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為何臺灣的企業提供職業訓練的比例偏低?一個技能形成取徑的歷史分析
作者:林凱衡
作者(外文):Kai-He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國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技能形成發展型國家職業訓練金條例skill formationdevelopmental stateVocational Training Fund Statut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臺灣在1960-1990年代之間企業與職業訓練的關係,其中又以1966-1983年的職業訓練金條例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既有的文獻主要採用發展型國家概念,強調臺灣人力政策的成功源自於官僚的規劃。然而發展型國家理論卻沒有辦法解釋臺灣的技能形成體制特徵,為什麼跟其他OECD國家以及東亞國家相比,臺灣的企業參與訓練的比重卻這麼低?
本文發現在1980年代以前,政府曾經推動大規模的企業辦訓政策但沒有成功。在1960年代,當經合會面對工業化與技能工人需求時,試著由企業參與辦訓來解決政府財政不足和工人流動帶來的人力投資損失,職業訓練金條例是主要的解決方案。
以企業為中心的觀點來解釋政府推動企業辦訓政策的失敗,是因為從職業訓練金條例到職業訓練法,政府無法回應與平衡臺灣二元企業結構下不同的人力投資需求,導致企業對職業訓練政策的反彈,所以最後通過的職業訓練法放棄了企業辦訓的方向,職業訓練主要由公共機構提供,這個結果也導致臺灣的技能形成體制是由學校而非企業為主要的技能供給者。
雖然1966-1983年之間,臺灣並沒有在全國層次成功建立起企業辦訓的制度,但是仍然摸索出適合中小企業辦訓的輪調式建教合作方案,與全國統一的職業訓練金條例相比,輪調式建教合作更具彈性也降低中小企業負擔,所以在1970-1990年代之間成為臺灣機械業重要的技能形成管道。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enterprises in Taiwan, especially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Fund Statute from 1966 to 1983. Current literature has us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ncept to emphasize that bureaucracies’ plans established the successful manpower policy. But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an’t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kill formation in Taiwa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oportion of firms providing training in the OECD and East Asia Countries, why the proportion of firms providing training in Taiwan is low?
I had found out that before the 1980s, the government had unsuccessfully promoted the enterprises to hold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1960s, when the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ac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need for more skilled workers, they tried to encourage the enterprises to join vocational training because of the deficit of finance and the los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aused by high turnover rate.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Fund Statute was the primary solution.
I use the firm-centered view to explain why the government had failed to promote vocational training with the companies from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Fund Statute to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Act. In this view, the government was unable to respond and balance the preference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dualism of enterprises. This failure had led to opposition from enterprises. In the end, the government had given up the way to promote the enterprises to hold training. Public institutes provided primarily vocational training services. As a result, the main skill provider in the skill formation regime in Taiwan are schools, not companies.
Even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by enterprises was failed in the entire country. The government had explored a successful program for the SME. This program was named “Rota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cause this program was more flexible and lower cost than the VTFS, this program ha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skill formation routes in the machinery industry from 1970 to 1990.
一、檔案史料

