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義」與「例」的辨析:元代《春秋》學的詮釋面向
作者:陳威睿
作者(外文):Wei-Ruei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素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元代春秋學經義程頤科舉胡安國Chunqiu Scholarship in the Yuan Dynastyimperial examinationsLiSignificance of ChunqiuCheng YiHu Angu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以「元代《春秋》學」為研究範疇,參稽吳澄、汪克寬等八位學者經解的詮釋方法及論述要旨,尋繹其解釋《春秋》大義之途徑,探討元儒如何在承繼宋儒的情況下,反省前人詮解之誤區並嘗試導正的進程,彰顯元代《春秋》學之特質。研究步驟與所得成果如下:
其一,通過科舉程文資料的研究,考見胡安國《春秋傳》在元代科舉中影響力逐漸擴展的歷程。當時的試題大多要求考生解釋胡《傳》用「例」之義,這一方面說明「例」的方法符合考試需求,另一方面反映考官與考生共同認知到「例」是胡《傳》詮釋《春秋》大義的重點。
其二,元代《春秋》學者「宗胡」一系的代表首推汪克寬、李廉。兩家闡釋胡《傳》的視域及補苴的內容不盡相同,卻都強調胡安國以「例」解「義」之方法,拈出「例」在胡《傳》詮釋途徑中的重要地位。
其三,元代不滿胡《傳》之「例」的學者,如吳澄、俞皋、鄭玉,則賦予「例」新的定義,展開「例」之新詮。三家學者之「例」都擁有相同的規範,反對「一字褒貶」的詮釋效力,說明元代《春秋》學者已然出現對宋儒多用「變例」解經的省思,乃至於出現不直接由「例」取「義」的途徑,成為嶄新的詮釋型態。
其四,無論是「宗胡」或「非胡」的學者,多承宋儒「以己意去取三《傳》」的觀念。相較之下,程端學「非例」與黃澤、趙汸「用例」的不同詮釋模型,前者對三《傳》「全面否定」,後者則「試圖歸返」三《傳》,態度歧異,卻同樣將檢討重心上溯至三《傳》。表示元代學者在沿襲宋儒既有的詮釋脈絡之外,也嘗試越軼宋儒以開展新的進路。
透過上述研究成果,可見元代學者釋義取徑的模型雖然有別,卻均能析出關懷經典「義自何出」的信念,此一持續進取之面貌與歷來「黨同」、「株守」評價截然不同。此外,本論文亦反省經學史以科舉制度「宗胡」、經學體制「宗朱」,認為元代《春秋》學存有二種派系的觀點,進一步指出元代學者之「宗胡」屬於《春秋》學之主張,「宗朱」則廣泛存在於當時經學之體制,二者屬於不同階層,並非互斥的關係。換言之,「宗胡」學者亦屬程頤、朱熹學術體系之一環,當時學者詮釋經典的不同取徑,其實是在程頤、朱熹所建構的學術脈絡中,探析孔子大義所作出的努力,擁有填補程、朱缺乏《春秋》經解而產生的體系罅隙之共同關懷。
This dissertation probes into Chunqiu Scholarship in the Yuan Dynasty by addressing how Yuan Confucians interpreted Chunqiu and how they inherited and introspected the Chunqiu Scholarship of Song Confucians.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four issues shall be discussed in the dissertation:
1.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nswer templates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is study shows the trajectory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xpanding influence of Chunqiu Hu Shi Zhuan.
2. Yuan Confucians who followed Hu Anguo's Chunqiu Scholarship would emphasize his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which involves interpre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hunqiu with "Li."
3. By contrast, other Yuan Confucians who were unsatisfied with Hu Anguo's interpretation of "Li" would endow "Li" with new meanings. These scholars would often reject the notion of "praise or criticize with a single word," exhibiting their introspection of Chunqiu Scholarship in the Song Dynasty.
