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證嚴法師教育思想之研究
作者:余昌哲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姜得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證嚴法師教育思想靜思語Master Cheng-Yeneducational thoughtJing-Si Aphoris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為哲學思考性之質性研究,主要目的以探討證嚴法師之經歷與行誼、哲學思想之論述、教育思想之主要理論基礎等為基石,並且進而鑽研證嚴法師教育思想之主要內涵及其具體實踐與啟示。最後,本研究獲得的主要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證嚴法師主張教育的目標,應當著重於父母愛菩薩心、「慈悲喜捨」精神
之實踐、典範教育之營造與教育愛之追求。
(二)、證嚴法師強調教育的內容,應當統合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為主
要內涵。
(三)、證嚴法師倡導教育的方法,必須統整三軌輔導、慈濟教師聯誼會功能與
「靜思語」教學為主要策略。
(四)、證嚴法師將其前述獨特之教育哲學觀,具體實踐於其慈濟相關教育體系;
另對當前國內教育,亦頗具啟發意義。
二、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論,研究者進而分別對慈濟與相關宗教屬性學校、非宗教屬性學校的「靜思語教學」、一般教師基本素養、教育行政部門、學生家長、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等各個層面提出合理性建議如下:
(一)、慈濟與相關宗教屬性學校層面:均衡德、智、體、群、美等五育兼備的全
人教育。
(二)、非宗教屬性學校的「靜思語教學」層面:教師配合教學需要,適時融入非
宗教內涵的「靜思語教學」,以充實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
(三)、一般教師基本素養層面:強化「菩薩心」之涵養,發揚教育愛與師道。
(四)、教育行政部門層面:取法「慈、悲、喜、捨」精神,傳承儒家文化傳統優
良道德,作為政策規劃與推展之參考。
(五)、學生家長層面:配合學校輔導制度,密切親師合作,落實家庭教育。
(六)、研究主題層面:進一步比較慈濟相關學校與其他學校畢業生在社會工作表
現之差異,或者追蹤慈濟相關學校個案學生的後續發展,進行縱貫研究。
(七)、研究方法層面:後續研究者若能長時間從事田野調查,隨行證嚴法師在
側,隨時做筆記心得,取得第一手研究資料,乃是研究極佳的方法。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a piece of qualitative inquiry into philosophical thought. It aims mainly to examine Master Cheng-Yen’s life and esteemed deeds, discuss her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highlight the m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underpinning her educational thoughts.It furthermore delves into the primary essence of her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and inspiration to be achieved. The researcher has come up with mai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s follows.
A. Conclusions
1. The Master maintains that the goals of education must emphasize parental love, Bodhisattva-like kindnes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spirit of kindness, compassion, joy, and unselfish giving, the creation of educational paradigms, and the pursuit of educational love.
2. The Master emphasizes that the core essenc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an integration of livings, life and moral education.
3. The Master proposes that educators should adopt strategies that synthesize the three-tracked counseling system, the function of Tzu-Chi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Jing-Si Aphorisms.
4. The Master has practiced the aforementioned uniqu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schooling systems operated by Tzu-Chi. This type of philosophy is also considerably inspiring and valuable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 in Taiwan.
B.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the researcher further suggests feasible ideas in areas such as Tzu-Chi and religious schools, the teaching of Jing-Si Aphorisms in the non-religious schools, essential cultivation of learning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parents, other research top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irst, as forTzu-Chi and religious schools, the all-round education in ethics, intellect, physique, social skills and aesthetics is expected.
Second, concerning the teaching of Jing-Si Aphorisms in non-religious schools, teachers may timely integrate into their teaching the non-religious parts of Jing-Si Aphorisms. The purpose is to enrich living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Third,as for essential cultivation of learning for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etence of Bodhisattvato spread equality for each student and get public respect.
Fourt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hould combine the essence of kindness, compassion, joy, and unselfish giving to hand Confucianism down to the educated.
Fifth, students’ parents should confirm to school guidance system and practice home education well.
Sixth, as for other research topics, comparing the work performance of the graduates from Tzu-Chi and religious schools with the work performance of the graduates fromnon-religious schools, or longitudinal stud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zu-Chi and religious school cases could be alternatives.
Last, as for the use of research methods, a very excellent way would b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engage in long-term field study and to accompany Master Cheng-Yen close together so that they can take notes and acquire first-hand data at any time.
