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社群經濟何以可能---鹿谷清水溝的故事
作者:鄭文良
作者(外文):Wen-Liang C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夏鑄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台灣921重建社群經濟清水溝在地理解文化社會誌TaiwanPost 921-Earthquake RecoveryCommunity EconomyChing-Shui-GoLocal understandingCultural Soci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現代社會的社群經濟至少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直到今日全球地方化的經濟發展中仍不斷地被以各種形式提出。在台灣從「後進的」發展國家到「超越後進」的跨國企業發展中,社群經濟也不斷的被提出與實踐。因此本文試圖探討在全球地方化的脈絡下,台灣社群經濟何以可能 。
本文是關於一群人在921震災重建奮鬥至今的故事。1999年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的地震,造成嚴重傷亡和損失。有一群人秉持著對生命的熱情和愛,從斷瓦殘骸中進行重建工作。其中社區/社群經濟的重建被視為重建的根本,也是本文所關心的。
本文的研究問題是:台灣社群經濟何以可能?在回顧規劃專業對社群經濟的看法、台灣社區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台灣既有相關研究後,本文指出既有研究中存在著三個斷裂現象---空間、過程、脈絡的斷裂。為避免重複過去研究的斷裂,本文在方法論上採取批判務實論,在認識論上採取「社會誌」的立場,提出「文化社會誌」研究取向,以探究:社群經濟中文化如何形塑社會進而影響經濟。
歸納本文的討論,在此提出下列四點結論:
(1)家園/經濟涉入社群經濟之中,社群經濟需符合、轉化或轉譯不
同行動者對於現實存有(生計的)、虛擬想像(社會的)、共
同性(情感的)的在地理解。
(2)社群經濟運作的社會原則有:對等交換原則(如生產換伴、市
場交換)、等重原則 (如份/分的薪資、利益分享和風險分
擔)、互利互信原則。
(3)「差異社群」對社群經濟開拓新的可能。由於不同行動者對於
生產、消費、再現、認同、分配之在地理解的差異,使社群的
共同性有所不同,因此社群經濟中的社群是一種「差異社
群」。「差異社群」為社群經濟開拓了一個不易被察覺的可能
性:調解社群關係與個體獨立性/自由之間的矛盾。
(4)社群經濟不僅是規劃對象,而是規劃的反思對象。社群經濟應
被理解為一項文化工作,旨在建設性地處理「意義、踐行和身
份的混雜」,因此規劃專業對社群經濟的了解要從「如何」轉
變為「為何」。
The community economy of the modern society at leas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8th century. Moreover, it is frequently addressed with many forms in today''s ''glocal (global and lo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that Taiwan transformed to ''beyond late development” country from “late development” country, such community economies were continually brought up and practiced. So here I will discuses ''Why is community economy possible in Taiwan'' in context of glocal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story of the post 921-earthqake recovery. In 1999,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7.3 degrees on the Richter scale occurred in middle Taiwan, and caused 2,447 people died and many peopled hurt seriously. Many groups worked hard for the recovery with their passion and love. For them, such recovery is the root of community economy recovery, and this is the theme this thesis concerns about.
The topic to be researched is: Why is community economy possible in Taiwan? There are three gaps in current community economy study in Taiwan - spatial, economic process and context. To avoid the gaps, a ''cultural sociograph'' is proposed as Epistemology in this thesis. This approach concern about ''How culture formalizes society and furthermore influences economy? ''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four argume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1) Because family economy involves community economy,
therefore, community economy has to satisfy or transit
local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 being (the means of
livelihood), virtual image (social) and togetherness
(emotional).
(2) There are the social rules in community economy---
equal exchange (such as labour exchange, market
exchange), equal weight (such as sharing profit,
risks, equal right and power), as well as inter-
benefit and inter-trust.
(3) An invisible possibility is initiated by ''differences
of communities'' in community economy; it regulates the
contracts between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and
individual freedom (or independency).