4. Most Yuan Confucians followed Song Confucians' concept of deciding which parts of the Three Commentaries on Chunqiu to use based on their own ideas. In contrast, Cheng Duanxue, Huang Ze, and Zhao Fang took a different approach. However, they also focused their scrutiny on the Three Commentaries. This means that Yuan Confucians, while inheriting the existing interpretative context of Chunqiu Scholarship in the Song Dynasty, also attempted to go beyond it and embark on new research endeavor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Yuan Confucians ha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nterpreting Chunqiu, they all shared the idea of caring about the " where the significance come out" of the classics. This situation significantly differs from previous assessments made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Furthermor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reveals that Yuan Confucians were primarily engaged in exploring the grand principle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hunqiu within the academic context established by Cheng Yi and Zhu Xi. They shared a common concern to fill the gap in the system caused by the lack of interpretations of Chunqiu by Cheng Yi and Zhu Xi.
古籍文本

漢‧毛 亨傳‧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清南昌府學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嘉慶南昌府學本。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嘉慶南昌府學本。
舊題 漢‧何 休注,唐‧徐 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嘉慶南昌府學本。
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嘉慶南昌府學本。
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嘉慶南昌府學本。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嘉慶南昌府學本。
晉‧范 甯注,唐‧楊仕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十三經注疏》影嘉慶南昌府學本。
唐‧陸 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46。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收入《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冊6。
宋‧李明復:《春秋集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55。
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孫 復撰,段志強點校:《春秋尊王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宋‧家鉉翁:《春秋詳說》,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
宋‧高 閌:《息齋春秋集註》,《四明叢書》張氏約園刊本,1935年。
宋‧陳傅良:《春秋後傳》,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冊21。
宋‧程公說:《春秋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54。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冊20。
宋‧劉 敞:《春秋權衡》,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冊19。
宋‧蘇 轍:《春秋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48。
元‧吳 澄:《春秋纂言》,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明寫本。
元‧___:《春秋纂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___:《春秋纂言》,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重刻本。
元‧___:《春秋纂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中華再造善本》影中國圖書館藏元刻本。
元‧___:《春秋纂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59。
元‧___,張欣點校:《春秋纂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元‧___:《禮記纂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___:《書纂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61。
元‧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65。
元‧___:《春秋胡氏傳纂疏》,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日本宫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影元至建安劉叔簡日新堂刊本。
元‧李 廉:《春秋諸傳會通》,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冊26。
元‧___:《春秋諸傳會通》,日本公文書館藏元至正11年崇川書府重刊本。
元‧___:《春秋諸傳會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中華再造善本》影元至正虞氏明復齋刻本。
元‧___:《春秋諸傳會通》,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日本宫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影元至正虞氏明復齋刻本。
元‧俞 皋:《春秋集傳釋義大成》,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冊27。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冊25。
元‧___:《春秋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60。
元‧___,錢永生、吳志堅點校:《春秋本義》,收入《儒藏‧精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冊92。
元‧___:《春秋或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通志堂經解》本,冊25。
元‧___:《春秋或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60。
元‧___:《春秋三傳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趙汸編,張立恩點校:《春秋師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元‧趙汸撰,張立恩整理:《春秋屬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元‧___:《春秋左氏傳補注》,《皇清經解續編》本。
