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藏語同源問題
作者:李長興
作者(外文):LI, CHANG-HS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羅肇錦
陳廖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漢藏語同源詞借詞歷史比較法Sino-Tibetancognateloanwordhistorical comparison meth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
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
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s a kind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whether there is a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s and their evolution proces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it uses is the historical comparison method. It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or dialects, identifies cognate words through the law of phonetic correspondence, reconstructs the phonology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finds out the evolution law from the original language to the languages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needed for Sino-Tibetan homologous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d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Sino-Tibetan comparison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 introduces different views on the division of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ies and introduces the views of many scholars on the nature of primitive Sino-Tibetan language, and then tries to use Chinese written documents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phonetics and loanword pairs in the Zhou,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third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rimitive Sino-Tibetan.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principle that loan words cannot form a neat phonetic correspondence rule in the loaned languages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gnate words and loan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 languages. Example operations are used to identify Chinese-Tibetan cognates and loanwords. Those that conform to this identification principle are all loanwords. After discussing the linguistic phenomena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various aspects, six principles are put forward on identifying Sino-Tibetan cognates and loanwords. The fourth chapter searches for Sino-Tibetan cognates through Sino-Tibetan comparison, and finds 22 Sino-Tibetan cognates through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1074 comparative terms. The fifth chapter compares the forms of the Tibeto-Burman language historically,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ibetan-Burman languag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imitive Tibeto-Burman period with only three forms: dynamic, noun prefixes of limbs and animals, and antonym prefixes,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e forms of ancient Chinese.
一、專書
Dwight Bolinger:《語言要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年)。
Weldon South Coblin:《A Sinologist’s Handkist of Sino-Tibetan Lexical Comparisons》(Steyler Verlag.Nettetal,1986)。
WILLIAM H.BAXTER、LAURENT SAGART:《OLD CHINESE:A NEW RECONSTR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年)。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一)─漢藏語研究的歷史回顧》,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二)─漢藏、苗瑤同源詞專題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三)─漢藏語研究的方法論探索》(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丁邦新:《音韻學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丁邦新:《音韻學答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丁啟陣:《秦漢方言》(濟南:東方出版社:1990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尹蔚彬:《亞隆拉塢戎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孔刃非:《漢語文化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王力:《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王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士元主編:《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王文斌:《什麼是形態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年)。
王文耀:《殷商文字聲類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王月婷:《經典釋文異讀音義規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王艾彔、司富珍:《漢語的語詞理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雙成:《藏語安多方言語音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王洪君:《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洪君:《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王國珍:《釋名語源疏證》(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王祥之:《圖解漢字起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寧:《訓詁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王輔世、毛宗武:《苗瑤語古音構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遠新:《語言理論與語言學方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遠新:《語言學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蘊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丘彥遂:《從漢藏比較看漢語詞族的形態音韻》(台北:五南出版社,2016年)。
冉啟斌:《輔音現象與輔音特性》(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包擬古著,潘悟雲、馮蒸譯:《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史存直:《漢語史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史金波、黃潤華:《中國歷代民族古文字文獻探幽》(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布萊德雷:《彝語支源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
布龍菲爾德:《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田阡子:《漢藏語複合母音的類型及淵源》(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申小龍譯,R.H.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白保羅:《漢藏語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4年)。
石毓智:《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全廣鎮:《漢藏語同源詞綜探》,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任繼昉:《漢語語源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向柏霖:《嘉戎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向熹:《簡明漢語史(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朱舜龍、何立民:《中國古文字學基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朱曉農:《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曉農:《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江荻:《藏語語音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何九盈:《上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何九盈:《重建華夷語系的理論和證據》(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何添:《說文解字形聲字探原疑義例釋》(香港:新亞研究所,1993年)。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9年)。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吳安其:《漢藏語同源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安其:《歷史語言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吳春明:《中國土著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觀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錘:《釋名聲訓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吳禮權:《中國語言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1997年)。
宋宣:《結構主義語言學思想發微》(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岑麒祥譯‧梅耶著:《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李方桂:《比較台語手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方桂:《李方桂先生口述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永燧:《桑孔語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永燧:《緬彝語音韻學》(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1年)。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李景生:《漢字與上古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李敬忠:《語言演變論》(廣州:廣州出版社,1994年)。
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李葆嘉:《中國語言文化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葆嘉:《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李葆嘉:《漢語起源與演化模式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李錦芳:《侗台語言與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李藍:《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沙加爾著‧龔群虎譯:《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沈建民:《經典釋文音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沈家宣:《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沈陽、馮勝利:《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汪大年:《緬甸語方言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汪大年:《緬甸語漢語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汪峰:《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汪啟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邢公畹:《漢台語比較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邢凱:《漢語和侗台語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年)。
侍建國:《歷史語言學:方音比較與層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周毛草:《瑪曲藏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周法高:《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
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國光、李向農:《古代漢語同義詞辨析》(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周靜、劉冬冰:《語言學概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玉山:《世界語言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向榮:《嘉戎語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竺家寧:《古音學入門》(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竺家寧:《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2年)。
邵敬敏、方經民:《中國理論語言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邵敬敏、任芝瑛、李家樹、稅昌錫、吳立紅:《漢語語法專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邵靖宇:《漢族祖源試說》(杭州:浙江大學出版惡,2001年)。
金理新:《上古音略》(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金理新:《上古漢語形態變化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金理新:《漢藏語系核心詞》(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俞如珍、金順德:《當代西方語法理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
姚振武:《上古漢語語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姚榮松:《古代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施向東:《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年)。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年。
倪大白:《侗台語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孫宏開:《白馬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孫宏開:《藏緬語族羌語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孫景濤:《古漢語重疊構詞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孫雍長:《訓詁原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
徐時儀:《語言文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徐通鏘、陳保亞:《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徐通鏘:《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
徐通鏘:《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格桑居冕‧格桑央京:《藏語方言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格勒:《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殷國光、龍國富、趙彤:《漢語史綱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殷寄明,《漢語語源義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殷寄明:《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殷寄明:《語源學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班弨:《論漢語中的台語底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袁明軍:《漢白語調查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袁焱:《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阿昌語個案調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馬秋武:《什麼是音系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年)。
馬學良:《漢藏語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馬學良等著:《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高本漢:《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高本漢:《漢文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高本漢:《漢語的本質與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高名凱譯‧索緒爾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高晶一:《漢語與北歐語言:漢語與烏拉爾語言及印歐語言同源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高華年:《漢藏系語言概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光宇:《漢語語音發展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19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張江凱、魏峻:《新石器時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張希峰,《漢語詞族三考》,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張志峰:《漢語詞族叢考》,成都:巴蜀出版社,1999年。
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忠堂:《漢語變聲構詞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
張素鳳:《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張琨:《漢語音韻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