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四十六會期第五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60卷24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四十六會期第六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60卷26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四十六會期第七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60卷34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四十六會期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60卷35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四十六會期第九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60卷39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本院內政委員會報告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職業訓練基金設置條例草案案」,《立法院公報》,60卷50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本院內政委員會報告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職業訓練基金設置條例草案案」《立法院公報》,60卷51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內政、經濟、財政三委員會第二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60卷88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本院內政經濟財政三委員會重行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職業訓練基金設置條例草案案」,《立法院公報》,61卷8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內政、經濟、財政三委員會第五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61卷22期,委員會紀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金屬工業發展中心第十四次董監事聯席會議紀錄」,《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05-05-2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兩年來工作報告」,《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0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聯合國發展方案(特別基金)執行計劃書」,《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0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四年工作報告」,《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0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四年來公民營企業捐助本會經費單徵信名錄」,《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0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申請聯合國特別基金協助設立工業師資訓練中心及速成訓練示範中心計畫書(初稿)」,《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檢送內政部申請聯合國特別基金「全國職業訓練中心」計劃書請核轉聯合國由」,《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聯合國發展方案官員Quirolgico訪華事復請查照辦理由」,《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THE 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SERVCE FOR INDUSTRY (CHA-25) Report on Project Results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全國職業訓練機構政府負擔之配合款請准予列入預算由」,《行政院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11-11-15-01-01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第二十三次委員會議簡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01-002-01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廠推行技工檢覈制度實施辦法草案」,《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07-003-0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檢送「申請聯合國特別基金協助設立中央訓練員訓練中心及示範加速訓練中心計劃書」請轉送外交部申請協助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函覆本會對內政部呈請撥列全國職業訓練機構政府配合預算一案意見 敬請轉陳」,《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關於我國申請聯合國協助推動全國工業職業訓練計畫所需配合款籌措經過及交通部所屬事業單位分擔五十七年度費用,「營業外支出」項下支付情形,請轉陳 院長鑒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基金籌募分析表 我國政府配合款之預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函請考慮酌減本部所屬機構負擔貴會「工業職業訓練協會」經費由,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囑酌減工業職業訓練服務計畫經費一節,因事實上卻有礙難」,《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關於聯合國協助推動全國工業職業訓練計畫所需配合款籌措經過及交通部所屬事業機構分擔五十七年度費用「營業外支出」項下,請轉陳 院長鑒核准予」,《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全國工業職業訓練服務計畫簡報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籌備處第五次會報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商討工職協會經費問題會議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工業職業訓練協會無力繳付第三期當地配合款乙案,函請查照核辦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台鑒 敬啟者,工業職業訓練協會經費,由於民營企業捐助款募收未能順暢,以致差額甚鉅,對於原訂計畫之執行,頗為困難。』」,《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呈請聯名柬邀工業界領袖共商籌進本會短絀之經費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邀請工業界領袖名單」,《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呈請增加公營事業對該協會之補助款乙案,擬函覆該協會先派員與有關部會協調,再由內政部會同本會呈院,請與核示」,《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訓練協會業務方針及財務計畫報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函復本部所屬事業單位六十年度加倍捐助工業職業訓練一案復請查照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捐贈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六十年度經費准予加倍捐助一案令仰遵照」,《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有關工業職業訓練協會擬議增加六十年度捐助款乙案歉難同意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有關本部所屬事業單位負擔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六十年度加倍捐款項乙案歉難照辦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鈞會簽呈行政院將公營事業對本協會六零及六一年度之捐款比照五九年度增加一倍,以維我國國際信譽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呈請核定關於工職協會業務改進建議,以便通知協會辦理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今後發展方針之研究」,《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呈請部分修正「工業職業訓練服務計畫」實施方案擬提意見報請 核示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各機關會商補助工業職業訓練協會經費會議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王士杰,關於「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存屬問題之研討」,《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今後隸屬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兩年來工作成果與所遭遇之困難,及今後推行工業職業訓練之展望 王士杰」,《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呈請 准予撥借六十年度中美基金贈款新台幣二百萬元以濟急用」,《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請轉呈行政院指令台北市政府按台灣省政府補助本協會之比例,於五九、六零年度,每年捐助本協會六八五零零元」,《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函送本會第二屆董事會常務董事臨時會議紀錄一份,請查照辦理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懇請於六十一年度補助新台幣貳佰捌拾伍萬元俾完成職訓計畫實施方案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辦理情形及該會經費再籌之擬議,請查照辦理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關於六十一年度預算及經費之籌措一案,覆請查照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六十三年度工作計畫」,《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09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籌備處第六次會議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呈請准任我國成立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增加勞工代表名額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董監事名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六十四年度工作計畫」,《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華民國第一屆技能競賽大會籌備委員會議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Project Proposal and Approval (FY1969)」,《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謹編奉中華民國第一屆技能競賽大會決算報告及其附表一式二份敬祈核備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申請參加國際職業訓練競賽大會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一屆全國技能競賽大會舉辦情形檢討及籌辦第二屆競賽意見座談會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壹、我國舉辦兩屆技能競賽大會,與國際技能(職業訓練)競賽組織委員會之初步接觸經過」,《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呈報第二屆全國技能競賽大會籌備計畫及參加國際競賽經費預算一份請核鑒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商討舉辦第三屆全國技能競賽及參加國際技能競賽大會有關事項會議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需要辦理職業訓練詳細業別草案」,《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檢呈外資工廠對職業訓練金之意見書懇請核鑒由」,《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會商職業訓練金恢復提繳有關問題及應辦職業訓練業別會議紀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10-001-1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藝徒訓練座談會紀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49-01-03-008-0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巴西全國工業職業訓練協會1970年年度報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5901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十個月來工作簡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590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對於『職業訓練機基金設置條例』的看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590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簡介推動中的工業職業訓練服務計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5902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擴大辦理職業訓練的需要與應採的方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5902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有關恢復職業訓練金之提繳,其恢復提繳之時間、提繳率及應辦職業訓練詳細業別經本部會商各有關機關獲致結論,提請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62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六十七年度推行職業訓練方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620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行政院專技及職業訓練小組第二次會議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6200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行政院專技及職業訓練小組第四次會議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6200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行政院專技及職業訓練小組第五次會議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6201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工業職業訓練協會第五十次業務會報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630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工業職業訓練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董監事聯席會議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b0026302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國鼎資料庫,「行政院專技及職業訓練小組第十次會議結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號:c26004034。

