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北部農村的蛻變:一個新小農聚落的形成
作者:林俊宏
作者(外文):Lin, Chun-Hu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中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鄉民研究小地主小佃農新小農以農為生以農維生agriculturalismpeasant studiessmallholdertenant farmerback-to-the-landersagriculture as a way of making livingagriculture as a way of lif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這是一本研究當代臺灣北部農村現況的民族誌。在這本民族誌裡我試圖延續人類學「鄉民研究」的典範,將「農村」視為一種有機體,描述了這個鄰近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傳統農村如何蛻變的經過。強調「農村」深受外在社會的影響,而「農村」的演變與現況就是農民運用各種策略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本文先探討1945年以來台灣農業政策的發展,發現1980年代後的農業政策並未能如其預期地形塑出新的「農村」。這些政策多數似乎只是一些「頭痛醫頭」的急就章,再加上部分政策的相互矛盾,導致臺灣農村遲遲無法提高農民的所得,減少農村人口的外流,以及改善日益嚴重的農村離農化現象。也從水頭村居民的歷史記憶中重新拼湊在地的村落史,包含土地如何取得、如何成為兼業農,如何與政府搶水爭地,以及風災過後的轉變等,藉以瞭解現代農村居民與農業,以及他們與農地之間的關係。
接著透過對於水頭村當代農業型態的描述,說明臺灣北部農村正在發生農村與農地分離的現象,企圖以這些現象說明當代的農民、農業與農村的問題。如從離農到回農的過程裡,以在地、返鄉與外來等三種不同的農民類型來描述「農民」與「新小農」之間的差異。並且從水頭村各種農業型態的發展,重新思考當代農業意義,以「以農維生」及「以農為生」的二組概念來討論耕種者與農地、作物,以及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最後再從小地主小佃農的租佃關係、以小農耕作為主的在地經濟體系的發展,以及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直接的交換關係等現象來說明一種新的小農聚落的形成。
總之,水頭村可以代表當代臺灣北部農村社會的部分現況,提供我們如何了解當代農村社會發展的一些面向,說明當代「農村」並沒有消失,「農村」只是不斷地蛻變。本研究將提供一個比較完整的臺灣北部農村現況的描述,進而理解當代農民運用怎樣的策略來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持續務農。
In this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an agricultural village in contemporary northern Taiwan I attempt to expand the range of peasant studies by envisioning the village as a kind of organism. I describe the various transformations this traditional village near the Hsinchu Science Park has undergone since World War II,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ow it has been impacted by the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larger society and how its present situation is the outcome of the various strategies adopted while adapting to these changes.
I begin by discussing agricultural policy in Taiwan since 1945, focusing on the rural redevelopment policy in place since the 1980s, amounting to a series of stop-gap measures riddled with contradictions, which have been ineffective at raising farmers’ incomes, and have done little to stem outward migration and the steady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output throughout the island.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villagers’ views on agricult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nd, I gathered oral histories from a sample of residents of Shueitou Village, focusing on such topics as land acquisition, part-time farming, water rights, and natural disasters.
Next, in describing the current modes of agriculture in Shueitou, I illustrat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village and farmland which has come about in northern Taiwan, thereby shedding light on some key issues pertaining to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rural lif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 als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three types of farmers playing a role in the current efforts in the area of agricultural revitalization: lifelong farmers, returnees, and back-to-the-landers.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their land, crops, and customers, I show how the various modes of agriculture now being practiced in Shueitou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evaluating 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as a way of making a living and as a way of life. Finally, I depict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village now taking shape by examining the tenancy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llholders and tenant farmers, the development of a local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small-scale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of exchange between farmers and consumers.
In sum, this case study of Shueitou Villag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rec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villages in Northern Taiwan, demonstrating their ability to adopt suitable strategies for adapting to changing conditions.