(4) Community economy is not only an object of planning,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planning. Community economy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cultural work, and it aims to
treat ''meaning, praxis and syncretism of identity''
So, planers have to change questionnaire to ''Why is
community economy possible'' from ''How to make
community economy work. ''
一、官方、機關團體資料
南投縣政府
1999 《南投縣統計要覽(1950-1999)》,南投:南投縣政府
全國民間災害重建監督聯盟
2001 《培力與協力》,台北:全國民間災害重建聯盟

二、中文書籍、論文和期刊

于國華
2002 《「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
方文化運 動 》, 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
研究所
王俐蓉
2005 〈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文化經濟?〉
《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振寰
2002 〈台灣的威權體制與民主轉型〉《台灣社會》,台北:巨

方 昱
2001 〈重建區社區型自力照顧系統---在南投縣鹿谷鄉秀峰村
的實驗〉,收於《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建實
務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灣社區重建協會,p.96-
111
2004 《清水溝的行動與敘事─我在社區中實踐社會工作的歷程
與專業反思》,東吳社工所碩論
方昱、冷尚書
2004 〈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出路〉《清水溝工作站論文
集》(未出版)
江鳴益
2001 《公私合夥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台北永
康與宜蘭白米社區為例》,台北大學公行所碩論
池宗憲
2004 《烏龍茶》,台北:宇河出版社
李松根
2002 《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台北:問津堂出版社
冷尚書
2000 〈社區運動中的困局〉《清水溝工作站論文集》(未出
版)
2002 〈民間觀點:九二一地震以來民間工作團隊的演變---以
全盟工作站為例〉《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
建實務研討會》,台中:台灣社區重建協會主辦
2003 〈社區:作為追求解放的人們的共在:一種存在主義馬
克思主義式的自我瞭解〉《清水溝工作站論文集》未
出版
2004 《戰士與俠的自我╲文本:社會運動存有論的一種初步嘗
試》,清華社研所碩論
金惠雯
2001 〈編織•部落•夢:原住民婦女手工藝品生產之政治經濟
分析〉《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建實務研討
會》,台中:台灣社區重建協會
沈又斌
1994 《社區動員與都市意義的轉變:台北市慶成社區的形
成》,台大建城所碩論
高承恕
1999 《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
意義》,台北:聯經出版社
徐英祥
1995 《台灣日據時期茶葉文獻譯集》,台灣省茶葉改良場
林芸菁
2004 〈社區意識與環境意識之解說探究〉,《繽紛桃米─推動
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11-131,新故鄉文
教基金會
林木連
2005 《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出版
林滿紅
1976 《茶、糖、樟腦業與台灣晚清經濟社會之變遷 (1860-
1895) 》, 臺大:歷史所碩論
林啟三
1995 《南投縣茶葉發展史》,財團法人南投縣文化基金會
林馥泉
1956 《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 》,台北市:大同
林麗敏、芳昱
2003 〈社區自力照顧系統---清水溝老人食堂的社區經營〉,
《清水溝工作站論文集》,清水溝工作站:未出版
林獻堂
2002 《茶葉比賽對地區茶產業發展的影響---鹿谷鄉農會比賽
之個案研究》,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論
周獻文
1957 《清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
周鐘瑄
1962 《諸羅縣誌》(1717),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呂玫鍰
1988 《茶村家庭的兩性分工與婦女地位的變遷:以凍頂茶園經
濟的變遷為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所碩論
胡寄窗
1996 《西方經濟思想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許寶強
2004 〈文化經濟學視野下的資本主義:回應斐元領的<繞路資
本主義>〉《台灣社會研究》v55:275-288
胡俊媛
