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白居易詩歌閒適意象之研究
作者:趙惠芬
作者(外文):CHAO, HUI-FEN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江惜美
梁麗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白居易古典詩詩歌閒適意象Bai Juyiclassical poetryleisure poetryimage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古典詩的閒適意象有兩個來源︰一是陶淵明,以田園自然作為主要的審美對象;二是謝靈運,以山水自然作為主要的審美對象。本論文以白居易詩歌閒適意象為主題,從事審美的意象研究,關注白居易詩歌閒適意象中的物象內容,歷時性的詩歌意象內涵,衍生了對理想的追求與閒適生活品質的重視。
就白居易「閒適詩」文學作品的建構應該超過216首,本論文提出三點說明:一、詩歌以「意」為白氏的情意體驗,詩作中呈現胸懷坦達,不慕名利,是白氏知命的情性表現,今與當時編輯「閒適」作品的標準因時代而有所不同。二、詩歌以「意」為白氏個人情意體驗,滲入所構築的詩境之中,整個詩境呈現意與象會、意與境會,閒適意象的範圍更為擴大。三、詩歌閒適意象為白氏文學創作理念,以「屬對排偶」、「意象」、「比興」來說明白氏詩歌閒適意象創作內容的多元。
本論文透過白居易詩歌中敘事、感傷、閒適等體裁,鋪陳其詩之豐富,論述其特色,並以閒適意象為旨歸。白氏詩中有「蘇州及彭澤,與我不同時」、「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白氏將陶淵明、謝靈運、韋應物視為文學、文化偶像,敘述其為白氏詩歌閒適意象之來源。本論文從白居易詩歌閒適意象主題與詩歌作品內容分類,各自整理成章,分別在第一章至第六章論述,第七章結論為本論文研究之成果、研究發現與未來展望。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概括說明學者相關著作、論文之文獻探討。
第二章論述白居易詩歌閒適文化。本論文以白居易詩歌閒適文化為研究對象,原因有二:一是儒道佛思想深滲白居易生命底蘊,其詩歌與豐富的唐代文化融合。二是白氏詩歌語言形式特色,如何以「寄託式譬喻」見其情志,來探究詩歌文化,涵蓋白氏的生活態度、價值觀、信仰、藝術、感知模式等思維活動。
第三章論述白居易詩歌閒適創作之淵源。白居易詩歌閒適之綴慮裁篇是指寫作的構思謀篇,在構思謀篇之前,作家便須要培養氣勢,辭句才能有骨力而內容充實,作品方能有新穎的見解。本章論述白氏將陶淵明、韋應物視為文學、文化偶像,藉由敘事的詩歌內涵,詮釋著白氏詩歌閒適意象與其淵源,形成獨特的文化意義。
第四章論述白居易詩歌閒適創作之關係。白居易一向喜歡閱讀老莊,老莊思想能使他拋開塵俗雜事。白氏常與道士往來論道,道士的仙風道骨使他有出塵之思。白氏與王質夫、元稹往來論詩,相濡以沫,情誼高厚。白居易永貞元年(805)大約三十四歲進入仕途,即有感於人生的短促,富貴無法強求;對於貧賤生活,則正面看待,詩歌閒適中帶有忘我自足,淡泊名利的思想。
第五章論述白居易詩歌閒適意象之思維。白氏對於閒適詩的闡釋,在元和十年(815)提出了理論根據,基本上都跟官職的身份有關,展現任官閒適的樂趣。綜觀發現︰白居易「閒適詩」類的範圍,分為「官職」類與「閒適」類,閒適詩的創作並不全在任官職之際,卸下官職身份的創作也有不少閒適作品。
第六章論述白居易詩歌閒適之轉進。白居易回到洛陽,履道里舊居之後,他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生命有個嶄新的開始。白氏早年憂國憂民的熱忱抱負,在舉世皆濁的世道中,遭受了貶黜,白氏找到了中隱的生活︰雖無身居朝廷要職,但免於身居荒山野嶺的饑寒,擁有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代價就是放棄顯赫的實際權力。
第七章結論。為本論文研究之成果、研究發現與未來展望。旨在說明白居易詩歌閒適意象起源於白氏的生命體驗,這種情意體驗發而為詩歌,便有了詩歌閒適意象之生發。無論是理論或實踐,前賢對白氏詩歌研究均累積諸多的文化資產,當然由白氏內在的生命轉型為外在的詩歌作品,還須要有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對於白氏詩歌演化軌跡及其經驗成果,其閒適詩之創作因應時代潮流,透過白氏的生命理念與生活實踐,及其詩歌的功能與多樣化的閒適意象,提出更多具體的看法與見解。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 are two sources of leisure imagery in classical poetry: Tao Yuanming, with the nature of countryside as the main aesthetic object, and Xie Lingyun, with the nature of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s the main aesthetic obje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eisure imagery of Bai Juyi's poems, to study the aesthetic imagery, focusing on the content of the objects in Bai Juyi's poetr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eisure imagery of the poetry over time, which derives from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and the quality of leisure life.
