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海洋教育校訂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漁村小校為例
作者:趙錫清
作者(外文):CHAO, HSI-CHING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郭明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海洋教育校訂課程異業聯盟領導策略Marine educationSchool-based curriculumCross-industry alliancesLeadership strateg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究海濱國小海洋教育校訂課程的困境與籌劃情形、領導策略之歷程、結合異業聯盟發展實際情形、以及型塑成為海洋特色學校的策略與成效,以一所漁村小校為研究對象。
  探討研究者實際帶領海濱國小實踐校訂課程的困境與籌劃情形,探究海濱國小從無到有的海洋教育校訂課程與教學之領導策略發展歷程,了解海濱國小結合異業聯盟發展之實際情形,以及探究型塑成為海洋特色學校之策略及成效,並 發覺發展海洋教育校訂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解決之方式及內部師生及外部人員之看法及回應等綜合性之問題。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透過行動研究方法,以訪談、觀察與文件檔案分析等方式,進行各項與海洋教育校訂課程發展過程有關資料的蒐集、分析、整理與討論。結論摘要簡述如下:
一、規劃海洋教育校訂課程,參與海洋社群,重視東港在地特色,創發創意小神轎。
二、海洋校訂課程融入週三教師進修研習,專業師資培能兼具在地本位,理論兼顧實務。
三、願景引領發展方向,與教育部政策銜接,創客教育與STEAM,併行創發海洋教育。
四、透過大手攜小手,策略聯盟兼創發設多功能創客中心,獲上級肯定設戶外海洋中心。
五、城鄉共學計畫,連續四年與海洋同行,跨縣市異質性虛實共學,型塑成為特色學校。
  本研究依據研究之結果與討論,提出研究後相關之建議,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several aspects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an marine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Haibin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is located in a fishing village. The action research gives consideration to the challenges, planning progress, strategy of leadership, actual situation of cooperation on development with industry, and the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 with ocean-orientated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used for the study, in the spirit of and in accordance with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literary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llected data related to the marine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es. This was followed by analysis, organization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data. The results can be summed as follows:
1.Joint efforts were made to formulate goals and conduct first stage planning for a two-year Marine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emphasis given to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Donggang Township, including the installment of a creative miniature Holy Palanquin.
2.The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was incorporated into teacher’s advanced learning sessions on Wednesdays, allowing for local, professional teacher-training,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3.The vision was developed in a direction that follows Ministry of Education policy, with both maker education and STEAM education incorporated into curriculum.
4.With big hands helping little ones,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a multifunctional maker education Center was created and approval was given from the govern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utdoor center.
5. The urban-rural common learning project is a four-year ocean experience that bridges counties and municipalities through a common, heterogeneous virtual learning approach that forms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the school.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by competent authorities, schools and research agencies and those doing follow-up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惠足(2016)。愛在城鄉共學裡 臺南永康崑山國小&嘉義阿里山山美國小。師友月刊,592,19-24。https://doi.org/10.6437/em.201610_(592).0003
王嘉陵(2018)。海洋教育:從深層生態學省思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教育脈動,13,1-8。
王麗君(2020)。一所海洋教育特色課程學校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125,100-117。https://doi.org/10.6423/hhhc.202001_(125).0006
史文冲(2005)。校本課程及開發實施。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32-135。
田振榮、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朱玉璽(2008)。海洋教育的反思。生態臺灣,18,63-64。
何高志、陳松全、黃善貴、陳曉琪、連世驊、楊肅健、張寶宗、曾娉妍(2019)。偏鄉小校的國際教育-植基本土,放眼國際。教育脈動,17,1-5-006。
余淑玲(2008)。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關注階段及採用層次之個案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54gxu8
吳百祿(2002)。願景領導的探討。學校行政,21,3-11。
吳金聰(2008)。精進國小教師的數學專業知能之行動研究〔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wd5s35
吳俊憲(2006)。社區總體營造融入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39-62。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理念,挑戰與實踐。學校行政,112,14-27。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36。
吳清基(2018)。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與師資培訓發展。幼兒教育,326,12-19。
吳靖國(2009)。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五南。
吳靖國(2012)。當前臺灣海洋教育的關鍵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2),68-69。
吳錦惠(2020)。慎思校訂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問題及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137-142。
吳靖國、許育彰、張正杰(2014)。十二年國教海洋能源模組化特色課程研發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115,47-76。
李子建(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取向。課程與教學,6(3),105-127。https://doi.org/10.6384/ciq.200307.0105
李月萍(2014)。小琉球教師海洋教育專業能力自我知覺與知覺重要程度之調查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https://hdl.handle.net/11296/na392d