國史館

國史館,〈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四○冊一一七五至一一七六〉,《行政院檔案》,國史館,典藏號:014-000205-00367-002。
國史館,〈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四二冊一一七八至一一七九〉,《行政院檔案》,國史館,典藏號:014-000205-00369-001。
國史館,〈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四四冊一一八三至一一八四〉,《行政院檔案》,國史館,典藏號:014-000205-00371-001。
國史館,〈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四一六冊一三六九至一三七四〉,《行政院檔案》,國史館,典藏號:014-000205-00443-003。
國史館,〈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四四七冊一五○○至一五○三〉,《行政院檔案》,國史館,典藏號:014-000205-00474-004。
國史館,〈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四二四冊一三九八至一四○一〉,《行政院檔案》,國史館,典藏號:014-000205-00451-002。

行政院檔案

行政院,〈會商關於(1)如何改進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及(2)有關職業訓練基金條例問題案〉,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1。
行政院,「改進「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建議要點」,〈會商關於(1)如何改進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及(2)有關職業訓練基金條例問題案〉,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1。
行政院,〈關於工業職業訓練協會之改進問題,會商獲致結論一案〉,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2。
行政院,〈關於工業職業訓練協會改進問題一案有關業務與人員及經費運用等問題呈請核示由〉,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5。
行政院,「研討工業職業訓練協會調整方案及經費來源會議記錄」,〈關於工業職業訓練協會調整方案及經費來源一案〉,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12。
行政院,〈謹檢附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組織規程草案及會議紀錄呈請核備由〉,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14。
行政院,〈研商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之組織工作及其他重要事宜〉,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15。
行政院,「會商職業訓練金條例施行細則等有關法則會議紀錄」,〈為檢附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組織規程函請查照由〉,行政院檔案,檔號:0061/3-8-5-5/10/1/20。
行政院,〈玻璃製造業請暫緩納入繳納職業訓練金案〉,行政院檔案,檔號:62/3-8-5-5/12。
行政院,〈勝利記磚廠等十三家暫緩繳納職訓金案〉,行政院檔案,檔號:62/3-8-5-5/13。
行政院,〈中華航業海員黨部商討職業訓練金動支座談會議案〉,行政院檔案,檔號:62/3-8-5-5/14。
行政院,「推行職業訓練計劃草案」,〈推行職業訓練計畫案〉,行政院檔案,檔號:0062/3-8-5-5/15。
行政院,「行政院各部會副首長會議第二七一次會議議事錄」,〈推行職業訓練計畫案〉,行政院檔案,檔號:0062/3-8-5-5/15。
行政院,〈外籍航空公司台灣分公司請免列入應辦職業訓練業別並免繳職訓金案〉,行政院檔案,檔號: 62/3-8-5-5/17。
行政院,〈鐃鎮眾對職訓金提建議案〉,行政院檔案,檔號:62/3-8-5-5/25。
行政院,〈請將辦理職業訓練之詳細業別內「煤礦業」予以註銷〉,行政院檔案,檔號:62/3-8-5-5/27。
行政院,〈公司應依法繳納職訓金案〉,行政院檔案,檔號:62/3-8-5-5/35。
行政院,〈全面停收職業訓練金案〉,行政院檔案,檔號:63/3-8-5-5/60。
行政院,〈檢討職訓金制度及作業程序案〉,行政院檔案,檔號: 64/3-8-5-5/74。
行政院,〈行政院專技及職業訓練小組會議紀錄案〉,行政院檔案,檔號: 65/3-8-5-5/78/24/1。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政府,「訂定『63學年度臺灣省教育廳試辦高級職業學校機工科應屆畢業生技能檢定實施要點』及工作日程表」,《臺灣省政府公報》,63:冬:25,p.3。
臺灣省政府,「訂頒『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64學年度機工科應屆畢業生技能檢定計畫」」,《臺灣省政府公報》,65:春:30,p.5-8。
臺灣省政府,「函知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各項技術士技能檢定自72學年度起全部停辦」,《臺灣省政府公報》,72:春:42,p.8。

