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中市古蹟歷史建築活化公私協力之研究
作者:張祐創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宋興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公私協力古蹟歷史建築再利用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MonumentsHistoric Build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文主要在於探討台中古蹟歷史建築活化公私協力實際運作之情形,選擇台中市五個OT委託營運管理的案件進行深度訪談,這五個案例包括歷史建築台中刑務所演武場、歷史建築台中市役所、市定古蹟摘星山莊、歷史建築台中放送局及歷史建築林懋陽故居等。以深度訪談去了解這五個案例中公私部門間關係如何建立、簽約前公私部門溝通情形、營運階段如何溝通協力、協力關係運作階段互動情形、營運階段的組織特性、運作階段管理協力關係策略、協力關係計畫執行情形等問題。
經過研究發現台中市的五個目前正在進行的OT委外經營案件,雖然每一個都依規定辦理估開說明,不過其中有三個得標廠商在得標並未與公部門溝通。僅有台中市役所與林懋陽故居的委外廠商在得標前曾參與公部門辦理的說明會。
而就運作階段的溝通情形,除了正式溝通每二個月一次外,幾乎都還有非正式溝通,而非正式溝通的頻率有的多有的少,似乎也顯示該案的協力關係的情形。
在從公私部門的聯合決策來看,公私部門受訪者給的分數都還不錯,顯見五個案例的運作還不錯,公私部門基本上也都抱持合作的態度。
再就公私協力關係的執行方面,雖然分數也有高有低,不過整個來看五個案例的公私部門對於每個個案都抱持面的態度,也覺得他們的協力關係可助於提升彼此的形象,促進彼此進一步合作,也能夠實現成本節約。
當然,私部門也覺得他們的負擔比公部門多,且風險幾乎都由私部門負擔,另外,也覺得政府不同部門間的合作可再加強。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元照。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臺北:五南。
林水吉,2009,《跨域治理-理論與個案研析》。臺北:五南。
林志宏,2010,《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臺北:臺灣商務。
林君成,2010,〈臺灣文化資產概論與研究〉。臺中:第一數位典藏。
林宜君計畫主持,2016,《歷史建築鰲峰山營區及原清水神社遺構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 》, 臺中市 : 中市府。
林美吟譯,社團法人日本建築學會,2004,《歷史街區與聚落的保存方法》。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
林鐘沂,2005,《行政學》。台北:三民。
林淑馨,2010,《日本型公私協力: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元照。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臺北:智勝。
李乾朗,2014,《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呂育誠、陳恆鈞、許立一合譯,David H.Rosenbloom, Robert S. Kravchuk 原著,2002,《行政學:管理、政治、法律的觀點》。臺北:麥格羅‧希爾。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高雄:高雄復文圖書。
紀俊臣,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臺北:五南。
徐肇章、莊志慧,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財政部,2015,機關辦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作業指引。
孫全文,2003,《歷史建築臺中放送局保存修復之調查研究及修復規劃》,臺中:臺中市政府。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陽德、紀俊臣主編,2007,《地方民主與治理》。臺北:時英。
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載於黃榮護主編,《公共管理》。臺北:商鼎,頁226-269。
郭俊沛,2007,《臺中市歷史建築:歷史建築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火災清理及紀錄作業工作計畫成果報告書》,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黃俊銘,2005,《臺中市歷史建築『臺中市役所』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黃俊銘、顏淑華,2010,《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廳舍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臺北:韋伯。
傅朝卿翻譯‧導讀,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臺南:臺灣建築文化。
傅朝卿,2017,《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臺南:古都基金會。
楊仁江,2001,《臺中縣縣定古蹟摘星山莊整體修復工程委託調查研究》,臺中:臺中縣政府。
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2001,《府際關係》。臺北:元照。
蔡茂寅,2006,《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臺北:新學林。
鄭寶清,2013,《民營化策略》。臺北:大橋。
潘明宏譯,Chava Frankfort 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著,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韋伯。
蘇彩足,2014,《地方治理之趨勢與挑戰:臺灣經驗》。臺北:臺灣民主基金會。
劉益昌、趙金勇、王嵩山、林會承、林修澈與李台元,2014,《文化保存》。臺北:五南。
韓興興,2010,《臺中市歷史建築一德洋樓調查研究暨再利用計畫》,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二、期刊

