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浙東現代作家對當地民間文化的書寫(1911-1949)
作者:陳莉萍
作者(外文):Li-Pi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振念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民間文學民俗民間文化現代文學浙東FolkloreFolk cultureModern literatureEast ZhejiangFolk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現代作家中浙東作家佔據了相當的分量,其在現代文學史上整體崛起是值得關注的現象,這一現象背後是浙東地方文化的滋養、近現代社會的率先轉變所提供的際遇及其個人的出身、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浙東現代作家隊伍龐大,創作觀念、風格不盡相同,但都在對浙東民間文化的書寫中體現出濃郁的「浙東風」;對浙東民間社會的關注也是他們思考立人、啟蒙與救國的重要途徑。本論文以浙東現代作家創作中具有鮮明浙東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內容為主要討論對象,從社會結構,民俗及民間文學等方面,對其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及其意義分別做了梳理。
以周作人、魯迅等為代表的浙東作家創作中的地方色彩,突出表現了該地區最早被開放後,商業經濟的發展促使其生產方式、經濟觀念發生轉變,導致社會結構隨之變化,作家們敏銳地捕捉到人們在近現代化進程中各種心理。浙東民間文化中的民俗無疑在經濟基礎的轉變下也在更新,浙東作家筆下的各類人物是在具有浙東特色的民俗環境下形成的;他們作品中民俗既表現出浙東人的審美,民俗的糾葛也是作品中敘事的推動力。浙東的民間文學豐富多彩,現代作家們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利用其重構了民間文學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並透過對民間文學精神的吸收和轉化,達到了對民間價值的認識和創造。
Contemporary authors in East Zhejiang occupy a considerable weight in the overall rise of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due to the nourishment of local 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society, personal education and original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 combining to cause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worthy of attention. Mature writers of Zhejiang East had many members ,different creative ideas and styles, while keeping a strong "Zhe Dong Feng" feature. Their writings of folk culture in east Zhejiang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ing civil society wa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m to think and care about the people, an enlightenment originated from the popular call to save the country at that tim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k cultural content of the people with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created by the modern writers of eastern Zhejiang , as the main topic, from the aspects ofsocial structure culture, folklore and folk literature, etc., and combs their concrete expression and meaning in the works.
Eastern Zhejiang authors such as Zhou, Zuo Ren,Lu Xun,and others created folk lore with local color, first opening to regional concern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economy, mode of production, economic concept changes leading to social structural shifts. Eastern Zhejiang writers keenly captured the “people” as an essential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near modernization of mass psychology. Folk customs were undoubtedly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to update ,and so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 The folk custom in their works not only shows the beauty of Zhejiang people, but also the motive force of narrative . The folklore in eastern Zhejiang is rich and colorful, enabling author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se resources to reconstruct and integrate the folklore literature in their works, to absorb and to transform the folk literature spirit to achie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lk values and creations.
徵引文獻

一、古籍(按年代排序)

﹝東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蔣冀騁點校:《左傳》,長沙:岳麓書院,2006年。
﹝戰國﹞莊周等撰,﹝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清﹞郭慶藩集釋:《莊子》清光緒思賢講舍刻本。
〔戰國〕莊子,方勇譯註:《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戰國〕荀子撰,安繼民註譯:《荀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袁康:《越絕書》,景江安傅氏藏明雙柏堂刊本。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撰:〈夏本紀第二〉,《史記》,北京:中華書局,縮印版,1997年。
﹝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尚書》,相臺嶽氏家塾本,卷第1。
﹝漢﹞趙岐註:《孟子》,景清內府藏宋刊大字本。
〔漢〕徐彥疏,浦衛忠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公羊傳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祭法〉,《禮記》,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