張新斌主編:《黃河流域史前聚落與城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曉曼:《四聲通解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張濟川:《藏語詞族研究-古代藏族如何豐富發展他們的詞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張聯榮:《古漢語詞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聯榮:《漢語詞彙的流變》(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
梁敏、張均如:《民族語言學論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梁敏、張均如:《侗台語族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梁敏、張均如:《標語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
梅耶:〈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畢謙琦:《經典釋文異讀之形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習曉明:《英漢語言共性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逢振鎬:《東夷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陳五雲:《從新視角看漢字:俗文字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宗祥、鄧文峰:《白狼歌研究(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陳保亞:《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1898-1998》,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保亞:《當代語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陳保亞:《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陳會兵:《古書中詞語的特殊讀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陸丙甫、金立鑫:《語言類型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陸志韋:《古音說略》(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麻榮遠、龍曉飛、周純祿、龍文玉:《苗漢語的歷史比較》(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勞雷爾,J.布林頓、伊麗莎白.克洛斯.特勞戈特:《詞匯化與語言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博納德‧科姆里:《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斯塔羅斯金:《古代漢語音系的構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論述》,合肥:黃山書社,2002。
曾曉渝:《漢語水語關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曾曉渝編:《侗台苗瑤語言的漢借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游汝傑:《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華星白:《訓詁釋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華學誠:《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覃小航:《侗台語語源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覃曉航:《方塊壯字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馮蒸:《說文同義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黃布凡、周發成:《羌語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布凡:《拉塢戎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黃成龍:《蒲溪羌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黃易青、王寧、曹述敬:《傳統古音學研究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黃易青《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黃勇:《漢語侗語關係詞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宣範:《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黃樹先:《漢語身體詞探索》(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樹先:《漢語核心詞探索》(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黃樹先:《漢緬語比較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
意西微薩‧阿錯:《倒話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楊光榮:《詞源觀念史》(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楊光榮:《藏語漢語同源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楊劍橋、楊柳:《楓窗語文劄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46。
楊劍橋:《漢語音韻學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懷源、孫銀瓊:《兩周金文用韻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萬永林:《中國古代藏緬語民族源流研究》(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萬獻初:《漢語構詞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玉英:《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1944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1995年)。
蒙元耀:《壯漢語同源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蒲文成、王心嶽:《漢藏民族關係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
蒲立本著,潘悟雲‧徐文堪譯:《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裴文:《普通語言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趙忠德、馬秋武:《西方音系學理論與流派》(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趙忠德:《音系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齊沖天:《漢語史簡論》(北京:大象出版社,1997年)。
齊沖天:《聲韻語源字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劉又辛、李茂康:《訓詁學新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劉又辛:《古書裡的假借字》(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
劉又辛:《漢語漢字答問》(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丹青:《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劉丹青:《語言類型學》(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
劉丹青:《語法調查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劉叔新、周薦:《同義詞語和反義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
劉鈞杰:《同源字典再補》(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潘悟雲、邵敬敏:《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語言學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蔣宗許:《漢語詞綴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彙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蔣穎:《漢藏語系語言名量詞比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鄭定歐:《什麼是詞彙-語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鄧曉華、王士元:《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餘志鴻譯、橋本萬太郎著:《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燕海雄:《論東亞語言塞音的音變規則》(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霍凱特著‧索振羽、葉蜚聲譯:《現代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龍耀宏:《侗語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戴慶廈、李潔:《勒期語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
戴慶廈、徐悉艱:《景頗語詞彙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戴慶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戴慶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60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戴慶廈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太原:書海書版社,1998年)。
戴慶廈主編:《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關係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
戴慶廈等著:《藏緬語十五種》(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戴慶廈編:《現代語言學理論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戴慶廈編:《漢語與非漢語結合研究成果匯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
薛才德:《漢語藏語同源字研究──語義比較法的證明》(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年)。
戴慶廈:《浪速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戴慶廈:《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二)》,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戴慶廈:《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三)》,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瞿靄堂:《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年)。
瞿靄堂:《藏族的語言和文字》(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
瞿靄堂:《藏語韻母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
瞿靄堂:〈論漢藏語語言聯盟〉,《漢藏語研究新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年),頁3-19。
聶鴻音:《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顏其香、周植志:《中國孟高綿語族語言與南亞語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龐光華:《上古音及相關問題綜合研究:以複輔音聲母為中心》(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龐光華:《論漢語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羅安源、張鐵山、楊波:《民族語言與語言學引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伯特‧迪克森:《語言的興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蘇聯科學院語言學研究所:《突厥語歷史比較語法:語音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02年)。
龔群虎等譯、威廉‧克羅夫特著:《語言類型學與語言共性》(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龔群虎譯‧沙加爾,《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朴慧利、程少軒編:《古文字與漢語歷史比較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士元:《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士元:《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民族語文編輯部:《民族語文研究文集》(西寧:青海出版社,1987年)。
向柏霖、藍慶元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俞敏:《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施向東:《古音研究存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
施向東:《音史尋幽-施向東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坦:《藏語研究文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年)。
孫玉文:《上古音叢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編輯委員會:《彝緬語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梅祖麟:《漢藏比較暨歷史方言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
曾曉渝:《曾曉渝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馮蒸:《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黃布凡:《藏語藏緬語研究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
鄭張尚芳:《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羅美珍:《羅美珍自選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嚴學宭、竺家寧:《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年。
二、期刊論文
〈上古漢語的次要音節〉,《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15-24。
〈上古漢語的韻母系統、諧聲原則及相關問題〉,《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28-29。
〈上古漢語的韻部劃分〉,《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25-27。
〈台語t-,s-組聲母的字和漢語的深層對應〉,《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537-573。
〈漢藏語的鼻冠音〉,《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79-80。
〈漢藏語幾個聲母來源〉,《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74-78。
〈語言的歷史層次問題〉,《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57-66。
〈論漢語台語“關係字”的研究〉,《民族語文》第1期,1989年,頁12-27。
〈歷史比較中的語音對應〉,《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67-73。
〈諧聲分析與異讀〉,《東方語言學通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10-11。
J.A.馬提索夫:〈澳泰語系和漢藏語系有關身體部分詞接觸關係的檢驗〉,《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6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所語言室,1985年),頁12。
P‧‧伊 :〈苗語的分類問題〉,《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1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6年),頁122。
丁邦新:〈上古漢語的構詞問題-評Laurent Sagart:The Roots of Old Chinese〉,《語言學論叢第2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11。
丁邦新:〈分析漢台語同源論的反面意見〉,《語言科學》2018年第17卷第4期,頁337-343。
丁邦新:〈漢台語同源論的確證〉,《第十四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研討會》(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14年),頁1-33。
丁邦新:〈漢藏語中的基本數詞〉,《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一輯,2008年),頁17-26。
丁邦新:〈論漢台語中辨認同源詞與借詞的方法〉,《中國語文》2017年第5期,頁515-521。
丁啟陣:〈複輔音說的一些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5期,頁7-14。
卜啟文:〈同源字研究綜述〉,《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4期,頁114-115。
卜慕華:〈我國栽培作物來源的探討〉,《中國農業科學》1981年4期,頁86-96。。
于智榮:〈嚴謹完善的理論對同源詞繫聯的重要指導作用-從《同源字典》收詞疏誤說起〉,《東南大學學報》2008年4期,頁112-115。
大西克也:〈說見-清濁音變構詞另解〉,《歷史語言學第十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14-26。
尹蔚彬:〈21世紀初我國藏語語法研究的特點及意義〉,《中國藏學》2014年第3期,頁198-205。
尹蔚彬:〈拉塢戎語的情態範疇〉,《中國民族語言語法研究暨慶祝孫宏開先生80華誕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頁308-325。
尹蔚彬:〈漢藏語鼻音、流音聲母關係字韻母對應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5期,頁127-132。
巴桑卓瑪:〈巴塘藏語動詞屈折形態的分析化〉,《民族語文》1990年第5期,,頁76-79。
方環海、王仁法:〈論《爾雅》中同源詞的語義關係類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4期,頁67-71。
方環海:〈《爾雅》與漢語語源學研究方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28卷1期,頁9-13。
王力:,〈漢越語研究〉,《嶺南學報》1948年第1期,頁59。
王士元、連金發:〈語音演變的雙向擴散〉,《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三輯》(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11-144。
王士元:〈基因、年代和文字系統〉,《語言的探索》(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19。
王士元:〈詞彙擴散理論:回顧和前瞻〉,《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一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54-158。
王卯根:〈說文形聲字“讀若”注音條例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4期,頁25-28。
王弘治:〈關於上古漢語*-r韻尾構擬的漢語文獻證據的再檢討〉,《中國語文》2019年第2期,頁182-191。
王玉柱:〈江河詞源義試探〉,《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4期,頁94-96。
王先雲:〈斷的音義關係及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第5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247-275。
王宇楓:〈由漢藏關係詞韻母系統的對應關係看上古的陰聲韻和入聲韻〉,《語言5》(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75-281。
王志敬:〈論藏漢語同源持續體標記〉,《語言研究》2007年第27卷第3期,頁112-117。
王松木:〈從《果臝轉語記》談漢語語源研究的幾個重要課題〉,《訓詁論叢第四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頁1-8。
王俊毅:〈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分類考察〉,《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5期,頁17-24。
王建莉:〈論《爾雅》詞源義與“同義為訓”詞義的關係〉,《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期,頁105-108。