There are more than 216 Bai Juyi's "leisure poetry" pieces, and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explanations: First, the poetry uses "meaning" as Bai'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poetry shows his open-mindedness as well as his disregard for fame and fortune,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Bai's love of life. This shows that the standards for editing "leisure" works differed from those of the time. Second, the poetry uses "meaning" as Ba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permeates it into his composed poems. The entire poetry shows the meaning and image, the meaning and situation, and the scope of leisure imagery is expanded. Third, Bai's poetr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eisure imagery. The "pairing arrangement", "imagery", and "metaphorical initiation"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diversity of the creative content of Bai's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ichness of Bai Juyi's poetry through the genres of narrative, sentimentality, and leisure,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with leisurely imagery as the main theme. Bai's poems included "Su Zhou and Peng Ze are at different times from mine" and "Master Xie's talent was so broad, but his ideals were at odds with those of his time"; Bai considered Tao Yuanming, Xie Lingyun, and Wei Yingwu as his idols in terms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described them as the sources of leisure imagery in his own poetry.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themes of Bai Juyi's leisure imagery and the contents of his poetic works into separate chapters, which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s 1 to 6, and concludes in Chapter 7 with the results, finding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and outlines the relevant works and paper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by scholar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Bai Juyi's poetry and leisure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Bai Juyi's leisure culture in poetry for two reasons: firs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deeply influenced Bai Juyi's life, and his poetry was integrated with the rich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is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ai's poetry, and how the "sentimental metaphors"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culture of the poems, covering Bai's life attitudes, values, beliefs, art, and perception patterns and other thinking processe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Bai Juyi's leisure poetry creation. Bai Juyi's idea of leisure poetry refers to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e idea of the article. Before constructing a piece, the writer needs to cultivate the momentum so that the words can have strength and the content can be enriched so that the work can have a new insigh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Bai's view of Tao Yuanming and Wei Yingwu as his idols in terms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s well as how Bai's poetry, through its narrative poetic connotations, interprets the leisure imagery and the origins to form a unique cultural meaning.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Bai Juyi's leisure poetry creation. Bai Juyi always liked to read Laozi and Zhuangzi, and the idea of Laozi enabled him to leave mundane matters behind. Bai often discusses with Taoist scholars, whose moral spirit made him think of leaving the world behind. Bai often discussed poetry with Wang Qifu and Yuan Zhen, and they we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When Bai Juyi began his career in the first year of Yongzhen (805) at the age of about thirty-four, he felt that life was too short and that the coming of wealth cannot be forced; he looked positively at the poverty of his life, and his leisure poetry showed the idea of forgetfulness, self-sufficiency, and no interest in wealth and fame.
Chapter 5 discusses Bai Juyi's thoughts on leisure imagery in poetry.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Bai's interpretation of leisure poetry was presented in the tenth year of Yuanhe (815), and is basically related to his position as an official, showing the pleasure of leisure in his official position. The scope of Bai Juyi's "leisure poetry" is divided into "official" and "leisure" categories, and the creation of leisure poetry is not exclusively found at the time of his official position; there are also many leisure works written when he is discharged from his official position.
Chapter 6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Bai Juyi's leisure poetry. After Bai Juyi returned to Luoyang and his old home in Cudao Li, he clearly felt that his life had a brand new beginning. Bai's concerns towards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in his early years had resulted in his demotion, and he managed to isolate himself. Although he did not serve in an important official position, he was able to avoid the hunger and cold of being in the wilderness, and had a respectable social status and a free life, at the cost of giving up his real power.