王本榮(2009)。一生無量。新北市:INK印刷文學。
王美華(2005)。國小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錦堂 (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市:東華。
何國慶 (2007)。考驗---證嚴法師面對的挑戰的智慧(二版)。臺北市:靜思人文。
余志誠(2012)。證嚴法師學校教育理念之實踐探究:以臺南慈濟高中為例。慈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余昭玟(2015)。大學國文選(二版)。臺北市:五南。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克難 (2000)。國民中學校長政治模式領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克難 (2011)。學校認同建構之運作策略研究-以慈濟中小學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志成、沈瑛芳、邱蘭嵐、洪綺伶、高玉美、涂鳳美、高肇良、陳秋華、曾美姬、
張麗雲、彭鳳英、楊吉美、潘俞臻、劉對、蔡翠容、盧筱涵、謝舒亞(2015)。
這一刻的愛-慈大附中慈懿15紀實。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新北市。
李鍌 (2008a)。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論語。臺北市:正中。
李鍌 (2008b)。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孟子、大學、中庸。臺北市:正中。
沈欣恬 (2010)。證嚴法師生命觀對臺灣高中學校生命教育之啟示與運用。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教師法。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7月30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佛教弘誓電子報(2011)。賀!證嚴法師獲選《時代》TIME百大人物。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5月15日。 網址: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epaper/hongshi%20pic3/242.htm
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2013)。證嚴上人獲獎紀錄。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5月15日。網址:http://hk.tzuchi.org/index.php/證嚴上人/證嚴上人獲獎紀錄周世輔 (2002)。三民主義要論。臺北市:三民。
周佩璇 (2006)。語言與向心力:證嚴法師與靜思語。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周惠嫺 (2008)。從證嚴法師之克里斯瑪到靜思堂的建築象徵。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期,57-63。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 臺北市:心理。
林安梧(2003)。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市:讀冊文化。new window
姜得勝(2010)。道德力:重建台灣核心價值,再見台灣生命力。新北市:群英。
姜得勝(2012)。符號與教育場域關係之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姜得勝(2016)。當前台灣少年「道德認知」的嚴重危機---從日本將恢復傳統倫理教學談起。台灣教育雙月刊,699, 34-41。
洪淑芬(2011)。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臺北市:經典雜誌。
高淑清(2000)。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文化。
徐建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二版)。新北市:韋伯文化。
張光甫(2012)。教育哲學:中西哲學的觀點(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new window
張高評(2006)。古文觀止鑑賞(上)。臺北市:南一。
張景媛、范德鑫、劉佑星、白麗美(2008)。建構一所人文典範的優質學校---品德教育的體驗與實踐。載於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4, 23-49。
莊美幸(2009)。以杜威的「實用主義」探討證嚴法師的實踐思想。未出版,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越翔 (2009)。證嚴上人重要記事年表。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17日。
網址:http://blog.xuite.net/campo.k1088/9410301/23456759
黃仁瑜 (2004)。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倫理思想及其教學之探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政傑 (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書局。
黃瑞琴 (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臺北市:心理。
許玉鳳(2011)。慈濟人文教育信念在班級經營之應用:一位國中教師的個案研究。未出版,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教育部(2015)。生命教育全球學習網系統。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3日。
網址:https://life.edu.tw/2014/origin
郭男先(2001)。上證下嚴法師大愛思想及其教育義蘊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宗權(2004)。上證下嚴法師感恩領導理念及其教育實踐之可能性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美羿 (1992)。教師聯誼會的源起成長。慈濟月刊,309,116-121。
陳美羿 (2007)。慈懿父母心---慈誠慈懿會的故事。花蓮:慈濟大學人文處。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3日。網址: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善慧書苑(編著)(2001a)。證嚴法師衲履足跡。2000年冬之卷。臺北市:慈濟人文。
善慧書苑(編著)(2001b)。感恩每一天。慈濟月刊,411,106-107。
楊國賜 (2010)。推薦序。載於姜得勝著道德力(4-5頁)。新北市:群英。
葉育鎏 (2005)。宗教節目與觀眾之接收和反應~以大愛電視《人間菩提》證嚴法師開示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蒲聲鳴 (2008)。慈悲領導:證嚴法師的領導。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慈濟大學實驗小學(n.d.)。小學部校歌。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7日。網址: http://www.tzuchi.net/TCMusic.nsf/b0dc88f37b7ea2b54825686b0014e3f6/a6a0cabb3d2745e548256978000c791c
慈濟大學祕書室(2002)。良師之道。臺北市:靜思人文。
慈濟大學校史室(2005)。校歌。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7日。
網址:http://history.tcu.edu.tw/detail.php?recordID=6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2006)。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歌。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7日。
網址: http://www.tcsh.hlc.edu.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2A747C8E-25BE
-41E3-BE72-630AE02AAF70}
慈濟科技大學(n.d.a)。聆聽校歌。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7日。
網址:http://www.tcust.edu.tw/files/14-1000-302,r59-1.php
慈濟回收站(1990年8月23日)。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5月28日。
網址:http://gary123657.weebly.com/222352282324535269891228920843228232786121360.html
慈濟知識百科 (2011a)。教育志業新里程中,小學存續合併。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5日。網址:
http://3in1.tzuchiculture.org/wiki/index.php/%E6%95%99%E8%82%B2%E5%BF%97%E
6%A5%AD%E6%96%B0%E9%87%8C%E7%A8%8B_%E4%B8%AD%E5%B0%8F%E
5%AD%B8%E5%AD%98%E7%BA%8C%E5%90%88%E4%BD%B5
慈濟知識百科 (2011b)。慈誠懿德會。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5日。網址:
http://3in1.tzuchiculture.org/wiki/index.php/%E6%85%88%E8%AA%A0%E6%87%BF%
E5%BE%B7%E6%9C%83
慈濟基金會 (2008a)。證嚴上人與慈濟世界。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29日。網址: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9&Itemid=2
