考古》,1976:6。
〈紅山文化女神頭像〉《文物》,1986:8。
〈座談東山嘴遺址〉,《文物》,1984:11。
〈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穫〉,《文物》,1980:2。
〈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穫〉,《文物》,1980:5。
〈浙江嘉興馬家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考古》,1961:7。
〈陝西西鄉李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61:7。
〈陝西西鄉理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1961年發掘簡報〉,《考古》,1962:6。
〈陝西岐山、扶風周墓清理記〉,《考古》,1960:8。
〈陝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1。
〈陝西神木石龍山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77:3。
〈陝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78:1。
〈陝西華陽橫陣發掘簡報〉,《考古》1960:9。
〈馬家窯文化浮塑人面彩陶罐〉,《考古》,1990:7。
〈商週時代的象徵藝術〉《故宮文物》,1985,期26。
〈湖北圻春易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60:5。
〈隋龍-龍的探索〉,《故宮文物》,期26,1985年。
〈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新發現〉,《考古》,1979:1。
〈新石器時代葫蘆形袋狀祭壇〉,《考古》,1986:6。
〈當陽季家湖考古試掘的主要收穫〉,《江漢考古》,1980:2。
〈試論裴李崗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的分期〉,《考古與文物》,1987:2。
〈閩侯縣石山遺址第六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6;1。
〈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墓地〉,《考古學報》,1978:2。
〈談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的分期和相互關係〉《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3。
〈鄭州商代城址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一)。
〈鄭州商代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77:1。
〈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1。
〈鄭州商城遺址內發現商代夯土臺基和奴隸頭骨〉,《文物》,1974:9。
〈橫陣仰韶文化墓地的性質與葬俗〉,《考古》,1976:3。
〈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面」與積石冢群發掘簡報〉,《文物》,1986:8。
〈龍虎互換-龍的探索〉,《故宮文物》,期20,1984年11月
〈臨潼姜寨遺址第四至第十一次發掘紀要〉,《考古與文物》,1980:3。
〈關於二里頭文化〉,《考古》,1980:6。
〈蘭州土谷台半山-馬廠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83:2。
〈蘭州花寨子「半山類型」墓葬〉,《考古學報》,1980:2。
〈蘭州馬家窯和馬廠類型墓葬清理簡報〉,《文物》,1975:6。
(2) 論文
〔日〕小谷仲男‧王維坤、劉勇譯〈關於死者口鍾含幣的習俗〉(一、二),《人文雜誌》,1991:5,1993:1。
〔日〕橫田禎昭〈關於中國史前時代的二次葬〉《中國考古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丁清賢〈濮陽西水坡蚌圖考略〉,《美術史論》,1990:3。
丁寶蘭〈中國原始宗教和無神論的萌芽〉,《中山大學學報》,1978:4。
于文杰〈論藝術發生在原始宗教運演過程中的文化軌跡〉,《江海學刊》,1995:6。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文物》,1972: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內蒙工作隊〈赤峰西水泉紅山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82: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4: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91年安洋花園莊東地、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93:6。
孔富安〈試論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特徵〉,《山西大學學報》,1992:3。
尤仁德 〈商代玉雕龍紋的造型與紋飾研究〉,《文物》,1981:8。
尤仁德〈兩周玉雕龍紋的造型與紋飾研究〉,《文物》,1982:7。
尤仁德〈紅山文化鳥獸紋玉珮研究〉,《考古與文物》,1994:1。
尤仁德〈神奇的葫蘆形玉畫〉,《文物天地》,1991:6。
尤仁德〈商代玉鳥語商代社會〉,《考古與文物》,1986:2。
尤仁德〈商代玉雕龍紋的造型與紋飾究〉,《文物》,1981:8。
尤仁德〈戰國漢代玉雕螭紋的造型與紋飾研究〉,《文物》,1986:9。
尤西林〈巫:人文知識分子的原型及其衍變〉,《文史哲》,1996:4。
巴家雲〈三星堆遺跡青銅"縱目"人面像研究-兼和范小平同志商榷〉,《四川文物》,1991:2。
巴新生〈殷人的上帝與原始思維〉,《北方論叢》,1993:3。
方向明〈良渚文化"鳥蛇樣組合圖案"試析〉,《東南文化》,1992:2。
方向明〈良渚文化玉器所反映的原始宗教〉,《江西文物》,1991:1。
方善柱〈崑崙天山與太陽神舜〉,《大陸雜誌》第49卷第9期,1974。
毛禮鎂〈江西儺神續考〉,《江西社會科學》,1993:1。
牛克誠〈原始藝術品在巫術中的使用與操作〉,《美術史論》,1991:1。
王 青〈中國神話形成的主要途徑-歷史神話化〉,《東南文化》,1996:4。
王 青〈斥松子神話與商周焚巫析雨儀式〉,《民間文學論壇》,1993:1。
王 飛〈用鼎制度興衰異議〉,《文博》,1986:6。
王 峰〈河北興隆具發現新石器時代人像雕刻〉,《文物天地》,1990:4。
王 浩〈商代人祭問題探論〉,《文博》,1988:6。
王 愷〈"人面鳥"考〉,《考古與文物》,1985:6。
王 鷹〈中國史前雕塑的藝術特點〉,《文博》,1995:3。
王 鷹〈半坡彩陶藝術風格試探〉,《文博》,1996:2。
王人恩〈"靈""巫"〉,《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