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倒風內海媽祖文化之空間再現與詮釋
作者:盧薇喬
作者(外文):LU, WEI-CHIAO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指導教授:吳連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倒風內海媽祖信仰區域研究古香路文化資產Daofeng LagoonMazu beliefarea studiesancient pilgrimage roadscultural herit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一、日治時期前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臺灣大通書局,1987[1873]。
大日本帝國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臨時測圖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7,東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1904。
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地輿全圖)合訂本》冊33。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清同治年間]。
不著撰人,〈閩浙總督程祖洛奏酌籌臺灣善後事宜折〉收錄於《臺案彙錄甲集》卷二。臺灣:臺灣大通書局,1987[1833]。
不著撰人,《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四十七、卷五十、卷五十四。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清乾隆年間]。
六十七與范咸編纂,《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1745]。
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臺北:英文漢聲,2003[荷蘭時期]。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上冊。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1774]。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中冊。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1774]。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1809]。
周全德譯,國分直一原著,〈麻豆的歷史〉收錄於《南瀛文獻》2。臺南: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4。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1717]。
邱夢蕾譯,國分直一原著,《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1992。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
郁永河,《裨海記遊》。臺北:眾文圖書,1979[1697]。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灣:臺灣銀行,1960[1852]。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灣:臺灣銀行,1960[1862]。
許慎,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東漢]。
陳乃蘖譯,岡田謙原著,〈臺灣北部村落的祭祀範圍〉收錄於《臺北文物》9(4),頁14-29。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0。
黃世孟譯,《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湖氏圖書,1992。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海使槎錄、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輿地彙鈔、番社采鳳圖考)合訂本》冊21。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1722]。
黃清淵,〈暗街夜市〉收錄於《茅港尾紀略》合輯於《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1965[1922]。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臺灣總督府,《市街庄概況》。臺北:成文,1985[1940]。
臺灣總督府,《臺南州產業狀況》。臺南:臺南新報社,1935。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史:上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9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史:中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
劉良壁,《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1741]。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省政府: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1685]。
藍鼎元,〈擒賊首朱一貴等遂平南北二路露布〉收錄於《東征集》合訂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卷七。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1732]。
酈道元注,戴鎮校,《山海經:西山經》。臺北:世界書局,1980[北魏晚期]。
二、專書
王志弘譯,Harvey, D.原著,《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臺北:群學,2008。
王家祥,《倒風內海》。臺北:玉山社,1997。
石萬壽,《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2000。
何厚增,《被遺忘的茅港尾--四百年史話》。臺南:作者自行出版,1997。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吳叡人譯,Anderson, B.原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1999。
李建緯,《歷史、記憶與展示 : 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臺中:豐饒文化,2018。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2003。
李乾朗,《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
李謁政,《臺灣有形文化資產:聚落與產業遺產概論》。臺中:白象文化,2018。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林玉茹,《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
林承緯,《臺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臺北:玉山社,2018。
林金郎,《神靈臺灣》。臺北:柿子文化,2018。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2006。
林茂賢與許臻耀,《臺灣民俗采風》。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2010。
林會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2011。
洪瑩發,《解讀大甲媽: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臺北:蘭臺,2010。
張耘書,《臺南媽祖信仰研究》。臺南:臺南市文化局,2013。
張溪南,《南瀛老街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7。
梁茂隆,《西拉雅族麻豆社人》。臺南:麻豆總爺文史工作室,2000。
郭春暉,《臺灣牛墟的腳步:牛與牛車的追憶》。臺南:臺南縣政府,1997。
傅朝卿,《舊建築再利用: 歷史.理論.實例》。臺南: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17。
曾吉連,《全臺祀典大天后宮宮誌》。臺南:全臺祀典大天后宮,2018。