內政部檔案

內政部,「關於推行工廠學徒制度辦理情形請 查照由」(1964年3月27日),內政部檔案,檔號:53-501-00001-0081-001。

省政府教育廳檔案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建教合作案>,教育部學前及國民教育署檔案,檔號0073/342.6/1-2至0073/342.6/15。

經濟部檔案

「經濟部所擬『加強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及擴大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方案』,經行政院費政務委員驊約集審查修正為『教育部加強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訓練實施要點』,並提經院會通過,請查照辦理」,〈建教合作〉,《經濟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65/11991-891000/1/4/13。

教育部檔案

教育部,「據呈省立沙鹿工業職校擬辦建教合作實驗班計劃及設立食用高級技藝學校研究報告核示知照」,教育部檔案,檔號:059/228.02-31/1/1/2。
教育部,「檢送六十四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業務檢討會中區會議檢討內容」,教育部檔案,檔號:065/150.24/1/1/12。
教育部,「檢送『加強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訓練推行工作小組第五次會議紀錄』乙份,請查照」,教育部檔案,檔號:068/150.24/1/3/15。
教育部,「加強高級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訓練推行小組第六次會議」,教育部檔案,檔號:069/224.06/1/1/9。
教育部,「輪調建教合作班基礎訓練時數調整案」,教育部檔案,檔號:073/224.06/1/1/10。

政府統計出版品

內政部,1967,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統計
內政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職業訓練、技能檢定與就業服務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90年受雇員工動向調查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0,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職業教育補述篇。
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
勞動部,2011-2014、2016、2019,職業訓練概況調查報告。
臺灣省教育廳,1960-1982,臺灣省教育統計。
臺灣省教育廳,1985,臺灣教育史料發展彙編─職業教育篇。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臺灣省勞工統計報告。

剪報資料庫

聯合知識庫

統計資料庫

OECD(2015).OECD statistics - Adult education and learning : Enterprises providing training. ( https://stats.oecd.org/ )
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https://statfy.mol.gov.tw/)

