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蓮池大師思想研究-淨土與禪宗思想
作者:陸春雄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佳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淨土思想禪宗思想曇鸞達摩傳禪禪淨融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蓮池大師的淨土與禪宗思想是明朝的佛學主流,淨土思想依據淨土三經與世親的《往生論註》,遠據龍樹《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道思想,近承自慧遠、曇鸞、道綽、善導的淨土主張,也受《法寶壇經》中唯心淨土、《龍舒增廣淨土文》、釋迦才《淨土論》的影響。禪淨融合則繼承永明延壽,有禪有淨土的增上緣,調合各宗,而以淨土為依歸,成就了廣大眾生;使淨土教,成為對治末法眾生最契機,最殊勝的修行法門。由於蓮池的弘揚使淨土宗成為中國佛學的主脈。
蓮池的禪宗思想,大師以《華嚴》入禪,《禪關策進》前集,所舉趙州等參禪用功的實例,具有震撼力,禪者受益匪淺。後集,舉《大般若經》、《華嚴經》,《修行道地經》等求般若的論述,增加禪者教內的體認。而其思想遠承自達摩以來,到慧能南宗禪的頓悟實證;近則受明代中葉高僧,臨濟宗第二十八代祖師笑巖德寶、南嶽下三十一世,真圓徧融的開示與心傳。力主禪淨融合,認為念佛不礙參禪,參禪不礙念佛。在雲棲山有傳法的僧團,是繼馬祖建叢林後最大的弘法團體,廣度眾生,是淨土宗第八祖,徧融後的華嚴宗祖師,偉大的禪宗祖師。
Master Lianchi’s Pure Land theory and Chan were predominant in Buddhism in Ming Dynasty. Pure Land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ree classic sutras in Pure Land religion, as well as Vasubandhu’s Commentary on the Treatise on the Pure L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asy Way in Long Shu's Commentary on Ten Stages Sutra, the thoughts on Pure Land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ideas proposed by Huiyuan, Tanluan, Daochuo, and Shandao. The thoughts on Pure Land are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Altar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which delineated “the mind is the Pure Land,” but also with The Longshu Pure Land Text, and Treatise on the Pure Land by monk Jiacai. The combination of Chan and Pure Land theory came from the monk Yongming Yanshou, who had Chan and Pure Land theory be adhipati-pratyaya for each other. Various factions at that time were then mediated, relying on Pure Land theory. Numerous sentient beings were guided and benifited. Pure Land religion was therefore made to become the most special and transformational door to practice Buddhism. Due to Master Lianchi’s promotion, Pure Land religion was consequently the most remarkable representative of Buddhism in China.
Master Lianchi’s thoughts on Chan are based on Avatamsaka Sutra. The first half of The Chan Whip Anthology embodies Chan through the exemplar of how the monk Zhaozhou practiced Chan; this was influential and benefited leaners of Chan. The other half of The Chan Whip Anthology raises examples about the pursuit of Prajna from classics like Mahayana, Avatamsaka Sutra, and Yoga-cārya-bhūmi, raising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Chan.
Master Lianchi’s notion began from Bodhidharma’s teachings as well as Huineng’s epiphany. In the middile of Ming Dynasty, these ideas were elaborated and spiritually transmitted by the 28th patriarch of Linji faction, Xiaoyan, and the 31st master of Nanyue faction, Bianrong. The combination of Chan and Pure Land theory was proposed, and chanting of Buddha was thought to be compatible with the practice of Chan. After Mazu’s founding of Chan Monasteries, Master Lianchi led the largest sangha and taught knowledge widely to many sentient beings in Yunqi Mountain. Lianchi was the 8th master of Pure Land religion, and he was, after Bianrong, the greatest master of Chan.
