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原住民族語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
作者:何光明
作者(外文):HO, KUANG-MING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指導教授:翁福元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族語政策批判論述分析意識型態歷史正義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deologyhistorical just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透過文獻分析、訪談法以及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探析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形成之核心思想及意識形態、原住民族語政策政策實踐之權力運作、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對社會的影響,獲得以下結論:
一、原住民族語政策發展受到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
(一) 國際社會尊重原住民人權潮流,重視原住民語言文化傳承
(二) 國內政治社會民主自由、開放多元之氣氛。
(三) 原住民族群自覺族語危機與部落自救議題持續中。
二、原住民族語政策形成之核心理念與意識形態:
(一) 族語政策之核心思想為自由民主,建立和諧社會;公平正義,保障語言權利;多元共榮,尊重差異。
(二) 族語政策之意識形態為本土意識的崛起與去中國化;提升原住民族語的地位與尊嚴,抵抗漢人沙文主義;原住民歷史正義。
三、原住民族語政策之實踐過程之議題:
(一) 政策權力仍集中於官方,執行過程仍由漢人掌控,忽略部落動力。
(二) 學校教育系統仍是原住民族語政策推展主要場域,學校系統推動族語有其困境。
(三) 族語認證措施之執行,產生社會之歧見,結合原住民特考、教師甄選、公費留學考試、原住民公費生畢業條件等皆須族語認證等,有爭議。
(四) 原住民族語政策在實踐上面臨新挑戰,如原住民族人將近50%離開部落遷居都市地區,族語復振遇到挑戰。
四、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對社會的影響:
(一) 原住民族語政策影響其他族群重視其語言,如閩語、客語及新住民語言漸受重視。
(二) 政治人物尋求認同作為選舉工具,如立法院原住民籍立法委員用族語質詢,縣市長選舉許多政治人物用族語作開場白。
(三) 族語部落化家庭化,才是族語復振關鍵因素,若原住民家庭不使用族語對話,族語終將走向衰亡的命運。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language policy for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the study examines the core ideas and ideologie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guage policy, the exercise of power in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and the social impact of its implementa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1)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recognition of indigenous rights and emphasi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 The democratic and open atmosphere in Taiwan's political and social landscape.
(3) Th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wareness of the language crisis and their ongoing efforts for self-preservation.
2. The core concepts and ideologies underlying the form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are:
(1) Freedom and democracy, aim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Equity and justice, safeguarding language rights.
(2) Diversity and co-prosperity, respecting differences. The ideology of the language polic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ise of local consciousness, de-Sinification, elevating the status and dignity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resisting Han chauvinism, and seeking historical justice for indigenous peoples.
3.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1) Policy power remains centralized within the government, controlled by non-indigenous individuals, often neglecting the agency of indigenous communities.
(2) The education syste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but encounters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3) The execution of language certification measures generates social controversies, including issues related to indigenous-specific entrance examinations, scholarships for studying abroad, teacher selection,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for indigenous students.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faces new challenges, such as the migration of nearly 50%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 urban areas, posing obstacles to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4. The social impact of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implementation:
(1)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has influenced other ethnic groups, leading to increased recognition and value of their languages, such as Hokkien, Hakka, and languages spoken by new immigrants.
(2) Political figures seek identification by us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as a tool during elections, including indigenous legislators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us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for questioning and many politicians us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in campaign speeches.
(3) The key factor for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lies in the local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within families. If indigenous families do not use their languages for daily conversation, the fate of the languages will decline.
