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武俠小說的系譜及其不滿:抒情、暴力、主體性
作者:翁小珉
作者(外文):Weng, Hsiao-Min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謝世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武俠小說抒情暴力主體性martial arts fictionlyricismviolencesubjectiv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從正宗、新派到超新派,歷來的台灣武俠小說家筆下的創作成果,一直都可以稱得上是有跡可循,然而,相關作品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仍顯得未多所著墨於其究竟都如何在根本上一脈相承。在這份研究當中,各階段的台灣武俠小說作品那共同的關懷之所繫,將會被進一步檢視;整個文類的發展軌跡,因而乃得以隨著那抒情、暴力、主體性等關鍵處,被凸顯得更為充分。自始至終,在台灣武俠小說作品當中無論如何都不容等閒視之的,無非即是此間的總體效果,如何顯得越發抒情、越發暴力,乃至於越發足以渲染出鮮明的主體性,直到那敘事及隨之而來的一切、那再現的秩序,於焉都不再有那麼理所當然。像這樣的總體效果,儼然是與推理小說、科幻小說等作品,都難以相提並論的,武俠小說研究者在檢視相關作品之際不容錯失的也無非即是有賴於此的形形色色。
From the orthodox to the new school and later the “beyond-new” school, there has been a genealogy of Taiwan’s martial arts fiction of its own; nevertheless, the continuity between periods of Taiwan’s martial arts fiction seems far from fully revealed by the academy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the very concern shared by different periods of Taiwan’s martial arts fiction is about to pass through critical analysis, and therefore pave the way for the reve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 genre with keys as follows: lyricism, violence, and subjectivity. Generally speaking, what we can see in Taiwan’s martial arts fiction is more or less how this genre tends to lyricism, violence, and subjectivity, and the ensemble even makes descents upon the narration, upon the order of representation thus.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in science fiction or thriller, such ensemble in Taiwan’s martial arts fiction is one of a kind, and worth further studying for sure.
丁情,《邊城刀聲》,新北:萬盛,1986。
方娥真,〈一條生路〉,《文訊》第294期,2010年4月,頁86-92。
王文仁,《啟蒙與迷魅:近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台北:博揚文化,2011。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1978。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王廣西,《文人‧詩學‧武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司徒雪,《短劍長歌》,台北:萬盛,1983。
申碎梅,《杏花情劫》,新北:萬盛,1985。
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台北:桂冠,1977。
───,《情人箭》,台北:真善美,1980。
───,《浣花洗劍》,台北:漢麟,1980。
───,《決戰前後》,三版,台北:春秋,1982。
───,《天涯‧明月‧刀》,二版,新北:萬盛,1986。
───,《誰來跟我乾杯》,台北:風雲時代,2008。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台北:聯經,2006。
杜明城,《兒童文學的邊陲、版圖、與疆界:社會學與大眾文化觀點的探究》,台北:書林,2017。
吳樓居士,《關洛風雲錄》第四集,三版,台北:真善美,1966。
───,《劍神傳》,二版,台北:真善美,1963。
林以衡,《日治時期臺灣漢文俠敘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 ── 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編譯館,2009。
林保淳,《解構金庸》,台北:遠流,2000。
───編,《傲世鬼才一古龍:古龍與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
───,《武俠風雲:台灣武俠小說史(上)》,台北:風雲時代,2022。
───,《武俠風雲:台灣武俠小說史(下)》,台北:風雲時代,2022。
臥龍生,《飛燕驚龍》,台北:春秋,1978。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2011。
翁小珉,〈由符號指涉邁向詩意創造:從海德格中後期語言與藝術觀點探討武俠小說中的招式書寫〉,《興大人文學報》第58期,2017年3月,頁1-26。
───,〈武俠小說中主體在存有論上對於孤獨的耽溺與逾越:一個從勒維納斯出發的探討〉,《高雄師大學報》第47期,2019年12月,頁93-118。
翁文信,《古龍一出,誰與爭鋒:古龍新派武俠的轉型創新》,台北:風雲時代,2008。
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著,劉倩等譯,《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上)、(下)》,台北:唐山,1989。
───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1993。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1998。
───,《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
───,《城邦暴力團》第四集,台北:時報文化,2000。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台北:遠流,1990。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1995。
陳世驤著,陳國球等譯,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陳劍誰,〈遙遠的鼓聲 —— 回首狂妄神州〉,《文訊》第294期,2010年4月,頁93-100。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黃昏星,〈因為,沒有遺憾〉,《文訊》第294期,2010年4月,頁76-81。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
程維鈞,《本色古龍 ── 古龍小說原貌探究》,台北:風雲時代,2017。
溫瑞安,《回首暮雲遠》,台北:四季,1977。
───,《狂旗》,新竹:楓城,1977。
───,《天下人》,台北:皇冠,1979。
───,《劍試天下》,二版,新北:萬盛,1987。
───,《劍氣長江》,二版,新北:萬盛,1987。
───,《寂寞高手》,二版,新北:萬盛,1987。
───,《天下有雪》,二版,新北:萬盛,1987。
───,《闖將》,新北:萬盛,1987。
───,《四大名捕會京師》,二版,新北:萬盛,1988。
───,《遊俠納蘭》,台北:皇冠,1989。
───,《遊俠納蘭第二部馬上上馬》,台北:皇冠,1990。
───,《唐方一戰》,台北:皇冠,1990。
葉蓁著,黃宛瑜譯,《想望台灣:小說、電影、國家中的文化想像》,台北:書林,2010。
葉洪生,《葉洪生論劍 ── 武俠小說談藝錄》,台北:聯經,1994。
───,〈略論郎紅浣談俠說劍三十年〉,《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4卷第4期,2017年8月,頁3-21。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台北:遠流,2005。
廖雁平,〈我與「神州詩社」的因緣〉,《文訊》第294期,2010年4月,頁82-85。
蔡英俊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1982。
諸葛青雲,《紫電青霜》,台北:萬象,1997。
聯經編輯部,《最愛一百小說》,台北:聯經,2004。
鐵英、周錫三,〈龍游淺水蝦味鮮 —— 訪溫瑞安談神州詩社與神州事件〉,《文訊》第294期,2010年4月,頁64-75。
龔鵬程,《大俠》,台北:錦冠,1987。
───,《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Heidegger, Martin. “Language.” Trans. Albert Hofstadt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pp. 187-210.
---. On the Way to Languag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Trans. David Farrell Krell. The Basic Writing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8. pp. 1-56.
Kristeva, Julia. “Semiotics of Biblical Abomination.” Trans. Leon S. Roudiez.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 90-112.
Levinas, Emmanuel. “There is: Existence without Existents.” Trans. Alphonso Lingis. The Levinas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pp. 29-36.
---. “Time and the Other.” Trans. Richard A. Cohen. The Levinas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pp. 37-58.
Sartre, Jean-Paul. “What Is Writing?” Trans. Bernard Frechtman. What Is Literature?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2001. pp. 7-3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