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傳統生之禮俗蘊含民間文學及其生命教育研究
作者:余永湧
作者(外文):Yung-Yung Y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徐福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生命禮俗民間文學生命教育身心靈生命發展生之禮俗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壽禮Iife etiquetteFolk LiteratureLife educationBody and mindIife developmentEtiquette of lifeBirth ceremonyBar mitzvahWeddingBirthday gif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的「生之禮俗」採用「民俗學」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來進行。研究題材,是取自於「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壽禮」、「喪禮」與「祭禮」等六大生命禮俗當中,以當事者(在世者)於生命發展週期各階段當中,依序從傳宗接代的「迎接新生命到來的『誕生禮』」,生理成熟的「二八年華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兩性結合的「囍結連理建立家庭的『婚禮』」,頤養天年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壽禮』」,可以親身體驗到的這一系列喜悅的四大生之禮俗。其外在形態表現形式的「民俗事象」當中,蘊含有「口傳性」、「集體性」與「變異性」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諺語」與「民間歌謠」等「民間文學」素材,其創作者正是我們全體人民,且代代傳承自身的民俗事項。反映出個人所蘊含「身」、「心」、「靈」,於生命發展週期歷程之中,適應於各個階段應有的「生命教育」。這一系列的四大生之禮俗,是生命發展週期各個階段的渴望,包含有「危機」、「轉折」與「改變」等過渡情境,轉變同時雖然會產生失落、停滯與挫敗等事件,但是也可以提供個人再生與成長機會。本研究把生之禮俗、民間文學與生命教育,這三大元素融合在一起,把充滿優良人文社會思想,處處流露著人們所擁有的「生命尊嚴」、「生命價值」與「生命情感」之崇高禮讚,都能夠確確實實的融入於每一個人,所歷經的生命發展週期各個階段之中。
The "Rituals and Customs of Life" in this study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Folklore", "Docum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taken from the six major life rituals such as "birth ceremony", "adult ceremony", "wedding ceremony", "birth ceremony", "funeral ceremony" and "sacrificial ceremony". In each stage of the cycle, from the "birth ceremony" to welcome the arrival of new life, which i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 In twenty-eight years 16-year-old's 'adult ceremony'", the "wedding" of the union of the two sex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mily, and the "blessings like the East China Sea Shoubi Nanshan's "birthday ceremony"", which can be experienced in person. Among the "folklore phenomena" in its external form, there are "myths", "folklore", "folk tales", "folk proverbs" and "variations" that contain "oral transmission", "collectiveness" and "variability". The creators of "folk literature" materials such as "folk songs" are all of us, and they pass on their own folk custom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reflects the "body", "mind" and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individual, in the course of life development cycle, Adapt to the "life education" that should be at each stage. This series of rituals and customs of the four major lives is the desire at each stage of the life development cycle, including transitional situations such as "crisis", "turning" and "chan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al regeneration and growth.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three elements of life etiquette, folk literature and life education, and combines the "dignity of life", "value of life" and "emotion of life" that people have everywhere. Noble praise can be truly integrated into every stage of the life development cycle experienced by everyone.