一、大藏經《大正藏》、《卍續藏經》(按冊數分)
十善業果報,《分別善惡報應經》《大正藏》第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中阿含經》卷第46〈行禪經〉,《大正藏》第1冊。
持戒得福,《雜阿含》,《大正藏》第2冊。
三心不可得,《大正藏》第2冊。
阿難七處徵心,《大正藏》第2冊。
盲龜值浮木,《雜阿含》卷第15,《大正藏》第2冊。
阿羅漢的自證,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卷第1《大正藏第2冊》
《大正藏》〈第六分法界品第四之一〉,第7冊。
《心經》,《大正藏》第8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勤學品〉(8),《大正藏》第8冊。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大正藏》第9冊。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大正藏》第9冊。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
《法華經.譬喻品》,《大正藏》第9冊。
《妙法蓮花經玄義下》,《大正藏》第9冊。
《華嚴法界玄義》,《大正藏》第9冊,卷1 。
〈入法界品〉,《大正藏》第9冊,卷46。
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大正藏》第10冊。
善知識難值遇,《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0卷,《大正藏》卷6第10冊 。
〈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0卷,《大正藏》第10冊。
《華嚴經.卷78》菩提心者,猶如種子,《大正藏》第10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10冊,〈覺林菩薩偈〉。
《文殊師利發願經》,《大正藏》第10冊。
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大正藏》第10冊。
《大寶積經.如來壽量會》卷17,《大正藏》第11冊。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正藏》第12冊。
《觀經》第九觀,《大正藏》第12冊。
《鼓音王陀羅尼經》,《大正藏》第12冊。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佛說阿彌陀經》,(武威鳩摩羅什寺)。《大正藏》第12冊。
《大般涅槃經》卷第30,《大正藏》第12冊。
《大乘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的《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如來性品〉,《大正藏》第12冊
《般舟三昧經》,《大正藏》第13冊。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13,《大正藏》第13冊。
《大集經.菩薩品》,《大正藏》第13冊。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大正藏》第14冊。
《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大正藏》第14冊。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第14冊。
《安般守意經》,《大正藏》第15冊。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17冊。
《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正藏》第19冊。
《大正藏》第22冊。
《優婆塞戒經》卷第1,《大正藏》第24冊。
善生長者為大乘在家信者(優婆塞)說三皈五戒等,《大正藏》第24冊。
北梁曇無讖:《優婆塞戒經》又稱《善生經》,《大正藏》第24冊。
悉檀《大智度論》卷1,《大正藏》第25冊。
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龍樹:《中論》觀四諦品第24,《大正藏》第30冊。
《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
《妙法蓮花經法華玄意》,《大正藏》第33冊。
《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
善導:《觀無量壽經.卷第4》〈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4〉,《大正藏》第37冊。
《觀無量壽經疏》卷第3,《大正藏》第37冊。
《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大正藏》第37冊。
《彌陀要解》,《大正藏》37冊。
〈善導的正行雜行〉,《大正藏》第37冊。
《大正藏》第40冊。
沙門曇鸞:《無量壽經優婆舍願生偈註》,《大正藏》第40冊。
《注華嚴法界觀門序》裴休述,《大正藏》第45冊。
〈義理分齊第十三〉,《大正藏》第45冊。
僧肇:《不真空論》、《肇論》,《涅槃無名論》,《大正藏》第45冊。
《大乘玄論.卷5》,《大正藏》第45冊。
〈六妙法門〉,《大正藏》第46冊。
《安般守意經》與〈六妙法門〉其義相同。〈六妙法門〉《大正藏》第46冊。
《大慧普覺禪師書卷》第28,答呂舍人,《大正藏》第47冊。
《楊歧方會語錄》,大正藏第47冊。
元.普度:《廬山蓮宗寶》卷第10〈真如本性說〉,《大正藏》第47冊。
若人欲了心,《大正藏》第47冊。
釋迦才:《淨土論》,《大正藏》第47冊。
元 普度:《廬山蓮宗寶鑑.甘露疏》卷2。《大正藏》第47冊。
天如惟則禪師《淨土或問》,《大正藏》第47冊。
維摩大士示淨土八法,較明修行難易,《大正藏》第47冊。
道綽的《安樂集》,《大正藏》第47冊。
《淨土十疑論》,《大正藏》第47冊。
《龍舒增廣淨土文》〈淨土起信一〉,《大正藏》第47冊。
《西方合論》,《大正藏》第47冊。
智顗的厭離行、欣願行,《大正藏》第47冊。
宋無為子楊傑:《淨土十疑論序》,《大正藏》第47冊。
〈禪佛相爭〉,《大正藏》第48冊。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冊。
《宏智正覺禪師廣錄》,《大正藏》第48冊。
黃蘗斷際禪師《宛陵錄》,《大正藏》第48冊。
黃蘗希運引自趙州參狗子無佛性,《大正藏》第48冊。
黃蘗禪師:《斷際心要》,《大正藏》第48冊。
〈默照銘〉,《大正藏》第48冊。
弘忍:《最上乘論》,《大正藏》第48冊。
僧璨:《信心銘》,《大正藏》第48冊。
《碧巖錄》,《大正藏》第48冊,卷1。
《大正藏》《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1》,第48冊。