曾萬本,《北港香火》。雲林:雲林縣文化局,2004。
曾曉馨與曾絮敏,《南瀛古匾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
項潔,《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5。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曾文區卷》。臺南:臺南縣政府,1998。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新營區卷》。臺南:臺南縣政府,1998。
黃文博,《鐵線橋通濟宮》。臺南:臺南縣政府,2002。
黃文博,《南瀛五營誌:溪北篇(上卷)》。臺南:臺南縣政府,2004。
黃文博,《南瀛五營誌:溪北篇(下卷)》。臺南:臺南縣政府,2004。
黃文博,《倒風內海及其庄社》。臺南:臺南市文化局,2013。
黃貞燕,《日韓無形的文化產保存制度》。宜蘭: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08。
楊丁蘭,《廟務回憶與未來展望》。高雄:天橋,2014。
楊凱成與廖怡雯,《實踐:產業文化資產的轉型與再創造》。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2012。
楊森富,《臺南縣平埔地名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2。
廖忠俊,《臺灣的媽祖宮與觀音寺古蹟》。臺北:允晨,2010。
趙文榮,《南瀛內海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6。
潘桂成譯,Tuan, Yi Fu原著,《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2009。
蕭瓊瑞,《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臺南:臺南市政府,1996。
薛琴,《古蹟及歷史建築管理維護手冊》。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
謝石城與陳清誥編,《臺南縣市寺廟大觀》。高雄:興臺,1963。
龔卓軍、王靜慧譯,Bachelard, G.原著,《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10。
三、論文、期刊、報導、報告書
大甲訊,〈進香不是回娘家 大甲媽祖要正名 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 《聯合報》,1988年2月29日,版16。
北港、馬公綜合報導,《聯合報》,1988年4月23日,版16。
石再添,〈臺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變遷〉收錄於《師大地理研究報告》5,1979/01,頁11-48。
吳建昇,《台江地區文史資料調查及應用規劃研究(三)—竹筏港歷史調查與台江文史導覽書籍編著計畫 成果報告書》。臺南: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2014。
吳政彥,〈通濟宮完工16年 昨入火安座〉《聯合報》,2011年4月25日,版B2。
吳振福,〈北港媽祖台南聖母攜手南巡〉《聯合報》,1993年2月6日,版05。
吳淑玲與唐秀麗,〈下營大火3死 嬤緊擁雙孫 警鼻酸〉《聯合晚報》,2019年2月1日,版A4。
李玲容,〈麻豆市街之發展與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彩繪之調查研究:以臺南民間彩繪畫師陳玉峰及其傳人之彩繪作品為對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
李綺文,〈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獻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收錄於《大陸雜誌》35(7)。臺北:大陸雜誌社,1966。
阮昌銳,〈文資法中「民俗」內涵的探討〉收錄於《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3。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3。
林玉茹,〈導論:地方性港口市街史研究的意義〉收錄於《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
林玉茹,〈麻豆港及其市街的變遷(1624-1895)〉收錄於《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
林玉茹,〈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大歷史學報》43,頁 43-8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9。
林育丞,〈媽祖文化價值認知及文化資產保存效益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11。
林依德,〈笨港地區庄頭的發展與變遷(1895年以前)〉。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主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宗教學會,2003。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頁53-11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1986。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頁289-319。臺北:玉山社,1996。
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頁41-10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1990。
林崇熙,〈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收錄於《文資學報》4。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8。
林源豐,〈麻豆市鎮發展與維護之探討〉。臺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范博生,〈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茅港尾天后宮,《茅港尾天后宮2018年農民曆:流通版》。臺南:茅港尾天后宮,2018。
茅港尾天后宮,《茅港尾天后宮2018年農民曆:漫畫版》。臺南:茅港尾天后宮,2018。
翁佳音與許清保,《倒風內海研究—臺南縣倒風內海歷史地理調查報告書》。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5。
張志成,〈臺灣南部地區民間信仰與廟宇建築之發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9。
張珣,〈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臺灣人類學刊》4(2),頁37-7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2006。
張珣,〈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22,頁46-54。新北:人類文化事業,1986。
張珣,〈臺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6(4),頁89-126。臺北:新史學,1995。
張淑娟,〈從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思考臺灣文化觀光的發展〉收錄於《文資學報》6。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1。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臺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收錄於《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6,頁19-5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6。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收錄於《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7,頁105-13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7。
莊南山,〈麻豆文旦〉收錄於《科學農業》2。臺北:科學農業社,1954。
莊婉瑩,〈第六章新營市〉收錄於施添福編篡《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2。
