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南大天后宮與開元寺之歷史場域研究
作者:毛紹周
作者(外文):Shao-Chou Mao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陳歷渝
姚村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大天后宮開元寺複式場域研究建築形制場域功能Great Matsu TempleKai Yuan Templestudy on multiple fieldsbuilding characteristicsfield func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論文主要討論明鄭時期至日治初期,臺南大天后宮及開元寺兩處建築群之建築形制、場域功能的形成及演變、場域間的互動與交流等,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對場域中長久以來可能存在的成見、誤解甚至虛偽的虛構史實進行辯證。本研究除蒐集研究場域之各式史料進行交叉比對外,並以可利用之研究方法,擴大納入本論文的討論範圍,實踐以跨領域複式場域研究的方式,進行觀察兩場域曾經緊密互動的歷史歷程。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提出設定本論文的討論原則,並介紹為何以複式歷史場域研究作為討論的理由;第三、四章為大天后宮與開元寺的建築形制及場域功能的探討,依肇建的時間順序,分別考證了建物名稱、場域空間的使用功能、變動配置與重新設計建物空間功能等議題;第五章以考證人在場域間的流動歷程,並以對應兩地建築群在歷史上的興修紀錄,印證兩場域人與事在歷史中曾經緊密互動、互助及交流情況;第六章為結論並提出後續建議。
本論文以複式場域研究方式,所進行之研究發現及主要結果整理如下:
1.經考證後發現,寧靖王府邸並非為大明正朔的奉安之處;主建築群南側應未曾建有宗人府建物,其北側建物亦無監軍府功能;本建物曾經淪為施厝衙與皇帝殿傳說均為訛傳;以大天后宮官廳,考證傳統建築中已消失之官廳空間的功能性及儀式性作用;證實了大天后宮正殿原位於第二進,並非為現今之第三進,亦推論了正殿位置向後推移至現在第三進的設計原因及理由。
2.考證鄭經在開元寺現址建造之建築名稱,發現目前流通之名稱如承天府行臺、洲仔尾園亭、鄭氏舊宅、鄭氏別館、鄭氏北園、北園別館、致徹園等,均為後人所添加命名,與鄭經本人並無直接關聯;考證開元寺建築群伽藍配置的古今異同點,並在整理《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過程中,發現多更早期的臺灣建築樣貌;最後重新整理了歷史中開元寺較為具體的寺產紀錄,以供後續相關研究參考之用。
3.現今大天后宮與開元寺兩場域已完全無任何交流行為,本研究以兩地駐錫僧侶之傳世史料,與兩場域建築群之重興、重修、重建、新建等片段史料進行相互比對,並發現了兩處場域之住持僧侶,曾在過去的歷史中緊密互動、互助及交流的關係,以及兩場域之住持僧傳承法燈,曾經法脈同源的歷史歷程。
The key points of this thesis research are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eld functions,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among the fields in the buildings of Great Matzu Temple and Kai Yuan Temple in Tainan from the Ming-Zheng era to the early phase of Japanese Showa era. This research also brings the long term possible existence of prejudice and misunderstanding or even hypocritical and fictional history into a dialect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performs cross validation on the collected data with the various studies on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esides, by using available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expands and brings this data into discussion, practices a cross-domain multiple fields analysis, fulfill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lose interaction history on these two field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 Chapter 1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Chapter 2 presents the discussion principle of this research and introduces the reason why this thesis uses multiple historical fields for discussion. In chapter 3 and 4, there are discussions on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ield functions of the Great Matsu Temple and Kai Yuan Temple. This research chronologically investigates on building name, field spatial functions, change configuration and redesign of building spatial functions. In chapter 5, by investigating the floating process of people among fields and record of revival of buildings, this research shows evidence of a history of close interaction, mutual help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events between two fields. Chapter 6 contents conclusion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es.
This thesis research uses multiple field investigation as methodology. The study’s findings and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fter investigation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ansion of King Ning Jing was not the place to keep royal calendar of Ming Dynasty, the south of the main buildings should not have any property belonged to the Zong Ren Fu, the north of the main buildings did not have Jian Jun Fu.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se buildings were Shi Cuo Ya and Huang Di Dian (the palace of emperor) which was actually an erroneously report. This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the Great Matsu Temple Guan Ting has no spatial and ritual functions for Guan Ting. This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main hall of the Great Matsu Temple located at the third entry was originally the second entry. This research also infers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main hall to move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hird entry.