〔漢〕許慎撰,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景宋重刊本。
〔漢〕高誘注《吕氏春秋》,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漢﹞劉向集錄,﹝漢﹞髙誘注,﹝宋﹞姚宏續注:《戰國策》,四庫全書本。
[漢]袁康撰:《越絕書》,景江安傅氏藏明雙柏堂刊本。
[漢]劉向撰,王瑛、王天海譯註:《說苑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弘治鄺璠刊本。
〔東漢〕王充著,陳蒲清點校:《論衡》,長沙:岳麓書社,1991年。
〔後漢〕趙燁撰,〔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弘治鄺璠刊本。
[晉]郭璞傳:《山海經》,據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成化庚寅刊本影印。
[晉]幹寶:《搜神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注:《博物志》,士禮居本。
[吳]韋昭解:《國語》,景杭州葉氏藏明嘉靖翻宋本。
〔梁〕任昉:《述異記》,武漢:湖北崇文書局開雕,1875年。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中說》,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唐〕房玄齡等撰:〈天文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孔穎達等撰:《春秋正義》,海鹽張氏涉園藏日本覆印景鈔正宗寺本。
〔唐〕李賀撰,〔清〕王琦彙解:《李長吉歌詩》,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唐僖宗南郊敕文〉〔清〕董誥輯:《全唐文》,清嘉慶內府刻本。
﹝宋﹞吉天保編:《孫子集註》,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卯刊本。
﹝宋﹞周輝撰,﹝清﹞張元濟撰校勘記,《清波雜誌》,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吳潘氏滂憙齋藏元刊本。
〔宋〕薛季宣:〈游祝陵善卷洞〉,宜興市華夏梁祝文化研究會編:《宜興市梁祝文化——史料與傳說》,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
﹝宋﹞李昉撰:《太平禦覽·兵部》,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撰:《孟子集註》,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宋〕呂祖謙撰:《左氏傳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葉適著:《習學紀言序目(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陳亮傳》,《二十四史》,微縮版,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王陽明:〈節菴方公墓表〉,《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傳習錄》,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年。
〔明〕趙南星、馮夢龍,〔清〕陳皋謨、石成金著,周啟明(周作人)校訂:《明清笑話四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明﹞張岱:《夜航船》,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張岱撰,公戶夏點校:《張岱全集·三不朽圖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明〕王思任:〈脚板赞〉,李鳴選註:《王季重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代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第三集。
〔明〕黃宗羲著,〔清〕黃百家輯,〔清〕全祖望修定,〔清〕王梓材等校定:《四朝學案》,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第1冊、第2冊。
﹝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1、2、10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外編。
〔清〕全祖望:〈陸雪樵傳〉,《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畢沅校註:《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聞性道撰:《康熙鄞縣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卷8;卷9;卷24中。
﹝清﹞沈翼機編纂,嵇曾筠監修:《雍正浙江通志·風俗(上)》,卷99,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章學誠:〈浙東學術〉,《文史通義》(卷五),光緒三年貴陽刻本。
〔清〕孫詒讓著,孫怡楷點校:《墨子閒詁·墨子後語》(新編諸子集成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范寅:《越諺》,谷應山房版。

二、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

1、中文專書

《上海婦女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婦女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
《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卷8。
《浙江省文學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浙江潮》1903年第1-9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撰委員會藏本,1968年影印。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華東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卷1,1985年。
中國實學研究會編:《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年。
六齡童:《取經路上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巴人(王任叔):《龍厄》,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巴人:《女工秋菊》,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6年。
巴人:《窄門集》,香港:海燕出版社,1940年。
巴人:《莽秀才造反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方同義、陳新來、李包庚著:《浙東學術》,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華北社,1950年。
王夫子(王治國):《殯葬文化: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
王任叔:《鄉長先生》,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
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光東:《民間的意義》,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