林淑馨,2005.9,〈日本型公私協力之析探:以第三部門與PFI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
林冠宏,2013.9,〈公私協力建構―「臺北古蹟公益信託基金―北投古蹟專案」之研究〉,《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15期,頁26-61。
呂育誠,2012.1,〈跨域治理概念落實的挑戰與展望〉,《文官制度季刊》,第4卷第1期,頁85-106。
李宗勳,2004.9,〈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第12期,頁41-77。
孫本初、鍾京佑,2005.9,〈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結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07-135。
陳敦源、張世杰,2010.7,〈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3期,頁17-71。
許秉翔,2014.12,〈委外經營制度於金門國家公園傳統建築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第15卷第1期,頁1-20。
許秉翔,2013.12,〈臺南市古蹟公辦民營的制度探討〉,《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86期,頁207-229。
郭漢鍠、蘇玫碩、郭蒼龍及楊建夫,2009.9,〈臺南市三處公有文化遺產古蹟委託經營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頁131-144。
郭幸萍、吳剛立,2013.6,〈公私合夥觀點之古蹟再利用委外經營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多群體分析〉,《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84期,頁141-161。
連子儀,2015.10,〈公私協力應用於藝術故居園區的保存與管理〉,《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第4期,頁51-73。
黃瑞玲,2014.7,〈臺灣產業遺產「資產化」和「文創化」的政策歷程與爭議:以松山文創園區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29期,頁7-26。
趙永茂,2003,〈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治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53-70。
榮芳杰、傅朝卿,2008.3,〈古蹟委外經營制度對文化遺產管理功能之影響:以R.O.T與O.T.模式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66期,頁167-188。
蔡明哲,2009.1,〈救治或加害?古蹟活化的社會美學議題〉,《美學藝術學》,第3期,頁37-54。
蔡金鼎,2014.5,〈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以臺港三個不同的個案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27期,頁7-26。
劉俊裕,2013,〈文化「治理」與文化「自理」:臺灣當代知識分子與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2013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公共危機。頁1-24。
徐慧民、唐梅芳2010.12,〈建築文化資產整合行銷之探討―以臺中市雙十流域為例〉《設計與環境學報》第11期,頁17-32。

三、學術論文

李長晏,2006,〈地方治理的問題認定與制度重建〉,發表於「三合一選舉後我國地方自治發展的議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內政部、臺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聯合主辦,臺北市。
陳季妙,2008,〈公有古蹟與歷史建築委外經營之商業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姍儒,2009,〈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為博物館之探討―以古蹟與歷史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西文部分

(I)Books
Osborne, Stephen P., ed., 2010,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Governan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ovaird, Tony and Elke Loeffler, eds., 2016,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organ, Douglas F. and Brian J. Cook, eds., 2014, New Public Governance- A Regime-Centered Perspective, New York: M. E. Sharpe.

Weihe, Guðrið (2009), Pubic-Privete Partnership: Meaning and Practice, ph. D. Thesis,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Politics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II)Periodicals
Contu, Alessia and Emanuela Girei, 2014, “NGOs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Partnerships’ for Equality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hat's in a Name?” Human Relation, vol. 67, No. 2, pp.205-232.
Grimsey, Darrin and Mervyn K. Lewis, 2002. “Evaluating the Risk of Private Partnership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 20, pp. 107-118.
Verma, Manisha, 2016. “Role of the State in Partnerships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Juornal of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actice, Vol.1, No. 1, pp. 53-70.
McGuire, Michael, 2006,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Accessing What We Know and How We Know I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December 2006, Special Issue.
Linder, Stephen H., 1999,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merican Behavior Scientist, Vol.43 N0. 1, pp. 35-51, @1999 Sage Publication, Inc.
Lowndes, Vivien and Chris Skelcher, 1998,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 of governa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76, pp.313-333.
Rabady, R. & Jamal, T., 2006,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Heritage Manage-ment approach: the Case of Hearne, Texas” WIT Transactions 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vol.97, WIT Press.
Pollitt, Christopher, Sandra van Thiel and Vincent Homburg, 2007.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Europe: Adaptation and Alternatives” Palgrave Macmillan.
Hart, Oliver, 2003.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Public Ownership: remark, and an application t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he Economic Journal 113(March) C69-C76. Royal Economic Society 2003. 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McGuire, Michael (2003),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Assessing What We Know and How We Know It,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