壹、古籍
一、十三經注疏類
《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第2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3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4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第5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6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論語注疏解經》十三經注疏第8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第8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第8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二、正統道藏類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正統道藏第2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正統道藏第8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正統道藏第19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太上老君內觀經》正統道藏第19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周〕李耳:《道德真經》正統道藏第19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元〕徐道齡:《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正統道藏第2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太上玄門早壇功課經》正統道藏第33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7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太平經》正統道藏第41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南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正統道藏第52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宋〕李昉:《太平御覽》正統道藏第54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元〕王惟一:《道法心傳》正統道藏第54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大乘妙林經》正統道藏第57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三、佛教經典類
【印】尊者僧伽斯那撰,〔蕭齊〕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9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奉制譯:《佛說胞胎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1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886-890。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大寶積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1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編輯於星雲大師總監修,陳利權、伍玲玲釋譯:《地藏本願經外二部》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金慧暢:《安樂妙寶》,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 11 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

四、古籍類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
〔東漢〕桓譚:《新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三國〕吳普:《神農本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晉〕王嘉:《拾遺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晉〕郭璞註,樓霞郝懿行箋:《山海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東晉〕葛洪:《抱朴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南朝宋〕范煜:《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梁〕任昉:《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唐〕李亢:《獨異誌(卷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唐〕李復言:《續幽怪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唐〕啟玄子(王冰)注,〔宋〕林億、孫奇、高保衡等校正:《黃帝內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林栗:《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明〕許次紓:《茶疏》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陸西星:《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
〔明〕無名氏:《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汪昂,謝觀、董豐培評校:《本草備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18。
〔清〕馬驌:《繹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葉昌熾:《寒山寺志》臺北:新文豐出版,2013。
〔清〕翟灝:《通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貳、專書
【日】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日】池川明,許郁文譯:《我最愛的媽媽,是我選擇了你》新北:世茂出版有限公司,2016。
【日】池川明,連雪雅譯:《媽媽,我記得你:超神奇「胎內記憶」,觸動百萬媽媽的心》臺北: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日】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日】佐藤正夫:《現代教育方法學》東京都:亞紀書房,1968。
【日】津留宏、泉宇佐著,李繼福譯:《結婚心理學》臺北:五洲出版社,1996。
【日】鈴木清一郎原著、馮作民譯改書名:《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2000。
【日】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譯、江燦騰主編:《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192。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門與門坎、待客、收養、懷孕與分娩、誕生、童年、青春期、成年、聖職受任、加冕、訂婚與結婚、喪葬、歲時等禮儀之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法】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著,馮韻文譯:《自殺論——社會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美】Charles A.Corr & David E. Balk編,吳紅鑾譯:《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
【美】Conrad Phillip Kottak原著,徐雨村中文版編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4。
【美】Gerald Corey, 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Michelle Muratori著,陳嘉鳳總校閱,張大光、張皓維、黃慧真、簡麗姿譯:《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9。
【美】John P. Miller著、張淑美等譯:《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
【美】J. William Worden著、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
【美】Robert F. Weaver, Philip W. Hedrick,邱美妙、王淑慧等編譯:《Moore人體胚胎學——以臨床為導向的胚胎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1。
【美】Vimala Pillari著,洪貴真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美】大衛•諾克斯、卡洛琳•沙赫特著,金澤等譯:《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美】拉瑟斯(Rathus, S.A.)著,蔣洪波、吳順領、李洪玲譯:《你一生○的故事:走進發展心理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英】T.W. Sadler原著,周明加中文版編譯:《Langman’s醫學胚胎學》台北:力大圖云書有限公司,2008。
【英】哈夫洛克•靄理士著,潘光旦譯注:《性心理學》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02。