王光東:《現代·浪漫·民間——20世紀中國文學專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光東等:《20世紀中國文學與民間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欣榮:《王任叔巴人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王彪,馮健主編;羅小令,馬志友,王雷,沈瑩編著:《紹興宣卷》,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年。
王嘉良:《地域視域的文學話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包偉民:《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1949)》,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年。
白庚勝:《民間文化保護前沿話語》,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朱海濱:《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朱曉進:《歷史轉換期文化啟示錄——文化視角與魯迅研究》,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朱幫興、胡林閣、徐聲:《上海產業與上海職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竹潛民主編:《浙江電影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年。
西諦(鄭振鐸):《将来之花园·卷头语》,徐諾玉:《将来之花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何彬《江浙漢族喪葬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新:《中國文化史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2006年再版。
吳中傑:《魯迅畫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中傑:《魯迅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吳似鴻:《流浪少女的日記》,上海:現代書局,1934年。
吳義勤、王素霞:《我心彷徨——徐訏傳》,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李怡:《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6年。
李怡:《東遊的魔羅: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道和:《幹將莫邪傳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9年。
李慕寒等著:《文化地理學引論》,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年。
沈弘編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上)》,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
沈善洪主編:《浙江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下冊。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周作人自編集》,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
周建人:《魯迅故家的敗落》,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海嬰:《我與魯迅七十年》,海口:南海出版社,2001年)。
周蜀溪編:《蔡元培講教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丙編。
杭州大學語言文學研究室編輯:《孫詒讓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63年。
林非:《魯迅和中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年。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臺北:純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
林蘭編:《徐文長故事》,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
林蘭編:《徐文長故事外集》,上海:北新書局,1930年,中冊。
祁連休、程薔主編:《中華民間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金宏達:《魯迅文化思想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金普森、陳剩勇主編:《浙江通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金雅主編:《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蔡元培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金耀基:《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南方出版傳媒,2016年。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增訂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俞海福主編:《寧波市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俞福海:《寧波市志外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第2輯。
姚辛:《左聯詞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年。
柔石:《二月》,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
柔石:《柔石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柯靈:《掠影集》,上海:世界書局,1939年。
柯靈:《望春草》,上海:珠林書店,1939年。
胡適:《中國新文學文庫·建設理論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張愛玲、胡蘭成著:《張愛胡說》,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郁達夫:《過去集·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上海:北新書局,1931年。
唐弢:《識小錄》,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
唐湜著:《九葉詩人:「中國新詩」的中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孫伏園、孫福熙著:《孫氏兄弟談魯迅》,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孫郁、黃喬生主編《回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孫席珍:《女人的心》,上海:真善美書店,1929年。
徐华龙:《鬼》,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徐和雍等:《浙江近代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徐訏:《徐訏全集》,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卷9、10
徐雉:《酸果》,上海:光華書局,1929年。
徐劍藝:《中國人的鄉土情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3年。