一、中文部份
Babbie, 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合譯〕。時英。(原著出版於1975)
Campbell,William (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莎〔李雄揮譯〕。前衛出版。(原著出版於1903)。
David Crystal(2001)。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周蔚譯〕。貓頭鷹出版。(原著出版於2000 )。
Edward H. House(2008)。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陳政三譯〕。臺灣書房。(原著出版於1875)。
Fanon, Frantz,(2005) 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心靈工坊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52)。
Neuman, W. L.(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合譯〕。學富。(原著出版於2000)
王瑞盈(2016)。原住民族系譜調查與恢復傳統名字的政策推動。原教界,67,6-7。
王前龍(2014)。從國際人權法論少數群體與原住民族設置學校體系之發展策略。課程研究,9(2),23-51。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125-159。
王文娟(2008)。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符號教學研究─以Akiyo教師阿美族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王雅萍(2011)。紐西蘭毛利教育傳真。原教界,39,12-17。王雅萍等(2020)。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教育年鑑1945-2018.。教育部。
王雅萍(2022)。展望聯合國、臺灣與聯合國原住民族語言十年。新世紀智庫論壇,98,96-98。
巴蘇亞‧ 博伊哲努(2011)。紐西蘭毛利語言復興的啟示。原教界,39,6-7。
方真真(2021)。十六至十九世紀臺灣西班牙文獻的研究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28(1),179-216。
白棟樑(1997)。平埔足跡: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晨星。
石雅如(2014)。當代拉丁美洲原住民運動發展。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5,39-54。
石雅如(2015)。拉丁美洲原住民族權利發展-兩次原住民族國際十年期間(1995- 2014)。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4),139-162。
以撒克.阿復(2014)。多重層傳播帝國主義宰制下的原住民族傳播論述。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4(2),93-120。
台邦‧撒沙勒,1993。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臺灣史料研究,2,28-40。
田哲益(1997)。臺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常民文化事業公司。
田哲益(2010)。臺灣原住民社會運動。臺灣書房。
全彥(2009)。臺灣與紐西蘭原住民族語言政策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吉娃詩‧叭萬(2006)。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臺灣的原住民母語教學。臺灣國際研究季刊,2(1),163-184。
艾美英(2013)。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 (1987)。序。原住民-被壓迫者的吶喊,1-4。原權會。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1994)。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部探討。 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275-276。文建會。
朱柔若(2010)。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加拿大「印地安寄宿學校和解協定書」與梅帝斯族(Métis)之經驗檢討。臺灣國際研究季刊,6(1),1-18。
朱惠琴(2010)。原住民語言與知識之關聯性。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7,115-137。江日昇(1985)。臺灣外紀。世界書局。
伊能嘉矩與粟野傳之丞(2017)。臺灣蕃人事情〔傅琪貽 譯〕。原住民族委員會。(原著於1900年出版)
何光明(2010)。臺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之研究-以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何光明(2017)。原住民升學優惠政策與高等教育現況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49-56。
何光明(2019)。從學校族語師資專職化來探析-學校族語教育現況及期望。原教界,89,46-48。
何湘英(2002)。中國大一統的歷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何明修與蕭新煌(2006)。臺灣全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9(10),73。
阮俊達(2015)。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與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李敏惠(1997)。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李壬癸(1997)。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常民文化事業。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壬癸(2001) 。巴賽語的地位。平埔族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55-171。國家圖書館。
李壬癸(2011) 。 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前衛出版。
李明峻與許介鱗(2000)。國際法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治科學論叢,12,161-188。
李勤岸(2002)。美國的語言政策。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81-110。前衛出版。
李憲榮(2002)。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3-49。前衛出版。
李筱峰(2004)。從回憶錄見證臺灣人的戰時經驗(1937-1945)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學術研討會論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李台元(2012)。濱危族語-搶救計畫與認證考試。原教界,48,12-17。
李佩容、傅可恩、黃毓超與湯愛玉 (2015)。整合線上與現場之語言復振策略思考與建議。臺灣原住民族研究,8(4),127-142。
李佩容(2013)。創造語言復振的策略,花蓮縣萬榮國小。
李台元(2016)。把族語寫出來:原住民族從識字到寫作的歷程。原教界,69, 12-17。
李台元(2018)。原住民族語九階教材修訂方針。原教界,79,64-66。
李俊葳(2018)。國教署的原住民族語文教育的支持措施。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22-25。