【英】莎莉•溫德寇斯•歐茨、黛安娜•巴巴利亞原著、黃慧真譯、楊國樞主編:《兒童發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英】菲利普•威爾金森Philp Wilkinson原著,郭乃嘉、陳怡華、崔宏立等譯:《神話與傳說:圖解古文明的秘密》臺北:時報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德】洛蕾利斯•辛格霍夫(Lorelies Singerhoff)著、劉永強譯:《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方菊雄、劉怡均、李桂芳:《細胞遺傳技術與應用》花蓮:慈濟大學,2011。
王伯頎、劉育偉:《青少年歷程發展及其偏差行為預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
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國際觀察》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王秋桂主編:《中國節日叢書○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王榮德總編輯:《公共衛生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2015。
王灝:《台灣人的生命之禮:成長的喜悅》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
匡調元:《人體體質學:中醫學個性化診療原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孕婦產檢加值手冊》臺北:國民健康署,202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兒童健康手冊》臺北:國民健康署,2019。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健康孕婦手冊》臺北:國民健康署,2020。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健康老化手冊――銀髮族保健手冊》臺北:國民健康署,2010。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新婚健康手冊》臺北:國民健康署,2016。
何福田:《生命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
吳秀碧等:《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
吳和堂:《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吳庶深主編:《生命的五個階段――生命教育教學資源手冊〜以世界宗教博物館命之旅廳為例》新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1。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2000。
宋隆全、胡萬川總編輯:《宜蘭縣民間文學集(二)》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
李安榮等:《新編藥理學——以藥理學為導向》台北:永大書局有限公司,2012。
李汝和:《臺灣省通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李幸祥:《台灣藥草事典》(第二冊)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
李幸祥:《台灣藥草事典》(第三冊)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
李幸祥:《台灣藥草事典》(第四冊)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
李淑菁:《性別教育:政策與實踐》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李瑞娥:《生命教育:探索人生歷程的學習》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頁36。
李豐楙:《台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
杜文靖:《大家來唱台灣歌》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
杜淑貞:《兒童文學析論(上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
沈泓:《愛神密碼——民間年畫中的千里姻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2011。
沈唐:《1秒鐘,預見你的下一步:「我懂你」ICU潛意識溝通圖卡書:你不說的,我都知道》台北: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車錫倫:《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周何:《說禮》台北:萬卷書圖書有限公司,1998。
明月生:《中國神話與民間傳說》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林二、簡上仁:《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中譯本)》第一輯,臺北:武陵出版社,1990。
林少峯:《自殺?他殺?青少年為何走上絕路?》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
林進源:《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台北:進源書局,1994。
林瑤棋:《婦孺保護神――臨水夫人》臺中: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99。
祁連休、程薔、呂微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花松村主編:《臺灣鄉土全誌》第一册〈臺灣總說〉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
金錚:《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
柯淑敏:《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泉源出版社編輯部:《萬事由來》台北:泉源出版社,1990。
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洪惟仁:《臺灣禮俗語典》臺北:自立晚報,1987。
紀俊臣主編:《禮儀民俗論述專輯【第五輯】婚禮儀篇》台北:內政部,1997。
紀俊臣主編:《禮儀民俗論述專輯【第七輯】成年禮儀篇》台北:內政部,1997。
紀潔芳、張淑美:《生死關懷與生命教育》新北市:新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紀潔芳:《生命教育你我他》臺北: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2015。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台中縣民間文學集○33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三)》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
殷偉、任政:《中國婚育保護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殷登國:《中國神的故事》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
烏丙安:《民俗文化綜論》吉林:長春出版社,2014。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吉林:長春出版社,2014。
烏丙安:《民間口頭傳承》吉林:長春出版社,2014。
翁福元主編:《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上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
馬炳文(合陽):《太上老子傳》臺中: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聖賢堂聖賢雜誌社,2002。
馬書田:《中國俗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高麗芷:《感覺統合(上篇)》臺北:信誼基金出版社,1994。
康原:《囝仔歌(卷二)台中:星辰出版有限公司,2000),頁94。
康原:《逗陣來唱囡仔歌Ⅱ——台灣民俗節慶篇》台中:星辰出版有限公司,2010。
張志剛主編:《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張娣明:《歌謠與臺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2001。
梁銀林:《祿•祿愿•祿瑞:中國民間迎祿習俗》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章樂綺:《實用膳食療養學》台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莊耀嘉:《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郭慧娟:《平等結合 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臺北:內政部民政司,2014。
郭靜晃:《生命教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月枝:《實用兒科護理》臺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陳江:《百年好合:中國古代婚姻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
陳德光:《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
麥麗敏等:《解剖生理學》台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黃有志、蔡明原:《生命慶典嘉年華——生命教育與傳統節日》高雄:歐樂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黃連發:《臺灣民俗(第二輯)》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