徐蔚南:《民間文學》,上海:世界書局,1927年。
浙江民俗學會編:《浙江風俗簡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浙江省文學學會編(陳堅主編):《浙江現代文學百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黃修己、劉衛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耿雲志:《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郜元寶、張冉冉編:《賈平凹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高信:《北窗書語》,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商金林:《孫伏園散文選集·序》,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婁子匡、朱亦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中正書局,1963年。
崔清田:《顯學重光》,任繼愈主編:《墨子大全》第3編第8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1995。
張夢陽主編:《中國魯迅學通史》(第一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曹屯裕主編:《浙東文化概論》,寧波:寧波出版社,1997年。
曹聚仁:《我與我的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曹聚仁:《魯迅評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卷14、15。
畢桪主編:《民間文學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章太炎:《諸子學略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章開沅等編:《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許紀霖:《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許傑:《坎坷道路上的足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許欽文:《許欽文小說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許道明:《海派文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許壽裳:《魯迅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
許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陳方競:《魯迅與浙東文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陳思和、李振聲等:《理解九十年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新文學的民間傳統——「五四」至抗戰前的文學與「民間」關係的一種思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陳荒煤等著,《趙樹理研究文集》(上),《近二十年趙樹理研究選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
陳國燦:《浙江城鎮發展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陳崗龍:《東方民間文學概論·導論》,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
陳祥源、龔烈沸編著:《四明南詞》,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年。
陳越主編:《越文化視野中的魯迅》,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勤建主編:《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祝口頭遺產文化空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黄宗智主編:《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傅斯年:《老北大講義·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
傅璇琮主编;王慕民、沈松平、王萬盈著:《寧波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9年。
彭曉豐、舒建華:《S會館與五四新文學的起源》,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曾大興,夏漢寧,海村惟一主編:《文學地理學——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五屆年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
曾華鵬,蔣明玳編:《王魯彥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游友基:《中國現代詩潮與詩派》,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琦君:《琦君散文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
舒蘭編:《浙江兒歌》,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89年,《中國地方歌謠集成》,第35冊。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鄉土重建》,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
費孝通著,惠海鳴譯:《中國士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永林:《中國民間文化與新時期小說》,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伯峻譯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楊義:《文學地理學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楊蔭深:《一陣狂風》,上海:光華書局,1937年。
楊蔭深:《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上海:華通書局,1930年。
溫儒敏、李憲瑜、賀桂梅、薑濤等:《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崗、陳民鎮、王海雷:《越文化發展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董鼎山:〈從祖父建觀音閣談起——八八回憶之七〉,《回憶與瑣記:鼎山回憶錄》,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
董曉萍等著:《跨文化民俗志——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
鄒濤:《敘事、記憶與自我》,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
壽永明、裘士雄主編:《魯迅與社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寧波市教育委員會編:《寧波市教育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寧波市鄞州區檔案館編:《近代鄞縣-史料輯錄(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德利:《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劉大白:《秋之淚》,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