1996 《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清
華大學社人所碩論
范增平
1992 《台灣茶產業發展史》,台北市茶商同業公會出版
范家驤,高天虹
1996 《西方經濟學主要學派》,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許漢卿
2003 〈台灣茶葉的運銷〉《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專
刊》,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
莊英章
1977 《林沂埔:一個台灣小鎮的經濟社會史》,台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所
邱淑娟
2003 《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參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
米社區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
究所
郁道玲
1994 《社區事件居民抗爭運動過程之研究:三個台北案例》,
台大建城所碩論
郭百修
2000 《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
大學都計所碩論
連振佑
2003 《農村地景變遷與社區在地智慧---大甲鎮休閒農漁園區
空間生產之研究》,台大建城所碩論
陳文德
2002 〈「社群」研究的回應:理論與實踐〉,收於陳文德,黃
應貴主編(2002),《「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文豪
2004 《Roland Barthes 的符號論之初探─以台灣社區總體營
造計畫為例》,暨南大學公行所碩論
陳介玄
2001a 《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
2001b 《班底與老闆》,台北:聯經出版
2002 《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台
北:聯經出版
陳正輝
2001 《台灣鹿谷鄉茶葉產地形成之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
農推所碩論
陳巨凱
2004 〈遊客參與社區觀光之動機、期望及滿意度研究---以南
投縣埔里鎮桃米里為例〉,《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
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60-84,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陳恆旭
1991 《南投縣鹿谷鄉茶葉產銷空間結構的變遷之研究》,台
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
陳慈玉
1994 《台北縣茶葉發展史》,台北:台北縣文化中心
黃美英
2004 〈族群與區域發展:社區營造經驗的拓展〉,《2003年
921重建社區營造研討會》,南華大學藝術及環境所
黃順星
2004 《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東
海社研所
黃富三
1974 〈清代台灣的土地問題〉《食貨》v.4 (3): 1-12,台
北:食貨月刊社
黃國禎
2002 《解構宜蘭經驗---邁向想像的地方認同:1990-2000》,
台北;編者出版(可參考,台大建城所碩論)
黃麗玲
1995 《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
之論述分析》,台大建城所碩論
黃肇新
2003 《營造公民社會的困境》,台大建城所博論

翁英欽
2000 〈今年茶農的冬天好冷〉,《自由時報,2000/12/26》
2001 〈社會的愛心 溫暖了茶農的心〉,《自由時報,
2001/1/9》
2001b 《清水溝重建工作的自身俗民誌》,清華社會所碩論
曾旭正
2001 〈災區重建之規劃體制的問題分析與建議〉,收於江大
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研討會論文集》p.77-94,
台北:元照出版社
2004 〈社區參與之社會效果分析:1990年代的台灣經驗〉《第
三屆環太平參與式社區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高松根
1999 〈人與地的「契約」價值─以宜蘭白米木屐產業為例〉,
《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彭靜文
2000 《社區倘賣唔?---觀光型社區之消費者需求分析》,雲
科大企管所碩論
彭懷恩
1997 《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
張世昆
2003 《社區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以大雁村仙渣腳為
例》,雲科大:工業設計所碩論
張雅雲
2003 《穿起木屐上班去---白米社區女性的性別與空間實
踐》,東華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論
張維安
2001 《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出版
詹偉雄
2005 《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
藍鯨出版
楊千慧
1999 〈他山之石:日本阪神地震網路應用經驗〉
http://www.find.org.tw/015_news_disp.asp?