2. After investigation on the names of the property built by Zheng Jing located at the present Kai Yuan templ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present popular names such as Cheng Tian Fu Xing Tai, the Garden of Zhou Zai Wei, the Old House of the Zheng Family, the Villa of the Zheng Family, the North Garden of the Zheng Family, the Villa of the North Garden, Zhi Che Yuan etc., were added and named by later generation, the building has no direct relation with Zheng Jing.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floor plan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buildings of Kai Yuan temple.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 of Buildings in Taiwan Prefecture” finds even more variety of building appearances in early Taiwanese architecture. Ultimately, this thesis research comb through available data and reorganizes a more complete record about early monastic properties of Kai Yuan temple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3. In the present, there i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fields of the Great Matsu Temple and Kai Yuan Temple.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 present record of Sangha resident history and the partial historical data of revival, reconstruction, renovation and rebuild of the buildings in these two fiel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angha in these two fields had close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and had followed the same lineage at one time.
參考文獻


書籍:
丁曰健等(1959)。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川口長孺(1957)。臺灣割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大藏經刊行會(編)、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譯)(1988)(1934)。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不著撰人(1960)。天妃顯聖錄。(臺灣文獻叢刊第7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17)。臨濟宗開元禪寺境內建物仕樣書。臺南:開元寺。藍曬圖,未出版。
不動法師(2002)。禪門日誦。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切薩雷.貝卡里亞(Cesare Beccaria)(2002)。論犯罪與刑罰.刑訊。(黃風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毛紹周(2012)。臺南大天后宮僧侶的法脈源流。載於曾吉連(編撰),全臺祀典臺南大天后宮簡史(122頁)。臺南:全臺祀典臺南大天后宮。
王必昌(1961)(1752)。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先謙(1969)。東華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6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貴祥(1998)。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布洛克(Marc Bloch)(1991)。史家的技藝。(周婉窈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石萬壽(2000)。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出版社。
任繼愈(1989)。宗教辭典。臺北:博遠出版社。
江日昇(1960)(1704)。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艾莉絲.羅斯隆(Alice Rawsthorn)(2015)。閱讀設計的13個關鍵課題。(姚孟吟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何培夫(1992)。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巿。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何培夫(1993)。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縣。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余文儀(1962)(1764)。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元春(1958)(1809)。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乾朗(1980)。臺灣建築史。臺北:北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潔祥(主編)(1995)。中國佛寺史志.黃檗山寺志。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杜維運(2008)。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17版)。臺北:三民書局。
阮旻錫(1958)。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1960)(1710)。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季麒光(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季麒光、吳桭臣等(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臺北:麥田出版。
林會承(1987)。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林 豪(1957)(1870)。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衡道(主編)(1977)。臺灣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衡道(1978)。明清臺灣碑碣選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邵慶旺(2010)。石質文物調查。載於開元寺(編印),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192-205頁)。臺南:臺南開元寺。
施士洁(1965)。後蘇龕合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1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 琅(1958)(1684)。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相良吉哉(2002)。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古亭書屋發行。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李根芳、周素鳳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范咸(1961)(1747)。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征農(主編)(1996)。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夏琳(1958)。閩海紀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琳(1958)。海紀輯要(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琳(1958)。閩海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春甫(1994)。古今醫統大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徐連達(主編)(1991)。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徐復觀(1975)。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葆光(1972)(1721)。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鼒(1963)(1887)。小腆紀傳。(臺灣文獻叢刊第13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索雅(Soja, Edward W.)(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袁賓、康健(主編)(2010)。禪宗大詞典。武漢:崇文書局。