專書、論文文獻

Acemoglu, D., & Pischke, J.-S. (1999). Beyond Becker: Training in Imperfect Labour Markets. The Economic Journal, 109(453), 112-142. doi:https://doi.org/10.1111/1468-0297.00405
Amsden, A. H. (1989). Asia's next giant :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shton, D., Green, F., James, D., & Sung, J. (1999).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kill formation in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sed economies. New York: Routledge.
Ashton, D., Green, F., Sung, J., & James, D. (2002).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in Singapore, Taiwan and S. Korea: A development model of skill form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15(1), 5-30. doi:10.1080/13639080120106695
Ashton, D., Sung, J., & Raddon, A. (2005). A case where size matter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skill formation and firm size. SKOPE Research Paper No. 60, Autumn 2005. ESRC Centre on Skills, Knowledge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SKOPE).
Becker, G. S. (1975). Human capital :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lfield, C. R. (2000). Economic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 : theory and evidence.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Benson, J. (2013).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skill formation in Japan: The sortcomings of an enterprise-based approach. In J. Benson, H. Gospel, & Y. Zhu (Eds.),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Skill Formation in Asia. Taylor & Francis.
Bishop, D. (2012). Firm size and skill formation processes: an emerging debate.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5(5), 507-521. doi:10.1080/13639080.2012.661848
Bishop, D. (2015). Small firms and the failure of national skills policies: adopting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19(1), 69-80. doi:https://doi.org/10.1111/ijtd.12048
Bosch, G., & Charest, J. (2008).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liberal and coordinated economies.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39(5), 428-447. doi:https://doi.org/10.1111/j.1468-2338.2008.00497.x
Brown, P., Green, A., & Lauder, H. (2001). High skills : globaliz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skill form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semeyer, M. R. (2015). Skills and inequality : partisan politic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 reforms in western welfare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semeyer, M. R., & Trampusch, C. (2012). The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llective Skill Formation. In M. R. Busemeyer & C. Trampusch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llective Skill Formation. New York: OUP Oxford.
Chapman, P. G. (1993). The Economics of Training. Harvester Wheatsheaf.
Chiara, B., Niccolo, D., & Johann, F. (2020). Not all firms are created equal: SMEs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UK, Italy, and Germany. MPIfG Discussion Paper 20/4.
Chuang, S.-F. (2013). Evaluat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Taiwa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6(2), 230-237. doi:10.1080/13678868.2012.756154
Culpepper, P. D. (2003). Creating cooperation : how states develop human capital in Europ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ulpepper, P. D. (2007). Small States and Skill Specificity: Austria, Switzerland, and Interemployer Cleavages in Coordinated Capitalism.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40(6), 611-637. doi:10.1177/0010414006295927
Culpepper, P. D., & Thelen, K. (2008).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ive Actors in the Provision of Training : Historical and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In K. U. Mayer & H. Solga (Eds.), Skill formation :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yo, F. C. (1987). State and Labor: Modes of Political Exclusion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In F.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hrenberg, R. G., & Smith, R. S. (2009). Modern labor economics :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 Pearson/Addison Wesley.
Emmenegger, P., Graf, L., & Trampusch, C. (2019). The governance of decentralised cooperation in collective training systems: a review and conceptualis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71(1), 21-45. doi:10.1080/13636820.2018.1498906