王俊毅:〈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分類考察〉,《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5期,頁17-24。
王為民:〈駁鄭張尚芳上古“一部多元音”的理論基礎〉,《山西大學學報》2009年3期,頁57-61。
王珊珊:〈也談古漢語特殊諧聲關係〉,《音韻論叢》,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157-174。
王珊珊:〈占組諧聲系列所透視的歷時語音演變〉,《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十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西:南昌大學,2008年),頁1-20。
王珊珊:〈諧聲系列所透視的歷時語音演變〉,《語苑擷英(二)-慶祝唐作藩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頁178-186。
王苹:〈淺析漢語中表黑的詞族〉,《Journal of Yuu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2008年2期,頁143-144。
王啟濤:〈論南染吳越,北雜夷虜〉,《語文研究》1997年第2期,頁20-24。
王超:〈歷史比較語言學語音對應原則對漢語同源詞研究的意義〉,《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第28卷第5期,頁155-156。
王敬騮:〈華夏語系說〉,《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275-285。
王敬騮:〈說“血”〉,《漢藏語系語言研究》(昆明:雲南出版社,2005年),頁131-152。
王寧、黃易青:〈詞源意義與詞彙意義論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頁90-98。
王寧:〈漢語詞源的探求和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2期,頁167-178。
王寧:〈談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自主創新〉,《南開語言學刊》2006年第2期,頁1-9。
王寧:〈談傳統上古音研究的觀念和方法〉,《漢藏語學報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48-64。
王閨吉:〈漢語詞的理據與漢語語素的認定〉,《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2期,頁100-103。
王德溫譯‧胡坦校‧馬提索夫著:〈澳泰語系和漢藏語系有關身體部分詞接觸關係的檢驗〉,《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5年),頁1-20。
王曉輝:〈從施向東漢-藏同源詞譜看漢藏比較的理論與原則〉,《語言文學》頁94—96。
王雙成:〈安多藏語i的舌尖化及其類型學意義〉,,《語言研究》2010年第30卷第2期,頁122-127。
王雙成:〈漢語青海方言的動詞重疊式〉,《民族語文》2008年第3期,頁55-61。
王雙成:〈藏語鼻冠音聲母的特點及其來源〉,《語言研究》2016年第36卷第3期,頁114-120。
王繼如:〈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辭典》述評〉,《辭書研究》1988年1期,頁115-124。
王繼如譯‧藤堂明保著:〈漢字語源研究中的音韻問題〉,《古漢語研究》1994年2期,頁7-12。
王蘊智:〈“典”“冊”古音及上古舌齒音聲母同源例析〉,《殷都學刊》1996年1期,頁84-87。
王蘊智:〈 和與 同源的字音義分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6期,頁34-38。
丘彥遂:〈論高本漢的複聲母B式〉,《第廿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4年),頁1-18。
包詩林:〈判定原生詞和孳生詞的文字線索〉,《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12期,頁164-166。
包詩林:〈聲符繫源的義通探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84-191。
史建偉:〈說還-兼析從 /瞏得聲字的音義同源關係〉,《南開語言學刊》2006年第1期,頁93-97。
本尼迪克特:〈台語、加岱語和印度尼西亞語-東南亞的一個新的聯盟〉,《漢藏語系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0年),頁45-70。
甘勇:〈論清人“因聲求義”的二元性〉,《語言研究》2008年2期頁79-81。
田阡子、江荻、孫宏開:〈東亞語言常見爆發音的類型學特徵〉,《語言科學》2009年第8卷第6期,頁561-571。
田阡子、孫宏開、江荻:〈漢藏語數據與東亞人類的淵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11期,頁38-42。
田阡子:〈複合元音在漢藏語中的語言類型〉,《漢藏語學報第8期》,頁43-50。
田靜:〈魯甸納西語名詞的性別標記〉,《第五十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摘要及論文匯編》(北京:中國社科院,2017年),頁209-210。
申小龍:〈傳統詞源學論綱〉,《浙江社會科學》1997年2期,頁116-124。
伊萬諾娃:〈論臺語及其在發生學分類法中的地位〉,《漢藏語系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0年),頁99。
伍鐵平:〈語言詞匯的地理分布〉,《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6期,頁193。
伍鐵平:〈論詞義、詞的客觀所指和構詞理據〉,《現代外語》1994年1期,頁1-7。
向日征譯‧唐納著:〈原始苗瑤語構擬中的問題〉,《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6年),頁97-107。
向柏霖:〈嘉戎語、藏語及上古漢語的-s後綴〉,《民族語文》2003年第1期,頁12-15。
向柏霖:〈嘉戎語與上古漢語〉,《漢語上古音國際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頁1-7。
向柏霖:〈藏語中的中古和上古漢語借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203-204。
多杰東智:〈安多藏語動詞變化的簡化〉,《民族語文》2004年第2期,頁57-60。
多杰東智:〈簡析安多藏語動詞的自主非自主與使動自動關係〉,《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頁114-117。
多杰東智:〈藏語安多方言VP+g ndk句式與自動使動〉,《民族語文》2009年第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30-34。
曲世峰:〈論藏語動詞的示證系統〉,《民族語文》2015年第4期,頁74-80。
朱子輝:〈《廣雅疏證》同源聯綿詞音轉規律研究〉,《語言論集第六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141-160。
朱岩:〈語源和字源〉,《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4期,頁41-47。
朱惠仙:〈古漢語同義詞辨析方法初探〉,《東南大學學報》2006年6期,頁113-115。
朱曉農:〈元音大轉移和元音高化鏈移〉,《民族語文》2005年第1期,頁1-6。
朱曉農:〈構擬原則與證據權重〉,《東方語言學第二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153-156。
朱曉農:〈語言語音學和音法學:理論新框架〉,《語言研究》2011年第31卷義1期,頁64-85。
朱曉農:〈歷史音系學的新視野〉,《語言研究》2008年第26卷義4期,頁31-42。
朱曉農:〈歷史語言學在中國-從語言學和語文學的區分談起並收尾〉,《語言問題論叢》,頁23-33。
朱曉農:〈歷史語言學的五項基本〉,《東方語言學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頁121-130。
朱豔華:〈藏緬語工具格的類型及源流〉,《民族語文》2010年第1期,頁41-48。
江敏華:〈說文、釋名中所反映的漢語方言現象〉,《台大中文學報》2002年16期,頁5-37。
江荻、康才畯、燕海雄:〈詞形結構進化與世界語言的多樣性〉,《辭學通訊》2014年第21期,頁2084-2090。
江荻:〈回輝語揭示的語言接觸敢染機制〉,《民族語文》2010年第6期,頁19-26。
江荻:〈重讀與非重讀:共時現象中蘊含的兩類歷史演化條件〉,《東方語言學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頁183-191。
江荻:〈音節型語言演化的後果〉,《COMMUNICATION ON CINTEMPORARY ANTHROPOLOGY》2011年,誒255-262。
江荻:〈漢藏語冰雪類詞的音變及關係溯源〉,《民族語文》2007年第6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23-33
朱豔華:〈藏緬語工具格的類型及源流〉,《民族語文》2010年第1期,頁41-48。
江敏華:〈說文、釋名中所反映的漢語方言現象〉,《台大中文學報》2002年16期,頁5-37。
江荻:〈藏語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探析〉,《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1期,頁43-49。
江荻:〈藏語拉薩話的體貌、示證及自我中心範疇〉,《ISSN》2005年第4卷第1期,頁70-88。
江荻:〈藏語拉薩話現在時的標記及功能〉,《民族語文》1999年第5期,頁55-62。
江荻:〈藏語動詞的歷史形態研究〉,《中國藏學》1991年第1期,頁113-127。
江荻:〈藏緬語言元音的上移和下移變化〉,《民族語文》2001年5期,頁14-27。
江學旺:〈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源字考-論形聲字的形成途徑〉,《古漢語研究》2000年2期,頁2-6。
江藍生:〈語言接觸與元明時期的特殊判斷句〉,《語言學論叢第28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43-60。
江籃生:〈從語言滲透看漢語比擬式的發展〉,《漢語史中的語言接處問題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年),頁165-176。
西田龍雄:〈 憟語比較研究(上)〉,《民族語文研究第9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7年),頁88。
何九盈:〈*sr-新證〉,《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頁558-559。
何九盈:〈上古元音構擬問題〉,《語言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112-133。
何九盈:〈上古音節的結構問題〉,《音韻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72-176。
何九盈:〈所謂親屬語言的詞彙比較問題〉,《語言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68-77。
何九盈:〈商代複輔音聲母〉,《音韻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25。
何九盈:〈漢語和親屬語言比較研究的基本原則〉,《語言學論叢第29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12-66。
何九盈:〈漢語語音通史框架研究〉,《語言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78-111。
西田龍雄:〈 憟語比較研究(上)〉,《民族語文研究第9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7年),頁88。
2-133。
何九盈:〈爾雅的年代和性質〉,《語文研究》1984年第2期,頁15-23。
何九盈:〈關於複輔音問題〉,《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395-408。
何大安:〈上古音中的*hlj-及相關問題〉,《漢學研究》1992年1期,頁343-348。
何大安:〈從上古到中古音韻演變的大要〉,《中國語言學集刊‧第一卷第一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35-44。
何大安:〈速率與續斷-音韻史研究的新視角〉,《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17。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頁261-270。
何添:〈《說文》聲母:□-考析〉,《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荊門,2004年),頁1-12。
何添:〈論說文四級聲子〉,《南開大學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2001年),頁1-20。
吳世畯:〈再論上古漢語﹝*KR->l-﹞與相關問題〉,《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石家莊:2002年),頁1-17。
吳世畯:〈高本漢《GSR》諧聲說商榷〉,《聲韻論叢第九輯》(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頁487-504。
吳安其:〈人稱代詞及基本詞的詞源關係〉,《民族語文》215年第2期,冶-22。
吳安其:〈十二獸古藏緬數詞考〉,《民族語文》1994年6期,頁70-71。
吳安其:〈史前華南地區的語言接觸〉,《民族語文》2008年第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21-35。
吳安其:〈白狼歌解讀〉,《民族語文》2007年第6期,頁12-22。
吳安其:〈周代西部方言的藏緬語底層詞〉,《民族語文》2007年第3期,頁3-9。
吳安其:〈侗台語語音的歷史演變〉,《語言研究》2008年4期,頁105-125。
吳安其:〈苗瑤語核心詞的詞源關係〉,《民族語文》2002年4期,頁1-11。
吳安其:〈從漢印尼幾組詞的對應看漢南島的關係〉,《民族語文》1995年4期,頁14-22。
吳安其:〈越人歌解讀〉,《南開語言學刊2008年第2期,頁16-22。
吳安其:〈黃河長江流域的古代文明與漢藏語的起源〉,《民族研究》1996年6期,頁31-39。
吳安其:〈漢傣地支字讀音研究〉,《貴州民族研究》1996年2期,頁146-153。
吳安其:〈漢藏語同源問題研究〉,《民族語文》第2期,1996年,頁18-25。
吳安其:〈漢藏語使動和完成體前綴的殘存與同源的動詞詞根〉,《民族語文》1996年第6期,頁21-32。
吳安其:〈漢藏語的送氣塞音〉,《漢藏語學報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109-119。
吳安其:〈漢藏語歷史比較的擇詞〉,《民族語文》1997年3期,頁6-13。
吳安其:〈精母的諧聲和擬音〉,《民族語文》2005年第1期,頁7-14。-
吳安其:〈與親屬語相近的上古漢語的使動形態〉,《民族語文》1996年第6期,頁29-35。
吳安其:〈語言的分化和方言的格局〉,《民族語文》1999年1期,頁1-10。
吳安其:〈語言接觸對語言演變的影響〉,《民族語文2004年第1期頁1-9。
吳安其:〈論語言的創新〉,《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92-94。
吳安其:〈藏緬語的分類和白語的歸屬〉,《民族語文》2000年1期,頁1-12。
吳澤順:〈聯綿詞的構詞特點及音轉規律〉,《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2期,頁134-136。
吳瑞文記錄、林英津修訂:〈漢藏語比較語言學的回顧與前瞻〉,《語言暨語言學2006年7.1期》(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06年),頁225-258。
吳福祥:〈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民族語文》2007年2期,頁7-8。
吳潔:〈從殳字說起-淺談形聲字孳乳現象與形聲字聲符表音傳代的關係〉,《井崗山學院學報》2006年5期,頁47-50。
吳澤順:〈聯綿詞的構詞特點及音轉規律〉,《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2期,頁134-136。
呂昭明整理、裘錫圭演講:〈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演講錄〉,1998年6月2日,頁1-20。
呂軍偉:〈多學科視角下的語言譜系說母語問題〉,《文史天地》2014年第5期,頁74-76。
呂軍偉:〈語言演變假說與漢藏語研究〉,《文史天地》2013年第9期,頁83-86。
呂勝男:〈論聲符示源的理據性和可論證性-以委作聲符的一組形聲字為研究對象〉,《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1期,頁32-35。
宋亞雲:〈從左傳的見聞伐看上古漢語的使動構詞和被動構詞〉,《語言學論叢第3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287-313。
宋易麟:〈《說文》省聲的是與非〉,《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2期,頁45-47。
宋金蘭:〈詞族比較法對漢藏語同源詞研究的價值〉,《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1期,頁98-100。
宋金蘭:〈漢語助詞了、著跟阿爾泰諸語言的關係〉,《民族語文》1991年第6期,頁59-67+40。
宋金蘭:〈漢語和藏緬語住所詞的同源關係〉,《民族語文》1994年1期,頁41-49。
宋金蘭:〈漢藏與日月語源考〉,《漢字文化》2004年第4期,頁36-39。
宋金蘭:〈漢藏語形態變體的分化〉,《民族語文》2002年1期,頁29-33。
宋金蘭:〈漢藏語選擇問句的歷史演變及類型分佈〉,《民族語文》1996年第1期,頁32。
宋峰:〈嚴格假想小心求證-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問題撮要〉,《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頁107-112。
李云兵:〈苗瑤語聲調的分化、合併與裂變〉,《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27-36。
李壬癸:〈建構東亞幾個語系的親緣關係〉,《東方語言學第二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134-142。
李壬癸:〈漢語和南島語有發生學聯繫嗎?〉,《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221-241。
李方桂:〈原始台語的聲調系統〉,《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6年),頁70-87。
李永斌:〈藏漢元音比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6期,頁45-47。
李永燧:〈共同緬彝語聲母類型探索〉,《民族語文》1996年第1期,頁1-9。
李永燧:〈緬彝語:一種聲調祖語〉,《民族語文》2008年第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44-54。
李永燧:〈緬彝語陰陽調假說〉,《東方語言學第三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117-124。
李永燧:〈緬彝語調類: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民族語文》1996年5期,頁1-16。
李永燧:〈論緬彝語〉,《民族語文》1999年2期,頁18-26。
李永燧:〈論藏緬語黏著語素與語言類型學〉,《民族語文》2002年2期,頁10-24。
李永燧:〈彝、緬、景頗三個語支第一二人稱代詞比較〉,《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頁179-191。
李玉:〈漢語同源字札記(二)〉,《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1輯》(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頁512-531。
李玉:〈漢語同源字考釋(二)〉,《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4期,頁52-57。
李玉:〈漢語同源字考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頁261-279。
李玉:〈漢語同源字研究〉,《賀州學院學報》2008年1期,頁52-56。
李玉:〈漢語同源詞詞群札記〉,《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六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217-232。
李玉:〈漢語同源詞詞群考〉,《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2期,頁110-117。
李玉:〈簡帛文獻同源詞考〉,《語言6》(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67-178。
李先華:〈論《說文段注》因聲求義〉,《《說文》與訓詁語法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13-128。
李如龍:〈論漢語方言的類型學研究〉,《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2。
李如龍:〈關於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的研究〉,《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43。
李如龍:〈關於漢語方言的分區〉,《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李守奎、王永昌:〈段玉裁古諧聲偏旁分部互用說的文字學觀察-兼論漢字中的假形聲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58卷第1期,頁173-183。
李旭練:〈都安壯語的屈折形態變化〉,《漢藏語學報第4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40-55。
李旭練:〈漢藏語比較研究同源詞和借詞的區分問題學術討論會紀要〉,《民族語文》1997年4期,頁78。
李宗晟:〈古代漢語詞義引伸四個類別的過程及模式分析〉,《雁北師院學報》1996年5期,頁1-3。
李玫瑩:〈漢藏語研究中的同源、借詞問題探索概說〉,《和田師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5卷第1期,頁109-110。
李長興,〈說轉語〉,國立中央大學第十六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中壢,2009,頁1-12。
李炳澤:〈苗瑤語輔音前綴的音節化和實詞化及其變體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年5期,頁89-94。
李茂康:〈論音義來源與意義來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1期,頁104-107。
李茂康:〈論假借義與語源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4期,頁155-157。
李娟:〈聯綿詞理據考五則〉,《樂山師範學報學報》2008年10期,頁81-82。
李海霞:〈文化詞源和比較文化詞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221-227。
李宗晟:〈古代漢語詞義引伸四個類別的過程及模式分析〉,《雁北師院學報》1996年5期,頁1-3。
李崇興:〈論元帶蒙古語對漢語語法的影響〉,《漢語史中的語言接處問題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年),頁279-286。