馬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2013)。建築十書。(I.D. 羅蘭英譯、T.N.豪評注、插圖、陳平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拱乾(1960)(1696)。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廷玉(主編)(1971)(1739)。仁壽本二十六史 明史。臺北:成文出版社。
梁啟超(2000)。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
陳乃嘉(1992)。代募官修郡北開元寺序。載於高志彬(主編)、施瓊芳(編撰),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一輯.石蘭山館遺稿(上)(pp.127-128)。臺北:龍文出版社。
陳文達(1961)(1720)。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衍(1964)(1922)。福建通志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9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衍(1964)(1922)。臺灣通紀。(臺灣文獻叢刊第12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國瑛等(採輯)(1983)。臺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社。
陳義孝(2000)。佛學常見詞彙。臺南:和裕出版社。
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1958)。褔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傅朝卿(2001)。臺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彭星凱(2018)。設計・Design・デザイン。臺北:啟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彭孫貽(1959)。靖海志(臺灣文獻叢刊第3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普濟(1994)(1252)。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
曾吉連(2001)。祀典臺南大天后宮志。臺南:祀典臺南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曾吉連(2012)。全臺祀典臺南大天后宮簡史。臺南:全臺祀典臺南大天后宮。
程大錦(Francis D.K. Ching)(2005)。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第二版)。(劉從虹譯),臺北:建築情報雜誌社。
開元寺編撰(2010)。文物圖版。載於開元寺(編印),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222-315頁)。臺南:臺南開元寺。
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甲、記(下)(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1957)(1722)。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宗羲(1958)。賜姓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2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朝義(2002)。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焯(1983)。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董芳苑(1984)。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鈴木清一郎(2004)(1934)。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馮作民譯),臺北:眾文圖書。
漢寶德(2004)。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臺南廳庶務課(編)(1937)。臺南市寺廟台帳。臺南:臺南廳庶務課。手稿,未出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788)。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臺灣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28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上、下)。臺中: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3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案彙錄己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9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遠流臺灣館(2003)。臺南歷史深度旅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劉良璧(1961)(174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元樞(纂輯)、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1983)。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1993)((1685)。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蔣維錟。臺南大天后宮淵源新考。載於曾吉連(編撰),全臺祀典臺南大天后宮簡史(94-97頁)。臺南:全臺祀典臺南大天后宮。
談宜芳(2010)。開元寺之建築史。載於開元寺(編印),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168-191頁)。臺南:臺南開元寺。
鄭卓雲(1930)。臺灣開元寺誌略稿。臺南:開元寺保存。手稿,未出版。
盧嘉興(1979)。北園別館與開元寺。載於張曼(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269-320頁)。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薛頌留(主編)(1978)。中國辭典。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編譯)(1990)。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謝金鑾、鄭兼才(合纂)(1962)(1807)。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1958)(1723)。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釋慈怡(主編)(1988)。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闞正宗(2004)。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

期刊、雜誌:
毛紹周(2008)。地方場域歷史的再確認:初探臺南大天后宮的住持僧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1,1-46。
毛紹周(2009.11)。《臺灣開元寺誌略稿.歷代住職》待補錄的世代缺空。文史臺灣學報,1,339-374。
毛紹周(2010)。再探臺南大天后宮的住錫僧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5,129-152。
毛紹周(2010.12)。水仙尊王信仰精神的建構:以臺南大天后宮之陪祀水神為探討中心。文史臺灣學報,2,289-331。
毛紹周(2014)。真實與想像的空間交錯:以臺南大天后宮的建築形制及功能為例。臺灣史研究,21(2),1-32。
石萬壽(1980.12)。臺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私修臺南市志稿經濟篇。臺灣文獻,31(4),70-98。
吳建昇(2008)。臺江浮覆以前的洲仔尾地區。臺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7,193-231。
周婉窈(2003)。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州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10(1),33-84。
范勝雄(1986)。台南第一級古蹟概述。台灣文獻,37(1),221-230。