許淑娟,〈第三章安平區〉收錄於施添福編篡《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1999]。
許淑娟,《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收錄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8。
陳岫傑,〈臺南縣倒風內海人境化之研究(1624-19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修新建築師事務所,《臺南市歷史建築『麻豆護濟宮』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
陳清誥,〈鐵線橋紀略〉收錄於《輿地纂要》。臺南:臺南縣政府,1981。
陳景峰,〈地形變遷與信仰轉化-麻豆龍喉傳說與庄廟信仰〉收錄於《臺灣首府大學學報》1,頁61-75。臺南:臺灣首府大學,2010。
陳翰霖,〈17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9。
曾文吉研究主持,〈臺南縣縣定古蹟鐵線橋通濟宮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臺中: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2004。
曾品滄,〈從番社到漢庄:17至19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收錄於《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
雲林縣政府,〈發文字號:府文資字第0972400906〉,2008。
雲林縣政府,〈發文字號:府文資二字第1073800872B號〉,2018。
馮勝雄,〈茅港尾的開發與聚落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清淵,〈茅港尾天后宮沿革記〉收錄於《南瀛文獻》31。臺南:臺南縣政府,1986[1953]。
黃清淵,〈茅港尾觀音亭沿革記〉收錄於《南瀛文獻》31。臺南:臺南縣政府,1986。
黃建鈞,《臺南縣歷史建築麻豆護濟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1。
黃美英,〈看媽祖的聲望地位與歷代政權、地方權勢的關係〉《聯合報》,1997年1月24日,版11。
黃淑容,〈臺灣歷史道路研究─臺南府城到嘉義諸羅城之北路〉。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黃皎怡,〈明鄭與清領時期下營地區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4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詩驊,〈臺南新營地區之產業發展及其聚落變遷(1662-1845)〉。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緒勳與謝玲玉,〈麻豆元宵迎暗藝 土名費推敲十八ㄏ一ㄠˊ究竟是嬲或嫐〉 《聯合報》,2002年2月22日,版19。
黃麗華,〈臺南十二婆姐民俗藝陣之研究〉。臺中: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文雀,〈新營市的發展與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8。
楊家沂,〈臺南拜溪墘祭儀與聚落變遷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楊曉君,〈倒風內海區域的開發與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臺中市政府,〈發文字號:府授文資遺字第10501858403號〉,2016。
臺南市政府,〈發文字號:府文資處字第1071388380A號〉,2018。
臺南縣政府,〈發文字號:府民禮字第24704號〉,1998。
劉益昌,《麻豆水堀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麻豆古港及水堀頭史蹟文化園區專案)》。臺南:臺南縣政府文化處,2008。
鄭佳韻,〈麻豆地區開發及其社會經濟變遷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
鄭詒文,〈臺南地區寺廟頭旗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盧嘉興,〈八掌溪與青峯闕〉收錄於《南瀛文獻叢刊》第二輯輿地纂要。臺南:臺南縣政府,1981。
盧薇喬,〈以臺南市麻豆區護濟宮論析廟宇修復文化保存與再現〉《文化資產保存學刊》48(臺中:遠景,2019/06),頁7-28。
盧薇喬,〈下營茅港尾及其徒步會香之探討〉《臺南文獻》16(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9/12),頁192-209。
盧薇喬,〈新營鐵線橋及其庄廟通濟宮之再考查〉《臺南文獻》17(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0),2019年10月31日已通過審查。
賴素娥,〈第二十七章下營鄉〉收錄於施添福編篡《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1999]。
謝貴文,〈清代南鯤鯓廟興盛原因之探討-以民間傳說為主要分析對象〉收錄於《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7,頁1-3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2015。
韓羽翠,〈近代臺南下營地區的開發與發展(1624-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
蘇峯楠,〈臺南地區寺廟儀仗器物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四、外文文獻
Elkins, T. H.(1989) Humanand Regional Geography in the German-Speaking Lands in the First Forty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flections on Richard Hartshorne’s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Edited By:Entrikin, J. 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Foucault, Michel (1972) The Archaeoli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Foucault, Michel (1973)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London: Tavistock.
Giddens A.(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Kjerfve, B. (1994) Coastal Lagoon Processes, Elsevie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Relph, 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 Pion London.
Sánchez-Carretero, C. (2013)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eritag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Edited by M. A. Rogerio-Candelera, M. Lazzari, and E. Cano. London:Taylor & Francis Group.
Sangren, P. Steven(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uer, C.O. (1925):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Land and Life, Edited By:Leighly, J.(196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amon, D.(1980) 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 pp. 148-165.
Smith, N.(1984) Uneven Development: Nature, Capit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Thrift, N. and Parkes, D.(1980) Times, Spaces, and Places. Chichester: John Wiley. Thrift, N.(1983)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action in space and time. Society and Space. 1:23-57.