元‧___:《春秋金鎖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鄭 玉:《春秋闕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謝 翱:《春秋左氏續辨》,《續金華叢書》本。
清‧王掞等:《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73。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楊晉龍、蔣秋華、張廣慶編審,許維萍、馮曉庭、江永川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古籍整理叢刊。
清‧紀 昀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庫勒納等:《日講春秋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72。
清‧傅恆等:《御纂春秋直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74。
清‧劉逢祿:《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盧文弨:《經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抄本。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 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宋‧朱 熹:《資治通鑑綱目》,收入《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危 素:《臨川吳文正公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冊8。
元‧脫 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宋 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胡粹中:《元史續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影明天啟刻本。
明‧陳邦瞻編:《元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程 瞳:《新安學繫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影《安徽叢書》本,冊247。
明‧彭 澤、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弘治刻本,冊180。
明‧程政敏:《新安文獻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376。
明‧董天錫:《(嘉靖)贛州府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天一閣藏明刻本。
明‧黃 淮等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清‧邵遠平:《元史類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掃葉山房本。
清‧胡文銓:《乾隆廣德直隷州志》,清乾隆刊本。
清‧徐 松編:《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編:《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錢大昕:《元進士考》,收入《嘉定錢大昕全集》,冊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黎德靖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影民國《吳興叢書》刻本,冊945。

宋‧朱 熹:《晦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胡 寅:《斐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137。
宋‧程 顥、程 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黃 希:《補注杜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069。
元‧王 禮:《麟原前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20。
元‧吳 澄:《吳文正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197。
元‧李 祁:《雲陽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19。
元‧汪克寬:《環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20。
元‧周 旉輯:《元大科三場文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5輯,影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元至正刊本。
元‧許 衡:《魯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198。
元‧許有壬:《至正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冊7。
元‧程端學:《積齋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本。
元‧虞 集:《道園學古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四部叢刊初編》影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元‧趙 汸:《東山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21。
元‧劉 貞等輯:《新刊類編歷舉三場文選》己集,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元元統至至正年間刊本。
元‧鄭 玉:《師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17。
元‧___:《師山遺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17。
元‧蘇天爵:《國朝文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本,冊97。
元‧胡行簡:《樗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21。
明‧王守仁:《陽明先生則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影明嘉靖薛侃刻本,冊937。
明‧朱 善:《朱一齋先生文集》,臺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成化朱維鑑刻本,集部冊25。
明‧唐文鳳:《梧岡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42。
明‧陳 霆:《兩山墨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影明嘉靖李檗刻本,冊1143。
明‧陳 櫟:《定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05。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238。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冊1194。
明‧蘇伯衡:《蘇平仲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四部叢刊新編》排印《金華叢書》本,冊67。
清‧陶元藻:《全浙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冊1703。
清‧陸心源:《儀顧堂續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續修四庫全書》影清潛園總集本,冊930。
清‧顧嗣立:《元詩選》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冊1471。
韓‧成海應:《研經齋全集》,韓國:旿晟社,1982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2005年。
近人論著
專書著作