張育愷(2003)。點石能成金之永春三步點槌法-何善發老師傅專訪。台灣武林雜誌,16,4-15。
張崑振(2008)。由清代官祀天后體系看臺灣官祀天后宮建築的幾點特色。臺灣人類學刊,6(1),133-162。
許勝雄(1998)。中國佛教在臺灣之發展史。中華佛學研究,2,289-298。
黃一農(1996)。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清華學報,26(2),189-220。
黃文璋(2004)。統計學裡無罪推定的精神。科學發展,383,68-73。
黃建中(1957)。明嗣藩頒製永歷﹝按:曆﹞二十五年大統曆攷證。大陸雜誌,15(10),313-316。
黃蘭翔(2005)。清代臺灣傳統佛教伽藍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延續。中華佛學學報,18,139-206。
鄭先祐(2015)。環境人權的實踐:地方治理與禁漏原則。台灣環境雙周刊,86,1-3。

學位論文:
毛紹周(2005.06)。臺南大天后宮的歷史與場域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毛紹周(2012.01)。臺南開元寺與大天后宮之僧侶傳承關係及其社會糾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艸+嘉)鎂(2008)。台南大天后宮的石刻與彩繪裝飾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賴美合(2009)。龍的意象及其應用研究─以台南大天后宮為實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魏妙琪(2000)。臺南開元寺建築藝術探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專門或研究報告:
李重耀(2005)。第一級古蹟臺南市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第二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北:重耀建築師事務所。
黃秋月(2000)。台南市第二級古蹟開元寺修護工程記錄與施工報告書。臺南市政府,未出版。
趙工杜(不詳)。第一級古蹟大天后宫(寧靖王府邸)修護工程結算書。博風技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未出版。
趙工杜(1990)。祀典臺南大天后宮研究.建築現況圖集.修護計畫圖集。臺南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
趙工杜(1992)。臺南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修復研究。臺南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
趙工杜(1999)。台南市一級古蹟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第一期修護工程(修護工程施工記錄)。臺南市政府民政局,未出版。

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Google。2016DigitalGlobe、地圖資料。2016 Google。
https://www.google.com.tw/maps/@23.0111325,120.2221421,201m/data=!3m1!1e3?hl=zh-TW 檢閱日期:2016年9月4日。
Southern Ming calendars。SERICA。
https://serica.blog/2012/01/02/southern-ming-calendars/ 檢閱日期:2013年5月21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0819000072檢閱日期:2020年1月10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地籍資料。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5099/photo/de91f852-dbbe-4415-a03c-7c0df8b83457.jpg檢閱日期:2020年1月10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計室。古蹟概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s://mocfile.moc.gov.tw/files/201903/3ab7552d-04cf-40f6-9982-2afd13fb6781.pdf 檢閱日期2019年6月30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開元寺。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0819000075 檢閱日期:2016年9月4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開元寺•地籍資料。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5134/photo/24197cba-5a31-4d28-aba8-52f96dc542f7.jpg 檢閱日期:2020年1月10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南法華寺。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0819000068 檢閱日期::2020年1月10日。
文化部。公告變更國定古蹟「開元寺」古蹟範圍及指定理由。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s://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9161/ch05/type3/gov46/num15/Eg.htm檢閱日期:2016年10月10日。
方苞。望溪文集.萬季野墓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https://ctext.org/dictionary.pl檢閱日期:2020年2月4日。
內政部民政司。宗教團體查詢。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s://religion.moi.gov.tw/religion/FoundationTemple?ci=1 檢閱日期:2019年3月27日。
李瑞洋。北京地鐵將運用人臉識別技術對乘客進行分類安檢,你如何看?。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191105-roundtable-zh-facial-recognition/ 檢閱日期:2020年2月27日。
慈怡法師(主編)。伽藍。佛光大辭典。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檢閱日期:2016年9月21日。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個人資料保護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50021檢閱日期:2018年6月30日。
胡適。胡適紀念館首頁。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網站。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Default.aspx 檢閱日期:2019年9月4日。
重修鎮殿大媽時,發現之石碑三塊。全臺祀典大天后宮全球資訊網。http://www.tainanmazu.org.tw/matsu_temple_burin.html 檢閱日期:2016年12月18日。
柏楊。基金會緣起。人權教育基金會。http://href.oddist.org/?page_id=18 檢閱日期:2019年3月18日。
教育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百科」網站。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B7%9D%E5%A0%82&search=%E5%B7%9D%E5%A0%82 檢閱日期:2018年6月24日。
曾天俊。蝴蝶效應。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20258/ 檢閱日期:2020年4月27日。
楚天(2011)。古建築「點睛之筆」——匾額文化。大紀元文化網。https://www.epochtimes.com/gb/11/11/1/n3417832.htm 檢閱日期:2016年10月24日。
謝明如。清代臺灣三大民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人教育百寶箱。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617 檢閱日期:2016年12月23日。

碑記:
姚鴻(1858)。天后宮鑄鐘緣起碑記,現存臺南大天后宮正殿右側。
蔣元樞(1778)。重修天后宮碑記,碑現位於大天后宮拜殿。
趙宗潤(1765)。重修天后宮增建更衣亭碑記,碑現龕於大天后宮大雄寶殿前門南面牆。
趙宗潤(1765)。重修關帝廟增建更衣亭碑記,碑現位於臺南市南門碑林。
哈當阿(1796)。新修海靖寺碑記,碑現位於臺南開元寺碑林。
傳芳(1917)。開元禪寺蓮池寶塔碑。
林秋梧(193)。壬申冬鄭玉翁重修彌勒殿記。碑記位於三川步口左側牆壁。
奕是如公壽塔碑(1815),碑現位於臺南開元寺碑林。
重興大天后宮碑記(1830),碑現龕於大天后宮拜殿。
捐題重修芳名(1856),現懸掛大天后宮大雄寶殿山門內。
開元禪寺普同塔碑(1885),碑現位於臺南開元寺碑林。

其他:
亞新國土科技測製。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像片基本圖:臺南(臺北:內政部,2004),圖號:93r008-06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