汪明輝(2003)。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兩岸社會運動分析,95-135。新自然主義。
汪秋一(2016)。原住民族語言政策法制化之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6(2),105-129。
吳毓真與翁福元(2001)。臺灣原住民語言資格認證制度之研究。2001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論文集,93-110。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吳正龍(2012)。明鄭時期陳永華興學設教事蹟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125-148。
波宏明(2008)。原住民族語支援教師:困境與發展。原教界,21,12-17。
波宏明(2011)。臺灣與紐西蘭的族語振興運動比較原教界,39,72-75。
波宏明(2016)。評析原住民族的歷史(轉型)正義-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的法制化工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0-15。
拉娃告.拉歌拉格(2018)。原住民族運動路線的反省-臺灣原住民族權益抗爭運動。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8(2), 171-84。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2。
周婉窈(1995)。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2),113-161。
周婉窈(1996)。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臺灣史論文精選。玉山社。
周婉窈(1997)。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1945 年)。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周婉窈(2010)。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3)。
周梅雀(2015)。沈浸式排灣族語教學幼兒園實驗班之初探。臺灣原住民族研究8(3),1-39。
周士煌(2019)。「原住民族」與「原住民身分」:民族運動與民族理論的交叉發展。民族學界,43,5 – 36。
周惠民(2011)。加拿大原住民族教育權的現況與發展。臺灣國際研究季刊,7(2), 183-205。
林仁川(1994)。十七世纪初基督文化在臺灣的傳播。臺灣研究集刊,1,76-83。
林蒔慧(2004)。加拿大原住民語言教育概況。當代加拿大民主政治,191-210。國際展望國家基金會。
林岱緯與劉淑惠(2004)。對加拿大憲政改革的幾點觀察。臺灣國際研究學會-瞭解當代加拿大政治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
林呈蓉(2007)。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與臺灣人精神的形塑。台日學術交流國際會議論文集,189-210。
林淑惠(2012)。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統治政策之演變。正修通識教育學報,9,85-102。
林作逸(2017)。臺灣客語政策之研究:1945-2017〔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邱炳坤(2018)。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五南。
范盛保,(2002)。澳洲的語言政策-從同化到多元文化。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111-150。前衛出版。
洪惟仁(1995)。臺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119-158。前衛出版。
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之考察(1700-1900)。聯經出版社。
洪逸婷(2012)。澳洲中小學亞洲語文教育政策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洪雯柔(2017)。紐西蘭毛利學校課綱及其對我國民族教育之啟示,原教界,77,22-25。
姚明俐(2018)劃分族群的邊界:當代臺灣原住民認同之社會成因。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4(3)193-213。
施添福(1999)。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地理研究報告,30,65-100。
施正鋒(2002)。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前衛出版。
施正鋒與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各國語言政策。前衛出版。
施正鋒(2003)。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體制。臺灣原住民族自治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
施正鋒(2016)。加拿大原住民真相和解委員會。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207-244。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協會。
施正鋒與邱凱莉(2018)。轉型正義中的時空責任。轉型正義、基督教、解殖民,39。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協會。
胡曉俠(1958)。日據時期理蕃政策下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胡藹若(2002)。臺灣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24,153-173。
胡哲豪(2020)。建立一所屏東排灣族學校與教育模式之可能性探討。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7,99-119。
桂長平(1936)。高砂族呼稱の起源。理蕃の友,理蕃の友發行所,4。
徐中文(2017)。2017年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公聽會與意見彙整。原教界,78,78-81。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山青(1983a)。高山青刊物,1。
高德義(1995)。邁向多元文化教育-原住民相關法規的檢討。論文發表於84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五南。
高清菊(2007)。九年一貫課程賽夏語九階教材分析。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237-252。
高新建與邱細伶(2009)。 荷治時期(1624-1662)課程相關政策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5(1),1-23。
高翠鴻(2016)。瀟洒露風姿,層層出雲霄:本土語言師資培育的發展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50-56
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孫大川(2000)。狹縫中的族群建構。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5)。用筆來唱歌: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21。臺灣文學館。
孫大川( 2007)。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27- 45。
翁福元(1998)。我國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歷史社會學分析。發表於19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教育學術研討會。
翁福元(2000)。臺灣原住民教育政策歷史─社會變遷分析。師鐸,16,76-89。