丁亞傑:《生活世界與經典解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建軍:《元代教育管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筱芸:《文學與認同:蒙元西游、北游文學與蒙元王朝任同建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申萬里:《元代教育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史甄陶:《家學、經學與朱子學──以元代徽州學者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安井小太郎:《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余來明:《元代科舉與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友仁:《孔穎達五經正義義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李 兵:《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研究》,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___:《中國史學思想研究:元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武玉環等著:《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遼金元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姚大力:《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胡其德:《蒙元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徐子方:《元代文人心態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
徐 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涂雲清:《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袁 冀:《元吳草廬評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___:《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增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20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___:《屬辭比事與春秋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9年。
___:《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15年。
陳高華:《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楊家駱主編:《遼金元藝文志》,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
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
楊 訥:《劉基事迹考述》,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
楊樹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趙 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劉 茜:《蘇轍春秋集解與詩集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
潘 清:《元代江南民族重组與文化交融》,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___:《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4年。
___:《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9年。
___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___:《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___:《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___:《元代進士輯考》,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
___:《九州四海風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年。
戴 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期刊論文
丁修真:〈小地方的科舉社會史:明代祁門科舉盛衰考論〉,《史學集刊》2019年第5期,頁52–63。
小島毅:〈宋代天譴論の政治理念〉,收入《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07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8年),頁1–87。
王敏芳:〈趙汸春秋屬辭「屬辭比事」法探析〉,《孔孟月刊》第45卷第9、10期(2007年6月),頁30–38。
王啟發:〈吳澄的禮學著述及相關問題〉,《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頁102–112。
王新春:〈吳澄理學視野下的易學天人之學〉,《周易研究》第74期(2005年12月),頁51–63。
中村俊也:〈趙汸春秋金鎖匙初探〉,《日本言語文化研究會議集》第16卷(1983年),頁1–20。
石 梅:〈李廉春秋諸傳會通之華夷觀〉,《嘉興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頁59–65。
申屠爐明:〈論趙汸及其春秋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85–93。
朱鴻林:〈劉基春秋明經的著作年代問題〉,《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頁4–12。
吳兆豐:〈元儒趙汸的遊學、思想特色及其治學歷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年7月),頁25–50。
___:〈春秋金鎖匙非元人趙汸撰著考〉,《人文論叢》2017年第1期,頁86–96。
吳志堅:〈程端學及其春秋本義〉,《文獻》2001年第1期,頁44–50。
李國強:〈至正本春秋諸傳會通述略〉,《故宮文物月刊》第11卷第9期(1993年12月),頁56–61。
周國琴:〈論程端學駁前儒以「日月時例」解經〉,《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84–88。
___:〈元儒程端學對春秋三傳的辯駁〉,《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9–12。
___:〈元儒程端學的災異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74–78。
___:〈元儒程端學對經文的尊信〉,《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年第2期,頁50–53。
___:〈從春秋三書看元儒程端學的義利觀〉,《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9期,頁42–45。
___:〈元儒程端學論春秋「小義」與「余義」〉,《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頁84–88。
___:〈元儒程端學論春秋「屬辭比事」〉,《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頁65–69。
林維杰:〈知人論事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頁109–130。
姚大力:〈元鄉試如何確定上貢人選及其次第──讀三場文選札記〉,《清華元史》第2輯(2013年6月),頁119–176。
姜廣輝:〈評元代吳澄對禮記的改編〉,收入《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姜廣輝、高擎擎:〈元代春秋學的黃澤、趙汸學派〉,《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頁32–39。
姜龍翔:〈五經正義「疏不破注」之問題再探〉,《成大中文學報》(2014年9月),頁137–184。
胡凱閔:〈趙汸春秋學研究──看「屬辭比事」對黃澤探究春秋的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3期(2010年4月),頁57–76。
胡楚生:〈清初諸儒論管仲不死子糾申義〉,收入《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頁125–131。
___:〈試論《春秋公羊傳》中「借事明義」之思維模式與表現方法〉,《文史學報》第30期(2000年6月),頁1–31。
侯美珍:〈元代科舉三場考試偏重之探論〉,《國文學報》第63期(2018年6月),頁171–202。
侯道儒:〈天人感應說在宋代的政治作用:以程頤為主軸的討論〉,《清華中文學報》第11期(2014年6月),頁213–260。