劉大白:《賣佈謠》,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
劉大白:《舊詩新話》,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
劉明逵:《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1840~1949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第一冊。
劉復:《半農雜文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
劉錫誠:《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
樂黛雲編:《國外魯迅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滕復等編:《浙江文化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盤劍:《選擇、互動與整合——海派文化語境中的電影及其與文學的關係》,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蔣夢麟:《西潮》,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適夷:《第三時期·都市的脈搏》,上海:湖風書局,1932年。
鄭永福、呂美頤著:《中國婦女通史·民國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年。
鄭欣淼:《魯迅與宗教文化》,西安:陝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
鄭振鐸:《家庭的故事》,上海:遠東圖書公司,1928年。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卷7。
鄭擇魁主編:《吳越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績著:《浙江現代文壇點將錄》,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年。
餘連祥:《魯迅畫傳》,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魯彥:《寂寞集》,北京:青年出版社,1995年。
魯彥:《魯彥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魯彥:《魯彥經典》,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
蕭紅:《生死場─蕭紅名作精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5年。
錢南揚等著《名家談梁山伯與祝英台》,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穆:《靈魂與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勵成龍主編:《四明南詞傳統作品精選》,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年。
戴光中:《巴人之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薛柏成:《墨子講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2年。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聶振斌選註:《文明的呼喚:蔡元培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魏金枝:《白旗手》,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譚達先:《中國四大傳說新論》,臺北:貫雅文化視野有限公司,1993年。
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臺北:貫雅文化視野有限公司,1993年。
蘇精:《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香港:基督教中國文化出版社,2005年。
蘇鳳捷、程梅花:《平民精神——《墨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龔鵬程:《近代思潮與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龔顯宗:《中國童謠史》,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2、外文專書

[美]海倫.倪維思,[美]溫時幸,李國慶譯,《在華歲月》(Our Life in China),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年。
[美]瑪高溫,朱涛、倪静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Men and Manners of Modern China),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英]約翰.湯姆遜著,徐家寧譯:《中國與中國人影像》(Illustrai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
「日」丸尾常喜著,秦弓譯:《「人」與「鬼」的糾葛——魯迅小說論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日﹞藤井省三:《魯迅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法﹞愛彌兒·塗爾幹,馬賽爾·莫斯著:《原始分類·結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Going To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1918-1937),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丁乃通編著,鄭建威、李倞、商孟可、段寶林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孔飛力:《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美﹞張灝著,高力克、王躍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導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
﹝美﹞本尼迪特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修訂版),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美﹞柯利弗德·格爾茨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美﹞黃宗智主編,楊念群等譯:《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社會·宗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日〕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譯:《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年。