古筠比丘德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10》《大正藏》第48冊。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下稱《碧巖錄》,《大正藏》第48冊,卷2。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大正藏》第48冊。
唐 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2》,《大正藏》第48冊。
〈徧融禪師傳〉,《大正藏》第49冊。
唐放生池,《大正藏》第49冊。
慧立:《大唐慈恩三藏法師傳》卷第1,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藏》第50冊。
著名的玄奘三願,參見《大唐故玄奘法師行狀》,《大正藏》第50冊。
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洛陽伽藍記》達摩東來,《大正藏》第51冊。
《景德傳登錄》,《大正藏》第51冊。
《契嵩傳法正宗記》,《大正藏》第51冊。
《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大乘無生方便門》,《大正藏》第85冊。
《楞伽師資記》,《大正藏》第85冊。
《彌陀疏鈔》,《卍續藏經》第33冊。(台北:新文豐股份有限公司,1994)。
《卍續藏經》第59冊。
《卍續藏經》第87冊。
《卍續藏經》108冊,
明 大佑集,卷上,《卍續藏》第108册。
《卍續藏經》第114冊。
《卍續藏經》《觀音持驗記》,周克復蒐集第134冊。
《五燈嚴統》卷24,《卍續藏》139冊。
釋弘贊:《觀音慈林集》凡3卷,收於《卍續藏經》(149冊)。

二、古籍文獻(按朝代分)
《父母恩重難報經》(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1)。
《金剛經》(武威鳩摩羅什寺)。
《佛說阿彌陀經》,(武威鳩摩羅什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6 ,(台北;佛教出版社)。
《周易正義》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繫詞下第八,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13年)卷8。
《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毛詩注疏》〈毛詩小雅〉,鄭玄箋,孔穎達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
《論語.里仁》:《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重栞宋本。
《論語.述而》:《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重栞宋本《論語》。
《孟子正義.告子上》漢趙歧注,疏宋孫奭撰,《十三經注疏》。
《中庸》,朱熹:銅版《四書集註》(台南:西北出版社,1968)。
《莊子.達生篇》,《莊子集解》(台灣:中華書局,1973)。
黃登山:《老子釋義》《老子》48章,(台北:學生書局,1999)。
初達摩以4卷《楞伽》授慧可,《續高僧傳》卷16。
淨慧:《中國燈錄全書》第14冊(中國藏學出版社,1989年)。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神秀傳,卷4。
宋 普濟:《五燈會元》下冊。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4,(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
一行三昧,《景德傳燈錄》卷5。
宋 贊寧:《宋高僧傳》卷8。
宋 周敦頤:《周元公選集》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儒家子部(中國子學名著編印基金會)。
《歷代高僧傳》〈慧遠傳〉卷6,(上海:上海書店,1983)。
《歇安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卷6〈杭州雲棲禪院法堂記〉。
明 大佑集《淨土指歸集》CBETΑ x61n1154,p21。
明.笑巖德寶:《月心笑巖寶祖北集》普示。
《續修四庫全書》,1378集部,別集類,《憨山老人夢遊集》二,卷18(據常熟市圖書館藏,
清順治十七年毛褒等刻本影印原書版 。
清 守一:《宗教律諸宗演派》CBETAx88 n1669 p19。

三、現代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畫分)
大悟:《破繭而出-偈語篇》(台中市:瑞成出版社,2018)。
太虛:《中國佛學特質在禪》(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正德居士:《淨土聖道》〈佛菩提二主要道次地概要表〉(台北: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田博元:《廬山淨土宗要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光中:《唐玄奘三藏傳史彙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福嚴精舍,1975)。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市:天南書局有限公司,1998)。
牟宗三:《佛性論》(高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吳立民,徐孫銘:《禪宗宗脈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1)。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96)。
妙音、張鳴:《認識淨土》(台北:萬福因果教育協會,2020)。
志磐:《佛祖統紀》蓮社七祖,CBETA ,T2035,26.12-1,p260-265。
李山:《歷代高僧傳》(明清)(台北:薪傳出版社,2103)。
李開濟:《禪宗的思想變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李開濟:《禪宗的思想變革》,禪宗傳法圖。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第八章〈明代禪宗的衰退和分解〉,(江蘇省:古籍出版社,1993)。
周裕鎧:《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明暘長老:《佛法概要》(台中:淨願寺印經會,1995)。
林國營:《印光法師文鈔》上冊,〈與悟開師書〉(華藏淨宗學會,和裕出版社,2010)。
林國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穆宗敬居士書(台北市:華藏淨宗學會,2010)。