67&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08b)。大悲無怨 - 醫療志業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8日。
網址: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5:2008-11-05-09-18-04&catid=43:medicine-about&Itemid=312&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08c)。完全教育的意義。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8日。
網址: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4%3A2008
-11-06-07-02-38&catid=44%3Aeducation-about&Itemid=313&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09a)。慈濟基金會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8日。
網址: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 =com_content&view=article&id
=159%3Aintroducing-tzu-chi&catid=81%3Atzuchi-about&Itemid=198&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09b)。大慈無悔 -慈善志業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8日。
網址: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4%3A2008-11-05-09-15-07&catid=42%3Acharity-about&Itemid=311&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09c)。大喜無憂- -慈善人文志業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17日。
網址: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4:2008-11-06-09-03-28&catid=45:culture-about&Itemid=314&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09d)。慈濟教師聯誼會。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17日。
網址: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
=386%3A2009-01-21-05-26-15&catid=86%3Atzuchi-groups&Itemid=344&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11)。國際慈濟人醫會簡介。花蓮:慈濟基金會。
慈濟基金會 (2015)。法華三部的由來。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29日。
網址:http://meanings.tzuchi-org.tw/上人開示/遇見無量法門/item/2428-法華三部的由來
慈濟基金會 (2016a)。證嚴上人。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6月18日。網址: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section&id=5&Itemid=181&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16b)。慈濟國際賑災。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7月18日。
網址: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50:2009-01-09-00-33-26&catid=54:international-relief-about&Itemid=308&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16c)。慈濟社區志工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7月18日。
網址: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7&Itemid=293&lang=zh
慈濟基金會 (2016d)。慈濟環保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7月18日。
網址: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53&Itemid=292&lang=zh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2016)。中心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7月18日。
網址:http://btcscc.tzuchi.com.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
article&id=1099&Itemid=301&lang=tw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3)。朝陽伴我行:怎樣做好靜思語教學。臺北市:靜思文化。
經典雜誌(編著)(2006)。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市:經典雜誌。
經典雜誌(編著)(2011)。臺灣教育四百年。臺北市:經典雜誌。
維基百科(2016)。釋證嚴。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5月15日,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B%E8%AD%89%E5%9A%B4
趙賢明(2006)。台灣最美的人---證嚴法師與慈濟人。新北市:INK印刷文學。
劉佑星 (2011)。靜思語教學的課程理論與實務探討。靜思語論文輯選,246-295。 花蓮:慈濟大學。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73-193。臺北市:巨流。
鄭凱文 (2006)。從證嚴法師對《無量義經》之詮釋探究其「人間菩薩」思想意涵。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花蓮。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魯實先(1993)(許慎原著)。說文解字注(十版)。臺北市:黎明文化。
賴永海 (2012)。法華經。臺北市:聯經。
盧素娥 (2014)。證嚴法師濟世思想與實踐之研究-兼論儒佛思想之會通。未出版,嘉 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盧蕙馨 (2011)。人情化大愛:多面向的慈濟共同體。臺北市:南天。
蕭怡珒 (2015)。慈濟靜思語教學道德教育內涵之研究。未出版,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靜思書齋(編撰)(2000)。有朋自遠方來:與證嚴法師對話。臺北市:天下遠見。
靜思書齋(編撰)(2009)。災後現曙光。臺北市:靜思文化。
嚴淑鈴(2014)。「本跡一如」與「權實不二」--- 從證嚴法師的身行典範探究慈濟宗之思想內涵。未出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蘇瓊瑩(2012)。證嚴法師靜思語對生命關懷與教育的啟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釋德凡(2008)。證嚴法師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9)。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年夏之卷。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德凡(2011)。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秋之卷。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德傅(2013)。慈濟學初探。花蓮:慈濟大學。
釋證嚴(1995)。以師志為己志。慈濟月刊,347,19-20。
釋證嚴(1999a)。靜思、智慧、愛(二版)。臺北市:靜思文化。
釋證嚴(1999b)。歡喜自在(二版)。臺北市:靜思文化。
釋證嚴(1999c)。淨因三要(二版)。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2001a)。無量義經。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2001b)。心靈之窗。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2007a)。無怨無悔,無憂無求。慈濟月刊,482,135-136。
釋證嚴(2007b)。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臺北市:天下文化。
釋證嚴(2007c)。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臺北市:天下文化。
釋證嚴(2007d)。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臺北市:天下文化。
釋證嚴(2007e)。禮儀之美。臺北:靜思文化。
釋證嚴(2008a)。共耕福田,共聚佛緣。慈濟月刊,505,134-135。
釋證嚴(2008b)。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臺北市:靜思文化。
釋證嚴(2009a)。靜思語(典藏版)。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2009b)。靜思語的智慧人生。臺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2011)。靜思語的富足人生。臺北市:天下文化。
釋證嚴(2015a)。禮儀之美---清純氣質的教養。臺北市:靜思人文。
釋證嚴(2015b)。有禮達理:人文素質的涵養。臺北市:靜思人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