翁福元(2016)。多元文化與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踐,溫明麗總編輯(2016.07),教育機會均等,頁1-38,國家教育研究院。ISBN 978-986-04-9412-9。
翁福元(2019)。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文創產業經營之困境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48-52。
翁佳音(2006a)。新港文書研究:典契的解讀與格式。共頁頁,發表於建構西拉雅國際研討會,97-144。臺南縣政府。
翁佳音(2006b)。雞籠日誌:有關VOC的臺灣「日記」之問題與研究。紀念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日記與臺灣史研究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2015)。第四期成果報告暨 104 年度整體計畫執行報告-搶救原住民族瀕危語言實施計畫評估報告,臺北市立大學。
徐世璇(2002)。語言瀕危原因探析-兼論語言轉用的多種因素。民族研究,4。
郭佳玲(2019)。陳星聚與清末北臺灣開發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210,123-144。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教育部1997/06出版。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原住民族語文)。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年發布2021年修正。
教育部(202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原住民族語文課程手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鳴鐘與陳興唐(1989)。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出版社。
陳美如(1997)。臺灣戰後語言課程與教學演變趨勢之研究。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7(2)。
陳伯璋與李瑛(1999)。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41-46。
陳宏賓(2001)。解嚴以來(1987∼)臺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陳舜伶(2002)。原住民族運動中「權利法制化」進路的困局-兼論建構中的臺灣原住民族自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陳逸君(2004)。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南投縣某國中學校布農族籍學生教育民族誌之初步分析。研究與動態,11,233-248。
陳誼誠(2004)。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與小族語言復興。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32,臺東大學。
陳諭萱(2007)。雙溪鄉的社會文化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士章(2008)。原住民族法與國家權力之劃分-以加拿大Nunavut法案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1(2),139-163。
陳淑華(2009)。臺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特色與展望。教育學誌,21,51∼90。
陳淑娟(2010)。泰雅語的語言活力與語言復振-以司馬庫斯及竹東為例。臺灣語 文研究,5(1),16-36。
陳宗仁(2010)。1632年傳教士Jacinto Esquivel報告的解析-兼論西班牙佔領前期的臺灣知識與其經營困境。臺灣文獻,61(3)。
陳南君(2018)。進入山地,請說國語-概述1950年代臺灣原住民族國語政策。原住民族文獻,36。
張維邦(1995)。魁北克「民族主義」語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制定兼論加拿大聯邦政府雙語與多元文化的確立。語言政治與政策研討會,臺灣教授協會。
張學謙(2002)。紐西蘭的語言規劃。前衛政經,151-197。
張耀宗(2003)。臺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 (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耀宗(2004)。臺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耀宗(2008)。國家vs.部落:日治時期官方原住民教育策略的變革。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30。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學謙(2011)。從點滴式到浸淫式的族語教學-紐西蘭語言巢的啟示。原教界,39, 57。
張耀宗(2013)。晚清時期劉銘傳與臺灣番學堂。臺灣原住民族研究,6(1),113-134。
張學謙(2018)。聯合國追求語言多樣與語言人權對臺灣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84,53-61。
張 璐(2019)。中國語言資源保護視閾下省際毗鄰區域方言研究。東亞漢學研究,249-256。
張耀宗(2021)。臺灣蕃人事情-報告與日治初期官方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形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5-80。
康培德(2003)。十七世紀上半的Basai人。臺灣史研究,10(1),1-32。
莊嘉強(2020)。在法律的獵場中競逐:臺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法律動員(1983-2016)〔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許雪姬(1999)。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67-211。
許介鱗(1999)。原住民族權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大法學院。
許建榮(2014)。澳洲多元文化的歷史教育建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0(4),81-101。
許建榮(2016)。澳洲原住民權利與轉型正義。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85-106。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協會。
許韋晟(2020)。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下原住民族語言教材的現況與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38-40。
許韋晟(2022)。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與加拿大原住民族語言法之比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2), 30-38。
賀安娟(2017)。荷蘭統治之下的臺灣教會語言學-荷蘭語言政策與原住民識字能力的引進(1624~1662)(中)原住民族文獻,35。
程紹剛(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聯經。
森田健嗣(2013)。戰後臺灣山地社會語言政策的展開-日語從排擠到排擠土著語言。亞洲經濟,54,79-105。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曾素秋(2002)。日治時期臺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素秋(2006)。日治時期臺灣國家認同教育政策之發展。朝陽學報,11,265-292.