林國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冊,蓮宗十二祖讚頌(台北: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2016)。
林國營:《印光法師嘉言錄》(台北:華藏淨宗基金會,2016)。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節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初版。
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團史研究》(京都:同朋社出版,1993)。
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團史研究》(京都:同朋社出版,1993)。
南懷瑾:《禪話》(台北:老古出版社,1977)。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胡順萍:《華嚴世界的修行》(台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2017)。
胡順萍:《禪的智慧與生活-話說《六祖壇經》(新竹縣:元華文創股份公司,2020),自序。
徐醒民;《孝經研讀講記》,〈開宗明義章〉第1(台南:和裕出版社,2018)。
悟開:《蓮宗正傳》〈蓮宗初祖〉淨業學人恩西重定,民國十八年己巳九月。
荒木見悟:《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高承埏:《蓮池宏禪師傳》〈八十八祖道影傳贊〉;(CBETA,x86,n.1608,p.60-62)。
張有恆:《學佛學活-佛學故事選集 》(台南:台南市淨宗學會 ,201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華嚴關主(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張澄基:《佛學今詮》(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七版。
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
莎莉.哈維.芮根斯(Sally Houey Wriggins):《玄奘絲路行》(台北:智庫出版社,1997),一版。
陳義雄:《牟子理惑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12 )。
陳榮捷:《當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
傅樂成:夏德儀校訂,《中國通史》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0),增訂三版。
彭允初:《一行居集.四大師傳》(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卷4〈與諸同學〉。
智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妙宗鈔會本》(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
智者:《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翻禪為功德林者(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4)。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1冊《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禪關策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笑巖德堡禪師傳〉。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自知錄》。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自知錄序》。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皇明名僧輯略》天奇本瑞禪師。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皇明名僧輯略》空谷景隆禪師。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緇門崇行錄》。
雲棲袾宏:《雲棲法彙》《法苑云》(台南:和裕出版社,2010),最新修訂版。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2冊梵琦禪師〈西齋淨土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3冊,《雲棲記事》〈御臨〉。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3冊,蓮池弟子廣潤;《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雲棲本師行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第3冊蓮池〈囑語〉。
黃登山:《老子釋義》(台北:台灣學生書,1999)。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國家出版社,2016),初版。
黃懺華:《佛教各宗大綱》(台北:天華出版社,1990)。
楊立華:《宋明理學十五講》(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序。
楊惠南:《曉光空中佛學院禪宗教材》(台南:妙法雜誌社,未寫年月)。
楊慧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獅子苑居士:《佛教與成佛總說》(台北:佛教正覺同修會,2019)。
董群:《論菩提達摩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宗教研究,2013)。
道宣《續高僧傳》《歷代高僧傳》卷第16。
慧遠:《佛說無量壽經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
潘重規:《敦煌壇經新書》禪宗六祖諸傳法偈語。
蓮池大師:《雲棲法彙》第1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20)。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高雄市:普至印經處,1993)。
蕅益:《靈峰宗論》(台中:台中蓮社,1994)。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9)。
蕭平實:《勝鬘經講記》第2輯(台北:正智出版社,2012)。