〔日〕藤井省三著,賀昌盛譯:《華語圈文學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法〕米歇爾·于松著,潘革平譯:《資本主義十講》(Le Capitalisme En 10 Lecon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美〕丁韙良著,沈弘等譯,《花甲憶記》(又為《中國六十年記》A Cycle of Cathay),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愛德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美〕維克多·特納著,黃剣波、柳博赟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ture and Anti-Strutur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罗兹·墨菲,社會科學歷史學會譯:《上海:關鍵現代中國》(Shanghai,Key to Modern Chin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英〕翟理思著;羅丹、顧海東、粟亞娟譯:《中國和中國人》,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
〔英〕艾倫·麥克法蘭著,管可秾譯:《現代世界的誕生》(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Worl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費孝通等譯,《文化论》,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國杭州海关译编,徐蔚葳主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經濟社会概况——浙海关欧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廖樂柏(Robert Neild)著,李筱譯:《中國通商口岸——貿易與最早的條約港》(The China coast: Trade and the first Treaty Port),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三、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奉令撤任〉,《順天時報》第496號,1902年10月22日。
〈為「民間文學」敬告讀者〉,《民間文藝》1927年第1期,創刊號。
〈稟設墮民學堂〉,《申報》1905年;〈稽查墮民除籍人數〉,《申報》1906年4月21日第二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佛教文摘》第2集(1947年7月)。
《修人書簡》,《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11期。
﹝美﹞弗雷德里克·傑姆遜(Frdric Jameson)著,張京媛譯:〈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當代電影》1989年第6期。
〔日〕木山英雄:〈「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日〕伊藤虎丸:〈魯迅的「生命」與「鬼」〉,《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
〔日〕柳澤健原著,周作人譯:〈兒童的世界(論童謠)〉,《詩》1922年1月第1卷第1號。
巴人(王任叔):〈魯迅的創作方法〉,李宗英、張夢陽編:《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文載道:〈故鄉的戲文〉,《中藝》1943年第2期。
文載道:〈食味小記〉,《萬象》1943年第2年第8期。
文載道:〈從大風歌說起〉,《萬歲》第4期(1943年3月)。
方誠:〈「紅幫裁縫」的由來〉《寧波日報》,1997年10月4日第8版。
方漢奇:〈東瀛訪報記〉,《方漢奇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方璧(茅盾):〈王魯彥論〉,《小說月報》1928年1月第19卷第l號。
水清:〈夜航船〉,《清鄉前線》1943年第10期。
王文洪:〈探討舟山海洋文化的發展軌跡〉,《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年第8期。
王以鋼:〈徐文長與青藤書屋〉,《藝風》1933年第1卷第9期。
王任叔:〈王四嫂〉,《小說月報》1923年第1號第14卷。
王任叔:〈老石工〉,《新青年》1937年第11卷第1期。
王任叔:〈孤獨的人〉,《東方雜誌》1926年12月第23卷第23號。
王任叔:〈逆轉〉,《申報月刊》1934年第3卷第1期。
王任叔:〈給破屋下的人們〉,《生路月刊》1928年第1卷第6期。
王任叔:〈龜頭橋上〉,《小說月報》1924年第15卷。
王任叔:〈關於《邊鼓集》〉,《文彙報·世紀風》1938年11月26日。
王西彥:〈刀俎上的人們〉,《新中華》1944年8月復刊第2卷第8期。
王西彥:〈泥土——「眷戀土地的人」題記〉,《文藝》1947年11月叢刊第2集。
王軍、豐收:〈淺述民間文化與民間文化產業〉,《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年第1期。
王桂亭:〈論「新民間文化」的媒介呈現〉,《文化與傳播》2015年第6期。
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教育世界》1906年11月第二十四期。
王彬彬:〈魯迅的不看章太炎與胡適不看雷震〉,《鐘山》2014年第3期,
王嘉良:〈論地域文化視閾中的「湖畔」詩人群〉,《浙江學刊》2009年第6期。
王曉初:〈浙東學術、師爺氣與魯迅——從『越文化』觀察魯迅思維與文風的形成〉,《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6期。
甘茶:〈夜航船〉,《藝風》1935年11月第3卷第12期。
申翁:〈南詞彈詞鼓詞沿襲傳奇說〉,《戲劇月刊》1935年第4卷第6期。
刑程:〈章太炎的學術思想與魯迅《故事新編》寫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1期。
朱自清:〈選詩雜記〉,《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叢書乙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朱虹:〈浙東的墮民嫂〉,《婦女》1948年第3卷第3期。
吳祖光:〈奔月題記〉,《人世間》復刊,1947年5月第3期。
吴国群:〈永远留存现代文坛的瑰宝一一评《孙席珍小说集选》〉,《紹興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
呂洪年:〈關於徐文長故事〉,《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李家瑞:〈宣卷〉,《劇學月刊》4卷12期。
李笠:〈定本墨子閒詁校補敘〉,《學衡》1923年9月第21期。
李新宇:〈泥沼前的誤導〉,《文藝爭鳴》1999年第3期。
李劍鋒:〈《搜神記》中的鬼故事〉,《民俗研究》1999年第4期。
汪志勇:〈漫談民間文學中的偽品與糟粕〉,《中國通俗文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1994年。
汪暉:〈阿Q生命中的六個瞬間——紀念作為開端的辛亥革命〉,《現代中文學刊》2011年第3期。
沈雨桐:〈近代基督教在浙江〉,《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沈從文:〈我們該怎麼樣去讀詩〉,《現代學生》1930年10月創刊號。
沈從文:〈論劉半農《揚鞭集》〉,《文藝月刊》1931年2月第2卷第2期。
肖向明:〈論「鬼」文化與中國現代作家的文學想像〉,廣州:《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肖向明:〈論五四文學中「鬼」文化的功能演變〉,《浙江學刊》2006年第2期。
谷雪梅:〈英國聖公會近代以來在浙江辦學述評〉,《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4期。
辛笛:《辛笛詩稿·自序》,《讀書》1983年第9期。
卓南生:〈寧波最早近代中文報刊《中外新報》原件之發掘與考究〉,《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9期。
周旻:〈周作人的兒童生活詩〉,《新京報書評週刊》2017年6月14日。
周英雄:〈身份之認同——從魯迅兩個小說推論〉,陳清僑主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季思:〈狐與虎〉,《大路週刊》1939年第32、33合期。
宗白華:〈《蕙的風》的讚揚者〉,《時事新報•學燈》,1923年1月13日。