中文部分:

王良行、林于煒
2005 竹東鎮志地理篇。竹東鎮:竹東鎮公所。
王良行、陳俞伊
2007 竹東鎮志經濟篇。竹東鎮:竹東鎮公所。
王俊傑、古慧雯
2001 論「斤糖斤米」制。經濟論文叢刊。29(4):457-478。
王嵩山
2011 竹東鎮志政事篇。竹東鎮:竹東鎮公所。
李丁讚
2016 導論:農業人文的誕生。文化研究。22:10-22。
李慧宜
2017 農村,你好嗎?寫在農村的24則鄉野求生筆記。台北市:果力文化。
沈杏怡、陳啟榮、莊玉雯
2012 農業100年精華-臺灣農業百年紀實。農政與農情。237:6-9。
呂玉瑕、王嵩山
2011 竹東鎮志社會篇。竹東鎮:竹東鎮公所。
何欣潔
2015 由鄉莊社會到現代社會:從土地所有制度演進重看台灣戰後初期農村土地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147-193。
吳東傑
2006 臺灣的有機農業。台北縣:遠足文化。
吳品賢、王志弘
2007 反身性的道德計畫?有機食品消費之銷售組織場域與引導理念。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19-176。
吳音寧
2007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林滿紅
1997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林樂昕
2015 社區協力農業,找回信任的溫度。刊於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臺北市:果力文化出版。頁6-8。
周妙芳、韓寶珠
2013 加入WTO對我國農業影響及因應之經驗。農政與農情。253:76 -85。
果力文化
2015 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臺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洪麗雯
2007 殖民主義與經濟活動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經濟活動的發展。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明
1988 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據時代台灣的家庭小農與糖業資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51-84。
1989 日據台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8:1-40。
2003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市:群學。
柯志明、翁仕杰
1991 台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107-150。
段兆麟
2016 休閒農業─體驗的觀點。台北市:華都文化。
胡台麗
1978 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一個市郊社區的農工業發展與類型劃分。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46:79-111。
桃園區農情月刊編輯室
2001 化腐朽為神奇 姜義能的有機肥受肯定。農情月刊。28。
徐世榮、蕭新煌
2001 臺灣土地改革再審視─一個「內因說」的嘗試。臺灣史研究。8(1):89-124。
徐源清
2007 農業產銷班輔導措施與經營狀況分析。農政與農情。177:48-55。
郭華仁
2014 農藝復興─來自小農的草根革命。刊於小農復耕─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台北市:果力文化。頁8-9。
張研書
1982 農企業的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雅惠
2014 「小地主大佃農」之農地使用權型態對農地利用影響:以宜蘭縣三星鄉為例。土地經濟年刊。25:100-131。
2015 從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論承租農地對農地利用之影響。土地經濟年刊。 26:111-137。
張瑋琦
2012 原住民成為有機專業農歷程的省思:知識、食物主權與身體規訓。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2:245-290。
陳兆偉
1994 國家經營下的台灣糖業(1945-1953)。台北:稻鄉出版社。
陳其南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秋坤
1992 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刊於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陳秋坤、許雪姬主編。頁29-56。
陳坂
1999 水與竹塹─新竹水文化導覽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芬瑜
2014 小農復耕,野地花開。刊於小農復耕─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台北市:果力文化。頁38-48。
陳玠廷
2014 臺灣有機農業反身現代現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陳素娥、黃振增
2004 水稻新品種「桃園三號」簡介。桃園區農業專訊。49:16-17。
陳昭郎
2006 休閒農業在鄉村持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農業推廣文彙。51:271-286。
2012 休閒農業概論。新北市:全華圖書。
陳祈睿
2011 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推動成果。農政與農情。225:31-36。
陳祥水
1977 青林村的土地改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3:65-84。
1995 屏南村的土地利用:農業變遷和適應策略。刊於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莊英章、潘英海主編。頁47-70。
1996 屏南村的經濟變遷。清華學報 26:(2):221-258。
陳耀勳
2002 加入WTO後臺灣農業之轉型發展。農政與農情。125:53-56。
麥桂齡
2010 新竹縣「客家聚落」的歷史變遷─以竹東鎮軟橋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曾竫萌、沈聰明
2012 有機米人物誌。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改場。
黃兆慧
2002 台灣的水庫。台北縣:遠足文化。
黃仲傑
2016 推動友善農業。農政與農情。294:6-8。
2017 訂定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簡介。農政與農情。300:32-35。
黃俊傑
1990 臺灣農村的黃昏。自立晚報。台北市。
黃淑德
2014 小農復耕─協力重生,共造有韌性的社區。刊於小農復耕─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台北市:果力文化。頁6-7。
黃榮洛
2011 竹東鎮志文化篇。竹東鎮:竹東鎮公所。
黃樹民