Estevez-Abe, M., Iversen, T., & Soskice, D. W. (2001). Social Prote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kill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P. A. Hall & D. W. Soskice (Eds.),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tevez-Abe, M., & Iversen, T. S., David W. (2001). Social Prote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kill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P. A. Hall & D. W. Soskice (Eds.),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 B. (1995). Embedded autonomy :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inegold, D. (1991).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kill Creation: Preconditions for a High-Skill Equilibrium. In P. Ryan (E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intermediate skills. London: Falmer Press.
Finegold, D., & Soskice, D. (1988). The failure of training in Britain: analysis and prescription.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4(3), 21-53. doi:10.1093/oxrep/4.3.21
Fleckenstein, T., & Lee, S. C. (201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in South Korea: democratisation, liberalis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Pacific Review, 32(2), 168-187. doi:10.1080/09512748.2018.1443155
Fligstein, N. (2001). The architecture of markets : an economic sociology of twenty-first-century capitalist societ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reffi, G. (1990). Path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 Overview. In G. Gereffi & D. L. Wyman (Eds.), Manufacturing miracles : path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reene, J. M. (2008).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 science policy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z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ggard, S. (2015).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s dead: long live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J. Mahoney & K. A. Thelen (Eds.), Advances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 P. A., & Soskice, D. W.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In P. A. Hall & D. W. Soskice (Eds.),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sieh, M. F. (2011). Similar opportunities, different responses: Explaining the divergent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26(3), 364-391. doi:10.1177/0268580910392259
Iversen, T. (2005). Capitalism, Democracy, and Welfa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versen, T., & Stephens, J. D. (2008). Partisan Politics,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ree Worlds of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41(4-5), 600-637. doi:10.1177/0010414007313117
Johnson, C.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antor, H. (1986). Work,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Reform: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1890-1920.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4(4), 401-426. doi:10.1086/443860
Kuo, M.-H. C. (2002). The histo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aiwan: 1950s–1990s. (3037479 Ph.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nn Arbor. ABI/INFORM Collection;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database.
Lee, S.-y. S. (2011). The Evolution of Welfare Production Regimes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orea, Japan, and Taiwan. The Korean Journal of Policy Studies, 26(1), 49-75.
Lee, Y.-H. (2005).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Korea. In M. Powell (Ed.), Skill 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ldershot, England ;: Ashgate Publishing.
Martin, C. J. (1999). Stuck in Neutral: Busi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cNabb, R., & Whitfield, K. (1994). Market Failur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Skill‐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5(5), 5-15. doi:10.1108/01437729410061401
Novak, B. J. (1949).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Vocational Aspect of Secondary and Further Education, 1(3), 286-295.
Palmer, R. (2020). A Review of Skills Levy Systems in Countries of the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Park, S.-Y. (2013). The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basis of Korea’s skill formation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6(3), 291-308. doi:10.1080/13639080.2012.742179
Pempel, T. J. (1999). The Developmental Regime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In M. Woo-Cumings (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ersson, B., & Hermelin, B. (2020). Decentralised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a statist skill-formation system: a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chools in Swed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1-19. doi:10.1080/13636820.2020.1829007
Riain, S. Ó. (2011).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Regimes: States, Markets, and Human Capital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A. Burton-Jones & J. C. Spender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uman capita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midt, V. A. (2006).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to the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nd Discourse Back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hiladelphia.