宗先鴻:〈徐訏〈鬼戀〉原型解析〉,《長春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屈軼:〈餘議之餘議〉,《上海「孤島」文學作品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
林美容:〈通說:台灣民俗學史料研究〉,《台灣民俗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林蘭編著:〈徐文長報仇〉,《德文月刊》1924年5月第2卷第5期。
邵洵美:〈賊窟與聖廟之間的信徒〉,陳子善編:《洵美文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
俞婉君:〈墮民的起源與形成考辨〉,《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施蟄存:〈又關於本刊的詩〉,《現代》1933年第4卷第1期。
柏:〈到民間去所應做的事〉,《滬潮》1929年6月創刊號
柯靈:〈社戲〉,《社會》月報1934年8月第1卷第3期。
柯靈:〈蘇珍〉,《藝風》1933年10月第1卷第10期。
段寶林:〈請關注民間文學〉,《文藝報》2017年5月4日007版。
胡成:〈「遷延」的代價〉,《學者的本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胡寄塵:〈中國民間文學之一斑〉,《小說世界》1923年4月第2卷第4期。
胡雪岡、徐順平:〈談早期南戲的幾個問題〉,溫州文化局編:《南戲探討集》,溫州:1980年。
胡愈之:〈論民間文學〉,《婦女雜誌》1921年1月第7卷第1期。
胡適:〈《三俠五義》序〉,《胡適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年,卷3。
茅盾:〈現代小說導論〉,《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年。
風涼等:《飯後鐘》1921年第11期、1922年第2卷第3期。
唐圭璋:〈墨子的革命精神〉,《黃埔》1939年4月第2卷第5期。
唐利群:〈現代文學的地方性與中國形象——以對三個文學文本的考察為中心〉,《人文叢刊》2007年00期。
唐弢:〈墮民〉,《申報·自由談》1933年6月29日。
唐湜:〈南戲探索〉,《民族戲曲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湜:〈論《中國新詩》——給我們的友人與我們自己〉,《華美晚報》1948年9月13日。
孫伏園:〈辛亥革命時代的青年服飾〉,《越風》1936年第20期。
孫伏園:〈魯迅先生的小說〉,《魯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
孫席珍:〈鄭振鐸《家庭的故事》〉,《文學週報》1929年第8卷。
孫海軍、汪衛東:〈從「人史」看魯迅與浙東學派的精神關聯〉,《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11期。
孫福熙:〈下雪的時候〉,《黃鐘》第41期。
孫福熙:〈夜航船〉,《小說月報》1929年第20卷第3期。
孫福熙:〈紹興風味——兼論地方色彩和地方精神〉,《浙江青年》1935年1月第1卷第3期。
孫福熙:〈被北京〉,《語絲》1926年5月第87期。
孫福熙:〈過年恨〉,《論語》1949年1月第168期。
徐永志:〈近代溺女之風盛行探析〉,《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徐建春:〈大禹治水神話研究中的新發現〉,《江西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徐訏:〈眉毛的故事〉,《人世間》1939年8月創刊號。
徐訏:〈魯迅先生的墨寶與良言〉,《場邊文學》,上海:上海印書館,1971年。
徐梵澄:〈星花舊影——對魯迅先生的一些回憶〉,《魯迅研究資料》第11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徐懋庸:〈打雜者造成的文化〉,《申報·自由談》1933年9月28日。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的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卷4。
悅英:〈談談寧波的「墮民」〉,《青年界》1936年第10卷第5號。
殷夫:〈「孩兒塔」上剝蝕的提記〉,《孩兒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翁敏華:〈土地神崇拜以及戲曲舞臺上的土地形象〉,《古劇民俗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袁可嘉 :〈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年3月30日。
袁可嘉:〈我與現代派〉,《詩探索》2001年第2期。
袁可嘉:〈詩與民主——五論新詩現代化〉》,《大公報·星期文藝》1948 年10月30日。
袁可嘉:〈對於詩的迷信〉,《文學雜誌》第2卷11期。
袁良駿:〈徐訏緣何為魯迅鳴不平〉,《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0期。
馬新亞:〈辨乎內外真偽的啟蒙觀——重讀魯迅的《破惡聲論》〉,《名作欣賞》2017年第22期。
高丙中:〈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民間文化:中國文化群體的變遷及差異〉,《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2期。
高飛:〈台州區域文化傳統特色論〉,《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3期。
高菲:〈中國鬼文化與魑魅魍魎〉,《文化學刊》2016年第9期。
婁子匡:〈目蓮戲中小丑的自白:王阿興的自述〉,《文學週報》1929年第7卷。
婁匡之:〈浙江民間文學〉,《浙江青年》1935年第1卷第3期。
張春茂:〈魯迅民俗觀論析〉,《 民俗研究》2017年第6期。
張堂錡:〈劉大白與白馬湖〉,《嬗變中的光影——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張寧:〈中國近代工業佈局的演變〉,《光明日報》2017年12月4日。
張露薇:〈論劉大白的詩〉,蕭斌如編:《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劉大白》,香港:三聯書店,1994年。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思想與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梁心:〈現代中國的「都市眼光」: 20世紀早期城鄉關係的認知與想象〉,《中華文史論叢》2014年第2期。
章學誠:〈汪泰岩家傳〉,《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許傑:〈大眾語問題〉,《文學》1934年8月第3卷第2號。
許傑:〈文藝大眾化與大眾文藝化〉,《浙江青年》1936年10月第2卷第12期。
許傑:〈慘霧〉,《小說月報》1924年8月第5卷第8號。
郭紹虞:〈諺語的研究〉,《小說月報》1921年3月第12卷第3期。
陳方競、穆豔霞 :〈對魯迅與章太炎的聯繫及其「五四」意義的再認識〉,《齊魯學刊》2004年第4期。
陳宗藩:〈到民間去〉(讀者通訊),《禮拜六》1933年第499期。
陳泳超:〈周作人手稿《紹興兒歌集》考述〉,《民間文藝論壇》2012年第6期。
陳思和:〈民間的浮沉——從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解釋〉,《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
陳寅恪:〈陶淵明思想與清議之關係〉,《陳寅恪現實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陳朝霞:〈紅幫裁縫:奏響穿越時空的交響曲〉,《寧波日報》2013年9月26日,A18版。
陳德傑:〈紹興老酒〉,《浙江青年》第1卷第8期(1935年6月)。
陳橋驛:〈酈學劄記(三)〉,《中國歷史地理文叢》1993年第3期。
喬峰:〈略講關於魯迅的事情〉,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选编:《魯迅回憶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專著中冊。
湯中山:〈中國銀行業最早的結算清算制度:寧波錢莊業的過賬制度〉,《中國銀行業》2017年第2期。