news_id=344 (2001/12/10)
楊金燕
2002 《以「褪」為進---921災後中寮巧手植物染婦女自主產業
之經驗研究》,中原建築所碩論
楊弘任
2004 《社區如何動起來? 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社會與社區
總造》,台大社會所博士論文
鄭文良
1998 〈公共商業環境經營---以迪化街「商店街」為例〉,中
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主辦《兩岸城市發展研討會論文
集》
2005 〈新願景、新社會、新政治:如何邁向「新地方營
造」〉,收於《競爭創新成長 營造魅力南投研討會》
論文集,財團法人牛耳文教基金會主辦
2007 “Why does local development work?” 《城市與設計
學報》第十九、二十期,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即將出版)
賴建誠
1990 《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社會經濟史分析》,台北:
正中書局
顏亮一、林素春
1997 〈社區營造在三芝:建立鄉村社會的另類公共空間〉
《城市與設計》第二期、第三期,pp.203-240
顏新珠編
2005 《地動的花蕊》,南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廖嘉展
2004 《故鄉•夢•飛揚---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參與台灣桃米生
態村921震災災後重建的思考與行動》,埔里:新故鄉
基金會
謝志一
2002 《草根、知識與黑珍珠─屏東蓮霧技術發展的脈絡研
究》,世新社發所碩論
謝佩珍,翁英欽,冷尚書
2000 〈社區運動中的困局:參與鹿谷瑞峰三村重建工作以來的
反省〉《清水溝工作站論文集》未出版,南投:清水溝
工作站
謝國雄
1989 〈黑手變頭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中央研究
院社會學研究所 V2 (2): 11-54,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1997 《純勞動》,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慶達
1995 《戰後台灣社區發展運動之歷史分析》,台大土木所博論
瞿宛文
2003 《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
蘇昭英
2001 《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
輯》,國立藝術學院傳藝所碩論
蘇昭如
1990 《影響台灣地區發展因素之研究:一個質化觀點的探
討》,台大社研所碩論
鐘英彥
1988 《簡明德漢字典》,台北:文橋出版社
羅啟宏
1997 《南投縣誌》,南投:南投縣政府
蕭新煌
1994 〈三十年來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1953-1982〉 毛育剛主
編《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p.139-180,台北:聯經
1989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於徐正光、宋文里
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三、外文和翻譯

角山 榮
1980 《茶的世界史:文化與商品的東西交流》;王淑華譯,台
北:玉山社出版
若林正丈
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台北:月旦出版社
岩根邦雄
2003 《329瓶牛奶》;翁秀菱譯,台北:主婦聯盟基金會出版
根井雅弘
2003 《熊彼得─知識經濟的創造性破壞》;劉錦秀譯,台北:
商周出版
Amin, A. and N.Thrift.
1995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and
the local economy” in Managing Cities---The New
Urban Context. P.Healey et al. Singapore: Johe
Wiley and Sons.pp.91-108
Amsden, Alice H.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vans, P.B. and D. Rueschemeyer, T. Skocpo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fshar, Haleh (ed.)
1998 Women and Empowerment: Illustrations from the
Third Worl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Beck, Ulrich
1999 《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hierung? ),孫治
本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Bocock,Robert
1996 《消費》(Consumption,1993) ,張君玫、黃鵬仁譯,
台北:巨流出版
Brodhead, D.
1994 ”Community economy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Canada” in Galaway, B. and J. Hudson (1994)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and Policy, London:
Cameron, Jenny and Ketherine Gibson
2001 Shifting Focus: Alternative Pathways for
Communities and Economies---A Resource Kit,
Traralgon and Melboune, Victoria:Latrobe City
and Monash University
Castells, Manuel
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網絡社會之崛起》(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1996) ,夏鑄九、王志弘譯 (2000),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2 《認同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ntity, 1991), 夏
鑄九、黃麗玲等譯,台北:唐山出版社
Club of Rome
1992 《第一次全球革命》(The First Global Revolution,
1991),黃孝如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Corey, Gerald
2003 《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Theory &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2000 ), 莊靜雯、吳健豪譯,新
加坡:Thomsom Press
Craig, Gary and Marjorie Mayo (eds.)
1995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Reader in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ZED Books
Douglas D.A.
1994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anada,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Douglas, Mike and John Friedmann (eds.)
1998 Cites for Citizens: Planning and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a Global Age, West: John and
Wiley & Sons
du Gay, Paul and Stuart Hall etl.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 SAGE
Elias, Norbert
2000 《社會學在搞什麼名堂?》(Was ist Soziologie?
1969), 李松根摘譯,台北:問津堂出版社
Esping-Anderson, Gosta
1999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1990),台北:巨流出版
Fang, Pei-Wen
2000 A Case Study of The Community Revitalization in
Baimi Community, Taiwa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Regional Planning
Fasenfest, David (ed.)