蕭平實:《楞伽經詳解》第1冊(台北:正智出版社,2010)。。
蕭平實:《禪-悟前與悟後》(台北:正智出版社有,2006)。
蕭平實:《禪淨圓融》(台北:正智出版社,2006)。
賴志銘:《智者大師-東土釋迦》(台北市: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9)。
藍日昌:《佛教宗脈觀念發展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藍吉富:《禪宗全書.宗義部(一)》《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宗密述,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鎌田茂雄,昱均譯:《何謂禪》禪淨雙修。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三武一宗(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1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梁高僧傳》(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蘇淵富:〈禪宗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釋白雲:《佛法哲學概論》十二因緣。
釋成時:《靈峰宗論.上》(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
釋成時:《靈峰宗論》〈示念佛法門〉,《全集》第十七冊卷四之一。
釋成時:《靈峰宗論》《全集》第十七冊卷6之4。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史學博士。
釋空行:《雲棲袾宏》(台北: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20)。
釋智嚴:《紫柏真可》(台北: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20)。
釋圓瑛:《一吼堂文集》《復閰退之居士垂問禪淨二宗》(上海:圓明講堂,1949)。
釋圓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淨土五經合刊本(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2),第2章〈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頁,2009)。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台北;法鼓文化,2019),自序。
釋聖嚴:《法鼓全集.第四集》第8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3,達摩到中國的時機。(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釋滿律:中峰明本-江南古佛,(台北:慈濟廣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20)。
釋慧嚴:《淨土概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釋曉雲:《禪思》(台北:原泉出版社,1998)。
顧俊:《東方佛教文化》(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
顧偉康:《禪宗六變》(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傅偉勳、楊惠南主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分)
1.笑巖的〈拈古〉佛果勤等三人轉語)略釋,引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第770期,2018年9月5日。
2.許志信:〈憨山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之「真心」與「圓融」思想研究〉,《圓光佛學學報》第十三期,2008年1月。
3.楊惠南:〈禪淨雙修的類型及其發展〉,《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念佛與禪》,1999年10月。
4.黃意淳:〈雲棲袾宏《答淨土四十八問》〉,《佛光人文學報》第三期,2020年1月。
5.劉紅梅:〈蓮池大師禪淨關係論〉,《安徽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3年1月。
6.陳松柏:〈蓮池晚期思想之生命哲學與教育理念〉,《南開學報》第十二卷第二期,2015年12
月。
7.陳啟文;〈蓮池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中的一心不亂義〉,《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刊》,第16期,2114年3月。
8..釋惟覺:〈如何對治貪瞋癡〉,中台山南投埔里:中台禪寺文教中心第57期,2003年。
9.釋修優:〈由智顗的事一心、理一心論聖嚴之統一心、無心-以常行三昧念佛方法為主〉,《台
大佛學研究》第40期,109年12月。
10.釋聖嚴:〈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5期,1980年10月。
11.釋宏正:〈論念佛的淨心意義〉,《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念佛與禪》, 1999年10月。
12.釋果利:〈漫談淨土與禪〉,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念佛與禪論文集》,1999年10月。
13.釋聖嚴:〈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5期,1980年10月。
14.釋靜波:〈淨土與淨心〉,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念佛與禪論文集》,1999年10月。
15.釋慧嚴:〈彌陀淨土信仰對漢儒內心世界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 2001年4
月。
16.釋向學:〈觀無量壽經的觀念法門〉,《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念佛與禪》,1999年
10月。

五、學位論文
1.劉興松:《雲棲袾宏與禪淨雙修》,2019年,政大宗教所博士論文。
2.陳穎蓁,《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研究》,2004年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