黃鈞蔚:《青少年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台北: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4。
楊士毅:《愛、婚姻、家庭――差異、衝突與和諧》嘉義:昱泓圖書有限公司,1996。
楊思偉主編:《生命教育基礎教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楊庸一:《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伊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楊照陽等編作:《台中市大墩民間文學采錄集》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葉志誠:《老年社會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6。
葉肅科:《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董芳苑:《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蓋國樑:《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節慶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認知、情意與關懷》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劉玉玲:《教育人類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劉雨田:《新編微生物學》台北:永大書局有限公司,2018。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劉還月:《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6。
歐瑞雲:《細說義•美人生――關於你我的生命禮俗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
潘俊宏:《物質濫用與自殺防治》台北: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4。
蔡欣玲等:《當代人類發展學》台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第二卷)》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鄭阿財:《神話、信仰與儀式.冥界的拘留所――枉死城》台北:稻香出版社,1996。
鄭恒隆:《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圖書文具有限公司,1989。
謝明哲:《實用營養學》台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簡上仁:《來唱囝仔歌(3)》高雄:愛智圖書有限公司,2010。
簡上仁:《臺灣的囝仔歌(第三集)》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簡榮聰:《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簡榮聰:《臺灣生育文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藍采風:《婚姻與家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藍草民:《臺灣民俗(第二輯)》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
藍淑貞:《台灣囡仔歌的教學佮創作》台南:自行出版,2004。
藍淑貞:《思念》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
魏英滿、陳瑞隆:《鄉土民俗○3台灣嫁娶禮俗》台南:世峰出版社,2000。
魏英滿、陳瑞隆:《鄉土民俗○4台灣生育、冠禮、壽慶禮俗》台南:世峰出版社,2002。



參、期刊論文
己酉生:〈月老公的故事〉《臺灣風物》第十八卷第二期(1968.04),頁14。
王鵬龍:〈〈思食病子歌〉與民俗變遷之探討〉《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第三期(2014.10),頁195-211。
何培夫:〈台南市民俗紀聞〉《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二期(2001.6),頁255- 280。
余永湧:〈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2015古笨港成年禮實錄〉《臺灣源流》第74∕75期(2016.05),頁159-185。
余永湧:〈臺南臨水夫人媽廟蘊含民間傳統註生與助生信仰文化(上)〉《臺灣源流》第88/89期(2019.11),頁112-131。
余永湧:〈臺南臨水夫人媽廟蘊含民間傳統註生與助生信仰文化(下)〉《臺灣源流》第90/91期(2020.06),頁132-148。
吳汝鈞:〈宗教對話與生命教育〉《鵝湖學誌》35期(2011.12),頁1。
林承緯:〈生育禮俗中的吉祥物與民間價值〉《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二期(2003.6),頁113-146。
曹甲乙:〈古時的分娩習俗〉《臺灣風物》第十九卷第三、四期(1969.12),頁16-17。
陳金田:〈故事與民俗的關聯〉《臺灣風物》第三十二卷第二期(1969.12),頁101-103。
彭于賓:〈「床母的記號」——胎記成因.類型.處理方式〉,《媽媽寶寶》第170期(2001.04),頁230-231。
潘以宏:〈人類進化及醫學上的諸問題――遺傳與優生學的考察•優生學與婚姻〉《健康世界》第100期(1984.04),頁21-26。
鄭芷芸:〈花神崇拜在臺灣的生命意義與信仰的流傳現象〉《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第七期(新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11)頁45-74。
簡上仁:〈福佬系鄉土歌謠在藝文教育上的意義和價值〉《台灣教育》第706卷期(2017.08),頁29-37。



肆、學位論文
謝貴文:〈譚嗣同《仁學》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鮑國順,2000。
鍾珮煖:〈傳統孕產民俗及文學作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李進益,2008。



伍、工具書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
沈富進:《增補彙音寶鑑》嘉義:文藝學社,1987。
祁連休、蕭莉主編:《中國傳說故事大辭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
姜彬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徐福全:《福全台諺語典》台北:自行出版,1998。
國立編譯館:《教育大辭典》臺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2000。
戴新民:《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台北:啟業書局有限公司,1991。



陸、宗教經典與科儀本
《太上老君說月老仙師禳婚姻真經》折子本齋醮祈禳。
《註生娘娘真經》新北:玄奘印刷文化,2012。
佛教龍華派大乘齋門科教《龍華科儀》台中:瑞成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聖經公會:《台語漢字本聖經》臺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1996。



柒、網際網路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網際網路:https://www.mwr.org.tw/。
中央健康保險署網際網路,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https://www.nhi.gov.tw/QueryN/Query3.aspx。
中華民國內政部網際網路:https://www.moi.gov.tw/。
中華民國行政院法務部網際網路:https://www.moj.gov.tw/。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我的E政府網際網路:https://www.gov.tw/Default.aspx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臺灣知識的骨幹《臺灣大百科全書》網際網路:https://nrch.culture.tw/。
台灣文學館網際網路:https://www.nmtl.gov.tw/。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際網路: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考試院考選部網際網路:https://wwwc.moex.gov.tw/main/home/wfrmHome.aspx。
行政院內政部國民禮儀範例網際網路:
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S9jaXZpbF9sYXdfZmlsZS%2flnIvmsJHnpq7lhIDnr4TkvotfMS5wZGY%3d&n=5ZyL5rCR56au5YSA56%2bE5L6LXzEucGRm&icon=.pdf《國民禮儀範例》內政部80年1月26日台(80)內民字第891300號函修正頒行。
行政院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際網路: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佛光大辭典網際網路: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際網路: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民俗文物網際網路:https://www.th.gov.tw/new_site/01archives/02folk_archives/。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網際網路:https://dosw.gov.taipei/。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