童春發(2018)。從政府公文書初探「推行國語運動」對原住民族語言使用限制的歷史脈絡。原住民族文獻,專題,36。
黃玉振等(1953)。化番六社志。南投文獻叢輯二,南投文獻委員會,132。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師大書苑。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三民。
黃麗容與張建成(2000)。紐西蘭的毛利語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343-373。師大書苑。
黃秀仍與曾春潮(2006)。明鄭清領時期臺灣閩南語的形成-兼論在臺灣閩南語史分期的定位。遠東學報,22(2), 401-412。
黃清琦(2013)。牡丹社事件的地圖史料與空間探索(上)。原住民族文獻委員會,8,131-139。
黃玉嬌(2013)。都市客家隱形化之族群認同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黃美金(2003)。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教育季刊,29,5-27。
黃美金(2011)。臺灣原住民族語師資培育之回顧與展望。臺灣語文研究,6(1),69-114。
黃美金(2014)。臺灣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之回顧與展望。臺灣語文研究,9(2),67-88。
黃國超(2015)。原住民族自覺運動反挫、運動刊物與黨外勢力-以臺灣原住民族運動(1983-87)為分析場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45-74。
黃季平(2017)。原民會四套教材的特色與回顧。原教界,73,22-25。
彭麗芬( 2018)。荷據時期及鄭氏時期之原住民族聚落比較。臺灣原住民族研究,11(2),63–148。
葛藹若(2002)。臺灣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20,153-173
詹素娟(2017)。日治時代原住民的土地變遷。原住民族文獻,31。
詹景陽與陳俐甫(2006)。荷治與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政策之比較。2(2),37-167。
葉憲峻(2003)。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葉高華( 2013)日本時代集團移住對原住民社會網絡的影響:新高郡的案例。臺灣文獻季刊,64(1)。
葉高華(2016)。分而治之:1931-1945年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臺灣史研究,23(4),123-172。
楊孟哲(2016)。大侵略時代:日帝太陽旗下脫亞之役1894-1945。五南。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玉山社出版,77-78。
謝世忠與孫寶綱(1990)。第四世界的建構:原住民族世界的契機與危機。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177-215。南天書局。
謝若蘭(2006)。土地與記憶-從「懷坦吉條約」談原住民認同與權利。臺灣國際研究季刊,2(1),129-161。
謝國平(2007)。語言流失與 RLS 在臺灣。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7-18。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鄭螢憶(2017)。王朝體制與熟番身分:清代臺灣的番人分類與地方社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
鄭安晞(2000)。日據時期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1940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政治大學。
鄧傳安(1962)。水沙連紀程。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銀,442。
鄒岱妮(2006)。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蔡志展(2000)。清代臺灣三十三種地方志.采訪冊.紀略人名索引。國立臺灣圖書館。
蔡志偉(2008)。聯合國中的原住民族國際人權。台灣國際研究季刊,4(2),81-108。
潘英(1998)。蕃、平埔族、高砂族、山胞。臺灣原住民的歷史源流,臺原,53-63。
潘繼道(2003)。晚清開山撫番與臺灣後山太魯閣族群勢力之變遷。史 耘,9,49-70。
劉蔚之(1998)。漢民族心靈陰暗幽微的另一面-吳鳳神話的省思。課程與教學,1(2),37-50、173-174。
劉還月、陳柔森與李易蓉(2001)。我是不是平埔人DIY。原住民文化事業,58。
劉艷芬與周玉忠(2007)。美國二十世紀語言政策述評。山東外語教學,15,42-45。
劉惠純(2007)。空服員的黑盒子:轉化提問、深入訪問與分析編碼。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239-268。
劉國兆(2013)。我國邁向頂尖大學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彩秀(2017)。二十一世紀初臺灣原住民族的族語使用調查及其成果。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國民中小學鄉土輔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題計畫研究。
賴建國(1997)。臺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賴怡樺(2009)。利害關係人觀點之政策問題建構:以低分上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賴玉芹(2010)。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維仁(2015)。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二、英文部分
Amery, R.( 2002). Indigenous Language Programs in South Australian Schools: Issues, Dilemmas and Sol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NSW Board of Studies. March 2002. Crystal, David.
Biggs, B. (1972). The Maori language past and present. In E. Schwimmer (Ed.), The Maori people in the nineteen sixties: A symposium , 65-84. Auckland , NZ: Longman Paul.
Bernard, H. R. (1996). Language preservation and publishing. In N. H.
Benton, Richard. (1997). The Maori language: Dying or reviving? Wellingtong , NZ: NZCER.