1993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US and UK, NY: St. Martin''s
Press
Fromn, D,
1991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Cohousing, Central
Living, and Other New Forms of Housing with
Shared Facilities,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Friedmann, John
1992 Empowerment: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 Blackwell Publish
2003 〈西方民主國家的治理論述〉(”Governance
Discourse in Western Democracies : the Case of
City-Regions”) ,吳比娜翻譯,收於《城市與設計學
報》第十五、十六期,頁21-29,台北:中華民國都市
設計學會
Friedmann, John and Clyde Weaver
1979 Territory and Func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e, Charles
1990 《英國合作運動史》(La Cooperation En
Angleterre,1926), 吳克剛譯,台北:中國合作學

Granovetter, Mark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360-1380
Hall, Peter
1988 Cities of Tomorrow,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5 《都市與區域計畫》(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1992) ,張麗堂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Heilbroner, R.L.
1960 《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 陳伸章譯 (1991),台
北:志文出版
Jessop, Bob
2002 “Liberalism, neo-liberalism and urban
governance: a stat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tipode 33: 452-472
Jonannison, Bengt
1992 ”The Nordic Perspective: self-reliant local
development in four Scandinavian countries”,
in Stohr,W.B.(ed) Global Challenge and Local
Response , pp.57-89,London:Cassell
Kalakota, Ravi & Marcia Robinso
2002 《電子商業:理論與實例》(e-Business---Roadmap for
Success,1999);陳宇芬譯, 台北:培生教育出版
Krackhardt, David
1992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Network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Nitin Nohria and
Robert G. Eccles, Cambridge (ed.): 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wok, Yin-Wang
2005 Globalizing Taipei, Oxford: Routledge
Mbithi, Philip M. and Rasmusson, Rasmus
1977 Self Reliance in Kenya. The Case of Harambee,
Uposala: Scadinvaian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McCamant, K. & Charles Durett,
1988 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 Berkeley: Habitat Press
Metcalfe, J.S.
1998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London: Routledge
Nelson, R.
1995 ”Recent evolution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 i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3:48-90
Nelson R. and S. Winter
1974 ”In search of a useful theory of innovation”
in Research Policy 6 : 36-76
Polanyi, Karl
1990 《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1957), 黃樹民、石佳音、
廖立文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Rosenberg, N.
1976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Schumacher, E.F.
2000 《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一回事的經濟學著作》(
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1973), 李華夏譯,台北:立緒
Skinner, R.J. & M.J. Rodell (eds.)
1983 People Poverty and Shelter: Problems of Self-
help Housing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Methuen
Stöhs, W.B. and Taylor, Fraser, D.R.
1981 ”Development from Above or Below? in The
Dialectics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chester: Wiley
Stöhr, W.B.(ed)
1992 Global Challenge and Local Reponses, London and
N.Y.: Mansell
Storey, John
2001 《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1999), 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Süskind, Patrick
1992 《香水》(Das Pafrum),黃有德譯台北:皇冠
Turner, J.F.C.
1976 Housing by People: Towards Autonomy in Building
Environments, NY. : Pantheon Books
Tönnnies, Ferdinand
1988 Community and Society, (Gemeinschaft und
Geselschaft; 1877), Trans. By John Samples, New
Brunswick(USA) and Oxford(UK): Transaction Books
Vazquez-Barquer, Antonio
2002 Endogenous Development---Networking,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and cit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Wade, Robert
1994 《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
化》(Gover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1990), 張宗漢譯,台北:五南
Wallerstein, I.
197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NY. : Academic
Wates, Nick
1993 《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Community
Archetecture---How People Creat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1987), 謝慶達、林賢卿譯,台北:創

Wedin, M.V.
2002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收於《劍橋哲學辭典》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1999),林正弘等譯,台北:貓頭鷹
Williams, Raymond
1988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Fontana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