李琴:〈試析上古漢語*sp-類複聲母的演變〉,《民族語文》2012年第3期,頁44-52。
李敬忠:〈再論漢藏語系輔音韻尾-m-n--p-t-k演變消失的規律〉,《語言演變論》(廣州:廣州出版社,1994年),頁103。
李葆嘉、李瑞:〈試論詞彙系統的語義性本質〉,《江蘇大學學報》2007年1期,頁83-88。
李葆嘉、張璇:〈中國混合語的研究現狀與理論探索〉,《語言研究》1999年1期,頁190-200。
李葆嘉:〈現代語言起源的化石解剖學和分子遺傳學思考〉,《南京師大學報》2000年4期,頁94-100。
李葆嘉:〈試論語言的發生學研究〉,《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1期,頁67-72。
李毅夫:〈上古韻祭月是一個還是兩個韻部〉,《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289。
李瑾:〈殷周古文命令同字與漢藏語系同源問題再檢討〉,《中國海峽兩岸黃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62-174。
李瑾:〈釋“自”-論“自”與“鼻”之音義關係及其語音發展〉,《華夏考古》1994年1期,頁99-110。
李錦芳:〈從複輔音聲母的對應看仡佬語和侗台諸語言的發生學關係〉,《民族語文》1997年3期,頁51-61。
李錦芳:〈漢藏語言語音實驗學研究及其理論貢獻〉,《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1期,頁66-69。
李馨:〈說文解字繫傳中同緣詞的表現形式〉,《常州工學院學報》2008年1/2期,頁102-106。
李豔、李葆嘉:〈沙加爾漢-南語系假說的三階段〉,《南京社會科學》2008年4期,頁133-142。
李豔、李葆嘉:〈漢-蕃語族:德里姆的假說及其證據〉,《外語學刊》2009年3期,頁139-142。
杜永俐:〈漢語同源字與同源詞〉,《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21卷3期,頁71。
杜冠明:〈漢藏語言的譜系〉,《民族語文》2008年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3-15。
杜風梅:〈歷史語言學中的構擬方法比較研究〉,《現代語文》2012年,頁25-26。
杜恒聯、李開:〈試論訐謁讓和訶的詞源義〉,《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6期,頁109-110。
杜恒聯:〈詞源辨析同義詞法例探〉,《嘉興學院學報》2006年5期,頁64-67。
杜恒聯:〈試論利用詞源義辨析同義詞〉,《三峽大學學報》2007年1期,頁64-67。
沙加爾,谷峰譯、曾曉渝校:〈中古漢語發音方法類型的來源-透過苗瑤與漢藏語看上古漢語的鼻冠音聲母〉,《南開語言學刊》2006年第2期,頁148-155。
沙加爾、白一平:〈上古漢語*s-前綴的構擬〉,《語言暨語言學13》(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12年),頁29-59。
沙加爾、白一平:〈上古漢語的N-和m-前綴〉,《漢藏語學報第4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62-69。
沙加爾:〈華澳語系發源於何時何地?〉,《現代人類學通訊》(2011年第五卷),頁143-147。
沙加爾:〈論漢語、南島語的親屬關係〉,《漢語研究在海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年),頁59-110。
沙加爾:〈關於漢語祖先的若干評論〉,《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65-368。
沈向容、楊作玲:〈漢藏語中的塞尾爆破現象〉,《民族語文》2010年第1期,頁35-40。
沈煜、李福印:〈也談殷商漢語不弗與勿 之別〉,《歷史語言學第十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148-158。
汪啟明:〈“眠眩”同源詞譜〉,《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叢稿》,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198-212。
車謙:〈從gcig談起-關於古藏語聲母中清塞音、塞擦音送氣和不送氣問題〉,《民族語文》1981年2期,頁36-39。
車謙:〈藏語動詞的自主與不自主〉,《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頁104-117。
辛世彪:〈海南閩語精莊章組聲母的塞化與底層語言的影響〉,《民族語文》2005年1期,頁15-20。
車謙:〈吐蕃時期藏語聲母的幾個問題〉,《民族語文》1986年第6期,頁25-29。
邢公畹:〈原始漢藏人的住所和火的使用〉,《民族語文》1997年5期,頁1-9。
邢公畹:〈原始漢藏人的宗教與原始漢藏語〉,《中國語文》2001年2期,頁112-121。
邢公畹:〈原始漢藏語中風舂飽香四詞考〉,《南開學報1999年5期》(北京:商務進書館,1999年),頁178-180。
邢公畹:〈漢語和侗泰語裡的-m,-ng交替現象〉,《民族語文》第4期,1986年,頁1-14。
邢公畹:〈漢語南島語聲母及韻尾輔音的對應─L.沙加爾《漢語南島語同源論》述評補證〉,《民族語文》第5期,1991年,頁13-25。
邢公畹:〈漢藏語系上古之支脂魚四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第4期,1998年,頁20-32。
邢公畹:〈漢藏語系上古侵談兩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第5期,1998年,頁24-30。
邢公畹:〈漢藏語系上古真文元三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第3期,1999年,頁50-55。
邢公畹:〈漢藏語系上古陽東冬耕四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第2期,1999年,頁27-36。
邢公畹:〈漢藏語系上古歌侯幽宵四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第6期,1998年,頁19-26。
邢公畹:〈漢藏語系上古覺鐸屋職錫五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第6期,1999年,頁27-34。
邢公畹:〈漢藏語系上古叶緝物質越五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第5期,1999年,頁46-54。
邢公畹:〈漢藏語系研究和中國考古學〉,《民族語文》1996年第4期,頁18-28。
邢公畹:〈說深層對應-答丁邦新、聶鴻音兩位先生〉,《民族語文》2002年6期,頁20-28。
邢公畹:〈關於漢語南島語的發生學關係問題─L.沙加爾《漢語南島語同源論》述評補證〉,《民族語文》第3期,1991年,頁1-14。
邢凱:〈侗台語族帶前置喉塞音的聲母〉,《民族語文》第1期,1999年,頁11-20。
邢凱:〈原始台語幾個舌根、喉擦音聲母的演變〉,《民族語文》第1期,1986年,頁38-42。
邢凱:〈原始侗水語構擬中的前置輔音假說〉,《民族語文》第5期,1995年,頁33-39。
邢凱:〈深層語義對應的類型及其意義〉,《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430-437。
邢凱:〈語義比較法的邏輯基礎〉,《語言研究》2001年4期,頁89-113。
邢凱:〈關於漢語和侗台語的介音問題〉,《民族語文》2000年2期,頁45-55。
周大璞:〈論語音和語義的關係〉,《古漢語論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頁210-256。
周及徐:〈漢語和印歐語文化詞彙的對應〉,《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228-236。
周玉秀:〈聯綿詞的構成與音轉試探〉,《西北師大學報》1994年4期,頁68-72。
周光慶:〈名詞族考論〉,《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6期,頁66-69。
周光慶:〈昜暘揚陽詞族考釋〉,《古漢語研究》2008年3期,頁14-17。
周光慶:〈漢語命名造詞的哲學意蘊─兼論任意性與可論證性的爭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60-170。
周克庸:〈訓俱旅-兼及表屈曲義的k-l-詞族〉,《德州學院學報》2006年3期,頁23-26。
周克庸:〈複輔音聲母:形聲字與聲符異紐現象的一種解釋〉,《台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頁34-39。
周克庸:〈盧牟及其同族詞詞例〉,《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年4期,頁72-76。
周季文:〈論藏語動詞〉,《中國藏學》2002年第2期,頁119-127。
周長楫:〈通假字“音同”原則淺說〉,《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1期,頁20-24。
周流溪:〈越人歌解讀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3期,頁1-15。
周海霞:〈漢語同源詞研究歷史綜述〉,《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4期,頁49-52。
周祖謨:〈四聲別義釋例〉,《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頁112。
周祖謨:〈漢字上古音東冬分部的問題〉,《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頁47。
孟蓬生:〈論同源詞語音關係的雙重性〉,《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6期,頁39-44。
東主才讓:〈從古藏族部落的遷徙看藏語韻尾-S的殘存〉,《西藏研究》2019年第1期,頁150-157。
林一心:〈詞族現象探微〉,《福州師專學報》2001年4期,頁81-84。
林英津:〈從漢藏語的比較,龔煌城先生在李方桂先生的漢語上古音系上搭樓台〉,《中國語學研究‧開篇1.22期》,頁30-40。
竺家寧:〈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國文學報》第16期(1987年),頁67-82。
邵文利、杜麗榮:〈同源字典語音關係標注獻疑〉,《中國語文》2005年2期,頁177-179。
邵明園:〈安多藏語的親知示證和擬測示證〉,《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九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156-182。
邱春安:〈語音演變的動因、方式及研究方法〉,《長春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頁50-54。
金有景:〈關於遠古語言語音面貌的若干設想─兼懷王力先生對我古音研究的支持和鼓勵〉,《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頁14-17。
金美:〈漢藏語系語言的接觸關係〉,《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年4期,頁115-117。
金國泰:〈古文字材料和漢語同源詞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92-198。
金理新、張小萍:〈精組的上古讀音構擬〉,《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4期,頁15-20。
金理新、謝尚優:〈漢語死及以母讀音問題〉,《語言研究》2009年第29卷第4期誒38-52。
金理新:〈上古漢語*m-前綴的意義〉,《語言研究》2005年第25卷第1期,頁73-77。
金理新:〈上古漢語的*-l-中綴〉,《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3期,頁18-25。
金理新:〈上古漢語的*l-和*r-輔音聲母〉,《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4期,頁53-61。
金理新:〈漢藏語中兩個性質不同的*-ng韻尾〉,《民族語文》第4期,1999年,頁15-22。
金理新:〈漢藏語的名詞後綴*-n〉,《民族語文》1998年第1期,頁43-48。
金理新:〈漢藏語的使役動詞後綴*-d〉,《民族語文》第2期,2004年,頁38-45。
金理新:〈漢藏語的肢體名詞前綴*m-〉,《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0卷第1期,頁46-51。
金理新:〈漢藏語的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s-〉,《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9卷第4期,頁49-54。
金理新:〈漢藏語的語音對應與語音相似〉,《民族語文》2003年第3期,頁15-18。
金理新:〈精組的上古讀音構擬〉,《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1卷第4期,頁15-20。
金理新:〈與曉母相關的一些諧聲關係和曉母讀音〉,《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14-19。
金理新:〈論形態在確定漢藏同源詞中的重要意義〉,《民族語文》2000年3期,頁41-49。
金理新:〈藏語rgya的本義初探〉,《民族語文》1995年4期,頁61-62。
金理新:〈藏緬語族幾個語言的自稱代詞〉,《中國民族語言學報》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頁139-141。
金慶淑:〈試論*s-詞頭所引起的語音變化〉,《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4年,頁649-662。
金鵬:〈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結構以及形態的比較〉,《民族語文》1986年第8期,頁1-13。
金鵬:〈藏語拉薩話動詞的式及其表達方法〉,《民族語文》1983年第1期,頁9-18。
金鵬:〈藏語動殂屈折形態向黏著形態的轉變〉,《中國藏學》1988年第1期,頁131-139。
金鵬:〈藏語動詞表三時的屈折形態簡化的兩種途徑〉,《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頁169-178。
阿卡揚:〈語言研究的歷史比較法(上)〉,《欽州學刊》1998年第13卷第1期,頁42-47。
阿卡揚:〈語言研究的歷史比較法(下)〉,《欽州學刊》1998年第13卷第2期,頁43-48。
侯占虎:〈同源分別字概說〉,《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4期,頁126-128。
侯占虎:〈考語源求字義-楊樹達先生學術研究的特點〉,《聊城大學學報》2002年3期,頁109-112。
侯占虎:〈對“音近義通”說的反思-近年來漢語詞源學研究趨勢管窺〉,《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4期,頁45-48。
侯占虎:〈漢語語源研究與辭書編纂〉,《松遼學刊》1997年2期,頁69-72。
侯占虎:〈據語源探求漢字形義關係舉例〉,《中國文字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52~158。
勁松、瞿靄堂:〈嘉戎語藏語借詞的時空特徵〉,《民族語文》2009年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3-19。
姚榮松:〈上古漢語「支部」同源詞證例〉,《國文學報》1984年13期,頁169-206。
姚榮松:〈黃季剛先生之字源、詞源學初探〉,《國文學報》(頁321-339。
施向東,〈聯綿詞的音韻學透視〉,《音史尋幽-施向東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頁241-263。
施向東:〈十六國時代譯經中的梵漢對音〉,《音史尋幽-施向東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12。
施向東:〈北朝譯經反映的北方共同漢語音系〉,《古音研究存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30。
施向東:〈原始漢藏語的音節結構和構詞類型再議〉,《天津大學學報》2004年1期,頁75-78。
施向東:〈從系統和結構的觀點看漢語上古音研究〉,《南開語言學刊》2009年第1期,頁15-26。
施向東:〈梵漢對音和兩晉南北朝語音〉,《古音研究存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02。
施向東:〈漢藏比較中的歷史層次與借詞問題〉,《語言科學》2007年6期,頁54-59。
施向東:〈關於漢藏音軌問題的再思考之一〉,《南刊語言學刊》2015年第1期,頁1-10。
施向東:〈關於漢藏語言比較的幾個問題〉,《古音研究存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214。
柯蔚南:〈白狼歌新探〉,《民族語文研究第12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9年),頁1-18。
柳俊:〈同源抑或區域趨同?基於藏緬語語序類型參項的判斷〉,《語言研究》2016年第36卷第2期,頁118-127。
洪波、意西微薩‧阿錯:〈漢語與周邊語言的接觸類型研究〉,《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1期,頁23-35。
洪波、楊作玲:〈先秦漢語“見,”類動詞的清濁交替及其來源〉,《民族語文》2010年1期,頁22-28。
洪波:〈上古漢語*-s後綴的指派旁格功能〉,《民族語文》2009年4期,頁23-31。
禹岩:〈繼往開來 把漢藏語系比較研究引向深入-漢藏語系理論和方法專題研討會述評〉,《民族語文》1996年1期,頁67-76。
胡世文:〈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同族詞疏證〉,《語言研究》2007年3期,頁92-94。
胡安順:〈漢語音義關係新論〉,《中國語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頁1-8。
胡坦:〈略談例外與規則〉,《藏語研究文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年),頁277-288。
胡坦:〈藏語同族詞札記〉,《漢藏語學報第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16。
胡琴:〈侖倫論淪綸輪同源說略〉,《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4期,頁49-52。
胡運飇:〈漢語語音史的藕形發展軌跡及其與詞義詞彙發展演變的關係〉,頁1-10。
胡曉新、金理新:〈諧聲本質探微〉,《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9-12。
胡繼明:〈右文說簡論〉,《三峽學刊》1994年1期,頁88-91。
計連芳:〈緬語中的藏緬語對應詞辨析〉,《民族語文》1997年4期,頁33-35。
韋景云:〈侗台語複輔音*pl-、*kl-的演變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6期,頁138-142。
韋慶穩〈越人歌與壯語的關係試探〉,《民族語文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頁46。
倪大白:〈侗台語複輔音聲母的來源及演變〉,《民族語文》第3期,1996年,頁1-12。
倪大白:〈南島語與百越諸語的關係〉,《民族語文》1994年3期,頁21-35。
倪大白:〈對漢藏語系語言研究中一些問題的思考〉,《漢藏語學報第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71-78。
倪楊:〈謙慊嫌歉嗛意義梳理〉,《語文學刊》2009年9期,頁115-116。
孫天心:〈嘉戎語動詞的派生形態〉,《民族語文》2006年第4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3-14。
孫永蘭:〈漢語詞的理據問題初探〉,《赤峰學院學報》1995年6期,頁8-10。
孫玉文:〈上古音構擬的檢驗標準問題〉,《語言學論叢第3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04-148。
孫玉文:〈上古漢語特殊諧聲中聲母出現特殊變化的大致時代的一些例證〉,《漢語新探─慶祝祝敏徹教授從事學術活動五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武漢:崇文書局,2007年),頁375-419。
孫玉文:〈上古漢語詞綴構擬析評(上)〉,《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26卷第3期,頁39-46。
孫玉文:〈上古漢語詞綴構擬析評(下)〉,《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28卷第4期,頁68-75。
孫玉文:〈上古漢語詞綴構擬析評〉,《繼往開來的語言學發展之路:2007學術論壇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頁232-257。
孫玉文:〈從上古同源詞看上古漢語四聲別義〉,《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4年,頁63-70。
孫玉文:〈試論跟明母諧聲的曉母字的語音演變(一)〉,《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頁2-8。
孫玉文:〈漢藏諸語言詞彙比較中的詞義對應問題〉,《中國語言學第一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130-141。
孫玉文;〈論食的音變構詞〉,《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4期,頁30-34。
孫宏開、江荻:〈漢藏語言系屬分類之爭及其源流〉,《當代語言學》1999年2期,頁17-32。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中的介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論思考之三〉,《民族語文》2001年第6期,頁1-11。
孫宏開:〈20世紀中國民族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在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七屆年會上的發言〉,《語言與翻譯》1998年4期,頁13-21。
孫宏開:〈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羌人-基於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的視角〉,《阿垻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34卷第2期,頁5-9。
孫宏開:〈我國藏緬語動詞的人稱範疇〉,《民族語文》1983年第2期,頁17-29。孫宏開:〈再論藏緬語中動詞的人稱範疇〉,《民族語文》1994年第4期,頁1-10。孫宏開:〈我國部分藏緬語中名詞的人稱領屬範疇〉,《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頁78-84。
孫宏開:〈我對藏語支語言特點的初步認識〉,《南開語言學刊》2004年2期,頁17-25。
孫宏開:〈東亞地區的語言及其文化價值〉,《暨南學報》2015年第9期,頁1-13。
孫宏開:〈前綴,前置輔音還是二者兼而有之-有關漢藏語系音節結構構擬的討論〉,《云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47卷第2期,頁13-17。
孫宏開:〈重視藏緬語族各族群的來源和語言分類研究〉,《漢藏語學報第9期》,頁177-183。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的複輔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論思考之一〉,《民族語文》第6期,1999年,頁1-8。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的複輔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論思考之二〉,《民族語文》第1期,2001年,頁1-11。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語音系統的擬測〉,《COMMUNICATION ON CINTEMPORARY ANTHROPOLOGY》2011年,頁150-154。