李外流(2005)。校本課程開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6(5),12-14。
李俊毅(2014)。國小高年級實施海洋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68dhdd
周祝瑛(2011)。台灣海洋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1,43-64。
周漢強(2015)。海洋素養與海洋教育內涵比較研究:以現行海洋教育課程綱要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4n2qqv
林永豐(2018)。延續或斷裂?從能力到素養的課程改革意涵。課程研究,13(2),1-20。
林志成(2017)。特色學校願景實踐之領導智慧。教育研究,274,55-67。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https://doi.org/10.6423/hhhc.200811.0001
林怡君(2020)。屏東迎王平安祭典研究-以屏東縣東港、小琉球、南州三地為例〔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8zx4fz
林彥旭(2013)。一所眷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5z552v
林彥佑(2016)。海洋教育在課堂上的運用。師友月刊,584,84-88。https://doi.org/10.6437/em.201602_(584).0018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2E)。麗文。
林瑞榮(2011)。海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五南。
林筱梅(2007)。國民小學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mu8ke4
林聖欽(2012)。重大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以地理為例。中等教育,63(2),6-31。https://doi.org/10.6249/se.2012.63.2.01
姚伯勳(2008)。台灣的神轎〔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8uz2p6
姚瑞梅(2012)。桃園縣國小校長願景領導之探究-以新新國小首任校長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2pgke8
施宜煌(2012)。海洋教育:重要性、發展與建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9(5),89-97。
段漢武(2009)。《暴風雨》後的沉思:海洋文學概念探究。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2(1),15-19。
洪佳慧、林陳涌(2014)。探討問題導向學習在醫學教育臨床實務能力之成效及啟示。科學教育學刊,22(1),1-32。https://doi.org/10.6173/cjse.2014.2201.01
胡惟喻、陳依婷、劉素真(2016)。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專業知能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6,103-120。
唐子騏(2020)。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南投縣秀林國小課程設計與國際交流為例〔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j75rx3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遠流。
徐佳豪(2008)。透過異業合作達到價值創造 矽太陽光電產業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7),66-75。https://doi.org/10.29656/term.200807.0010
徐嘉偉、張志維、王義善、林素華(2019)。十二年國教課程學習內容與食農教育議題整合之探討。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0,47-76。
祝炳城(201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海洋教育議題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https://hdl.handle.net/11296/4j4b78
翁慶才(2016)。城鄉共學,幸福相約-城鄉共學夥伴學校試辦計畫之回顧與展望。師友月刊,592,9-1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7318
康智凱(2010)。臺南市海洋教育執行計畫實施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ejy24q
張友馨(2011)。探究教學的行動研究中之變與不變〔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wq6f77
張正杰、羅綸新(2016)。分析海洋教育議題學習內涵之重要性。課程與教學,19(2),53-81。https://doi.org/10.6384/ciq.201604_19(2).0003
張秀玲、張輝政(2018)。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校本課程之發展-以弘文中學為例。台灣教育,710,81-89。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26-33。
張鳳書(2013)。海洋文化體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2h3eas
張齡之、沈少文(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海洋教育實施成果之研究。長榮大學學報,15(2),33-48。https://doi.org/10.30115/jcjcu.201112.0003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21年4月1日)。海大力推「向海致敬」全臺海洋教育基地擴增25所。檢自https://epaper.edu.tw/papago.aspx?papago_sn=2128&period_num=966
莊舒仲(2018年11月4日)。認識迎王祭典 讓教育更接地氣。國語日報,14版。
許美觀(2019)。一所學校建構校本課程推動食農教育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40-244。
許籐繼(2011)。國民小學教師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及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61-90。
郭仲軒(2017)。東港東隆宮信仰與迎王平安祭〔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jg5ycy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
陳伯璋(1986)。教育研究的新取向。南宏。
陳佩英、林子斌(2015)。以異業合作的行動研究發展校長專業增能課程。教育實踐與研究,28(1),131-166。
陳延興(2019)。大手牽小手─ 教師專業社群的陪伴與支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41-46。
陳宜鴻(2020)。海洋永續主題式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6apr88
陳建志(201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兼論理念學校與教學卓越獎之助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3),69-106。https://doi.org/10.6151/cerq.201809_26(3).0003
陳映蓉(2013)。國小四年級海洋議題融入版畫教學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h245x2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師大師苑。
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臺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34-43。
陳慧淑(2003)。校本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2hdeew
陸正威(2008)。海洋教育課程方案設計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p8743s
彭吉梅(2008)。國小推動社會行動取向校本課程之個案研究:以春天國小戀戀溫泉鄉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k785bb
曾振興(2002)。走過校本課程的時光隧道─高雄市太平國小課程發展的行動研究。復文圖書。
曾意珊(2019)。偏鄉小學城鄉共學文化體驗營活動評估-以南投縣賽德克偏鄉小學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6n88em
游家政(2008)。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12(1),25-48。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78,157-182。https://doi.org/10.6423/hhhc.201203.0158
賀宏偉、王志軒(2020)。偏鄉小學發展「校訂課程」之現況與未來展望-以南投縣偏鄉小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101-110。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雙葉書廊。
黃光雄、蔡清田(2002)。課程研究與課程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正教育研究,1(1),1-20。
黃國倫(2011)。一所偏遠特色小學的校本課程發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ef68ur