Bogdan, R.,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Campbell, W. (1967). Formosa under the Dutch-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Cheng-Wen.
Constitution of Finland (1999).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Finland. http://www.finlex.fi/fi/laki/kaannokset/1999/en19990731.pdf
Chouliaraki, L., & Fairclough, N. (1999). Discourse in late modernity: Rethinking critic discourse analysi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Dahl, H. (1957). Sprtikpolitikk og skolestell i Finnmark, 1814-1905. Oslo, Norway: Oslo University . Denzin, N. K. (1994).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K. D.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pp. 500-515). London: Sage.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Drake, S. M. (1998).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San Fransico, CA: Corwin Press.
Daes, M. E. I. A. (2001). Preven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minoritie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and (Final working paper E/CN. 4/Sub. 2/2001/21).
Ellsworth, E. (1989).Why doesn't this feel empowering? Working through the repressive myths of critical pedagog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9(3), 297-324.
Fishman, Joshua 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Multilingual Maters Ltd. UK.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Boston, MA: Addison Wesley.
Fairclough, N. (2001). Language and power (2nd ed.).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2003).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Fairclough, N. (201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2nd ed.). London: Longman.
Geertz, C. (1973). 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In C. Geertz(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y, G. (1995). Bridging multicul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3(1), 4-9.
Hunter, B, & J. Carmody (2015) 'Estimating the Aboriginal Population in Early Colonial Australia: The Role of Chickenpox Reconsidered', 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55(2): 112-138. https://doi.org/10.1111/aehr.12068Citations: 9
Ignace, Marianne. (1998). Aboriginal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in BC: Edu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Needs. Aboriginal Languages Subcommittee, First Nations Education Steering Committee (FNESC), Scewepemc Cultural Education Society (SCES).
Josephy, A. M., Nagel, J., & Johnson, T. R. (Eds.). (1999). Red power: The American Indians' fight for freedom.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Krauss, M.(1992). The Word's language in crisis. Language, 68.4-10.
Lincoln, Y.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Littlebear, Richard( 1999). Some Rare and Radical Ideas for Keep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Alive. Revitaliz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edited by Jon Reyhner, Gina Cantoni, Robert N. St. Clair, and Evangeline Parsons Yazzie, 1-¬5. Flagstaff, AZ: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Leticia Funston, Sigrid Herring, and ACMAG(2016).When Will the Stolen Generations End? A Qualitative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ld Protection’ Practices in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ommunities , Sexual Abuse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7, no. 1 (June 2016): pp. 51-58
Martinez Cobo, J. R. (1987).Study of the Problem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Indigenous Peoples, Vol. V. Conclu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McCarty, T. L. (1992). Federal Language Policy and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Revised.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iguashca, Bice(1998). The Transnational Indigenous Movement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In Global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to the State System. Yoshikaza Sakamoto, ed. Pp. 356-382.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Oldham, K. (1988). A history of New Zealand education from Maori perspective. In L. Hilton&K. Hale (Eds.),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3-18. Wellington, NZ: Academic Press.
Reyhner, Jon.( 1999). Some Basics of Indi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in J. Reyhner, G. Cantoni, R. N. St. Clair, and E. P. Yazzie ed. Revitalizing Indigenous Languages,5-10. Arizona: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Stacey-Diablo, Carol Karakwas.(1990). “Aboriginal Language Rights in the 1990’s,” in Ryszard I. Cholesinski ed. Human Rights in Canada: Into the 1990’s and Beyond. Ottawa: Human Right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re, U. of Ottawa.
Simon, J. (1994).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In Coxon, E.,Jenkins, K., Marshall, J., Massey, L (Eds.), The politic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otearoa-New Zealand. Palmerston North: The Dunmore Press.
Saukko, P. (2003). Doing research in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London: Sage.
Tonio Andrade(2005).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Gutenberg,Taipei,16 June 2005.
Smith, A.(2007).Soul Wound: The Legacy of Native American Schools. MNESTY IN THE NEW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206131053/
http://www.amnestyusa.org/node/87342
Statistics New Zealand (2008). National Ethnic Population Projections. http://www.stats.govt.nz/browse_for_stats/population/estimates_and_ projections/national-ethnic-population-projections-info-releases.asp
UNESCO (2003).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 UNESCO Ad Hoc Expert Group on Endangered Languages. Document sub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UNESCO Programme Safeguarding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Paris, 10–12 March 2003
Van Dijk, T. A. (1995). Aim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apanese Discourse, 1, 17-27.