Schultz, T.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pp. 1-17):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Seth, M. J. (2002). Education fever :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pursuit of schooling in South Kore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and 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ʻi.
Soskice, D. (1994). Reconciling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The Germa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L. M. Lynch (Ed.), Training and the private sector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vens, M. (1996). Transferable training and poaching externalities. In A. L. Booth & D. J. Snower (Eds.), Acquiring skills : market failures, their symptoms and policy respons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 A. (2004). How institutions evolve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kills in Germany,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 A. (2014). Varieties of liberalization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social solidar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mpusch, C. (2010). Employers, the state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ustria,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9(4), 545-573. doi:https://doi.org/10.1111/j.1475-6765.2009.01909.x
Wade, R.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ss, H. (1964). Manpower Problems and Programs on Taiwan. 自由中國之工業, 21, 9-18.
Wu, Y. (2005). 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 state survival,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 1950-1985. Cambridge, Mass.: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amashita, T. (1989).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Jap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7(1), 40-47. doi:10.1177/103841118902700106
Yoon, J. H., & Lee, B.-H. (2010).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Led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in Korea. In G. Bosch & J. Charest (Eds.), Vocational training :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Zhu, Y., & Warner, M. (2013). Taiwan: social cohs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In J. Benson, H. Gospel, & Y. Zhu (Eds.),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Skill Formation in Asia. Taylor & Francis.
小池洋一(1992)。第五章 課題與展望 第一節 技術基礎的形成。收錄自谷蒲孝雄編,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工業職業訓練協會(1969)。我國工業學徒訓練制度調查研究報告書。
內政部職業訓練局(1984)。職業訓練法立法經過輯要。
方俊育(2000)。技術或政治--台灣戰後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1945-1986)〔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王士杰(1972)。新學徒訓練制度之嘗試─「建教合作實驗班」的成果與建議。中國勞工,520,15-19。
王典謨(1973)。職業訓練金條例之實施與展望。勞工研究,31,45-55。
王振寰(2010)。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臺北市:巨流。
王素彎(2018)。推動新世代職業訓練法的必要性。經濟前瞻(179),123-128。
台灣省國民就業輔導中心(1962)。台灣省失學兒童調查報告及建立新學徒制度之擬議。
史丹福研究所(1962)。教育與發展:中華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教育之任務。
田畠真弓、莊致嘉(2010)。引進技術的過程和發展結果:比較台灣與日本液晶面板產業。台灣社會學(20),145-184。doi:10.6676/TS.2010.20.145。
任蜀光(1969)。臺灣製造業之進退率。管理通訊,4(12),17-20。
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1975)。二年來我們做了些甚麼。臺北市: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
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1984)。職業訓練金制度始末紀實。臺北市。
安後暐(2010)。美援與臺灣的職業教育(1950-1965)。臺北市:國史館。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
行政院主計處(2010)。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六次修訂)。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中華民國第四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6)。人力發展計劃。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9)。中華民國第五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小組(1966)。人力發展研究總報告。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小組(1968a)。第二屆全國人力研討會參考資料專輯。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小組(1968b)。職業教育與建教合作研討會專輯。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1970)。第三期人力發展計劃草案。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資源小組(1966a)。人力發展分組研究報告(上)。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資源小組(1966b)。人力發展分組研究報告(下)。
行政院經合會人力發展小組(1968)。人力資源發展分組研究報告。
余煥模(1978)。建立新制學徒訓練制度專題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余慶俊(2009)。台灣財經技術官僚的人脈與派系(1949-1988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吳榮義(1978)。健全職業訓練制度之探討。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序僧(1973)。我國工業職業訓練現況調查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2,417-479。
李明(1974)。申論停收職業訓練金的作法。工商月刊,22:12,20-24。
李健鴻(2017)。薪資保護、就業保護、技能形成:臺灣「低薪就業體制」的形成分析。收錄自臺灣勞動學會編,變遷中的勞動世界:理論與實際─勞動力篇─勞動者篇。台北市:台灣勞動學會。