孫宏開:〈從幾個數詞的同源關係看漢藏語系語言的歷史遺存〉,《語言科學》2018年第17卷第6期,頁562-578。
孫宏開:〈華夏語-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索的語言集團〉,《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28卷第2期,頁60-61。
孫宏開:〈跨喜馬拉雅的藏緬語族語言研究〉,《民族學刊》2015年第28期,頁69-76。
孫宏開:〈漢藏語系假設-中國語言學界的“歌德巴赫猜想”〉,《學術探索》2009年3期,頁110-115。
孫宏開:〈漢藏語系歷史類型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語言研究》2011年第31卷第1期,頁113。
孫宏開:〈漢藏語研究方法之我見〉,《語言科學》2007年6期,頁60-61。
孫宏開:〈漢藏語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節選)〉,《漢字文化》2009年4期,頁11-12。
孫宏開:〈論羌語支語言〉,《藏緬語族羌語支語言及語言學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1999年),頁174-189。
孫宏開:〈論藏緬語的語法形式〉,《民族語文》1996年2期,頁9。
孫宏開:〈論藏緬語動詞的使動語法範疇〉,《民族語文》1998年6期,頁1-11。
孫宏開:〈藏語在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中的歷史地位〉,《中國藏學》1998年第2期,頁128-135。
孫宏開:〈藏緬語人稱代詞格範疇研究〉,《民族語文》1995年第2期,頁1-11。孫宏開:〈論藏緬語的語法形式〉,《民族語文》1996年第2期,頁1-10。
孫宏開:〈藏緬語複輔音的結構特點及其演變方式〉,《中國語文》第6期,1985年,頁433-441。
孫宏開:〈關於漢藏語分類研究的回顧與存在問題〉,《民族語文》1998年3期,頁42-46。
孫宏開:〈關於漢藏語系分類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國外語言學》1995年3期,頁43-47。
孫宏開:〈關於漢藏語系語言裡的代詞化現象〉,《東方語言學第三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1-4。
孫景濤:〈“屋漏”探源〉,《語言研究》2005年4期,頁96-101。
孫景濤:〈母音交替與新詞派生〉,《語言的演變與變異》(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頁222-235。
孫欽善:〈清代訓詁學對“因聲求義”方法的繼承與發展〉,《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262-291。
孫雍長:〈同源詞之間的意義關係〉,《南昌大學學報》1995年3期,頁60-63。
孫雍長:〈音轉研究述要〉,《河北師院學報》1994年4期,頁131-136。
孫雍長:〈論訓詁之旨本乎聲音〉,《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1期,頁85-91。
孫雍長:〈論聲訓源流〉,頁127-136。
孫煒:〈中西詞源學研究比較初探〉,《語文研究》2003年3期,頁18-22。
徐中舒:〈耒耜考〉,《農業考古》1983年1期,頁65-74。
徐中舒:〈耒耜考(續)〉,《農業考古》1983年2期,頁121-136。
徐世梁:〈從音變過程看上古漢語與藏語的元音對應〉,《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1期),頁36-45。
徐世梁:〈藏語和上古漢語中與元音相關的音變過程比較〉,《語言科學》2009年2期,頁197-205。
徐世漩譯‧馬提索夫著:〈洞微燭幽-從戈登‧H‧盧斯的《對應詞彙》看原始漢藏語〉,《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8年),頁77-90。
徐世璇:〈從南部土語的特殊構詞看語言接觸的深層影響〉,《東方語言學第二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167-176。
徐世璇:〈漢藏語言的派生構詞方式分析〉,《民族語文》1999年4期,頁23-31。
徐世璇:〈漢藏語言的語音屈折構詞現象〉,《民族語文》1996年3期,頁31-40。
徐世璇:〈緬彝語言塞擦音聲母初探〉,《民族語文》第3期,1995年,頁65-70。
徐世璿:〈緬彝語言體範疇研究〉,《中國語言學報》第10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頁277-290。
徐通鏘、葉蜚聲:〈內部擬測方法和漢語上古音系的研究〉,《語文研究》1981年第1期,頁65-82。
徐通鏘:〈音系的結構格局和內部擬測法(上)-漢語的介音對聲母系統的演變的影響〉,《語文研究》第3期(1994年),頁2。
徐通鏘:〈編碼的理據性和漢語語義語法形態的歷史演變-附論語言結構異同的比較研究與語言理論建設〉,《語言學論叢第30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1-39。
時建國:〈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中的材料問題〉,《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頁8-13。
桑塔、達哇彭措、孔江平:〈古藏語後置輔音w的表意及表音功能〉,《語言學論叢》第54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53-65。
格桑居冕:〈藏文字性法與古藏語音系〉,《民族語文》1991年第6期,頁12-22。
殷寄明:〈從語源學角度看“乾巴巴”類派生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1年1期,頁50。
殷寄明:〈聲符義概說〉,《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卷1期,頁52-54。
班弨:〈漢台語關係研究述評〉,《民族語文》2003年2期,頁51-55。
秦領楓:〈試論漢語聯綿的音系特徵〉,《濟南大學學報》2002年5期,頁55-57。
耿振生:〈古音研究中的審音方法〉,《語言研究》2002年第2期,頁92-99。
袁明軍:〈漢語苗瑤語陽聲韻深層對應試探〉,《民族語文》第2期,2000年,頁61-65。
袁健惠:〈同源詞與同義詞闡微〉,《宿州師專學報》2002年4期,頁51-52。
袁健惠:〈原型理論與同源詞界定〉,《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2年4期,頁141-143。
袁健惠:〈漢語同源詞研究方法論略〉,《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期,頁118
袁健惠:〈認知隱喻學視野下的同源詞詞源結構闡釋〉,《貴州大學學報》2009年1期,頁122-124。
郝文華:〈論同族詞研究的意義〉,《科教文化》2007年6期,頁171、188。
郝文華:〈論間族同族字〉,《古漢語研究》1998年3期,頁26-27。
郝文華:〈釋“宣”〉,《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5期,頁60-62。
馬毛朋:〈上古音影母音值之檢討〉,《古漢語研究》2009年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7-22。
馬提索夫、戴慶廈:〈關於藏緬語研究的對話〉,《漢藏語學報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47。
馬提索夫:〈漢藏語研究40年〉,《語言科學》2007年6期,頁22-24。
馬提索夫:〈漢藏語語言學的現狀與未來(上)〉,《國外語言學》1993年第3期,頁22-28。
馬提索夫:〈漢藏語語言學的現狀與未來(下)〉,《國外語言學》1993年第4期,頁25-30。
馬提索夫:〈論宏觀語言比較〉,《國外語言學》1994年第2期,頁40-41。。
馬提索夫:〈歷史語言學研究不是奧林匹克競賽-回復何九盈《漢語和親屬語言比較研究的基本原則》一文〉,《語言學論叢》第34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349。
馬提索夫:〈藏緬語前綴的動態演化:澄清一些誤解〉,《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47卷第2期,頁1-12。
馬學良:〈漢藏語言的研究和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4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頁1195。
馬學良等著:〈藏緬語族語言的研究與展望-馬提索夫教授訪問記〉,《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頁307。
高天俊:〈計算機輔助藏緬語語音對應規律和關係詞識別〉,《語言研究》2019年義39卷第1期,頁120-126。
崔金明、劉琨:〈上古單聲母擬音的幾個問題〉,《寧夏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頁1-6。
崔金明:〈試析漢藏比較對上古音研究的價值〉,《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頁184-188。
崔彥:〈上古二等r介音構擬小議〉,《湖北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頁21-24。
張世超:〈詞源與字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71-175。
張世祿、楊劍橋:〈論上古帶r複輔音聲母〉,《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286-297。
張令吾:〈王念孫《釋大》同族詞研究舉隅〉,《湛江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1期,頁72-76。
張民權:〈漢藏同源假說與古音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漢藏同源的譜系關係及其研究方法探討〉,《山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35卷第5期,頁10-17。
張永言:〈語源探索三例〉,《中國語言學報》第3期,1988年,頁135-149。
張永言:〈語源劄記三則〉,《民族語文》1983年第6期,頁23。
張永斌、曹凱:〈歷史語言學族群史觀的眼燕及其解釋模型〉,《畢節學院學報》2010年第9期,頁69-74。
張玉金:〈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語音和語源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2期,頁70-74。
張光宇:〈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2004年新34卷第2期,頁513。
張其昀:〈六書與漢字造字法之管見〉,《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7。
張俊閣:〈近代漢語第二人稱代詞您(恁)的來源〉,《聊城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127。
張洪明:〈漢語“江”詞源考〉,《浙江大學學報》2005年1期,頁72-81。
張軍:〈藏緬語言繫詞的分佈與來源〉,《民族語文》2013年第4期,頁19-27。
張軍:〈藏緬語話題結構的特徵與類型〉,《民族語文》2012年第6期,頁46-54。
張博:〈本義、詞源義考釋對於同義詞教學的意義〉,《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言文字學論叢‧漢語史卷》(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3-11。
張博:〈同源詞‧同族詞‧詞族〉,《固原師專學報》第3期,1991年,頁9-12。
張博:〈劉又辛先生對漢語詞族研究的理論貢獻〉,《訓詁學研究會年會暨慶祝劉又辛教授從教60週年學術研討會》(重慶:西南大學,2006年),頁1-5。
張博:〈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與漢語同族詞族屬關係的驗證方法研究〉,《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頁1-12。
張博:〈簡論漢語同族詞的類別及其特徵〉,《寧夏大學學報》第3期,1991年,頁33-39。
張新豔:〈古文字形體訛變與說文諧聲〉,《語言研究》2009年第1期,頁114-116。
張維佳、張洪燕:〈遠指代詞兀與突厥語〉,《民族語文》2007年第3期,頁39-41。
張潔:〈上古漢語鼻冠塞音聲母的再思考〉,《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一輯,2008年),頁226-234。
張濟川:〈古藏語塞音韻尾讀音初探〉,《民族語文》1982年第6期,頁17-30。
張豔:〈牙的漢語及苗瑤語古音構擬〉,《社會科學家》2007年增刊,頁325-326。
曹煒:〈漢語詞義的顯性理據和潛性理據〉,《沈陽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2期,頁68-71。
梁庭望,〈壯族三種文字嬗變及其命運的思考〉,《壯文論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頁138-152。
梁振仕:〈歷史比較法和語言親屬關係的確定〉,《廣西大學學報》2002年2期,頁86-90。
梁敏、張均如:〈我們對漢、台語言的數詞是否同源詞的一些看法〉,《南刊語言學刊》2004年2期,頁83-88。
梁敏、張均如:〈從漢台語言的數詞是否同源說起〉,《民族語文》2004年2期,頁52-56。
梅祖鱗:〈古文字與上古音札記三則〉,《中國語言學集刊‧第一卷第二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1-22。
梅祖麟:〈上古音對談錄〉,《漢藏比較暨歷史方言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頁1-52。
梅祖麟:〈上古漢語的使動化*s-前綴、名物化*-s後綴及其相關問題〉,《語言暨語言學》2012年第13期,頁1-28。
梅祖麟:〈上古漢語動詞濁清別義的來源-再論原始漢藏語*s-前綴的使動化構詞功用〉,《民族語文》2008年第3期,頁3-20。
梅祖麟:〈內部構擬漢語三例〉,《中國語文》第3期,1988年,頁169-180。
梅祖麟:〈北方方中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和排除式對立的來源〉,《漢語史中的語言接處問題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年),頁115-118。
梅祖麟:〈甲骨文裡的幾個複輔音聲母〉,《中國語文》2008年3期,頁195-207。
梅祖麟:〈原始漢藏語動詞後綴*-s在上古漢語裡的遺跡〉,《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1-10。
梅祖麟:〈康拉迪(1864-1925)與漢藏語系的建立〉,《漢藏語學報第4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1-19。
梅祖麟:〈跟見系諧聲的照三系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982年,頁114-126。
梅祖麟:〈漢藏比較研究和上古漢語詞彙史〉,《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一輯,2008年),頁1-16。
梅廣:〈獨龍語句尾詞研究〉《語言研究》1996年第1期,頁151-164。
符箴:〈試說“同源通用”〉,《時代文學》2009年3期,頁157-158。
許光烈、葉竹筠:〈漢語詞的理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五邑大學學報》1997年1期,頁51-54。
許光烈:〈漢語詞的理據及其基本類型〉,《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94年1期,頁70-75
許光烈:〈漢語詞的理據問題初探〉,《前沿》1994年10期,頁25-30。
許良越:〈略論語音形式的形態相關〉,《西昌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23卷第1期,頁1-4。
許道勝:〈“提封”詞源考〉,《湖南大學學報》2009年4期,頁1。
連淑敏:〈揚雄《方言》中“杯”這一詞條中的詞源淺探〉,《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3期,頁66-67。
郭乃禎:〈從李方桂對上古音的構想論合口音的來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頁1-24。
郭向敏:〈《白虎通》聲訓的語源學價值〉,《新鄉學院學報》2009年2期,頁133-135。
郭碧青:〈歷史比較語言學方法在漢語語音史研究中的運用〉,《南平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頁44-48。
郭錫良:〈音韻問題答梅祖鱗〉,《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3期),頁2-17。
郭錫良:〈殷商時代音系初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6期),頁103-121。
郭錫良:〈漢語的同源詞和構詞法〉,《訓詁論叢第四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頁1-8。
郭錫良:〈漢藏諸語言比較研究雛議〉,《中國語言學第一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1-10。
郭鵬飛:〈爾雅釋詁「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探析〉,頁1-7。
野原將揮、秋谷裕幸:〈也談來自上古*St-的書母字〉,《中國語文》2014年第4期,頁340-350。。
陳士林、邊仕明、李秀清、羅洪瓦苦:〈涼山彝語的使動範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頁283-319。
陳大為:〈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研究材料述評〉,《語文學刊》2014年第6期,頁11-12+97。
陳丹丹:〈從元白話中與語序有關的特殊語法現象看語言接觸和語言變化〉,《歷史語言學第十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235-244。
陳其光、李永燧:〈漢語苗瑤語同源詞論證〉,《民族語文》第2期,1981年,頁13-26。
陳其光:〈漢語源流設想〉,《民族語文》1996年第5期,頁28-37。
陳其光:〈漢藏語系的二維語音〉,《語言研究》1998年1期,頁181-185。
陳忠敏:〈有關歷史語言學的一些基本問題〉,《語言研究》2005年第25卷第3期,頁70-72。
陳忠敏:〈音變研究的回顧和前瞻〉,《民族語文》2008年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9-32。
陳忠敏:〈跨級比較與漢藏語研究〉,《語言暨語言學》第8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7年),頁403-416。
陳忠敏:〈漢語演變的一中心多層次說及歷史層次分析法〉,《漢語史學報第七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48-62。
陳忠敏:〈語言的底層理論與底層分析方法〉,《語言科學》2007年6期,頁44-53
陳忠敏:〈歷史比較法與漢藏語研究〉,《民族語文》2009年1期,頁12-24。
陳保亞、何方:〈核心詞原則和澳越語的譜系樹分類〉,《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陳保亞、汪峰:〈漢語-藏緬語同源的兩個詞彙有階分布證據〉,《云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4卷第5期,頁13-17。-
陳保亞、曇俊珺:〈嚴式詞源統計法與共享創新法〉,《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33卷第2期,頁147-154。
陳保亞:〈人類起源於非洲?從語言起源看非洲假說〉,《科學中國人》2002年5期,頁23-25。
陳保亞:〈再論核心關係詞的有階分布〉,《民族語文》1998年3期,頁35-41。
陳保亞:〈侗台語和南亞語的語源關係〉,《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1期,頁40-44。
陳保亞、余德江:〈漢藏語和澳台語的核心譜系結構-基於考古文化的詞聚有階分析〉,《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頁93-105。
陳保亞:〈核心關係詞的分布與語源關係的判定-從漢台﹝侗台﹞語源關係說起〉,《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一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19-153。
陳保亞:〈從核心詞分布看漢語和侗台語的語源關係〉,《民族語文》1995年5期,頁20-32。
陳保亞:〈從語言接觸看歷史比較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2期,頁30-34。
陳保亞:〈漢台數詞對應及其自然有階分析〉,《漢藏語學報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171-189。
陳保亞:〈漢台關係詞的相對有階分析〉,《民族語文》1997年2期,頁43-53。
陳保亞:〈漢台關係詞聲母有序對應規則表〉,《語言學論叢第2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頁186-225。
陳保亞:〈漢台關係詞雙向相對有階分析〉,《語言研究》1998年2期,頁171-188。
陳保亞:〈漢越(侗台黎)六畜詞文化有階分析〉,《民族語文》2000年4期,頁34-42。
陳保亞:〈論非洲假說的兩個時間層次和語源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3期,頁142-147。
陳建初:〈《釋名》同源詞疏證〉,《古漢語研究》2006年3期,頁66-71。
陳海倫:〈基於語音對應規律性程度的侗台語遠近關係測度〉,《民族語文》2004年1期,頁53-59。
陳健文:〈語言與民族起源及遷徙的關係〉,《國教之友》第58卷1期,頁29-37。李怡淨:〈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起源、遷徙及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銅仁師專學校學報》2005年5期,頁44-49。
陳健文:〈語言與民族起源及遷徙的關係-以印歐語族和南島語族為例〉,《國教之友》第58卷第1期,頁29-37。
陳會兵:〈漢語聲轉理論述評〉,《漢學與漢語言文獻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318-328。
陳會兵:〈聲轉理論再探討〉,《社會科學家》2009年1期,頁153-156。
陳殿璽:〈試論同源詞的考證方法〉,《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1期,頁20-24。
陳榮澤:〈漢藏語中的清鼻音〉,《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頁118-127。
陳廣忠:〈重紐三等(B)與複聲母無關〉,《古漢語研究》2009年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6-24。
陳衛桓:〈關於跨語系歷史比較語源學的思考〉,《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5期,頁55-56。
陳擁軍:〈試論漢語語源分化下的漢字分化〉,《雲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年1期,頁72-75。
陳曉莉:〈音韻在訓詁中的重要作用〉,《語文學刊》2009年8期,頁149-150。
陳曦:〈「字族理論」與漢字教學〉,《語言文字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2008年),頁1-8。
陸忠發:〈試說說文段注的同源研究在漢語語源學史上的意義〉,《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2期,頁24-26。