Vidal de la Blache, P.(1921) Meaning and Aim of Human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An Essential Anthology, Edited By:Agnew, J. &Livingstone, N. &Rogers, A. (1996),Blackwell Publishers.
五、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9,〈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1日。網址: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9_20145.html。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1985,〈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資料檢索日期:2020年1月18日,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36。
文化資產局,〈無形文化遺產〉。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9月4日。網址:https://twh.boch.gov.t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1,〈麻豆代天府〉。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9日,網址: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madou/1107014-MDDTF。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09,〈臺灣寺廟〉。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9月22日。網址: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1=Temple&b_start=0&c4=%E5%A4%A9%E4%B8%8A%E8%81%96%E6%AF%8D。
內政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1,〈營利事業捐贈文化創意相關支出認列費用或損失實施辦法〉,資料檢索日期:2020年1月17日,網址:https://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272#lawmenu。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文化資產保存法〉。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1日。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資料檢索日氣:2020年1月17日,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76
何培文記錄,「嚴禁佔築埤頭港暨盜墾荒埔碑記」(清乾隆二十年(1755)碑記)。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2日,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77。
研究資料寄存所(depositar),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2月26日。網址https://data.depositar.io/organization/as-rchss-gis
茅港尾堡天后宮-茅港媽官網,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2月1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azu1677/。
孫元衡,1705,〈宿茅港〉,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10月16日,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88755。
孫元衡,1705,〈鐵線橋村市〉。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8月9日,網址: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77&pid=1345。
翁佳音,2007,〈路是人走出來的:十七世紀中葉台灣島內南北交通路線表〉收錄於《歷史月刊》232,頁33-38。檢索資料日期:2019年2月26日。網址: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con.php?no=23。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6,〈陳玉峰木上彩繪修復研習工作坊〉。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8月1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D7Q5C-ZlU&app=desktop 。w/non_material/
麻豆護濟宮 金蓮寺粉絲專頁,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12月10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9%BA%BB%E8%B1%86%E8%AD%B7%E6%BF%9F%E5%AE%AE-%E9%87%91%E8%93%AE%E5%AF%BA-160929510611194/。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16,〈南天宮-媽祖神像、千里眼神像、順風耳神像〉。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9日,網址: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uploads/tchac/files/20176/66553a3a-2178-4132-8cba-dbde8df1de57.pdf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19,〈口述傳統〉。資料檢索時間:2019年10月30日。網址: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list?uid=98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09,〈府城迎媽祖〉。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0日。網址: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detail.asp?assetid=%7BF0BC2D82-11F4-4248-AFB1-50D8996BE397%7D&nsub=A20000
臺南市政府,2012,〈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專區〉。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9月24日,網址:http://village.tainan.gov.tw/index.php/Village/index/。
臺南市麻豆戶政事務所,2019,〈下營區人口統計資料〉。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7月25日。網址:https://tnmao70.tainan.gov.tw/cl.aspx?n=18047。
臺南市麻豆戶政事務所,2019,〈里鄰人口數〉。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日。網址:https://tnmao70.tainan.gov.tw/News_Population.aspx?n=18052&sms=18356&sn=4431028。)
臺南市麻豆戶政事務所,2019,〈麻豆區人口統計資料〉。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1日,網址:https://tnmao70.tainan.gov.tw/cl.aspx?n=10237。
臺南市曾文社區大學,2011,〈大廟學堂〉。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8月10日,網址:http://twcc.epage.au.edu.tw/files/11-1413-105916.php?Lang=zh-tw
臺南市新營戶政事務所,2019,〈新營區人口統計資料〉。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8月9日,網址:https://web.tainan.gov.tw/shinying/cl.aspx?n=9813。
臺南市鹽水區公所,2019,〈物產特色〉。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0日。網址:https://web.tainan.gov.tw/ysdo/cp.aspx?n=8357\
臺灣民俗文化,2006,〈大甲媽祖進香〉。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4月27日。網址https://www.folktw.com.tw/culture_view.php?info=103。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2013,〈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10月20日,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
寶樹堂•瑞松閣,2019,〈寶樹堂瑞松閣粉絲頁〉。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9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wwwboss888/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09. Retrieved May 10, 2018, from https://ich.unesco.org/en/RL/mazu-belief-and-customs-00227.
UNESCO, What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trieved Sep. 4, 2019, from https://ich.unesco.org/en/what-is-intangible-heritage-00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