李國鼎(1964)。化人口為人力。工商管理,15。
李國鼎、劉素芬、陳怡如(2005)。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台北市:遠流。
李誠(1995)。第十七章 臺灣地區勞動市場功能的實證研究。收錄自劉克智編,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臺北市:聯經。
汪啟恩(1969)。我國與美國勞工流動率統計─並介紹美國勞工流動率調查統計編制方法。中國勞工,447,3-7。
谷蒲孝雄(1992)。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北市:人間。
辛炳隆(2000)。我國公共職訓制度之檢討。經濟前瞻(68),66-70。doi:10.30071/EOB.200003.0019。
周志宏(2001)。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台北市:學林文化。
周餘慶(1974)。修訂職業訓練金條例之芻議。民主憲政,46:6。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本炫(2006)。我國高級中等教育結構轉型的社會學分析。收錄自周平、蔡宏政編,臺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凱衡(2012)。教育改革如何促成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的社會學政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琴珠(2008)。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與改進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林榮模(198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相關措施之研究。收錄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輪調式建教合作廿年專輯。臺中縣:省政府教育廳。
金屬工業發展中心(1968)。金屬工業發展中心報告。高雄市:金屬工業發展中心。
洪紹洋(2011a)。近代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臺北市:遠流。
洪紹洋(2011b)。戰後臺灣工業化發展之個案研究─以1950 年以後的臺灣機械公司為例。收錄自田島俊雄、朱蔭貴、加島潤、松村史穗(主編),海峽兩岸近現代經濟研究。東京: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苗延萍(2015)。美援與建教合作 --以中工、雄工、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倪嘉穗(2006)。台灣職業訓練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高士欽(1999)。生產網絡與學習型區域─台中工具機產業轉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高淑媛(2016)。臺灣工業史。臺北市:五南。
康綠島(2001)。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卓越世界文化。
張丕繼(1995)。第二十一章 臺灣地區的人力政策與行政組織。收錄自劉克智編,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臺北市:聯經。
張波鋒(1988)。職業訓練。臺北市:黎明文化。
張家銘、吳政財(2001)奇蹟與幻象: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經驗。收錄自張維安編,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臺北市:聯經。
張國安(1987)。歷練──張國安自傳。台北市:天下文化。
張清溪(1985)。台灣職業訓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敎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2000)。敎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笹本武治(1992)。第二章 工業化的發展過程。收錄自谷蒲孝雄編,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許源泉(1979)。技能檢定的潛弊及改進之淺見。中國論壇,9:6。
陳子煌(198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工場訓練概況─本局實地調查訪問報告。收錄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輪調式建教合作廿年專輯。臺中縣:省政府教育廳。
陳良治(2012)。國家與公共研究機構在產業技術升級過程中的角色及演化:台灣工具機業。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1),19-50。doi:10.6350/JSSP.201203.0021。
陳定國、何雍慶(1976)。我國精密工業技術工人流動問題之研究。自由中國之工業,45。
陳昭雄(1986)。我國經濟轉型期工職建教合作趨向之研究。工業職業教育,5(7)。
陳順清(2007)。1927-1956之台灣工業教育--以台南工業專門學校與台灣省立工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單驥(1995)。第十二章 臺灣職業訓練現況分析及廠商辦理職業訓練因素之決定。收錄自劉克智編,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臺北市:聯經。
彭仁桂(1992)。我國現階段辦理技能檢定暨建立證照制度之我見。就業與訓練,10(1),18-25。
彭莉惠、熊瑞梅(2015)。台灣製造業廠商採用數位化訓練的制度分析:以高科技業為主。社會分析(11),1-67。doi:10.3966/221866892015080011001。
斯民(1975a)。再談改進職訓金問題。中國勞工,590,12-16。
斯民(1975b)。改進職業訓練金制度的管見。中國勞工,582,20-27。
華忠(1957)。我怎樣學到行業技能。工業教育月刊,1。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凃照彥(1993)。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市:人間。
楊啓棟(1980)。高供應屆畢業生實施技能檢定之研究。勞工研究,60,28-67。
廖季淸(1980)。加強專科曁高級職校建敎合作有效策略之硏究。台北市:教育部教育計劃小組。
廖彥豪、瞿宛文(2015)。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69-145。
劉仁傑(1999)。分工網絡: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奧秘。臺北市:聯經。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市:人間。
歐素瑛(1997)。光復初期臺灣職業教育之研究(1945-194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歐素瑛(2010)。臺灣省參議會與職業教育之變革(1946-1951)。臺灣學研究,10,45-74。
歐素瑛(2015)。戰後初期臺灣職業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收錄自呂芳上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市:國史館。
鄭志鵬(2020)。依賴發展型技能形成體制:重訪台灣工業職業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與轉變(1949-1986)。台灣社會學,40,1-46。
鄭麗玲(2012)。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從台北工業學校到台北工專(1912-1968)。新北市:稻鄉。
鄭麗玲(2014)。美援對台灣工業教育影響之研究:以顧柏岩為中心(1952-1968)。臺灣風物,64(3),67-111。
黎昂(1972)。建教合作培養技工。中國勞工,527。
謝小芩、張晉芬、黃淑玲(1996)。技職教育政策與職業學校的運作。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謝斐宇(2017)。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收錄自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瞿宛文(1997)。産業政策的示範效果-台灣石化業的産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7),97-138. doi:10.29816/TARQSS.199709.0004。
鎮天錫(1969)。勞工進退與人力供需。自由中國之工業,31(3),6-9。
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1983)。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台北市:聯經。
羅世松(2011)。鐵路局臺北機廠歷史與其鐵道產業文化資產之基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譚仰光(1989)。從德國的學徒制看我國的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收錄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輪調式建教合作廿年專輯。臺中縣:省政府教育廳。
譚仰光(2002)。台灣經驗另一章:職業訓練技能競賽野史秘辛。臺北市:宇河文化。
顧柏岩(1963)。我國建立學徒制之商榷。中國勞工,300,4-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