竟成:〈關於階曲線的擇詞問題〉,《民族語文》2000年5期,頁71-74。
鹿欽佞:〈上古漢語形態的研究〉,《南開語言學刊2009年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61-171。
麥耘:〈走進漢語歷史音韻學的漢藏語比較研究〉,《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312-331。
麥耘:〈漢語史研究中的假設與證明─試論一個學術觀念問題〉,《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435-457。
麥耘:〈潘悟云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研究述評〉,《南開語言學刊》2003年第1期,頁135-141。
傅定淼:〈去聲*-s尾的漢文獻遺跡〉,《語言研究》2009遺第29卷第3期,頁67-71。
傅愛蘭:〈藏緬語的a音節〉,《民族語文》1996年第3期,頁13-21。
喻世長:〈用諧聲關係擬測上古聲母系統〉,《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189。
彭學雲:〈嘉戎語藏借詞的識別〉,《民族語文》2008年第1期,頁48-50。
斯塔羅斯金:〈上古漢語詞彙:歷史的透視〉,《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72-418。
曾昭聰,〈黃侃在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貢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6期,北京,2000,頁45-48。
曾昭聰:〈從詞源學史看宋代“右文說”的學術背景〉,《古漢語研究》2002年2期,頁58-61。
曾昭聰:〈詞源研究與古代漢語教材建設〉,《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4期,頁61-65。
曾昭聰:〈楊樹達先生漢語詞源研究述評〉,《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99-207。
曾昭聰:〈漢語詞源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暨南學報》2003年4期,頁99-107。
曾昭聰:〈漢語詞源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反思〉,《煙台大學學報》2007年3期,頁111-115。
曾憲通:〈從子字族群論及字族的研究〉,《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頁1-6。
曾曉渝:〈見母的上古音值〉,《中國語文》2003年第2期,頁109-120。
曾曉渝:〈從漢借詞看侗台語的送氣聲母〉,《民族語文》2009年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29-34。
曾曉渝:〈漢語水語的同源詞〉,《南開語言學刊2004年2期》 (北京:商務進書館,2004年),頁43-52。
曾曉渝:〈漢藏語言關係與關係詞分層法〉,《語音歷史探索;曾曉渝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287-304。
曾曉渝:〈論次清聲母在漢語上古音系裡的音類地位〉,《中國語文》2007年第1期,頁23-34。
曾曉渝:〈論壯傣、侗水語裡古漢語借詞的調類對應─兼侗台語漢語接觸及語源關係的思考〉,《語音歷史探索;曾曉渝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268-286。
游汝杰:〈中國語言系屬述評〉,《雲夢學刊》1996年3期,頁67-75。
湛琴:〈以 作聲符字的語源義分析〉,《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期,頁56-57。
程少峰:〈說文聲符辨誤〉,《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十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西:南昌大學,2008年),頁1-13。
程悅:〈基於內證材料對上古漢語:構擬新論宵藥分部的考察與討論〉,《湖北大學學報》2018年第45卷第1期,頁155-164。
程麗霞:〈語言接觸、類推與形態化〉,《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8期,頁53-56。
舒志武:〈上古漢語s-前綴功能試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6期,頁98-105。
覃勤:〈漢藏語系的火〉,《語言研究2002年特刊》(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4-39。
覃聖敏:〈壯泰族群的淵源〉,《中國壯學第一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49-66。
閔毅、王浩、閩平:〈上古音及其研究方法〉,《考試周刊》2008年第30期,頁213-214。
馮英、曾曉渝:〈漢語藏緬語致使義表達方式的歷史層次及類型學意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期,頁160-164。
馮蒸:〈古漢語同源聯綿詞試探─為紀念唐蘭先生而作〉,《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7年,頁26-33。
馮蒸:〈高本漢、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擬測漢語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統方法管窺:元音類型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頁73-82。
馮蒸:〈漢藏語比較語言學重要論著述評與初步研究-附論:提高漢藏語比較研究水平亟需編纂《從現代漢語查找古漢語同義詞的詞典》《按韻母編排的藏漢詞典》兩部基礎性詞典〉,《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09年1期,頁20-47。
馮蒸:〈論古漢語和藏語同源詞比較的音韻框架模式〉,《漢字文化》2011年第6期,頁43-50。
馮蒸:〈論漢語上古聲母研究中的考古派與審音派-兼論運用諧聲系統研究上古聲母特別是複聲母的幾個問題〉,《漢字文化》1998年第2期,頁17-30。
馮蒸:〈藏文sdod與漢語輟〉,《民族語文》2007年第1期,頁31-33。
馮蒸:〈關於鄭張尚芳、白一平-加爾和斯塔羅斯金三家上古音體系中的所謂一部多元音問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6卷第4期,頁1-13。
馮寬平:〈昜多字族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專刊2000年,頁222-226。
黃布凡:〈同源詞比較詞表的選詞範圍和標準─以藏緬語同源詞比較詞表的制訂為例〉,《民族語文》第4期,1997年,頁10-15。
黃布凡:〈拉塢戎語詞彙中的藏語借詞和同源詞辨析〉,《藏語藏緬語研究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頁606-642。
黃布凡:〈原始藏緬語動詞使動前綴*s-的遺跡〉,《南開語言學刊2004年2期》 (北京:商務進書館,2004年),頁34-42。
黃布凡:〈原始藏緬語動詞後綴*-s的遺跡〉,《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頁80-93。
黃布凡:〈從藏緬語同源詞看藏緬族群的史前文化〉,《民族語文》1998年5期,頁1-10。
黃布凡:〈藏語詞彙演變的速率和方式〉,《藏語藏緬語研究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年),頁204-205。
黃布凡:〈藏緬語的小舌音〉,《語言學論叢》第4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頁171。
黃布凡:〈藏緬語的馬與古漢語的 〉,《藏語藏緬語研究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頁441-454。
黃布凡:〈藏緬語的情態範疇〉,《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152。
黃布凡:〈藏緬語動詞的趨向範疇〉,《藏語、藏緬語研究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頁379-399。
黃成龍:〈羌語的施事者及其相關標記〉,《語言暨語言學》2010年第11.249-295。
黃成龍:〈羌語音節弱化現象〉,《民族語文》1998年第3期,頁59-67。
黃成龍:〈羌語動詞的前綴〉,《民族語文》第2期,1997年,頁68-77。
黃行:〈20世紀漢藏語言的結構研究和系屬研究〉,《漢藏語系語言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頁81-130。
黃行:〈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方言劃分〉,《民族語文》2007年第6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3-11。
黃行:〈我國漢藏民族語言的語法類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9卷第5期,頁1-12。
黃行:〈相同語音範疇類型的跨語言比較研究〉,《中國語言學報》第15期,頁4-6。
黃行:〈苗瑤語方言親疏關係的計量分析〉,《民族語文》1999年3期,頁56-64。
黃行:〈區分借詞層次的語音繫聯方法〉,《民族語文》2004年第5期,,頁12-17。。
黃行:〈漢藏語同源詞和借詞的區分問題〉,《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頁219-228。
黃行:〈漢藏語系少數民族語言中的漢語借詞〉,《漢藏語學報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79-108。
黃行:〈漢藏語系語言區域性特點形成機制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465卷第5期,頁15-24。
黃行:〈語言的系統狀態和語言類型〉,《民族語文》1998年第3期,頁28-34
黃行:〈語言接觸與語言區域性特徵〉,《民族語文》2005年第3期,頁7-13
黃行:〈確定漢藏同源詞的幾個原則〉,《民族語文》2001年第4期,頁9-17。
黃行:〈論語言結構分布的普遍性和有序性〉,《語文研究》1997年第2期,頁15-18。
黃行:〈藏語動詞語法範疇的相互制約作用〉,《民族語文》1997年第6期,頁33-38。
黃行:〈顏色詞的語言認知研究〉,《地域文化與中國語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10。
黃易青:〈上古與元音變化同步的聲母舌位變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頁39-48。
黃易青:〈古漢語詞根與藏文詞根意義元素比較論綱-漢藏語、印歐語詞根意義元素比較論綱之一〉,《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5年第1期,頁244-287。
黃易青:〈同源詞義素分析法-同源詞意義分析與比較的方法之一〉,《古漢語研究》1999年3期,頁31-36。
黃易青:〈同源意義關係比較互證法〉,《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頁65-70。
黃易青:〈詞族意義系統整理及其構成原理的探討〉,《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頁326-339。
黃易青:〈傳統古音研究方法論二則-時地音變互動觀與歸納演繹二法〉,頁2443。
黃易青:〈論上古侯宵幽的元音及侵冬談的陰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36-43。
黃易青:〈論諧聲的鑑別與聲符的歷史音變〉,《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3期,頁22-29。
黃金貴:〈評王力的同源詞與同義詞關係論-兼談同源求異法〉,《浙江大學學報》2003年3期,頁55-64。
黃英:〈段玉裁詩經古合韻考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7卷第6期,頁66-73。
黃巽齋:〈同源字研究和新訓詁學〉,《紀念王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語言學學術國際研討會》,頁1-13。
黃愛霞:〈諧聲與上古聲母研究概述〉,《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第8期,頁37-39。
黃德寬、郝士宏:〈略論同源字及相關問題〉(湖北: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頁1-11。
黃樹先、鄭春蘭:〈試論漢藏語系核心詞比較研究〉,《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2期,頁7-11。
黃樹先:〈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探源〉,《語言研究》2001年3期,頁101-108。
黃樹先:〈比較詞義的幾個問題〉,《漢藏語學報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127-142。
黃樹先:〈比較詞義與歷史比較〉,《民族語文》2012年第4期,頁49-54
黃樹先:〈古文獻中的漢藏語前綴*a-〉,《民族語文》第6期,1997年,頁39-40。
黃樹先:〈哥字探源〉,《語言研究》1999年第2期,頁179-184。
黃樹先:〈從核心詞看漢緬語關係〉,《語言科學》2005年3期,頁90-107。
黃樹先:〈試論古代漢語動物詞前綴〉,《語言研究》第2期,1993年,頁22-31。
黃樹先:〈說膝〉,《古漢語研究》2003年3期,頁89-91。
楊永龍:〈古代國名族名等專名的讀音問題〉,《辭書研究》1999年1期,頁108-115。
楊立權:〈語言接觸與原始白語的歷史層次〉《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頁237-263。
楊光榮:〈歷史比較語言學:從形態到基因〉《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期),頁115-118。
楊秀芳:〈從漢語史觀點看「解」的音義和語法性質〉,《語言暨語言學》2001年第2卷第2期,頁265。
楊秀芳:〈漢語形態構詞的多樣性與多層性〉,《BULLETIN OF CHINESE LINGISTICS10(2017),頁298-328。
楊寅慶:〈以青為聲符的一組同源詞之間的類義關係〉,《語林考古》2007年,頁114-115。
楊將領:〈獨龍語使動範疇語法形式的演變發展〉,《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1期,頁32-39。
楊將領:〈藏緬語使動範疇的分析形式〉,《民族語文》2003年3期,頁29。
楊琳:〈漢語詞源求證舉例〉,《民族語文》2008年第5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60-67。
楊華:〈說文聲訓被釋詞和訓釋詞異源關係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1期,頁35-37。
楊劍橋譯‧潘悟雲校‧蒲立本著:〈怎樣構擬上古漢語〉,《語言研究集刊第2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楊薇:〈論上古塞音擦音組合複輔音〉,《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3期,頁35-37。
溫敏:〈從周的諧聲偏旁字看同源詞〉,《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4期,頁80-82。
葉玉英:〈接、捷、緝之上古聲母構擬-從包擬古的漢藏同源對比說起〉,《民族語文》2012年第6期,頁38-42。
葉玉英:〈據秦楚用字之異考查複聲母在戰國楚方言中的留存〉,《復旦學報》2017年第3期,頁120—127。
葉曉峰:〈上古楚語中的南亞語成分〉,《民族語文》2014年第3期,頁28-34。
葉曉鋒:〈漢藏語中的眉毛〉,《民族語文》2009年第6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24-27。
葛信益:〈《廣韻》訛奪舉正〉,《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350、354。
董志翹:〈同源詞研究與語言辭書編纂-以了、闌單、郎當、龍鍾、潦倒、落拓為例〉,《語言研究第30卷第1期》(武漢:語言研究雜誌社,2010年),頁85-93。
董建交:〈三等顎介音上古來源問題綜探〉,《語言研究集刊》第21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頁434-437。
董為光:〈揭示詞語構造的深層意義〉,《漢語研究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05-214。
董為光:〈詞義引伸組系的橫向聯繫〉,《漢語研究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76-91。
董為光:〈詞義系統中的本源義〉,《漢語研究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35-145。
董為光:〈話說音義初始〉,《漢語研究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19-134。
董為光:〈漢語侗台語語源聯繫舉例〉,《漢語研究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16。
董蓮池:〈夬系同源詞試聯〉,《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228-231。
董蓮池:〈字形分析和同源詞系聯〉,《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6期,頁28-30。
虞萬里:〈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1-47。
裘錫圭:〈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年1期,頁70-76。
裘錫圭:〈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裘錫圭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1993年),頁194-208。
賈晞儒:〈青海漢話與少數民族語言〉,《民族語文》1991年第5期,頁6-7。
路瀝云:〈說甘鹹之詞源義〉,《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期,頁115-116。
雷昌蛟:〈篦字音義考源〉,《古漢語研究》2009年第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90-91。
鄔桂明:〈漢泰語同源詞比較-以人體器官名詞為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3期,頁40-43。
蒲立本:〈漢語的歷史和史前關係〉,《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41。
蓋興之:〈藏緬語的鬆緊元音〉,《民族語文》1994年5期,頁49-53。
趙 :〈上古漢語的清鼻、流音聲母〉,《音韻論叢》,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146-156。
趙中方:〈漢語字族分析〉,《語言研究集刊第6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45-59。
趙平安:〈從語源學的角度看東周時期鼎的一類別名〉,《新出簡帛與古文字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0-19。
趙伯義:〈漢字形體增益〉,《說文學研究第二輯》(石家莊:崇文書局,2004年),頁1-5。
趙彤:〈上古音研究中的內部比較法〉,《語文研究》2005年2期,頁22-26。
趙彤:〈藏語聲母演變的幾個問題〉,《語言學論叢第2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59-74。
趙振鐸:〈《廣韻》的又讀字〉,《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314-329。
趙誠:〈上古諧聲和音系〉,《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頁1-7。
趙誠:〈本義探索〉,《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頁7。
齊卡佳:〈白馬語與藏語方言的示證範疇〉,《民族語文》2008年第3期,頁36-43。
劉又辛,〈釋“籧篨〉,《文字訓詁論集》,北京,1993,頁283-294。
劉又辛、張博:〈釋空〉,《固原師專學報》1996年1期,頁87-90。
劉世俊、張博:〈說“轉語”〉,《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5期,頁82-88。
劉光坤:〈羌語輔音韻尾研究〉,《民族語文》1984年第4期,頁39-47+63。
劉羽陽:〈中國家馬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南方文物》2014年1期,頁74-77。
劉志成:〈西周金文音系的聲母系統〉,《川東學刊》(1995年第5卷第3期),頁71。
劉釗、葉玉英:〈利用古文字資料的上古音分期分域研究述評〉,《古漢語研究》2008研第2期,頁10-18。
劉琨:〈諧聲字與上古複聲母研究〉,《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頁8184。
劉菊黃:〈獨龍語動詞研究〉,《語言研究》1988年第1期,頁176-178。
劉菊黃:〈獨龍語動詞語法形式的歷史演變探索〉,《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頁63-65。
劉鈞杰:〈同源詞研究與歧訓的訣擇〉,《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3期,頁34-37。
劉精盛:〈王念孫《釋大》“大”義探微〉,《古漢語研究》2006年3期,頁88-94。
劉廣和:〈歷史語言的若干研究方法評議-讀《歷史語言學》札記〉,《漢語學習》2000年5期,頁1-6。
劉衛寧:〈說文解字中的喬族字試析〉,《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12期,頁171-174。
劉鎮發:〈上古介音r的崩潰與中古二三等韻的產生和演化〉,《南開語言學刊》2005年第1期,頁25-36。
樂賽月譯‧唐納著:〈漢語、台語和苗瑤語〉,《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5年),頁41-45。
樂賽月譯‧羅仁地著:〈獨龍語和原始藏緬語比較研究(上)〉,《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8年),頁49-76。
樂賽月譯‧羅仁地著:〈獨龍語和原始藏緬語比較研究(下)〉,《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1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9年),頁19-42。
歐陽連香:〈同源詞詞源意義考查〉,《語言應用研究》2009年,頁71-72。
潘秋平:〈上古漢語中的清濁別義及其相關的問題〉,《丁邦新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科技大學,2004年),頁1-67。
潘悟雲:〈上古收-P、-M諸部〉,《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頁1-12。
潘悟雲:〈上古指代詞的強調式和弱化式〉,《潘悟雲自選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300-310。
潘悟雲:〈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雲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52-68。
潘悟雲:〈上古漢語和古藏語元音系統的歷史比較〉,《音韻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頁127-135。