Chapter 7 is the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results, finding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is paper. The purpose is to show that Bai Juyi's leisure imagery in poetry originated from Bai's life experience, and this experience developed into poetry,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imagery in poetry. Whether in theory or in practice, the former scholars had accumulated many cultural assets in the study of Bai's poetry, but of cours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Bai's inner life to external poetic works still requires a gradual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Bai's poetry and its empirical achievements, the creation of his leisure poetry in response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functions and diverse leisure imagery of his poetry through Bai'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life practice, offer more specific views and insights.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排序)
西漢.戴聖編著,張博編譯︰《禮記》,遼寧︰萬卷出版社,2019年。
晉‧干寶撰,陶淵明,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晉.陶淵明著︰《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魏.王弻撰:《老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魏.王弻撰,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2年。
南朝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南朝梁.鍾嶸,曹旭集注︰《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唐.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唐.司空圖︰清.袁枚︰《詩品集解.續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范攄︰《雲谿友議》收入《唐國史補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唐.白居易著,《白氏長慶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十七–十八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
唐.劉禹錫著,蔣維崧等人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唐.元稹著,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唐.劉禹錫,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07。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唐.劉禹錫著,瞿蜕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陸羽著,沈冬梅校注︰《茶經校注》,臺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唐.元稹著︰《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姚文燮、方扶南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 王友勝校︰《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孟啓撰:《本事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李商隱著,余恕誠編注︰《李商隱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張籍著︰《張籍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6年。
唐.李白著,瞿蜕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唐.魏徵著︰《隋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宋.胡元任:《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書局,1979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唐宋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宋.潘永因《萬首唐人絕句》卷二十四,上海︰上海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金.王若虛著,胡傳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遺老集校注》卷中,瀋陽︰遼海出版社,2006年。
明.江盈科《袁石公敝箧集序》,見袁宏道︰《袁石公敝箧集》,明萬曆間(1573–1619)袁氏書種堂校刊本第一冊序。
明.屠隆:《考槃餘事.茶錄》,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王夫之︰《明詩評選》,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明.《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明.王夫之︰《薑齋詩話》,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
明.陸時雍,李子廣評注︰《詩鏡總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清.董誥主編:《全唐文》,臺北:文友書店印行,1974年。
清.胡震亨:《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
清.劉熙載:《藝概》,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清.顧龍振編輯︰《詩學指南》卷三,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卷二十五,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
清.李漁著︰《閒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丁如明等人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箋註》(上中下),下冊補遺卷一,蘭臺網路出版,2012年。
清.趙翼著.江守義、李成玉校注︰《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禮記訊纂》禮運第九,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3年。
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禮記訊纂》,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納蘭性德著︰《納蘭詞》,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年。


二、專書(以出版年先後排序)
(一)白居易專書
郭虛中:《白居易評傳》,臺北:正中書局,1936年。
陳友琴:《白居易詩評述彙編》,北京:北平科學出版社,1958年。
蕭文苑:《論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及其創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中華書局,1961年。
劉維崇:《白居易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劉本棟:《白居易》,臺北:林白出版社,1979年。
王拾遺編著:《白居易生活繫年》,銀川: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
施鳩堂:《白居易研究》,臺北:天華出版社,1981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香:《白居易的新樂府》,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黃錦珠:《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羅聯添:《白樂天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1992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葛培嶺:《白居易》,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1年。