Van Dijk, T. A. (1997). Discourse as interaction in society. In T. A. 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pp.1-37). LA: Sage Publications.

三、網路部分
Michael O’Loughlin(2022年6月20日). The Stolen Generation,first nation.
https://australian.museum/learn/first-nations/stolen-generation/#stolen
99年度赴紐西蘭非政府組織研習計畫成果報告。原住民委員會資訊網(2023年5月10日),https://www.cip.gov.tw
中華民國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23年03月10日),立法院會議報告書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以撒克阿復(2013)。立基雙權利體系的都市原住民族政策。新境界智庫,http://www.dppnff.tw/group_data.php?id=176&data=comment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辦事細則(行政院2002年 04 月 03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 pcode=D0010049
&lnndate=20020403&lser=001
行政院網站(2023年7月1日)國情簡介,土地與人民,族群,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
考試院網站(2023年7月1日) 自110年起報考原住民族特考須取得族語認證合格證書。考試院新聞。
https://www.exam.gov.tw/News_Content.aspx?n=1&sms=8956&s=39500
李筱峰(2013年05月05)。歷代外來政權與本土語言。個人網站
https://www.jimlee.org.tw/article_detail.php?SN=9176¤tPage=16&AtricleCategory=2
周惠民(2021年2月)。紐、澳兩國原住民族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204期。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204&content_no=3584
林詠青(2021年10月13日)。母語齊放立法院 原民立委全族語質詢創國會首例。雅虎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6%AF%8 D%E8%AA%9E%
E9%BD%8A%E6%94%BE%E7%AB%8B%E6%B3%95%E9%99%A2-%E5%8E%9F%E6%B0%91%E7%AB%8B%E5%A7%94%E5%85%A8%E6%97%8F%E8%AA%9E%E8%B3%AA%E8%A9%A2%E5%89%B5%E5%9C%8B%E6%9C%83%E9%A6%96%E4%BE%8B-055744044.html
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2015年10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UNESCO Project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http://ilrdc.tw/news/foreign.php?newsdate=2015-10&fbclid=IwAR1f_6oOzRv1dXIDH4WoD-am-wABL3LwbOasaSwLm8gukUKuqVFDqmdb1E8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原民會2017 年 06 月 14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
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37
原住民族基本法(原民會2018年 06 月 20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 (原民會2020年 03 月 25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16
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獎勵辦法(原民會2022年03月15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45
原住民族16族簡介。原住民委員會資訊網(2023年06月08日)。https://www.cip.gov.tw
原住民族教育法(教育部2021年 01 月 20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7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原住民族語師資培育及聘用辦法(教育部2022年 01 月 07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20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語老師資格及聘用辦法(教育部2022年03月21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77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設置條例(原民會2018年 12 月 05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39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監察人遴聘辦法(原民會2019年08月14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130041&flno=2
國家語言發展法(文化部2019年 01 月 09 日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楊綿傑(2022年06月15日)。首屆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校長會議,三方對話助落實原民教育。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61628
趙芷菱(2015年10月22日)。吳鳳神話崩解,原民走出百年陰影。新紀元,焦點新聞 / 第451期。https://www.epochweekly.com/b5/451/15696.htm
趙宥寧(2023年5月17日)。「火冒4.05丈」布條疑影射原住民加分,台大學生會道歉。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171951
楊綿傑(2021年10月13日)。原住民族語首次同步口譯登國會殿堂。夷將.拔路兒全族語業務報告。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702357
聯合國(1945)。聯合國憲章(United Nations Charter)。https://www.un.org/zh/about-us/un-charter/full-text。
聯合國(1948)。世界人權宣(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https://w2.tkcvs.tp.edu.tw/military/Doc/%E4%B8%96%E7%95%8C%E4%BA%BA%E6%AC%8A%E5%AE%A3%E8%A8%80.pdf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世界語言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Linguistic Rights)。(巴黎,1996年10月10日)。https://www.unesco.org/zh
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總統府2016年08月01日)。總統府新聞,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06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