1981 Agricultural Degrad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Systems in Raral Taiwa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13 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其限制:一個技術轉換簡史。臺灣人類學刊。11(1):9-34。
黃應貴
2006 農村社會的崩解?當代台灣農村新發展的啟示。刊於人類學的視野。台北市:群學。
童元昭
2001 「農村」社會分化初探:以屏東長青村為例。台大考古人類學刊。57:89-113。
廖正宏、黃俊傑
1992 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市:聯經。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
1986 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鄧文嫦
2015 生活起義:創造另一種關係的可能。刊於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臺北市:果力文化出版。頁9-11。
蔡宏進
1992 台灣近代工業化與都市化對農地利用與問題之影響。刊於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陳秋坤、許雪姬主編。頁323-342。
1997 台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農訓協會。台北市。
蔡晏霖
2014 以農作為方法:「以農為本」的抵抗政治。文化研究。18:217-226。
2016 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22:22-74。
蔡培慧
2009 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類(1980-2005)。國立臺灣大學生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
2015 小農耕作,野地開花。刊於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台北市:果力文化。頁16-21。
蔡培慧、周馥儀
2014 小農耕作、綠色消費,共創美好未來。刊於小農復耕─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台北市:果力文化。頁12-36。
劉志偉、柯志明
2002 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9(1):107-180。
劉繼蕙
2016 全球化難題之下另類社會實踐的可能性。文化研究。22:4-8。
鄭森松
2005 竹東鎮志歷史篇。竹東鎮:竹東鎮公所。
賴明洲、薛怡珍、黃士嘉、楊璦華
2004 濕地植物去污淨化功能與選種建議。臺灣林業。30(4):44-51。
蕭崑杉、陳玠廷
2009 台灣鄉村地區休閒農業發展的論述。農業推廣學報。26:1-18。
戴君玲
2010 台灣社群支持型農業的發展與運作:島嶼社群生機農場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鍾麗娜
2019 台灣農地違章工廠稱霸下的國土亂象。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8(3):118-129。
瞿宛文
2015 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11-67。
羅明哲
1992 日據以來土地所有權結構之變遷:兼論土地改革。刊於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陳秋坤、許雪姬主編。頁255-283。
闕河嘉、蘇冠銘
2009 消費清境:再現另類鄉村意象。農業推廣學報。26:19-38。
謝敏驥
2011 臺灣安全蔬果-吉園圃標章推動成果。農政與農情。233:54-56。
謝順景
2010 臺灣一百多年來的有機農業發展之歷史回顧。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07:1-12。
蘇嘉全
2006 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農政與農情。169:9-13。




英文部分:

Cancian, Frank
1989 Economic Behavior in Peasant Communities,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Stuart Plattner, ed., pp.127-17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Chung-min
1977 Upper Camp: A Study of a Chinese Mixed-Cropping Village in Taiwan,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Cohen, Myron L.
1976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alton, George
1972 Peasantries in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Current Anthropology 13(3-4):385-415.
Durrenberger, E. Paul and Tannenbaum, Nicola
2002 Chayanov and Theory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In Theory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Jean Ensminger ed. Pp137-153 Walnut Creek, CA : AltaMira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61 Studies in Peasant Life: Community and Society. Bienni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1-41.
Haldy, Hanns-Michael
2004 Organic Food Subscription Schemes in Emerging Organic Markets:
TEI-KEI, CSA and Box-Scheme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FAOM-Asia Scientific Conference, Pp174-189.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Henderson, Elizabeth and Van En, Robyn
2011 種好菜,過好生活:社區協力農業完全指導手冊。李宜澤等譯。臺北市:商周出版。
Imhoff, Daniel
1996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Farming with a Face on It’ in “The Case against the Global Economy and for a Turn toward the Local”, Jerry Mander & Edward Goldsmith ed., Pp425-433. 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
Kroeber, Alfred L.