蹇長春:《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日人.靜永健著,劉維治譯:《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肖韋韜:《白居易生存哲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莫礪鋒︰《評說白居易》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
毛妍君:《白居易閒適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二)文學專書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計有功:《唐詩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
方瑜:《唐詩形成的研究》,臺北:牧童出版社,1972年。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朱東潤:《中國批評史大綱》,臺北:開明書局,1975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書局,1976年。
德國布魯格(Brugger)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劉維崇:《元稹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卷下〈蔡寬夫詩話〉,中華書局,1980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四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1982年。
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麟生:《中國詩詞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
黃美玲:《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守亮著:《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許清雲著︰《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羅宗濤:《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5年。
蕭滌非主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李元洛:《詩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出版社,1987年。
日人.平野顯照︰《唐代文學與佛教》,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美國.菲利普.巴格比﹙F.Bagby﹚,《文化——歷史的投影》,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杜若明:《詩經注釋》,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吳聖昔︰《劉勰文學思想建構與精髓》,臺北︰貫雅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美學與詩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韋政通著︰《中國的智慧》,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 
陳慶輝:《中國詩學‧第一卷(中唐部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杜松柏:《禪與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傅璇琮主編,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祖譔編選︰《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喬維德、尚永亮:《唐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陳伯海主編:《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卷一,第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3,總頁195。
朱光潛:《詩論》,臺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4年。
陳伯海:《唐詩學史稿》,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即其創作為中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蘭喜并:《老子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龔鵬程︰《文學崇拜的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日人.靜永健著,劉維治譯:《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明.李漁著,漢寶德譯者︰《明朝的生活美學「閒情偶寄」》,臺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11年。
吳航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解析》,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6年。
顏崑陽︰《詮釋的多項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學生書局,2016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韓良露、朱全斌著︰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韓良露和李漁的《閒情偶寄》,有鹿文化,2016年。
鍾曉峰︰《詩意的對話與影響——元和詩人交往詩論》,臺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臨川先生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周萌︰《宋代僧人詩話研究︰詩學、禪學、競爭交織的文學案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李由︰《唐詩選箋︰中唐到晚唐》,臺北︰秀威經典,2017年。
黎翔鳳︰《管子》,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2019年。
(日)埋田重夫︰《白居易研究︰閑適的思想》,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年。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薒踐譯者︰《閒情偶寄︰地表最早的斜槓逛美學生活大師李漁,體現富遊窮玩的第一手休閒生活筆記》,臺北︰好優文化 2020年。


三、期刊論文(以出版年先後排序)
任嘉禾:〈談白居易的寫作方法〉,《文學遺產選集》第一冊,1956年。
雷原:〈白居易論文學藝術的社會本質〉,《甘肅日報》,1957年6月。
谷響:〈詩人白居易的佛教生活〉,《現代佛學》第九期,1958年9月。
羅聯添:〈白居易年譜考辨〉,《大陸雜誌》第三十一卷,第3期,1965年8月。
葉慶炳:〈武元衡之死與白居易之貶〉,《出版月刊》第25期,1967年12月。
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鵝湖》,第11期,1977年。
劉翔飛:〈論唐代的隱逸風氣〉,《書目季刊》十二卷4期,1979年3月。
梁容若:〈白居易的生平與作品〉,《文壇》第五十五卷第3期,1980年。
楊承祖:〈閒適詩初論〉,收入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撰:《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11月。
周明:〈白居易對社會本質的探索和表現〉《文學評論叢刊》第13期1982年。
張安祖:〈「兼濟」與「獨善」〉,《文學評論》第2期,1983年。
王水照:〈論蘇軾創作的發展階段〉,收於《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文藝學),頁259–269,1984年。
周振甫︰〈什麼樣的詩算有「意境」〉,周振甫等著《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國文天地雜誌社,頁1,1986年。
葛曉音:〈中唐文學的變遷〉(上)《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4期。
葛曉音:〈中唐文學的變遷〉(下)《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5期。
林明珠︰〈試論白居易詩中的老人世界〉,花蓮:《花蓮師院學報》,卷6,1996年6月。
林明珠:〈試論白居易詩中表現自我的藝術〉,《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第5期,1996年6月。
(日)松浦友九著,李寧琪譯:〈論白居易詩中「適」的意義——以詩語史的獨立性為基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邢東風:〈禪悟與詩悟〉,《世界宗教研究月刊》,1997年第2期。
謝思煒:〈禪宗的審美意義及其歷史內涵〉,《文藝研究月刊》,1997年第5期。
勞思光口述,王家鳳記錄:〈閒談閒適〉,《光華》卷二十三,4期,1998年4月。
馬承五:〈唐詩傳播的文字形態與功能〉,《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月刊》,1998年第5期。
朱易安:〈中唐詩人的濟世精神和宗教情緒〉,《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月刊》,1998年第11期。
胡念貽︰〈「詩經通論」簡評〉,見林慶彰、蔣秋華編《姚際恆研究論文集》(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頁382–383。