黃淑貞(2015)。本土教育融入校本課程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日新國小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zdcmj9
黃綉媛(2012)。海洋文化議題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研究。興大歷史學報,24,183-204。
黃碧智(2018)。從有到更好-屏大附小發展新課綱之校本課程紀實。台灣教育,710,37-47。
黃聰哲(2012)。台灣小型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評估〔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975unk
楊小村(2002)。開發校本課程 辦出學校特色。中國教育學刊,2002(6),26-28。
楊俊鴻(2018)。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
葉子明、周君芳(2020)。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全球科技管理與教育期刊,9(1),20-41。https://doi.org/10.6617/gtme.202003_9(1).0002
葉子超(2019)。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領導如何做好支援海洋教育。學校行政,124,52-65。https://doi.org/10.6423/hhhc.201911_(124).0004
董秀珍(2011)。多元智能、父母管教方式對自我概念影響之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之比較〔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5ajk4b
趙曉美(2018)。由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成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178-181。
趙錫清(2017年9月27日)。穿古服跳六佾舞 禮讚孔子謝師恩。國語日報,14版。
趙錫清、劉世閔(2021)。在地海洋文化課程:創意小神轎的發現、探究、創作與推廣。師友月刊,627,87-93。
劉世閔、吳璟(2001)。新世紀的質性研究電腦輔助軟體。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135-152。
劉世閔、曾世豐、鍾明倫(2017)。Nvivo 11與網路質性研究方法論。五南。
劉世閔、趙錫清(2020)。一所偏鄉小校創意小神轎課程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6,1-41。https://doi.org/10.6754/tcuj.202008_(16).0001
劉電芝、陽澤(2001)。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模式與策略。中國教育學刊,2001(3),49-53。
歐用生(200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歐慧敏、李坤崇(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海洋教育議題之研修。教育研究月刊,175,59-73。
潘淑琦(2016)。非臨海特偏小校實施海洋教育之研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2,79-10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高等教育。1-34。
蔡秀枝(2008)。廖鴻基《討海人》中的民間信仰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5,99-135。https://doi.org/10.29473/ocj.200812.0006
蔡秀芳(2017)。實施國小高年級學童海洋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442xeq
蔡孟耘、陳棟樑、陳俐文(2020)。教師進修動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夢的n次方」為例。兩岸職業教育論叢,4(1),45-57。https://doi.org/10.6685/asvej.202010_4(1).0005
蔡清田(2005)。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五南。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幼兒教保研究,7,1-13。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高等教育。
蔡寬信、鄧莉莉(2013)。課程在地化在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課程實踐與教學創新,1,128-142。
蔡錦玲(2014)。臺灣大學校院海洋通識教育發展歷程與展望。嘉義大學通識學報,11,153-162。
賴秋萍(2020)。校訂課程轉化為班級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陽國小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26cu2x
謝景晨(2016)。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創意思考相關課程之教學與評量研究-以中部某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為例〔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29gccf
謝謂君、歐陽忻憶(2012)。觀光異業結盟策略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6(5),130-137。https://doi.org/10.6978/yksyk.201210.0130
羅玉霞(2017)。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以品格教育結合閱讀教育為例〔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nbk9jm
羅綸新(2018a)。十二年國民教育海洋教育議題融入各領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8-16。
羅綸新(2018b)。落實素養導向之海洋教育議題。教育脈動,13,1-5-012。

二、英文部分
Formisano, C. (2008). School structures compatible with classroom practice based on 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University.
Hunzicker, J. (2011).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 checkli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37(2), 177-179.
Lashway, L. (1997). Visionary Leadership. ERIC Digest, Number 11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643).
Literacy, O. (2014). Ocean literacy: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Ocean Science K-12. http://www.coexploration.org/oceanliteracy/documents/OceanLitConcepts_10.11.05.pdf
Liu, W., Li, X.-W., & Zou, Y. (2019).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intrinsic motivation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53(3), 418-430. https://doi.org/10.1007/s12124-018-9465-3
McKernan, J. (1991). Action inquiry: Studied enactment. 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 309-326.
Nanus, B. (1992). Visionary leadership: Creating a compelling sense of direction for your organization. Jossey-Bass.
Quinn, R. E. (1992). Prism: personal reflective instruments for successful management. Jossey-Bass Publishers.
Ramos, G., & Schleicher, A. (2016). 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 OECD.
Sabar, N. (199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evel.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Vol. 3, pp. 1267-1272). Pergamon.
Sabar, N., Silberstein, M., Ezer, H. (1993). The contribution of a curriculum coordinator to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wo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 Supervision, 8, 306-328.
Seidman, I. (2006).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 M. (200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roots of educational change, 109-132.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1-4020-4451-8_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