1963[1948] Anthropolog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Mintz, Sidney W.
1983[1973] 鄉民的定義, 刊於鄉民社會。張啟恭譯。頁145-161。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5 Forward, in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Land Tenure, Development, and Dependency, 1895-1945, by Chin-ming Ka. Pp.xv-xx. Boulder: Westview Press.
Rigby, D. and Caceres, D.
2001 Organic farming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Agricultural Systems 68:21-40.
Roseberry, William
1983 From Peasant Studies to Proletarianization Studie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8(1-2):69-89.
Sahlins, Marshell
2009[2003] 新版前言。刊於石器時代經濟學。張經緯、鄭少雄、張帆譯。頁1-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1972] 石器時代經濟學。張經緯、鄭少雄、張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Smith, Valene L.
2001 ‘Tourism Change and Impacts’, in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 Valene L.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ed., Pp107-121. Chico: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Urry, John
2007[2001] 觀光客的凝視。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台北:書林出版社。
Wolf, Eric R.
1955 Types of Latin American Peasantry: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7:452-471.
1983[1966] 鄉民社會。張啟恭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3 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網路資料
王慧瑛
2011/05/04 環保署長沈世宏陪世光孩子種愛的種子。聯合報。
有機經營業者資訊整合系統
2019/01/11網路資源:http://www.i-organic.org.tw/Default.aspx
自由電子新聞網
2002/03/05農民強開閘門「搶水」 官方決「護水」。2019/01/11。網絡資源:http://old.ltn.com.tw/2002/new/mar/5/today-c6.htm
自然小農/報導人Ne1
2018/08/01拖過大暑的小暑報報。2019/01/11。資料來源:自然農法俱樂部臉書。
2018/08/30 為什麼我們不用肥料。2019/01/11。資料來源:自然農法俱樂部臉書。
宋宇娥
2009/12/25 客家新聞雜誌156集〈廚餘田‧環保米〉。
花蓮樸門部落
認識樸門。2019/01/11。網路資源:https://hualien-permaculture.blogspot.com/p/blog-page_15.html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8/08高齡化時程。2019/01/11。網絡資源: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
國際家庭農業年活動網
2018/10/08。網絡資源:http://www.familyfarmingcampaign.net
張聖函
2014/01/20 以小農為核心 聯合國宣布 2014為國際家庭農業年。2019/01/11。網絡資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5660/
黃敬涵
2016/03/10想當農夫沒有地?買屋就行!。蘋果日報。
2016/04/23社區鄰水源保護地─買屋即送10年農地 近下公館商圈。蘋果日報。
黃啟菱
2015/03/14社區 景觀透天 享田園樂。自由時報。
黃美珠
2017/12/30 竹東有機專業區 農民抗議沒水可用。自由時報。
新竹縣政府地政處
2001/07/02寶二水庫引水工程案內土地。2019/01/11。網絡資源:https://land.hsinchu.gov.tw/news/?mode=data&id=40&parent_id=10005&type_id=10006
2002/03/27寶二水庫引水工程會勘。2019/01/11。網絡資源:https://land.hsinchu.gov.tw/news/?mode=data&id=90&parent_id=10005&type_id=10006
2002/04/02寶二水庫引水工程用地徵收案 部分地價調整。2019/01/11。網絡資源:https://land.hsinchu.gov.tw/news/?mode=data&id=101&parent_id=10005&type_id=10006
自然農法俱樂部成員
宗旨。2019/01/11。網路資源:自然農法俱樂部網站。
詹武龍
2009/02/09 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2019/01/11。網路資源:http://sites.google.com/site/urfarm/guidelines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緊急應變經驗學習中心
艾利颱風。2020/06/06。網路資源:https://llc.wcdr.ntu.edu.tw/93-aere/#more-2142
E河川知識服務網
寶二水庫簡介。2019/01/11。網絡資源:https://e-river.wra.gov.tw/System/RiverNoun/DealData.aspx?s=5A8F999D57BF45E2&sm=9DFBFFB598924D48&index=3A4A76975B03874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