史素昭︰〈從閒適詩看白居易〉,《邠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金卿東〈元稹白居易『初識』之年考辨〉,文載《文學遺產》2000年第6期。
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漢學研究》二十卷一期,2002年。
吳智和︰〈明人習靜休閒生活〉,《華岡文科學報》25期,2002年。
劉美華︰〈白居易茶詩中的閑適之情〉,《亞東學報》23期,2003年5月,頁1– 8。
蕭馳︰〈洪州禪與白居易閑適詩的山意水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期,2005年3月,頁37–71。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頁279–302,2008年。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頁47,2008年。
王芬濤︰〈從「閒居賦」看潘岳的隱意心態〉,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陳家煌︰〈論白居易詩的晚期風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54期,頁113–148,2013年12月。
謝蒼霖:〈白居易閒適詩中的「知足」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檀作文:〈試論白居易的閒適精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謝虹光:〈論白居易兩京時期山水詩〉,《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鄧新躍:〈白居易閒適詩與禪宗人生境界〉,《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趙榮蔚:〈論白居易後期閒適詩歌的創作心態〉,《陰山學刊》,2002年第4期。
史素昭:〈試論白居易閒適詩的分期、內容及藝術特色〉,《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0期。
史素昭:〈獨善和兼濟相交織,知足與保和相融合——試論白居易閑適詩體現出來的人生態度〉,《懷化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錢志熙:〈元白詩體理論探析〉,《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尹富:〈白居易思想轉變之再探討〉,《求索》,2004年第1期。
簡恩定:〈白居易詩中的「風情」與「正聲」〉,《空大人文學報》,13,頁1–26,2004年。
王運熙:〈白居易詩歌的幾個問題〉,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收錄於《唐代文學研究年鑑》,2005年。
徐有富:〈詩的形象特點〉,《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4期。
孫玉華:〈古代詩詞用典的美學意義〉,《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5年6月。
尚永亮,李丹:〈元和體原初內涵考論〉,《文學評論》,第2期,2006年。
尚永亮,李丹:〈論「元和體」之形成與接受學的關聯〉,《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6年。
尚永亮:〈論白居易的政治體認、人生解悟與「獨善」觀——以白氏之貶及其超越意識為中心〉,《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
余育婷︰〈論林占梅園林詩對白居易閒適詩的接受〉,《輔仁國文學報》,第41期,頁99–124,2015年10月。
陳英傑︰〈白居易詩中的「自我批評」〉,《淡江中文學報》,第35期,頁205–242,2016年12月。
侯迺慧︰〈身體意識、存在焦慮與轉為道用——白居易詩的疾病書寫與自我治療〉,《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2期,頁1–49,2017年9月。
林孜曄︰〈論白居易的履道園風景體驗〉,《中國文學研究》,第45期,2018年1月,頁37–78。
侯迺慧︰〈從知命到委命——白居易詩命限主題中才、命、心的角力與安頓〉,《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5期,頁71–109,2019年3月。
黃進康︰〈論方回「瀛奎律髓」選評白居易詩之獨特性〉,《雲漢學刊》,38期,2019年10月,頁167–201。
何儒育︰〈論白居易江州時期氣化體驗中的「莊子」思想︰以成玄英「南華真經疏」為參照系〉,《文與哲》,35期,2019年12月,頁19–67。


四、學位論文(以出版年先後排序)
(一)博士論文
馬楊萬運:《中晚唐詩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5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1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
俞炳禮:《白居易詩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8年。
侯迺慧:《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以全唐詩人的呈現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謝思煒:《白居易詩集綜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林珍瑩:《唐代茶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孫貴珠︰《唐代音樂詩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鍾曉峰:《詩藝的對話與影響:元和詩人交往詩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謝明輝:《中唐山水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吳嘉璐︰《白居易感傷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20年。

(二)碩士論文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林明珠:《白居易敘事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家煌:《白居易生命歷程對詩風影響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邱曉淳:《白居易敘事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蔣淨玉:《白居易詩歌中的陶淵明風範》,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玫:《劉禹錫白居易唱和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享憫:《白居易詩歌之歷史人物形象探討》,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芬好:《白居易詩集中季節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叔珍:《白居易「閒適」詩研究——以「情性」為考察基點》,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霓真:《白居易詩歌及樂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莊美緩:《白居易詩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簡意文:《白居易詩中的衣食雅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侯配晴:《白居易敘事詩美學研究——以諷諭詩、感傷詩為主》,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宏仁:《白居易茶詩的文化內涵與生活美學》,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怡玲:《白居易花木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新蓮:《白居易詩之鏡子書寫——以先唐至白居易為考察序列》,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育樺:《劉禹錫、白居易交往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詠鈴:《白居易蘇杭形勝詩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琴雲:《白居易形象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蕭雯華:《白居易生命際遇對其樂舞詩風之影響》,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魏慧雯︰《中唐元和時期白居易禪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7年。
詹皇毅︰《白居易題畫詩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9年。


五、學術網址
《全唐詩》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quantangshi/zh
《全唐詩》繁體電子書︰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MyIHCgAAQBAJ
《全唐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25915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cbdic
詩詞檢索︰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