徐夢瑤:〈四庫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校勘探微〉,《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2年第5期,頁80–84、96。
許華峰:〈從陳櫟定宇集論其與董鼎書傳輯錄纂注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1998年6月),頁61–74。
陳逢源:〈重塑道統──四書大全中的新安學脈〉,《成大中文學報》第63期(2018年12月),頁39–78。
陳威睿:〈元代《春秋》科試議題研究──以「試題類型」、「程文答卷」與「許用胡《傳》」為核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0期(2022年3月),頁137–177。
陳燕梅:〈初探五禮的排序及其意涵〉,《中國文學研究》第29期(2010年1月),頁39–70。
張立恩:〈元儒鄭玉春秋詮釋三題——以春秋闕疑為中心〉,《哲學分析》2017年第5期,頁88–100。
___:〈春秋是實錄嗎?——朱子以史視春秋說之理論困境及元儒之解決方案〉,《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頁115–128。
張 佳:〈元代的夷夏觀念潛流〉,《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2本第1分(2021年3月),頁91–150。
張 偉、陳曙鵬:〈浙東學人程端學的春秋學〉,《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8年第2期,頁8–13。
張福仁、段志群:〈三傳辨疑看學者程端學做學問的風格〉,《蘭臺世界》2014年第23期,頁159–160。
張高評:〈黃澤論春秋書法──春秋師說初探〉,《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___:〈屬辭比事與春秋宋學之創造性詮釋〉,《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頁89–96。
___:〈左傳敘事見本末與春秋書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0卷第1期,頁8–19。
___:〈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兼論三國志、三國志注之筆削書法〉,《文史哲》2022年第1期,頁117–130。
康凱淋:〈陳傅良春秋後傳的解經方法〉,《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9期(2018年5月),頁41–75。
康凱淋:〈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的學術傾向〉,《政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20年12月),頁83–122。
馮曉庭:〈趙汸春秋金鎖匙初探〉,《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頁625–657。
黃開國:〈趙汸的春秋學〉,《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2期,頁85–91。
楊世文:〈瑞異理論與宋代政治〉,《宋代文化研究》1996年第6輯,頁71–85。
劉千惠:〈吳澄三禮考註之真偽考辨〉,《中國學術年刊》第34期(2012年9月)。
劉成群:〈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2013年6月),頁203–223。
___:〈「附錄纂疏體」經學著作與四書五經大全的纂修──以元代新安經學為敘述中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3期,頁62–69。
___:〈變經為史與變史為經──趙汸春秋學範式對於明清春秋學的影響〉,《新亞論叢》第12期(2011年12月),頁11–14。
劉成群、韓夢飛:〈元儒鄭玉春秋學考述〉,《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頁22–25。
劉明宗:〈元代春秋學撰著分類考述〉,《書目季刊》第27卷第1期(1993年),頁28–56。
劉 俊:〈元代春秋學的學術格局與走向〉,《江淮論壇》2017年第5期,頁89–95。
___:〈元代春秋學的特質、成因及價值〉,《江淮論壇》2018年第4期,頁118–124。
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第94卷第1期(1997年1月),頁32–48。
劉德明:〈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學的批評與觀點〉,《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頁91–129。
___:〈程頤學脈對齊桓公的評價─以程頤、謝湜與胡安國為核心〉,《成大中文學報》第56期(2017年3月),頁1–36。
___:〈吳澄春秋纂言中的「屬辭比事」探析〉,《國文學報》第61期(2017年6月),頁95–125。
蔡長林:〈從對祭仲評價之轉變看《公羊》學「經權說」的歷史際遇〉,《漢學研究》第35卷第2期(106年6月),頁9–55。
錢穆:〈讀趙汸東山存稿〉,收錄於《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學位論文
方 翠:《元代春秋學著述考論》,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7年。
王江武:《胡安國春秋傳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8年。
石 梅:《吳澄春秋纂言研究》,江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5年。
朱娜娜:《吳澄三禮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君杰:《鄭玉春秋學研究》,淮北師範大學中國史學史碩士論文,2014年。
李 建:《趙汸春秋義例學研究》,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史博士論文,2017年。
涂茂奇:《趙汸及其春秋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涂雲清:《吳澄易學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袁中翠:《元代鄭玉思想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康凱淋:《胡安國春秋傳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張立恩:《元代春秋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張圻清:《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張斐怡:《元代江南書院的發展》,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章銳華:《汪克寬研究》,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5年。
許暉林:《蒙元士人論述探究──蒙漢文化接觸中的士人主體形塑》,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千玲:《元代春秋學家對新春秋學的回應及受朱學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秋月:《從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探究傳統書院學習計畫》,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自平:《吳澄易經解釋與易學觀》,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楊欣宜:《程端學春秋學思想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賈承恩:《春秋師說考徵》,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劉千惠:《吳澄三禮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劉小嬿:《吳澄尚書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劉笛昆:《胡安國春秋學思想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9年。
劉榮賢:《宋代湖湘學派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歐修梅:《日講春秋解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4年。
蕭敏如:《從「滿漢」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簡福興:《元代春秋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