舒兆桐:〈怎樣到民間去〉,《復旦學刊》1927年12月留別號第5期。
馮乃超:〈革命文學論爭·魯迅·左聯——我的一些回憶〉,《新文學史料》1986年第3期。
馮文炳:〈湖畔〉,《談新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馮夏熊整理〈馮雪峰談左聯〉,《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1期。
黃修己:〈披露「毛羅對話」史實的啟示〉,《文藝爭鳴》2003年第2期。
黃健:〈「浙東學派」思想與精神對中國新文學發生的影響〉,《浙江社會科學》2015年第10期。
楊義:〈中國文學與人文地理〉,《人民日報》2010 年4 月2 日第24 版。
楊義:〈文學地理學的淵源與視境〉,《文學評論》2012年第4期。
楊義:〈古越精神與現代理性的審美錯綜——魯迅〈鑄劍〉新解〉,《紹興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
楊蔭深:〈混號分類考〉,《萬象》第一年第9期(1942年3月)。
楊蔭深:〈讚成建設大眾語文〉,《社會月報》1934年10月第1卷第5期。
楚狂:〈我亦來談談徐文長的故事〉,《文學週刊》1925年第224期。
董楚平:〈吳越文化概述〉,《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夢野:〈到民間去〉,《客觀》1936年1月第1卷第11期。
劉大白:〈我所聞見的徐文長故事〉,《文學週刊》1925年第184期。
劉大白:〈我所聞的徐文長故事〉,《文學週刊》1925年第234期。
劉大白:〈從舊詩到新詩〉,《當代詩文》1929年創刊號。
劉大白:〈綽號文學之研究〉,《世界雜誌》第2卷第1期(1931年6月)。
劉大白:〈龍山夢痕序〉,《現代評論·文學週報》1925年第190期。
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國粹學報》1905年第1卷第9期。
劉復:〈中國之下等小說〉,《太平洋》第1卷第11期(1919年4月15日)。
德恩:〈鄞南的墮民〉,《北新》第2卷第5號(1928年1月)。
樓勝:〈從紹興到蕭山〉,《大路週刊》1939年第19、20期合刊。
歐陽友權:〈話語平權的新民間文化〉,《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5期。
潘訓:〈人間〉,《小說月報》1923年第14卷。
潘起造:〈浙東學派的經世之學和浙江區域文化中的務實精神〉,《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4期。
潘起造:〈浙東學術的地域文化淵源及其文化精神〉,《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蔡師振念:〈七夕民俗與唐詩〉,《民俗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蔡魯馥、郭成謀記錄:《馬坦鼻故事》,《民間月刊》1932年第1卷、第2卷。
蔣兆和:〈阿桂與阿Q〉,《中國文藝》第2卷第2期(1940年4月)
鄧偉:〈質疑 : 中國現代文學地域文化研究〉,《韶關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鄭公盾:〈浙東墮民採訪記〉,《浙江學刊》1986年第6期。
鄭振鐸:〈悲鸣之鳥〉,《文學旬刊》第36期(1922年5月)。
鄭振鐸:〈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文學〉,《世界文庫月報》1937年第4、5期。
鄭綠樵:〈龍山鴻雪〉(上),《紅玫瑰》1926年9月第2卷第46期。
魯彥:〈自立〉,《小說月報》1926年10月第17卷第3號。
魯彥:〈食味雜記〉,《東方雜誌》1925年第22卷第15號。
魯彥:〈旅人的心〉,《中流》1936年第4卷第1期。
魯彥:〈祝福〉,《小說月報》第21卷第1、2、3、4、5、6號合集(1930年1、2、3、4、5、6月)。
錢一鳴:〈夜航船——越中風物瑣記之一〉,《天地間》1941年3月第8、9期合刊。
錢一鳴:〈浙江畬民生活和歷史神話〉,《天地間》1940年12月1日出版,第6期。
錢志熙:〈論浙東學派的譜系及其在學術思想史上的位置———從解讀章學誠《浙東學術》入手〉,《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
錢明:〈「浙學」涵義的歷史衍變〉,《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錢理群、王得後:〈近年來魯迅小說研究的新趨向〉,《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第3期。
駱寒超:〈論巴人的〈烘爐〉及其在中國現代敘事詩上的地位〉,《文藝理論與批評》1987年第4期。
應裕康:〈從越劇看民間說唱與民間戲劇的傳承〉,金榮華編:《民間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4年。
薛英:〈紹興的鸚哥戲宣卷等〉,《文學週報》1929年1月第7卷。
謝友祥:〈「民間」的現代品格——對陳思和「民間」話語的理解〉,《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5期。
謝振聲:〈近代寧波傳教第一人——瑪高溫〉,《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2期。
謝振聲:〈清末民初的寧波留學〉,《浙東文化論叢》2009年第2期。
鍾敬文:〈民間文藝學的建設〉,《藝風月刊》1936年1月第4卷第1期。
鍾敬文:〈我與浙江民間文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鍾敬文:〈關於民間文學〉,《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校刊·文學研究專號》1934年1月第91期。
魏金枝:〈焦大哥〉,《萌芽月刊》1930年5月第1卷第5期。
譚正璧:〈奔月之後〉,《雜誌月刊》1943年7月第3期第12號。
鐘林斌:〈論魏晉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戀小說〉,《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3期。
龔維琳、許燕:〈十九世紀中晚期寧波婦女的髮型〉,《寧波通訊》2011年第8期。
四、網站資料(按筆畫排列)
宋靜編輯:〈100多年前,這位洋官員留下不少寧波老照片〉系列照片,http://n.cztv.com/news/12877361.html。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頁之「浙江地理概況」,http://www.zj.gov.cn/col/col922/index.html。
寧波文化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甬式傢俱製作技藝〉條,http://www.ihningbo.cn/info.jsp?aid=401,2015年2月25日。
譚其驤:〈一草一木總關情〉,「愛思想」摘自《譚其驤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1035.html,2016年8月19日。
五、學位論文(按筆畫排列)
王文參:《五四新文學的民間文學資源》(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6年)
田力:《美國長老教會在寧波的活動》(浙江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常峻:《周作人文學思想及創作的民俗文化視野》(華東師範大學文藝民俗學專業博士論文,2004年)
閆寧:《民俗學視域下的魯迅與傳統文化》(濟南:山東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景瑩:《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神話書寫》(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4年)
劉穎:《中國現代文學轉型的民俗學語境》(華東師範大學文藝民俗學專業博士論文,2006年)
饒曉曉:《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博士論文,201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