潘悟雲:〈上古漢語的流音與清流音〉,,《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4年,頁637-648。
潘悟雲:〈中古漢語疵音的上古來源〉,《溫州雌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頁1-9。
潘悟雲:〈東亞語言中的土與地〉,《民族語文》2013年第5期,頁3-12。
潘悟雲:〈侗台語中的幾個地支名〉,《民族語文》2016年第3期,頁3-10。
潘悟雲:〈建立語言考古學的設想〉,《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156-160。
潘悟雲:〈流音考〉,《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雲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312-343。
潘悟雲:〈從地理視時還原歷史真時〉,《民族語文》2010年1期,頁3-12。
潘悟雲:〈從幾個詞語討論苗瑤語與漢藏語的關係〉,《語言研究》2007年2期,頁1-9。
潘悟雲:〈章昌禪母古讀考〉,《溫州師院學報》,頁963-111。
潘悟雲:〈喉音考〉,《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雲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210-239。
潘悟雲:〈朝鮮語中的上古漢語借詞〉,《民族語文》2006年1期,頁3-10。
潘悟雲:〈越南語中的上古漢語借詞層〉,《音韻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頁108。
潘悟雲:〈對三等來源的再認識〉,《中國語文》2014年第6期,頁531-540。
潘悟雲:〈對白-沙體系的評論〉,《饒宗頤學院期刊》2018年第5期,頁403-415。
潘悟雲:〈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干支持材料〉,《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雲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27-180。。
潘悟雲:〈漢語元音的音變規則〉,《語言研究集刊第十輯》,,頁133-140。
潘悟雲:〈漢藏二族,血肉相連〉,《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08年),頁137-143。
潘悟雲:〈漢藏語中的次要音節〉,《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25-148。
潘悟雲:〈漢藏語的使動態-兼評Old Chinese〉,《漢語史與漢藏語研究第三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頁2-4。
潘悟雲:〈漢藏語與澳泰語中的死〉,《民族語文》2011年第6期,頁3-8。
潘悟雲:〈歷史層次分析的若干理論問題〉,《語言研究》2010年第30卷第2期,頁1-15。
潘悟雲:〈諧聲現象的重新解釋〉,《溫州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7年,頁57-65。
潘悟雲:〈藏文的-與-〉,《民族語文》2008年第4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3-8。
潘悟雲:〈競爭性音變與歷史層次〉,《東方語言學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頁152-165。
潘悟雲〈上古指代詞的強調式和弱化式〉,《潘悟雲自選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293-311。
潘悟雲〈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潘悟雲自選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52-68。
滕華英:〈同源詞形成發展的認知方式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08年2期,頁89-92。
滕華英:〈同源詞的認知視角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3期,頁121-122。
滕華英:〈近20年來漢語同源詞研究綜述〉,《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6期,頁70-73。
蔣宗許:〈漢語詞綴研究綜述〉,《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3期,頁1-11。
蔣穎:〈漢藏語名量詞起源的類型學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頁94-100。
蔣穎:〈藏緬語、漢語自主範疇語法形式的特徵及其演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4卷第5期),頁18-24。
蔡永貴:〈複輔音聲母:一個並不可信的假說-諧聲字“一聲兩諧”現象新探〉,《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期2005年,頁5-11。
蔡向陽:〈論緬語複輔音的演變〉,《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5年6期,頁40-46。
蔡寶瑞譯、羅杰瑞著:〈漢語歷史語言學的新方法〉,《濟寧師專學報》1998年2期,頁42-48。
鄭妞:〈論特殊諧聲字語音判定中的若干問題〉,《國學學刊》2015黏第3期,頁128-133。
鄭振峰、李冬鴻:〈關於同源詞的判定問題〉,《語文研究》2005年1期,頁28-31。
鄭偉:〈從侗台語看漢語的複聲母〉,《民族語文》2009年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50-56。
鄭偉:〈漢語和藏語的來〉,《民族語文》2007年2期,頁24-30。
鄭張尚芳:〈上古同部重出三等韻的元音長短區分〉,《東方語言學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頁131-139。
鄭張尚芳:〈上古喉冠l聲母的顎化〉,《語言研究》2013年第33卷第2期,頁8-9。
鄭張尚芳:〈上古漢語的音節與聲母的構成〉,《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5-12。
鄭張尚芳:〈五十身體詞的藏漢對應〉。《民族語文》2011年第4期,頁16-18。
鄭張尚芳:〈唐蕃會盟碑藏漢對音裡下附小阿()的語音意義〉,《民族語文》2001年第1期,頁19-。
鄭張尚芳:〈夏語探索〉,《語言研究》2009年第29卷第4期,頁11。
鄭張尚芳:〈華澳語言‘子婿“與漢語的對當詞根〉,《民族語文》2012年第4期,頁55-56。
鄭張尚芳:〈詞根的音基比較及《周易》臨卦新解〉,《東方語言學第六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193-197。
鄭張尚芳:〈漢語藏語古元音三角韻字在苗瑤、侗台語言的對應〉,《南開語言學刊》2008年第1期,頁1-5。
鄭張尚芳:〈語言同源與接觸的鑑別問題〉,《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頁232、235。
鄭張尚芳:〈談音義關聯的平行詞系比較法〉,《民族語文》2004年1期,頁30-35。
鄭張尚芳:〈論漢語、苗瑤語聲母中流音r、l的重建及古音構擬偏向〉,《東方語言學第四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57-62。
鄧景、駱桂峰:〈試論語轉說在《字詁》《義府》中的運用〉,《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4期,頁123-124。
鄧曉華、王士元:〈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民族語文》2003年第4期,頁14。
鄧曉華、楊曉霞、高天俊:〈試論語言演化網絡〉,《語言研究》2015年第35卷第3期,頁12-18。
鄧躍敏:〈戴震的轉語理論及其用於方言疏證取得的訓詁成就〉,《學習與探索》2007年6期,頁207-210。
魯國堯:〈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古漢語研究》2003年1期,頁2-7。
澤登孝、馬錦衛:〈藏彝語同源詞及語音比較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6期,頁199-201。
燕海雄、江荻::〈論東亞語言內爆音的地理分布與族群淵源〉,《南開語言學刊》2011年第2期,頁22-30。
燕海雄、孫宏開、江荻:〈中國南方民族語言塞擦音的類型及係屬特徵〉,《語言研究》2010年第30卷第4期,頁9-17。
燕海雄:〈建立語言歷史音變規則的基本方法〉,《東方語言學第六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96-108。
燕海雄:〈論漢藏語言硬顎塞音的來源〉,《民族語文》2011年第5期,頁57-62。
燕海雄:〈論漢藏語言塞音的類型與共性〉,《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47卷第2期頁28-35。
蕭紅豔:〈蔓組同源詞及相關疊韻複合詞的音義關係探索〉,《井綱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期,頁37-42。
龍國貽:〈歷史比較中歷史層次分析法的作用-以瑤語為例〉,《語言研究》2015年第35卷第4期,頁93-96。
戴宗傑:〈藏緬語動量詞形成的動因和機制〉,《漢藏語學報》第8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21-42。
戴慶廈、王洪秀:〈藏緬語人稱代詞格範疇的類型分析-兼以反觀上古漢語人稱代詞格範疇〉,《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51卷第3期,頁41。
戴慶廈、田靜:〈語言的外部影響與內部機制〉,《民族語文》2007年義4期,頁3-9。
戴慶廈、朱豔華:〈20年來漢藏語系的語言類型學研究〉,《雲南民族亣學學報》2011年第28卷第5期,頁131-137。
戴慶廈、崔霞:〈從藏緬語語法演變層次看獨龍語和景頗語親緣關係的遠近〉,《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3期,頁132-139。
戴慶廈、傅愛蘭:〈關於漢藏語系語言的分類問題〉,《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2期,頁82。
戴慶廈、彭茹:〈藏緬語的基數詞-兼與漢語比較〉,《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27卷第2期,頁185-189。
戴慶廈、蔣穎:〈從詞源關係看藏緬語名量詞演變的歷史層次〉,《語言學論叢第34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1-21。
戴慶廈:〈古漢語研究與少數民族語言〉,《古漢語研究》2008年4期,頁2-8。
戴慶廈:〈白狼歌研究〉,《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一)》(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頁391-417。
戴慶廈:〈從藏緬語看壯侗語與漢語的關係─一種角度的觀察〉,《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二)》(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頁416-432。
戴慶廈:〈漢語研究與漢藏語〉,《語言1》(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3-13。
戴慶廈:〈漢藏語的“的”字結構〉,《戴慶廈文集第6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頁90-91。
戴慶廈:〈漢藏語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2007‧學術前沿論叢》2007年,頁95-108。
戴慶廈:〈漢藏語研究的一些思考〉,《民族語文》2000年4期,頁77-79。
戴慶廈:〈漢藏語研究的四個困惑及其前景〉,《民俗典籍文字研究》,頁33-39。
戴慶廈:〈論親屬語言演變鏈〉,《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頁86-90。
戴慶廈:〈藏緬語族某些語言弱化音節探源〉,《藏緬語族語言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頁70-82。
戴慶廈:〈藏緬語族語言使動範疇的歷史演變〉,《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三)》(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頁208-221。
戴慶廈:〈藏緬語族語言聲調研究〉,《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二)》(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頁1-25。
戴慶廈:〈藏緬語族鬆緊母音研究〉,《藏緬語族語言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頁1-31。
戴慶廈:〈關於我國藏緬語的系屬分類〉,《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頁7-8。
戴慶廈:〈關於漢藏語分類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4期,頁4-10。
戴黎剛:〈再論階曲線理論與同源判定〉,《漢語學報》2009年2期,頁35-42。
薛才德:〈漢語上聲源於某一韻尾說質疑〉,《漢藏語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52-64。
薛才德:〈漢語去聲源於韻尾-s說質疑〉,《漢藏語系語言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頁200-210。
薛才德:〈藏文後置輔音j-和中古漢語-i-介音的來源〉,《新世紀語言學的新探索》(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頁85-96。
薛才德:〈藏語漢借詞的特點〉,《民族語文》1999年第3期頁75-80。
謝昆:〈類型學視野下的情態範疇層級闡釋〉,《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頁14-15。
謝飛:〈漢藏語系語言的分類〉,《漢藏語系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0年),頁30-34。
謝廣華:〈藏語動詞語法範疇〉,《民族語文》1982年第4期,頁35-47。
謝曉安、華侃、張淑敏:〈甘肅臨夏漢語方言語法中的安多藏語現象〉,《中國語文》1996年第4期,頁277。
韓哲夫:〈上古漢語和原始漢藏語動詞清濁別義的前綴詞頭─再論*S-和*N-的構擬〉,《語言暨語言學》2012年第13期,頁61-82。
瞿靄堂、勁松:〈論漢藏語言的共性和類型〉,《民族語文》1998年4期,頁33-42。
瞿靄堂、勁松:〈論漢藏語語言聯盟〉,《民族語文》2013年5期,頁13-24。
瞿靄堂、勁松:〈藏文的語言文字學基礎〉,《中國語言學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64。
瞿靄堂、勁松:〈藏語語法的範疇化〉,《民族語文》2016年第6期,頁3-13。
瞿靄堂、勁松:《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年)。
瞿靄堂:〈阿里藏語動詞體的構成〉,《民族語文》1980年第4期,頁7-17。
瞿靄堂:〈論漢藏語言的形態〉,《民族語文》1988年第4期,頁1-14。
瞿靄堂:〈論漢藏語言的虛詞〉,《民族語文》1995年6期,頁1-10。
瞿靄堂:〈藏語中的異根現象〉,《民族語文》1982年第2期,頁56-61。
瞿靄堂:〈藏語動詞屈折形態的結構及其演變〉,《民族語文》1985年第1期,頁1-15。
藍慶元:〈也談“干欄”的語源〉,《民族語文》2010年4期,頁58-61。
藍慶元:〈漢語─侗台語的幾種端組對應詞〉,《民族語文》第6期,2004年,頁16-18。
藍慶元:〈漢語─侗台語的幾種精莊組對應詞〉,《民族語文》第6期,2004年,頁19-21。
藍慶元:〈漢語與侗台語的幾個詞族〉,《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11期,頁128-130。
藍慶元:〈漢藏語胞衣的同源關係〉,《民族語文》1999年6期,頁27-29。
藍慶元:《壯漢同源詞借詞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
瓊措:〈論古代藏語共同語的形成和方言的分化-以歷史語言學的視角〉,《四川民族學院學院》2015年第24卷第5期,頁15-20。
羅仁地、楊將領:〈通過親屬語言、方言的比較了解語言的歷史發展〉,《東方語言學第二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11-18。
羅仁地:〈獨龍語和原始藏緬語比較研究(上)〉,《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11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所語言室,1988年),頁49-76。
羅仁地:〈獨龍語和原始藏緬語比較研究(下)〉,《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12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所語言室,1989年),頁19-42。
羅永現:〈上古漢語的韻尾*-l與*-r:侗台語佐證〉,《東方語言學第二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177-184。
羅永現:〈從“頭”到“腳”─論漢台語身體部位名稱的同源關係〉,《壯語言文學探索(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40-167。
羅永現:〈漢台語之部、微部關係詞對應考〉,《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28卷第4期,頁33-41。
羅永現:〈漢台語若干諧聲對應考〉,《民族語文》2012年第6期,頁20-24。
羅永現:〈漢台語魚部、歌部關係詞對應考〉,《漢藏語學報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47-156。
羅永現:漢語與台語“賊、戰爭、敵人”/“掠、偷、搶”的詞彙對應〉,《百色學院學報》2016年第29卷第6期,頁30-34。
羅立方、張青松:〈同源詞判定的語音條件質疑〉,《語文學刊》2002年3期,頁51-52。
羅秉芬、安世興:〈淺談歷史上藏文正字法的修訂〉,《民族語文》1981年2期,頁27-35。
羅秉芬:〈古藏語複輔音韻尾中d的演變〉,《民族語文》1991年第8期,頁57-58。
羅秉芬:〈藏文再後置字s的功能〉,《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34期。
羅美珍:〈三論台語的系屬問題〉,《民族語文》1994年6期,頁1-11。
羅美珍:〈有關建立漢藏語系的幾個認識問題〉,《民族語文》1996年第4期,頁29-36。
羅美珍:〈侗-泰語族系屬問題綜論〉,《羅美珍自選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頁22-64。
羅美珍:〈破解群體來源及其語言歸屬難題之我見〉,《漢藏語學報第10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32。
羅美珍:〈試論台語的系屬問題〉、〈三論台語的系屬問題〉,《羅美珍自選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頁118-152。
羅秉芬、安世興:〈淺談歷史上藏文正字法的修訂〉,《民族語文》1981年2期,頁27-35。
羅秉芬:〈古藏語複輔音韻尾中d的演變〉,《民族語文》1991年第8期,頁57-58。
羅秉芬:〈藏文再後置字s的功能〉,《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34期。
羅美珍:〈漢、侗-泰、苗-瑤語聲調和量詞產生與發展的相同過程〉,《語言科學》2007年6期,頁36-43
羅傑瑞:〈早期漢語的咽化與顎化來源〉,《境外漢語音韻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頁211-231。
羅端:〈從上古漢語構詞形態的角度再談商周兩代語言區別〉,《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9-68。
譚世寶:〈漢語的巴系詞族源流考-以粵、湘方言、普通話及古漢語為中心〉,《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頁1-11。
譚宏姣:〈試論源義素〉(杭州: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2002年),頁1-9。
譚曉平:〈漢藏語系的狗〉,《古漢語研究》2006年4期,頁57-61。
關童:〈聯綿詞明義再認識〉,《浙江大學學報》1995年6期,頁125-131。
關童:〈聯綿詞語源推闡模式雛議〉,《浙江大學學報》1996年1期,頁105-110。
嚴廷德:〈同源詞管窺〉,《民族語文》第4期,1980年,頁66-72。
嚴學宭,〈論漢語同族詞內部屈折的變換模式〉,《中國語文》2期,北京,1979,頁85-92。
嚴學宭:〈周秦古音結構體系〉,《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92-130。
嚴學宭:〈原始漢語韻尾後綴*-s試探〉,《華中師院學報》1979年第1齊,頁101-112。
嚴學宭:〈談漢藏語系同源詞和借詞〉,《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頁62-64。
嚴學宭:〈論漢語同族詞內部屈折的變換模式〉,《中國語文》1979年2期,頁85-92。
嚴寶剛:〈論語言聯盟的理論和方法創新〉,《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33卷專輯,頁151-154。
鐘智翔:〈論古緬語複輔音的變遷〉,《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1期,頁53-56。
龔煌城:〈西方的歷史比較語言學與漢藏語的比較研究〉,《語言學論叢第3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280-295。
龔煌城:〈西夏語在漢藏語言比較研究中的地位〉,《語言暨語言學2007年8.2期》(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07年),頁447-470。
龔群虎:〈南方漢語古越語底層問題新探〉,《民族語文》2001年3期,頁42-47。
龔群虎:〈泰文為hN-類複輔音的漢泰對應詞〉,《古漢語研究》2001年2期,頁2-4。
龔群虎:〈漢泰上古關係詞-流音篇〉,《民族語文》2000年2期,頁56-60。
龔嘉鎮:〈從“台”的諧聲系統的古今音變〉,《漢字漢語漢文化論集》,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年,頁327-344。
蘿仁地:〈民族遷徙和語言接觸在漢藏語系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東方語言學》第9輯,頁84-101。
补奎貞:〈對原始藏語skl-形式複聲母演變的優選論分析〉,《沈陽師範大學學報》2015研第1期,頁103-106。

三、論文集論文
丁邦新:〈漢藏語中的基本數詞〉,《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446-456。
丁邦新:〈說五道六〉,《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438-445。
丁邦新:〈論上古音中帶l的複聲母〉,,《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43-59。
丁邦新:〈論漢語與台語的關係-李方桂漢台同源論的檢討〉,《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5年),頁9-26。
王力:〈上古韻母系統研究〉,《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62。
王力:〈古漢語自動詞與使動詞的配對〉,《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物印書館,2000年),頁474。
王敬騮:〈釋“蘇”、“荏”─用少數民族語言考釋漢語詞源一例〉,《民族語文論文集─慶祝馬學良先生八十壽辰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頁183-193。
王寧:〈關於漢語詞源研究的幾個問題〉,《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74-178。
白一平、沙加爾:〈白一平-沙加爾漢語上古音構擬體系0.98版及小舌音的構擬〉,《漢藏語研究四十年》(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447-449。
全廣鎮:〈原始漢藏語的類型特徵〉,《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4年,頁75-94。
全廣鎮:〈漢藏語系語言的同源數詞比較研究〉,《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406-410。
向熹:〈關於複輔音的思考〉,《繼往開來的語言學發展之路:2007學術論壇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頁200-203。
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73-185。
沈兼士:〈 殺祭古語同原考〉,《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212-225。
邢公畹:〈“別離”一詞在漢語台語裡的對應〉,《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475-482。
邢公畹:〈原始漢台語複輔音聲母的演替系列〉,《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193-205。
邢公畹:〈漢台語比較研究中的深層對應〉,《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483-494。
邢公畹:〈漢台語舌根音聲母字深層對應例證〉,《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511-536。
邢公畹:〈漢台語構詞法的一個比較研究─大名冠小名〉,《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358-369。
邢公畹:〈漢苗語語義學比較法試探研究〉,《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495-510。
邢公畹:〈論語言的深層結構和對外漢語教學〉,《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90-109。
邢公畹:〈論調類在漢台語比較研究上的重要性〉,《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370-402。
周法高:〈上古漢語和漢藏語〉,《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269-274。
金理新:〈漢藏語的數詞〉,《高山流水鄭張尚芳教授八十壽誕慶祝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頁229-259。
俞敏:〈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頁12。
姚榮松:〈從漢語詞源研究的歷程看古音學與詞源學的互動〉,《慶祝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台灣: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頁165-201。
孫玉文:〈漢語史研究中材料的考證與運用-答《字書派與材料派-漢語語音史觀之一》〉,《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5-30。
孫宏開:〈原始漢臟語中的介音問題〉,《漢藏語研究-第三十四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1-12。
徐文堪:〈從歐亞大陸的史前語言接觸看漢藏語系的起源問題〉,《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270-274。
殷寄明:〈試論語源義〉,《中國海峽兩岸黃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81-186。
耿振生:〈漢語音韻史與漢藏語的歷史比較〉,《音韻學方法討論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290-295。
耿振生:〈論諧聲原則〉,《音韻學方法論討論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462。
馬學良:〈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貢獻〉,《馬學良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217。
張渭毅:〈論採用散點多線式框假建構和描寫漢語語音史的必要性〉,《第二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頁33-67。
張琨:〈漢藏語系的針字〉,《漢藏語系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1980年),頁71。
梅祖麟:〈上古漢語*s-前綴的構詞功用〉,《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1989年),頁23-32。
梅祖麟:〈上古漢語獨龍與同源四十例〉,《百川匯海:李壬癸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06年),頁595-605。
梅祖麟:〈古代江南的南亞語:借詞證據〉,《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496。
梅祖麟:〈四聲別義中的時間層次〉,《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306-339。
梅祖麟:〈漢語內部構擬三例〉,《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358。
梅祖麟:〈漢藏語比較語言學的回顧與前瞻〉,《漢藏比較冀歷史方言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頁93-128。
梅祖麟:〈漢藏語的歲、越、環(旋)、圜及其相關問題〉,《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377-402。
陳鴻:〈從戰國文字的諧聲看戰國語言的聲類〉,《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59-79。
陸宗達:〈且和它的同源詞釋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458-463。
陸宗達:〈因聲求義論〉,《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252-271。
陸宗達:〈咸諴协協勰〉,《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464-466。
陸宗達:〈時待同源說〉,《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506-508。
陸宗達:〈起興翕同源考〉,《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537-541。
陸宗達:〈淺論傳統字源學〉,《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317-333。
陸宗達:〈且和它的同源詞釋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458-463。
陸宗達:〈因聲求義論〉,《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252-271。
陸宗達:〈咸諴协協勰〉,《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464-466。
陸宗達:〈時待同源說〉,《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506-508。
陸宗達:〈起興翕同源考〉,《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537-541。
陸宗達:〈淺論傳統字源學〉,《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317-333。
馮蒸:〈構擬上古複聲母的原則與方法〉,《紀念瑞安林尹教授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頁349-371。
黃布凡:〈古藏語動詞的形態〉,《藏語藏緬語研究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頁169。
黃布凡:〈白馬語支屬問題研究〉,《藏語藏緬語研究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頁150-152。
黃成龍:〈羌語中的生命度等級序列〉,《萬水千山走遍:中國民族語言語法研究暨慶祝孫宏開先生80華誕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頁208-233。
黃成龍:〈羌語中的生命度等級序列〉,《萬水千山走遍:中國民族語言語法研究暨慶祝孫宏開先生80華誕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頁208-233。
黃行:〈漢藏語的語言共性及其形成機制〉,《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6年)頁45-60。
黃行:〈瑤-漢關係詞的歷史分層〉,《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100-101。
黃樹先:〈從史實看漢緬語關係〉,《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314-325。
黃樹先:〈說幼小〉,《中國海峽兩岸黃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87-193。
趙彤:〈利用古文字資料考訂幾個上古音問題〉,《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頁3。
趙彤:〈從楚簡所反映的一處語流音變看上古音擬測的幾個問題〉,《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54-58。
趙誠:〈商代音系探索〉,《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頁178-189。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一)〉,《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頁203-224。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二)〉,《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頁225-234。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三)〉,《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頁235-244。
劉又辛:〈古聯綿詞音變規律初探〉,《劉又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285-298。
劉又辛:〈陰陽對轉規律與漢語詞族研究〉,《劉又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299-315。
劉又辛:〈漢語同族複合詞的構成規律及特點〉,《劉又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316-330。
劉又辛:〈談談漢語詞源研究〉,《劉又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263-278。
劉又辛:〈釋曾〉,《劉又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331-337。
劉忠華:〈來母諧聲現象研究〉,《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43-53。
劉冠才:〈論兩漢陰陽入三聲對轉關係〉,《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89-109。
劉曉南:〈論摹聲語源〉,《中國海峽兩岸黃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99-204。
潘悟雲:〈漢台關係詞中的同源層探討〉,《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5年),頁27-55。
潘悟雲:〈漢藏歷史比較中的幾個聲母問題〉,《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307-334。
鄭張尚芳:〈上古漢語的s-頭〉,《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348-350。
鄭張尚芳:〈上古漢語的元音、韻尾及聲調的發源〉,《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74-81。
鄭張尚芳:〈上古漢語單音節雙音節形態構詞規則〉,《漢語與漢藏語前沿研究-丁邦新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頁49-58。
鄭張尚芳:〈上古緬歌〉,《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671-700。
鄭張尚芳:〈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380。
鄭張尚芳:〈中古三等專有聲母非組、章組、日喻邪母的來源〉,《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521-513。
鄭張尚芳:〈原始漢語p-類複聲母在中古的表現形式〉,《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5年),頁95-110。
鄭張尚芳:〈原始漢語p-類複聲母在中古的表現形式〉,《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616。
鄭張尚芳:〈越人歌解讀〉,《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641-649。
鄭張尚芳:〈漢語塞擦音聲母的來源〉,《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431。
鄭張尚芳:〈漢語與親屬語同源根詞及附綴成分比較上的擇對問題〉,《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442-462。
鄭張尚芳:〈漢語與親屬語言比較的方法問題〉,《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815-821。
龍宇純:〈上古音芻議〉,《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臺北:五四書店、利氏學社聯合出版,2002年) ,頁412。
戴慶廈:〈關於漢藏語語法比較研究的一些理論方法問題〉,《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390-395。
薛才德:〈藏文韻尾*-r、*-l跟上古漢語*-r、*-n、*-d和*-t韻尾的對應-兼論前上古漢語的複輔音韻尾〉,《漢藏語言研究-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89-96。
魏宇文:〈淺論《釋名》名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208-220。
魏清源、劉鳳華:〈同源字典中同源字的韻部和聲紐關係〉,《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49-156。
羅美珍:〈漢藏語言的韻母研究〉,《民族語文論文集─慶祝馬學良先生八十壽辰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頁71-84。
龔煌城:〈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5年),頁57-94。
龔煌城:〈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漢語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02年),頁214。
龔煌城:〈漢語跟苗瑤語同源關係的檢討〉,《龔煌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11年),頁297-311。
四、學位論文
丁曼棻:《說文日母主諧字例外諧聲之初探》(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于朗添:《包擬古漢藏語同源詞聲韻比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丘彥遂:《論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及其語法功能》(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史俊:《廣韻異讀探討》(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羊霞:《東漢聲訓理據研究-以白虎通義和釋名為例》(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李妍周:《漢語同源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竺家寧:《古漢語複聲母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金周生:《廣韻一字多音現象初探》(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金慶淑:《廣韻又音字與上古方音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姚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孫順:《漢藏同源詞音義對應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徐婷麗:《國內藏緬語族輔音類型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馬顯慈:《廣韻三音字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9年)。
國一姝:《基於通假字的上古聲母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崔金明:《王力、李方桂和鄭張尚芳三家漢語上古音系比較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張亞蓉:《《說文解字》諧聲字的音韻關係及上古聲母的討論》(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張庭穎:《廣韻及經典釋文又音所反映的複聲母痕跡》(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鴻:《戰國文字諧聲系統與古音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程步虹:《許思萊漢語藏語同源詞聲韻對應比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舒春雷:《通雅語源研究初探》(大陸: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黃青:《楊樹達先生語源學研究的成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2006年)。
楊將領:《藏緬語族語言使動範疇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萬秋菊:《白保羅漢藏同源詞對應比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鄧曉華:《漢藏語系的語言關及其分類》(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譚宏姣:《漢語源義素及其在詞彙系統中的作用》(中國: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鐘智翔:《論緬語語音的歷史分期與歷史發展》,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蘭佳麗:《聯綿詞詞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五、工具書
《藏緬語語音和詞彙》編寫組:《藏緬語語音和詞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壯侗語族語言詞彙集》(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5年)。
中央民族學院苗瑤語研究室編:《苗瑤語方言詞彙集》(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編委會:《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2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孟世凱:《甲骨學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熹編:《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語言學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哈杜默德‧布斯曼:《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唐作藩編:《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
夏征農編:《大辭海‧語言學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孫宏開等主編:《中國的語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張儒:《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戚雨村等編:《語言學百科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勞允棟:《英漢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黃布凡主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
楊劍橋:《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語言學名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廣西民族語言方音詞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駢宇謙、王鐵柱:《語言文字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戴維‧克里斯特爾:《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六、工具網站
實用查詢:http://tool.httpcn.com/
漢典:https://www.zdic.net/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小學堂: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